8 C9 K: b" c6 h" t( F
回首“集贤承韵”
/ E, Q, g6 ]& ?" X + P6 L1 n# c/ ^. F9 z- r0 S
伊 增 埙
0 ]" _- ^ h+ F( Q4 r! \ ! @6 J& {) ~/ |* B+ Z) h4 [
“集贤承韵”是北京的八角鼓票房,因其过排时间之长而著名,票房主人钱亚东自1979年创始,至2004年宣布停排,前后25年,打破历史纪录。“集贤承韵”在这一特定时期的活动,推动了北京民间鼓曲从濒危走向复苏,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情地怀念和永久地纪念。 ; x+ g/ q; E3 E0 w
在八角鼓艺术的160年历史中,曾经出现三个标志性的票房: % A& F4 m( T; g N, f) ~( C
2 k% K& Q; t0 l5 J
第一个是1874-1884年间,由清载澂兴办的“赏心悦目”票房。载澂,道光帝孙,恭亲王长子。爵位是贝勒、辅国公、郡王(在亲王之下,相当皇子);职务是蒙古都统(从一品,辅佐皇帝管理蒙古八旗事务)。他办的八角鼓票房设在恭王府内,以王权的实力和影响网罗人才,置办设备。他擅长拆唱八角鼓,且本人参与承应外局,因此其演出水平、走局能力均称“九城第一”,达到“子弟”票房历史的高峰。在它的影响下,名利显赫的高规格堂会演出成风,推动了以岔曲为领率的八角鼓艺术(包括很多品种)走向极盛。
0 p4 p3 B7 L, s* p. Q. v9 f 4 J4 Z/ M0 k- g2 H% E2 D
辛亥革命后,具有皇权色彩、为宫廷府邸服务的票房逐步衰落。代之而起的是西外朝阳庵(节令性)票房 “胜国遗音”。它由名士桂润斋、名票赵俊亭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一说1932年)合办,能随时代变化而革新。首先是打破旧有门槛,不重门第出身,无论是否“在旗”,是否信(洋)教,是否曾走入生意门,都能团结容纳;他们不张扬“正宗”、“第一”而是重视艺术创造,词曲出新;在日常过排中,注重培养年轻后进,方便票友交流授艺;他们还邀请吸引了社会名流学者,曲艺名家参加活动,评点演唱,著文评介,开展学术交流。“胜国遗音”为八角鼓艺术(拆唱和说的部分已分离出去)服务平民社会,做出了贡献,但它时运不济,在北京沦陷时期,因岁月艰辛一度中断活动。抗战胜利后也是好景不长,于1947年停排。建国后五十至六十年代间,该票房曾在庆平轩复排,由赵静岩主持,但当年盛况不再。 . N, n5 R: f# M( ^- I& Z# A I/ h
8 ]1 c+ |, W: y) }% {第三个标志性票房,是1979年钱亚东老人创办、何剑锋置场的“集贤承韵”。当时鼓曲同其他艺术一样,经历“文革”动乱,横遭摧残,票房寥落,曲目濒危,人才凋零。正当拨乱反正,人们要求恢复发展民间鼓曲艺术之时,“集贤承韵” 得风气之先,引起了北京文化界的关注。钱老的苇坑胡同36号小院条件优越,待客殷勤有礼,京味风情浓郁,随着资深票友、后起之秀的相继到来,各界知名艺术家也接踵而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每周一晚的过排照例从岔曲开始,随后容纳各种声腔的大鼓,票友、艺人、演员、初学者、和客串的来宾,尽兴演唱、欣赏传统精品和建国后的佳作,包括早期因遭受左的压制而多年未能演唱的好作品。老舍夫人胡洁青题写了横幅,文化名人苏叔阳、王铁成等发表讲话;来京城寻根的海外华人,音乐院校的师生,以及各方媒体记者,云集在这个品味高尚,聚集精华的鼓曲票房里,或兴奋抒怀,或交流心得。某境外电视台甚至向主人提出收购小院改建鼓曲基地的意向,一时间,“集贤承韵”成了酝酿鼓曲振兴的中心。有力地展示了这一历史机遇的,是1995年拍摄的、由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授予奖杯的电视片《胡同古韵》。
9 _# H5 b' }) r% P; z1 Y著名画家、清华大学教授李燕和夫人孙燕华,是北京鼓曲热忱而坚定的支持者,他们发起、投资、组织、主持了前后13集《胡同古韵》的拍摄,并特别邀请了戏曲音乐专家刘吉典先生串场解说,结合名家演唱,介绍京城鼓曲的源流特色,阐释北京传统鼓曲文化。这部电视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史料的价值,经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台多次播出,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观众建议有关方面采取措施,帮助鼓曲艺术鼓曲票房,解决后继无人等困难。至于10年后重播这部电视片的倡议,因种种原因搁浅,此是后话,不提。
4 j5 u7 \" y! T. ^. w) z$ \ 0 N2 d2 J. |' o; b9 K3 [
作为票房主人,钱老以敬业的真诚,留下许多感人的佳话。十年动乱后陆续复出的鼓曲票友们,以很高的演唱热情和艺术水平,回应“集贤承韵”的款待和包容。“玩票”者在一起尽兴地交流艺术,畅叙友情,对于鼓曲事业既往的成就价值,不乏崇论宏议,但对于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的冲击,鼓曲题材、演唱形式和鼓曲受众的现实变化,大多是矜持地本着“清门”规矩,感喟多于应对,怀旧盛于创新,在改革开放的机遇面前,囿于票房传统的机制,不能直面自娱与娱人的现实矛盾;而外界力量也因种种原因,没能对这个票房的巩固发展,给予实质性的帮助,致使25年来,主人竭尽体力财力物力,循规守制地迎来又送走一批批的客人,虽为培养演唱人才提供了平台,创造了一时繁荣,却未能在改革开放中,为鼓曲提升社会效应创造机遇,终于无助鼓曲兴衰大局。
7 ?+ Q; c4 K3 d到上世纪末,在老票友大部仙逝,健在或在而不健者不过凤毛麟角,“集贤承韵”的极盛也渐成过去,小院中茶香依旧,弦索如常,但有关鼓曲前途的美好期盼、想象、预言、推测,大都无可奈何地幻灭了。2004年8月,钱老经过反复权衡,关闭了自己长达25年的票房,宣布的停排理由很简单:年纪大了(94岁),精力不济了。钱老自有城府,我不敢谬托知己;但我确有把握地知道两点:一、每谈到坚持25年的基本经验,他都归纳为一个“忍”字,包括忍耐、忍受、忍让。〔注〕二、他有功利诉求,2005年夏,他同意参与为岔曲申报文化遗产,他还希望某事业单位实现为他编一本书的承诺,宣传“集贤承韵”的成就和经验,这些似可说明他内心尚未消沉。
9 j/ {& V' J' x7 L8 P 4 j& V0 M4 p4 o# o. k! U0 P
对于第一点,可以理解为因办票房而发生的若干摩擦、纠纷、麻烦,令他烦恼、愤慨、委屈,但钱老以深湛的处世涵养,在情感危机中始终顾全票房大局,我们应该敬仰、学习。对于第二点,则令人扼腕叹息,为钱老见事之迟、为京城票房事业抱憾了。例如,“集贤承韵”过排不设记录,就是失策,但历史如此,也不应再苛求前辈。 7 v+ {: ?* r/ j8 _* ]
钱老关闭票房后,与外界甚少来往。一个月前他的仙逝,许多人没有及时得到消息,我亦因此未得相送,只能借此文字,表示哀悼和怀念。回顾这个应运而生的“集贤承韵”,在轰轰烈烈之后,竞归于灭绝,只留下几声赞誉、惋惜。这个悲剧不仅是钱老个人的,也是整个八角鼓艺术的。科学发展的意识迟滞,有可能使民间艺术事业无关社会的呼吸运转。也许,即使这个票房努力于争取社会扶持和联手,也未必能争取到真心实力,但有了利益博弈,结果总会是另番光景。25年的生聚和教训是:以自娱为宗旨的票房,不可自恋以致使艺术脱离社会需求,失迷于现实表象的纷扰,既事耕耘,更问收获,我们需要有重视社会效应的科学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探索。 % V: M: x7 V# Q, y
愿类似令人不平不安的悲剧不再重演,这需要民间的反思,握有相关公权者的关注。无论哪方面,都要以社会的、工作的责任感为前提。
$ {% E& ]! T' T% @! z3 T4 Z( i * |# q* s( C$ B% {( c, |6 I6 x2 f
2005年6月底,北京电视台拟召开座谈会,纪念《胡同古韵》拍摄10周年,为此我拟了个发言提纲,7月2日拿到钱老家去征求意见,正逢北京广播电台记者王宝玲采访,根据她的要求,我谈了对“集贤承韵”票房历史地位的看法。这个录音曾于7月12日在北京电台(A M 828)人文奥运栏目中播出。此外,7月4日在北京电视台导演武宝智、刘晓华主持的座谈会上,我的发言除上述内容外,还提到钱老办票房是“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赞扬了他的奉献精神。我现在所写的,基本还是那时的发言,但岁月无情,事过境迁,行文中未免增添了感伤的情绪。
! E2 n4 b" d& ^% P
& L# I+ `( c u) c6 A7 Z' w作者附记: 2009-5-31夜
5 c) j+ x/ w1 ^ 3 T% I. G r" D! g
( [( z, I3 q) j
〔注〕《北京纪事》2006年第二期刊载的《北京八角鼓票房惨淡支撑》(作者逸尘)中写道:“钱老爷子办票房,耗财却不为买脸,只为对传统艺术的一片痴情。他说: 要办票房就得有容、忍、让的精神!’在这个票友的小社会里也是鱼龙混杂,各样人等五光十色,有些人是抱有目的来的。钱老爷子能容那些唯利是图的票友小人,在票房里巧取豪夺、阳奉阴违、不懂世理的。在利益面前,有些票友或职业艺者相互争斗,对票房的利益有所伤害时,钱老宽容和善,大度能‘忍’。在电视镜头或新闻采访的面前,有些只恨自己不红的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利用“集贤承韵”票房作为买卖攒儿,直对名与利而来,对这些事钱老能‘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