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n3 }1 G2 Z6 Z4 ~ 最近笔者在网上发现了一些关于门头沟的老照片,之所以称为洋人眼中的门头沟,是因为这些照片都是外国人拍摄的,这些照片怕摄于不同的时期,反映了门头沟的风土人情。 4 x. w, Z' w! ?+ Y
现将摄影师和他们的作品介绍如下:
" V8 M( O( n7 I0 a# o日本人山本讃七郎的“1906年《北京名胜》”中有两张戒台寺的照片。
( j: j; n, g. S. M弗兰克 尼古拉斯.迈耶(Frank N. Meyer 1875 - 1918年),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1889年,14岁的迈耶就在阿姆斯特丹植物园成为园丁的助理,在著名的荷兰植物生理学家德弗里(Hugo de Vries)的指导下工作。1901年10月,迈耶乘船来到美国,并很快在华盛顿美国农业部找到了工作。 1905-1908年,受美国农业部的派遣,迈耶第一次孤身来到中国进行探险考察并采集木本植物。之后迈耶又三次来到中国(1909-11年, 1912-15年 和 1916-18年),1918 年,由于中国的政治处境日益恶化,旅行变得很危险,迈耶计划返回美国。5月28日乘船沿长江准备返回上海,5月31日航行途中迈耶神秘失踪,一周后的6月5日,他的尸体在长江里被发现。弗兰克·尼古拉斯·迈耶于1908年1月19日拍摄的雪后的潭柘寺,
) F/ `- b: n; A) v3 r5 G# K$ }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国建筑师。1902年,柏石曼首次途经印度来到中国,产生了考察中国古建筑设想。这一设想后来在德意志帝国政府支持下展开。1906-1909年(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间,柏石曼穿越中国12个省,行程数万里,拍下了数千张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等照片。回国以后,他根据考察所获的资料,连续出版了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1923年出版的德文版《中国建筑和景观》,是柏石曼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和研究的图文集,共有二百多幅高质量的照片。此书1926年又出版了英文版。恩斯特?柏石曼拍摄的作品:西山的戒台寺
# o5 l* [3 y- @5 v8 `" @扎乐维斯基家族的为在1920年左右拍摄过戒台寺的照片。
. X# x9 O" \7 @5 M* B, p西德尼 D.甘博(Sidney D. Gamble,1900-1968),美国社会经济学家。1908年-1932年,他四度旅居中国,走遍华北、 华东、西南等地区,先后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彩色幻灯片及39盘16毫米电影胶片。这批照片,无论是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拍摄质量之高、保存之完好堪称中国同时期历史照片中的上乘。
8 s/ C* B( Y4 e! R6 V甘博还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出版了《北京的社会调查》等几部学术专著和十几篇研究论文。值得一提的是,甘博的祖父是著名的美国宝洁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是普通的百姓:学生、儿童、学徒、农夫,北京街旁的剪刀匠、鞋匠,还有北京最早的消防员,他们是当年勤劳贫困的中国人民的缩影,他的作品给人以深深的震撼;照片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几个重大事件:封建帝制的崩溃、中华民国的诞生、五四运动、共产主义革命兴起……许多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他在门头沟拍摄了妙峰山庙会、潭柘寺、戒台寺的照片,此外他还拍摄了一部片长15分29秒的电影《朝圣妙峰山》。 & N7 ^. [6 p4 s: P6 \0 ?
普意雅先生,1862年出生于法国,为法国当时的国立中央工艺学院工程师,1898年来华,任平汉铁路北段总工程师,1906年升任该铁路全路总工程师至1927年去职。1930年9月因病在北平(今北京)逝世,享年68岁。普意雅的寺庙照片也可以称得上是他收藏的重点。其中潭柘寺、戒台寺、石经山西峪寺等照片已装订成册并配以工整的文字。除此之外还附有普意雅先生亲自绘制的寺庙平面图。以上足以证明普意雅对中国宗教场所的浓厚兴趣。他的足迹几乎遍步了京城从城区到四郊所有的寺庙和道观。为我们研究中国宗教建筑留下了宝贵的图象资料。
0 ?- t, X' X+ \8 f赫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 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个出版商。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来到中国,她在1934年来到门头沟拍摄了门头沟的妙峰山庙会、戒台寺、潭柘寺、琉璃渠的琉璃窑等二、三百幅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