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84|回复: 3

[转帖]茶道(二)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6-8 2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茶道 (二)

% r, T" b5 l6 Q+ l2 f+ E" C

【佛教茶道】

  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发展到创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r( c* \4 i$ S" i! G5 a
  【一、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佛教的传人】
- Y0 E2 U, ~% p1 q' J2 y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初,在封建统治阶级中间流行,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等教义。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硝烟四起,人民生命涂炭,劳苦大众,富贵荣禄者都可以从佛教教义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统治阶级则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因而传播很快。
: ^! b* I& H' _$ b R
  佛教的传播者认识到,要使佛教在中国扎根必须与中国国情相揉合。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求生存与发展,还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教义上竭力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并互相渗透互为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调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贞)调合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以“五常”(仁、义,礼、智、信)调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妄言)力图两者相融台,调台儒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宋元明清时代,更加注意调合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还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发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
. H* B) b1 \9 F2 h, ` P; j0 y* R
  【二、茶道的创立与佛教的渗透茶道的创立】
5 k8 |& ^/ Y( s$ V& e! u4 x' j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光辉绚丽,但“茶道”一词,很长被人们所遗忘,竟发展到日本学者曾向国人提出“中国有没有茶道?”荒谬而富讽刺的笑话。 
2 _9 ?% G# o! z8 {2 i) Y
  对中国茶道的创立,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引陆羽《茶经》“精行俭德”四字。有引《封氏见闻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请注意,时在晚唐)有“中国明初朱权自创的茶道”等等。百花齐放,可见大家都在深入的研究,形势喜人。陆羽,擅长种菜种茶,首创饼茶炙烤“三沸”煮饮法,对茶的功效论述甚详,对茶的品饮他侧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无疑他是我国茶道的奠基人。但遗憾的是他在《茶经》中没有明确提出“茶道”这个词,令人费解。
' x* f+ n8 Y: E7 w# [. G5 n
  根据笔者手中资料,“茶道”一词最早是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明确提出来的,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 t; u( } A5 [! W1 o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2 V; E7 e; X/ P+ h ]* ^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 G& f+ u; d' l0 j! b: P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 ?3 J# ~( t/ ~: |, z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6 K3 l3 }# J4 o) k" y3 G
  这是一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饮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不但明确提出了“茶道”一词,而且使茶道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为中心的茶文化圈内任何僧侣、文人所不可匹敌的。结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动,所以笔者认为皎然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创立者。由于秘藏了1100多年的唐代宫廷茶具在法门寺重现天日,学术界认为唐代实际存在着宫廷茶道、僧侣茶道、文人茶道等多元化各具风格的茶道,从而论证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辉煌璀璨,这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但在三种茶道中,笔眷认为僧侣茶道是主要的,其魅力和影响力都超过前二种茶道。佛教对茶道的渗透,史料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丹丘和东晋名憎慧远嗜茶的记载。可见“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但形成气候笔者认为始启中唐。
9 y; a& m F/ k* z2 k3 ~! Y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浓烈,僧侣敬神、坐禅、念经、会友终日离不开茶。禅茶道体现了良然、朴素、养性、修心、见性的气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礼仪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金银系列茶具从设计、塑造和摆设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后室)更令人信眼地认识到“茶禅一味”的真谛。禅宗茶道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移值到日、韩等国,现在已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
3 h3 K, S- Y6 ?0 [& e1 `' P
  【三、中国茶道与佛教】
- Y; C/ w" f. w' c5 c& n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 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 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 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 X0 x8 {3 C6 ~* O
  ·第一节 禅茶一味
* E1 W) B% _% o; \
  

7 D- ?( a0 ~ J/ S6 @2 ^9 j9 q
  一、"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7 y& G$ J+ }% y! w- b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 k) o; P/ `8 b% v) ?
  其一曰"苦"
) ^7 u+ F, M0 ^& q8 v% H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 y; ?. V$ f- N4 ^' G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 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6 z; R) _: z4 K6 P; B; I u
  其二曰"静"
, y8 `4 |7 E* I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 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 W3 h2 C8 b% \0 m8 T9 x( }7 \
  其三曰"凡"
4 ~+ X5 I) h0 r# g* _ k3 h* y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 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 t* N# \, {3 k4 {
  其四曰"放"
, X" g% x! g( t7 p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 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8 O: r7 T0 Q& b) k. M. K
  二、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
% z0 \+ X* ? u) ^1 ?6 E2 ?$ M7 X" P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 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0 J- M `2 `/ b2 z) B: G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 i* e7 p/ Q" Z' G4 Z) c2 j4 \5 H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 "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6 I4 F, W: _( j3 X$ V# h% Y7 Q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
0 j+ s ^8 A: c* t$ X0 ]" y/ ~
  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三、"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 帮助。
" G, \( n( h5 Y$ |, @4 n
  茶联四幅
; O! z( |$ |$ q: ]- M# l( L
  1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苏东坡
( K( N- ]4 ~* ~ Z, a1 K7 v
  2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
- v* H/ O5 k% t% ?+ U
  3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 g* B6 M: G- M1 F1 K5 W
  4 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上饶陆羽泉联
: l" F6 ]; d q- ^4 e8 L! S+ [
  茶诗四首
; V: F0 }+ V9 x- X( S: P! N4 t0 ` M
  1 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唐)
9 `, N' f" S3 t; u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7 O' n# H! u& \8 z2 S9 w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 o' o+ S% X- B" g! c; L1 L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 |% s9 P* C* |+ O. T2 Y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 j$ D9 e* F) U0 r; j
  2 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灵一和尚(唐)
; Q% Y( i3 k" }! D p; C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6 ^! B1 N' R, _0 J. s# U9 K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 u3 T5 @$ c( J
  3 失题 陈继儒(明)
9 @5 ]3 y: {* A+ q! M H |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 [/ R) }4 H& E1 e& U, m! v4 w* f Q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 t5 [; R$ R% u, {1 G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5 r2 p! ~ N4 o1 y- l; V( e3 K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 y8 z& f+ A9 ]. A8 Z
  4 茶与中国文化发展 赵朴初
0 H3 u. U( s0 M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9 l) \1 d* C' w$ B' L1 c# m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9 L. m& L- J' E+ X9 {
  读了这几首茶诗、茶联,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
/ h0 p' Y! b: \, d! J
  ·第二节 茶道中的佛典与禅语
. Y+ o, v( d8 p( D$ r& o$ ^; X
  "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2 @ b, p! S4 x. s! |$ S
  一、无
# l) H1 R3 Q g* p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 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水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会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 F) N9 P+ E6 s( C& h
  二、直心是道场
1 @/ u$ L' \' K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诗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 m% }1 F1 x( Y+ f
  三、平常心是道
- g; }4 Q2 k# w+ p1 O; J! [* u
  "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 l5 B) _& l3 n' \9 ~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1 ?- w/ o3 v, p. a( i) u8 v* w
$ x- ~! _" y1 @0 o2 V! B

  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于天地同存,不依大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大摩来否。

, P2 V/ X2 g) B9 q# V1 ^# H

 

) x3 @/ u, C& h" _/ f

【凡人茶道】  茶道是好东西,按照茶道的要求来饮茶,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绝对是好处多多的。但是我们老百姓平时并没有多少可能按照茶道在规则来饮茶。我们平时饮茶时可以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列举如下,试做为我们的“凡人茶道”:
1.水与茶的比例
   直接的反应就是茶的浓淡。浓淡要合适才好,使我们能够品赏到茶的色和香,同时,适当的浓淡对于茶叶中的 物质的浸出是有影响的,这不但影响到茶水的色、香,也影响到茶水对人体的影响作用。浓淡可以科学计测,但是平时没人去理会这一指标的,还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浓。大致上说,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重量比为1∶80。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 叶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两克。
2.泡茶的水温
     对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温,应视不同类茶的级别而定。但是我们经常不注意这一点,总喜欢用很烫的水来冲泡。一般说来,红茶、绿茶、乌龙茶用沸水冲泡还是较好的,可以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绿茶,如龙井茶,应用80℃~85℃的开水冲泡,使茶水绿翠明亮,香气纯正、滋味甘醇。
3.浸泡的时间长短
     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钟左右,不宜久泡。红茶要比普通的茶泡得更短一点。
4.杯子的用法
     红茶一般有玻璃杯,其他常用白瓷杯。

5 a4 j2 h8 s' ], x, E# n

 

( l" ]: p9 N! g( M4 Q9 }

【十大名茶】

  ·中国十大名茶
/ M4 t) {4 c$ X: D: [5 [
  ? 1.西湖龙井
- ^" Y# ]/ `3 s$ l" z( Q* M
  ? 2.洞庭碧螺春
& f/ Y9 M# Y7 s2 E
  ? 3.君山银针
( Q+ o& l7 A! B/ {8 Y8 @# ?
  ? 4.庐山云雾
- `) ^* h9 s& l) g
  ? 5.祁红
3 c$ D0 E8 ?1 Q- W( F7 O
  ? 6.黄山毛峰
4 F% [: Y! a# G0 e+ U
  ? 7.安溪铁观音
: S( R( K+ C1 O# N. x
  ? 8.云南普洱茶
- ~1 q4 _$ d: N2 o" P
  ? 9.冻顶乌龙
* g0 B) ^) Y5 m5 d+ ^: \' c
2 J3 X' n5 a+ D! X% [2 I

  ? 10.苏州茉莉花茶

* w5 z9 y1 H1 {& B2 @6 O/ Y

 

/ N: }: h' f( \3 h0 @

【茶道美学】  找一个舒适、整洁的地方,室内或室外都可以。增加一些美丽的点缀,如简单地布置一些插花、雕像或者是图片。若有流动或沸腾的水声效果会更好。非常缓慢地仔细地泡一杯茶,注意对细节的观察,但要保持完全地放松。如果可以的话,使用简单而美观的陶瓷茶具和品质优良的茶叶,不要用塑料水杯(因为它在热水里会释放化学成分)。茶泡好了,你就准备好享受它完全的滋味,美丽的颜色、茶的芳香和口味,以及周围环境。在你自己创造的轻盈和秀丽中呼吸。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当你使周围的世界平安美丽时,你的心和头脑就有了相同的心境。

0 `# |4 J! }! F# U: y

 

6 a" h6 z3 E- _% N# ?& E( L: p; i7 }9 W

【人文茶道】
      “茶道”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D+ K) ]1 m8 L @& Q

 

4 x/ E0 \4 v1 y

                            苦、静、凡、放

发表于 2009-6-9 1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茶一味
发表于 2009-6-9 0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M2 O- h4 ]7 q2 G y) j

 

, Q5 H" r2 ~+ ~4 i/ I" Y

看来,俺得为您的茶道写一篇《朋友纪实》了,您的茶道写的真好,给俺感觉真是太奇妙了,顶一下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5 19:39 , Processed in 1.155136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