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97|回复: 5

“曹雪芹书箱”探源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5-30 1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雪芹书箱”探源

7 U9 O. e/ i$ w% H* Q1 f" t

--------------------------------------------------------------------------------
 
【作者】土默热

8 ?) v1 F. T0 y+ M3 e* k2 }

 

; z2 ]! ?# ~( S7 S8 P& y& n

一、“曹雪芹书箱”风波

( V3 y, i0 K) b$ t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生了一项轰动红学界的重大事件:在北京一个自称是张姓家庭

+ j- |9 v7 b! b: B" l' q7 x

中,发现了一对所谓的“曹雪芹书箱”。收藏者自称其祖先是曹雪芹的好朋友张宜泉,张

5 ~5 z: p- x2 X3 [

宜泉著有《春柳堂诗稿》,内有关于曹雪芹的诗,是新红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基础。据红学

$ @! N/ k+ ^- F; p* }# ^+ y7 l

大师冯其庸推断,该书箱确实是乾隆年代的旧物,是曹雪芹或其续弦夫人逝世后,由张宜

- {' E0 U/ y& \' d# C; `/ }

泉保存下来的。

& \: Q9 c3 Y# Q3 H7 a3 _2 o' S

  准确地说,这是一对木制的书箧,左右宽70.5厘米,上下高51厘米,前后深2

+ a# A0 b6 j G9 h3 A' B

3厘米。两个书箧的正面,左右相对刻有兰花。右边的兰花下有一拳石,兰花上端有行书

% k- v% f$ a- N: Z

题刻:

0 a0 S, c6 a l/ b

      题芹溪处士句:

0 m) b) X5 t( a+ j3 t) k

      并蒂花呈瑞,

( W6 I' j2 \1 `# E- e4 {4 ]) M

      同心友谊真。

' }+ w. O% F+ C: L7 c* M# U$ Y; `3 ~

      一拳顽石下,

6 h. \, K# ?0 W8 h

      时得露华新。

5 p4 H; m) R8 _1 d

  左边一幅兰花上端题刻:

6 d3 H! P* j6 s: v

      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

5 F4 m( {0 |7 g4 n7 V

  左边一幅兰花的右下角题刻:

3 T p8 {- s- d1 J) H; |

      拙笔写兰。

9 I9 E: @& C3 c# a8 S- Z

  还有两句题刻:

, C3 k! I: A3 I4 _8 Y0 C/ V( u

      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

/ X2 u0 X( c9 I' @

  左边书箧的箧门背面,用章草书写着箱内所装物品的清单。由此清单可见,此箱的主

+ f, X* w; U. R7 j. P' E

人是一个名为“芳卿”的女子,箱中物品是她与丈夫所绘的编织一类的草图和歌诀稿本,

9 N! @8 `& s& q$ H" Y/ |

即所谓“花样子”。清单共五行字,五行字左边,则是用娟秀的行书写的一首七言悼亡

" o$ u u% ~# W; s( I

诗,括号里的文字,是书写当时被勾掉的:

/ b# _% e- H2 ~3 D9 H M8 f

      不怨糟糠怨杜康,乩诼玄羊重克伤。

3 R {! F2 k7 X q* ]

      (丧明子夏又逝伤,地圻天崩人未亡。)

# J7 D5 [/ v( G! d5 u

      睹物思情理陈箧,停君待殓鬻嫁裳。

+ m1 t* Y% N2 e K r1 c6 n! Q* a1 }

      (才非班女书难续,义重冒)

7 v/ h! n# m6 L0 t: f ~7 y/ p

      织锦意身睥苏女,续书才浅愧班娘。

9 o3 w7 t4 K! i2 [) U! P

      谁识戏语终成谶,窀穸何处葬刘郎。

b2 }6 c# n- } m j* T3 x" G( \

  此书箧的发现,着实令红学界兴奋了一阵子。吴恩裕、冯其庸等大师断定这对书箧是

) R$ T2 g+ w* ^# Z: _8 w2 [

曹雪芹续娶时,朋友们送给他的贺礼;赵冈先生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

) z7 i7 N4 K6 q

《曹雪芹的继室许芳卿》。这件乾隆时期遗物重见天日,红学界几乎异口同声认为,是

2 }. V% G0 i& A+ Q8 e6 S0 ^

《红楼梦》问世“二百年来的一次重大发现”!因为它不仅证实了新红学理论的根本所

2 ]8 @2 L4 g; A

在,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本人的存在,同时也证明了曹雪芹确实有个续弦夫人,就是

9 [- W2 M, A( [3 K5 a, }$ F( `

书箧的主人“许芳卿”!

* z! a: c" r7 u+ H

  然而,正在红学界大师们好梦沉酣的时刻,却冷不防被人浇了一瓢冷水:1983年

# Y' Q7 w) p5 Y, s

3月,在《文献》杂志第15辑,刊出了端木蕻良与洪静渊先生《关于新见“芳卿悼亡

" s1 t* }- p& x. R, Q- z" n& k2 v

诗”的通信》。端木先生是曾经创作长篇小说《曹雪芹》的著名作家,洪先生是安徽省著

5 w- d4 `0 a$ t+ I4 k9 r

名文人,二人在文坛均可谓德高望重。洪静渊先生称“从友人处获阅《旧雨晨星集》一书

0 s3 u+ B5 K% y# H$ u

残本”,书内记载一个名“许芳卿”的女诗人,在其夫卒后,作悼亡诗云:

& h- k0 D& L2 v5 Y4 S2 ?# Z

     不怨糟糠怨杜康,克伤乩诼重玄羊。

. R9 n1 L! P$ ?0 |6 ^: }* R" ^

     思人睹物埋沉箧,待殓停君鬻嫁裳。

( n# W5 h' K+ C1 R

     织锦意深惭蕙女,续书才浅愧班娘。

# ]0 Z% k$ Y3 Y

     谁知戏语终成谶,欲奠刘郎向北邙。

0 z3 ^- }4 X4 s; g' ^! X! w! G

  此诗的发现,红学界立即大哗。因为《旧雨晨星集》的作者为程琼,号“转华夫

+ C$ n/ b7 Z/ W1 }; p: ?, a

人”,其夫吴震生,号“玉勾词客”,二人均乃生活在康雍两代的安徽籍著名词人。吴震

/ W! G& d' v1 d }; k" _4 r

生在乾隆二年为《西青散记》作续时,自称“鳏叟”,其时“转华夫人”下世最起码已经

7 V2 o0 R2 X2 l4 v

十年以上了。这说明,与“转华夫人”生前为邻居的“许芳卿”,悼念亡夫时,曹雪芹尚

8 W7 J$ Q9 f4 M; t1 z4 G1 w9 p& s

未出生。许芳卿根本不可能成为曹雪芹的续弦夫人,所悼的死者也不可能是曹雪芹!据

% g# w. e7 G1 b0 F- y

此,高阳先生撰文《许芳卿悼亡,曹雪芹未生》,红学界又交口一声,断定“曹雪芹书

; l A# V n, Z3 m# z' C

箧”乃是“作伪”的产物。

" T% [. O4 S; j* l3 h0 M6 M

  随着吴恩裕大师的逝世和冯其庸大师的缄口,红学界基本无人再提起这对令大师们蒙

# P/ S) `. C8 h- r$ x7 B& o

羞的“书箧”了。只有邓遂夫先生前一段发表了一篇《曹雪芹箱箧公案解密》文章,用自

. b( @, {/ i; K% t; J- K

己记录的同洪静渊先生的谈话,判断洪先生提到的《旧雨晨星集》子虚乌有,试图证明是

1 U+ y8 l/ E3 G) H" c

洪静渊先生“作伪”,而书箧是真的有价值文物。邓先生同洪先生的谈话发生在1988

% ~4 [7 R1 L2 P- I m2 h

年6月,从谈话到邓先生文章发表,历时长达15年之久。谈话当时洪先生已经“八十多

% s! O8 u7 g' ]

岁”了,大概不会再活15年。洪先生在世时,邓先生把自己的“谈话记录”束之高阁,

2 w* s0 M. O$ h$ a

而在洪先生辞世后才加以公开发表,众所周知,死人是不会为自己辩护、打笔墨官司的,

" D: q3 b2 a5 J7 {$ @! y4 O9 N' t

邓先生于此时发表自己记录的、洪先生无法辩护的、也没有第三人证实真伪的谈话记录,

2 f+ B4 `$ E& O2 f% T( E6 J

不是十分耐人寻味么?

, K" Z- A1 O. G

  红学界的大师们,思维方式似乎出了点问题:此书箱出自现代一个张姓公民家中,由

( o; L* p0 g# e4 A+ Y

于书箱上有“芹溪处士”字样,他们对书箱原主人是曹雪芹便深信不疑,甚至对臆测“芳

: u$ Y6 Y! d5 V: B! k: m

卿”是曹雪芹的“续弦妻子”也全盘接受,尽管这中间并没有直接证据支持。但对于曹雪

: _1 a+ ]# b. R- u" D7 T) e

芹拥有此书箱之前甚至出生之前,书箱还有一个初始的主人“许芳卿”,这个“芳卿”并

) Y- w! P$ r1 ~, R

非曹雪芹的“续弦”,甚至与“曹家店”不搭界,尽管这些都有直接证据支持,但大师们

: j6 E5 P9 A5 N8 v3 s7 Q/ D

还是不能“容忍”,转而全盘否定这对书箱。他们不对箱箧进行考古鉴定,不去研究“悼

4 d9 D) v, K2 |$ O- z

亡诗”的真实含义,而是采用非此即彼的简单粗暴态度,不是无端判定“许芳卿”是“造

- Y2 a& ]& q! Q9 J/ C6 O( C. U

假”的人物,就是盲目推断书箱本身是“造假”的产物。总之,在大师们眼中,曹雪芹的

0 ?6 \: {3 O) u# R

著作权就是判定书箱真伪的唯一标准,书箱如果有利于曹雪芹就是真的,如果不利于曹雪

1 a4 |5 L% n- I1 v( N

芹就是假的。看来,“两个凡是”在红学界还真有一定市场,如果说研究《红楼梦》是严

( D3 j6 E8 c' l! i1 p4 Y

肃的学术活动的话,能够容许对同一证据采取如此实用主义的态度么?难道在红学界还有

% g. y! Z) j# ~; V. A b

必要再开展一次“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么?

+ w2 z5 u% [, {# X3 f


二、“曹雪芹书箱”外部题款解读

$ l- \; n$ l% T7 b0 }

  首先可以断定的是,在北京张宜泉后人家中发现的这对“曹雪芹书箱”,确实是一对

! U9 P4 r: C. Y% @( w. f' o8 }

装书用的箱子。从尺寸上看,比装杂物的箱子要小。两边带有耳环,出门时便于随身携

1 t8 R, b7 |6 p |+ z" I

带;两个一对,或肩挑或牲口驮,都十分方便。从书箱内壁上题写的内装物品目录看,原

6 H$ l. M9 n* m- v" S) ^2 Z/ Q

来是女人装“花样子”和编织歌诀用的箱子。从箱子的古旧程度看,判断为清初的古董,

/ j9 |1 T2 a$ V/ Z$ y5 K

是可信的;根据箱面上“题芹溪处士句”,判定该书箱曾经为曹雪芹拥有,大致也不会出

" q5 C' G4 Q# p! I3 g" [

错,因为“乾隆二十五年”决不会有人为了曹雪芹的《红楼梦》“著作权”去造假,所以

% y9 G5 y+ y; j% ^2 v' d( Y; ^/ _

不应无端判定书箱是假货。发现此箱的当时,箱子内壁有衬纸,纸上有《仪礼义疏》、

$ Y( g% ]" l' n' _6 u: ?$ ^) G

“春柳堂诗稿”字样;《春柳堂诗稿》是张宜泉的诗集,此箱从张家后人手中出现,当非

. R$ l+ f$ ]4 B% r3 Q5 l# v0 B

偶然。此箱是张宜泉在曹雪芹或其夫人死后得到的,亦属顺理成章的推断。

4 L" x8 _: Z0 t# S

  但是,箱子是否是曹雪芹续弦时朋友送的贺礼,却值得怀疑。从箱面上题刻的兰花图

# ?+ z/ O+ p8 Q

案和“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诗句以及原来所装的“花样子”看,应是结婚时女方的

6 A* M3 \8 S# f$ W; l

妆奁。如确系女方妆奁,那么在箱面上兰花图案上边、诗句前边题刻的“题芹溪处士

. @: g- J, O4 M& U

句”,则显示是男方用品,就明显不妥了。再则,结婚是喜庆之事,不论是自备用品还是

3 G9 q1 V( f, Z9 V4 Z6 C& v5 b5 `

朋友赠品,按中国传统习俗,都不会出现“处士”字样;“处士”乃是对有才德而隐居不

9 u' {! i2 p0 U4 K! G

仕者的特殊称呼,是无意功名富贵者的代名词。朋友送的结婚礼物上,无论如何不会把新

0 K- {1 x$ t* U6 g ~0 ?

郎称为“处士”的,因为与中国传统结婚理念不合,与婚庆气氛不谐!

N2 @ T2 N( J( r2 u

  从箱面题刻的图画文字书法及布局看,也明显不和谐。诗前的“题芹溪处士句”和诗

2 S; K# R+ c. p+ S% s$ `4 O; ]

后的“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字样,与中间四句诗的文字,似非出自同一人手笔,

0 i' c7 S: ^" R" e9 `, @

字体明显偏大,书写也显得狂放不羁,布局上明显挤占了兰花图案的位置,使画面显得拥

4 I; R; W% Z4 s

挤不堪,图案和题字的大小比例也不和谐。而兰花图案中间偏上的四句诗与“拙笔写兰”

2 E' ~; j$ h- n) d

四字,字体一致,大小均匀,书写显得娟秀柔弱,似是女人手笔;“拙笔写兰”四字位于

0 E$ T; y! K% R1 g

四句诗的左下方,显然是诗和画的作者落款。题诗、落款与兰花图案一起,构成一个和谐

5 Q* _/ m0 Z% U" x; B

的整体。落款与“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字样不在同一位置上,也是不符合中国古

3 b1 p; E2 g; d7 W% ^6 S, ?

代文人题款的规矩的。

& E0 Y+ e, R) m2 Y. {3 b/ J" W

  通过以上分析,应该得出以下结论:该箱子曾经为曹雪芹拥有,但在曹雪芹之前还有

0 B; q5 y+ Q- l" o2 g: E: q

一个女主人。初始用途也不是“芹溪处士”的书箱,而是一个女人装嫁妆中“花样子”用

3 v( v7 L$ W* r2 D, e! N

的箱箧。出嫁前,这个箱箧的原主人似是一个工诗善画的闺中少女,出嫁前,满怀着对美

. g, }( l& j# o7 |* a% ]3 W

好生活的憧憬,在嫁妆箱子上画了两幅左右对称的兰花,在兰花中间偏上位置题刻了四句

- H0 c4 U F& R8 U

诗,在诗的左下方落款“拙笔写兰”。而位置不协调、字体也不一致的“题芹溪处士句”

0 J' a7 h/ K1 R

与“乾隆二十五年”题款,是后人补题上去的。这个补题者,应是曹雪芹的一个友人,补

# K$ I# z1 k& J) }

题时间是“乾隆二十五年”。箱子的初始制作和题刻时间,似乎比曹雪芹要早。箱子的原

7 X1 X7 L* l4 Z$ e

主人,似乎也不是曹雪芹的什么续弦夫人,否则夫妻之间不会有如此奇怪的无聊举动

6 ], ~8 a; k7 ^% Q$ z1 M& M2 [

的。

' | B! M: B6 B! ^4 T/ R

三、“曹雪芹书箱”内“悼亡诗”研究

! M, T- y2 |7 l5 x2 b" B

  书箱内壁上书写的“编织图样及歌诀”可以证明,此箱的主人是一个名叫“芳卿”的

8 r# b; ^7 N( R

女人;“悼亡诗”本身潦草并多处修改的书写形式,也足可证明,是丈夫死时,芳卿“睹

$ @1 _. D) X1 T+ X

物思人”(或“睹物思情”)时的急就章。红学界大师们把箱面上的“题芹溪处士”句和

. F6 }1 o6 t6 T3 N1 R8 w& @3 y4 Q! R

这首“悼亡诗”联系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推测出曹雪芹有一个名叫“芳卿”的续弦

6 o2 b. W5 E) y8 e. n5 K! U

妻子,进而推测这首“悼亡诗”是这位续弦妻子在曹雪芹病死时所作。仔细想来,这些推

5 E. n# Z1 L( C+ w& C

测是极其靠不住的!除了没有直接证据支持以外,还有“以甲证乙、乙再证甲”的“自

% V6 ~# y+ e9 v8 k% Z& j& e

证”嫌疑,这是研究文学和历史的考证方法所不容许的。

: I8 N$ C% w$ D2 A1 d

  细读“悼亡诗”,表面上似乎同曹雪芹去世时的情景相似,比如曹雪芹饮酒无度,死

, r& {: a' `+ b& L

于“杜康”;因为生活穷困潦倒,死后“停君待殓”,妻子不得不卖了“嫁裳”充作殡殓

: \& ]" g" p8 n

之资等。但仔细分析,则矛盾百出,与曹雪芹决不搭界了。封建社会的穷困文人,死于

) h" [/ ^$ {3 a6 a& E& `! _) u4 _

“杜康”、家贫“待殓”者多矣,如何能断定死者其人就是曹雪芹?更何况没有任何史料

7 }. x9 Z8 ?, S T% q' r

可以证明曹雪芹有一个名叫“芳卿”的续弦妻子。从“悼亡诗”的上半阕看,曹雪芹虽然

9 n4 P3 u3 m: Y Y) _

嗜酒,但死于爱子早殇后的悲痛,真正的死因“怨”不得“杜康”。如果芳卿是曹雪芹的

8 b1 X# v+ }6 y; m

续弦,则无权并不可能自称“糟糠”;有人说“糟糠”是代指困苦生活,衣食不周,这是

) ?; G2 @6 A- P1 x4 f

曲解,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糟糠之妻”是个成语,容不得其他解释。曹雪芹死于壬午年,

) f' ^6 M# }7 L6 ? p

也并非诗中代指癸未的“玄羊”年。从“悼亡诗”的下半阕看,就更加不知所云了。曹雪

& G) C) z5 h/ F% H9 ~

芹夫妇同《织锦记》里的窦滔、苏蕙夫妇有什么关系?曹雪芹的续弦妻子为了“织锦意

2 P3 `0 |7 `9 p# V7 T

深”惭愧什么?曹雪芹写书及其不知什么人“续书”,又同修《汉书》的班固、班超兄妹

- |7 {8 i. ]# E n# n6 `

有何比附之处?曹雪芹的姓、名、字、号都同“刘”字扯不上干系,为什么芳卿口口声声

' F) b) @# g7 e! G- s1 @

称他为“刘郎”?

' A# a6 M6 u- w* K3 C' m8 D* u8 J# Z- V0 r

  洪静渊先生发现的“悼亡诗”,显然比“曹雪芹书箱”中所题之诗更加成熟,更符合

: k/ W3 a+ J. D9 Y/ ~; a0 C. I

诗词韵律。认定洪静渊先生发现的《旧雨晨星集》是造假,仅凭邓遂夫先生自己的记录,

; e; U! L! X6 Y2 i' U

是不能成立的证据。譬如指认某人有犯罪嫌疑,在该人生前不出示证据,而在他死后单方

) \4 O/ H5 z& m7 r6 D* j7 O

面出示他无法为自己辩驳的所谓证据,又没有第三者佐证,似乎有厚诬死者的嫌疑。如果

. O5 j2 }+ O1 d) O1 c

不能对洪先生的发现进行有效的“证假”,那么只能相信,这个作“悼亡诗”的“许芳

) f. K6 S% I4 v. i

卿”,确实是曹雪芹出生前就已经辞世的康雍时代的人,是史有明载的“玉勾词客”吴震

8 @2 K% h& v6 k7 r

生和“转华夫人”程琼的邻居。她哀悼的亡夫,决不可能是曹雪芹!这首“悼亡诗”,最

- O: H6 K9 F' s

起码作于乾隆二年再上推十年之前,很可能是康熙末期或雍正前期的作品。

6 n9 l* F% d8 \" r1 A) d) d2 f& w) d

  在不能对书箱本身及其涉及到的“张宜泉”、“芹溪处士”、“芳卿”等人物“证

; u' K! o' Z- S" ~) @

假”的前提下,学术研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并对其真实性进行

0 c R/ O7 w2 T% }

“小心”的考证。我们不妨按照“张家后人——张宜泉——曹雪芹——许芳卿”这一书箱

/ J7 g" U c( x" W$ I( p* q

流传的顺序,层层递进,去研究这个流传过程的真实性。实际上,书箱的四个主人、三次

. H& o1 u, D0 f/ c

转手,只有从许芳卿到曹雪芹这一次转手、许芳卿这一个主人,红学大师们有疑问;如果

7 ]8 T( N6 y' n# k, m

解开了这个疑团,大师们便不会恨恨地诅咒书箱是“伪造”品了。

|9 ^) y6 W: \, L


四、“曹雪芹书箱”的原主人许芳卿考证

Y% E! r. Q5 Q- e

  平心而论,只要是熟读清初历史的严肃学者,考证这个“许芳卿”并不困难,因为她

8 h8 g( q1 C% m j" {9 ]/ B

的“悼亡诗”中,对自己和死去的丈夫的形象刻画是比较细致的,比起红学大师们“考

m0 y0 s" d0 H) R

证”的曹雪芹形象清晰多了。

" k( f; B- l6 X( t9 Y9 ?6 s2 O* A

从“悼亡诗”中不难看出,“许芳卿”与死去的丈夫是原配的“糟糠”夫妻,并非“续

( p d4 N0 ]9 q' v5 E2 a, B+ }

弦”,二人很有可能婚前是兄妹关系,诗中自比续《汉书》的“班娘”,就一定视丈夫为

. E& _1 Y- j+ L! c) F' P. {

作《汉书》的班固,因为二班是兄妹关系,所以可以推断死者与悼亡者婚前也是兄妹关

' A/ U" L3 G/ g" i4 p ]! I

系;不过夫妻间不可能是亲兄妹或堂兄妹关系,只能是表兄妹关系,这在旧时婚姻关系中

o& t4 l1 ?( N- o$ b9 Z

是常见的。

. Q7 n" u7 m# E- w! S' k7 A6 o

  丈夫生前,夫妻生活十分贫困,丈夫突然死了,无钱置办丧葬用品,也没有生前选定

5 R3 r- M5 r9 b

的 “窀穸”——也就是墓地,只好“停君待殓”,卖“嫁裳”筹款。丈夫的死亡原因是

# Y& \+ T; I; b0 h o; B: b

“杜康”所致——也就是嗜酒无度造成的,可能是酒精中毒,更可能是酒醉后出现了意外

8 G, `( ?# P0 g1 h9 R" \6 R( W

事故导致死亡;旧时医学知识对酒精中毒致病乃至致死还没有今人这么清晰的认识,对病

; E# i0 s; f$ r9 J8 p1 z( J7 n

死的嗜酒者一般不会“怨杜康”,只有对酒后意外致死才会刻骨铭心地“怨杜康”。

/ y4 j) g- F7 R) D

  丈夫死后,芳卿所“理”的“陈箧”,似乎就是这对旧箱子;“陈箧”中所装的物

- ^) G# b+ a, [! `4 s5 m* G! I

品,令妻子“睹物思情”(或“睹物思人”)。这个芳卿所“理”的书箱中所装之

V4 {* |( N7 Y E

“物”,似乎不会是自己的“花样子”,而是丈夫的著作手稿,书箱的用途可以作证,除

4 Y0 Z% b. ?; r" O$ m0 Y- h

了装书籍纸张,此箱似乎无它用途;除了著作手稿,芳卿也不会由“思情”进一步联想到

% T4 X7 e" N# D2 S# p# Y! |. ~

“续书”。书箱中所装的丈夫生前手稿似乎是一部未曾写完的作品,丈夫生前似乎与妻子

2 g6 _# h) g A/ }4 z9 I

有过倘若我写不完由你续写的约定,否则“未亡人”不会以“续书”为己任,也可见妻子

. k/ @, m& R% l6 K. D& @1 c

对丈夫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思路十分熟悉;但丈夫死后,妻子又深感自己“才浅”,担心完

5 Z0 t/ e0 B4 I6 l, z0 Q. R3 E

不成丈夫的遗愿,内心十分惭愧。

# T1 d1 f9 g6 J5 A" v, J! _

  悼亡诗中“织锦意深”字句可以证明,丈夫生前应该创作过以“织锦”为题材的作

+ s+ u: }2 D# n- g" H

品,令“蕙女”深感惭愧。有清一代关于“织锦”题材的作品,有据可查的只有《织锦

% c2 T1 l i' B4 D3 f& s9 Q5 `: M5 Y8 s

记》传奇。《织锦记》又名《回文锦》,是康熙朝文人洪升创作的一部传奇剧本。“蕙

8 c; F7 q/ p- U- Z, {

女”是《织锦记》中主人公窦滔的妻子苏蕙,书中的“蕙女”确曾因丈夫纳妾妒火中烧导

) P( C- \! U6 ]; w2 @, w0 y

致家庭不和,最后因丈夫的教诲而自感愧悔。

5 K( N2 t; N, z( p( C J5 _%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个“悼亡诗”的作者,就是康熙朝大学士黄几

0 H1 H# A/ I9 e) S- T

的孙女、大文学家洪升的妻子黄蕙!黄蕙字兰次,与丈夫洪升是嫡亲表兄妹关系,从小青

& f- U* b! {5 O& q+ f9 Q

梅竹马,确系“糟糠”夫妻。因为“家难”原因,黄蕙与丈夫一起逃离了生活优裕的家

3 p. }9 P9 Q1 O

庭,后半生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丈夫死后无钱殡殓,从洪升晚年的生活状况看,是完全

: n1 D. k8 N7 r6 z) k

可能的。洪升就是《回文锦》传奇的作者,史有明载,文坛没有争议;洪升创作《回文

! o+ l/ X0 B: p( m

锦》的目的之一,就是因为自己纳妾,妻子“嫉妒”,用作品使妻子自感“愧悔”。黄蕙

4 f, F0 X4 {2 Z- D$ p

与作品中的苏蕙,均可称为“蕙女”;黄蕙字兰次,书中的苏蕙字若兰,作品的讽喻之

# [/ ^$ u/ {" k

意,昭然若揭。

2 v* s+ o! C, x* c( W- I

  洪升死于康熙四十三年,岁在甲申,享年六十岁。死因是在水路归家途中,于一个月

1 d3 ~6 y# ?: s B, A6 K y

黑风高夜,友人招饮,大醉后归舟,失足落水,抢救不及造成的;因此妻子黄蕙在“悼亡

) s5 a- A" g$ @9 C

诗”中产生“怨杜康”的哀怨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悼亡诗”中有“乩诼”、“玄

) t6 v( T: u. y w

羊”字样,“乩诼”是与算命有关的谣言之意,“玄羊”是癸未年,即洪升去世的上一

4 e ~) `$ N& y: u

年;很可能“玄羊”年妻子给洪升“扶乩算命”,有次年甲申“流年不利”的“诼言”。

1 e( T" E5 A8 ?* _* r1 f7 _ @! j1 [

洪升死时年方六十岁,中国确实旧有“花甲子”“流年不利”的传统说法。至于“悼亡

5 O" K8 L7 V' W! R+ k4 s- @

诗”中的“重克伤”一语,应是黄蕙真实心理的反映,黄蕙婚后,次年丧父,七年后殇

+ T5 \# X. _4 q9 K

女,中年伤夫,按照旧社会的观念,确实是“克伤”命,无怪本人要自怨自叹了!

: e; I" @: F+ R) b

  很奇怪也很有意思的是,“悼亡诗”中把丈夫称为“刘郎”。如果是实指,洪升不姓

9 j4 J' u1 R; p3 X3 H% l

刘,曹雪芹也不姓刘,他们的姓氏同刘字亦无意义上的关联。如果是用典,与“刘郎”有

; i6 U* c( @+ k7 e/ S. B( L3 ^8 T

关的典故,大概只有“尽是刘郎去后栽”了,丈夫尸骨未寒,用此典入“悼亡诗”,既无

( Y5 R1 M, Q% K' B# l* ]1 b

道理,也无意义。那么,只有一种解释是合情合理的,即“刘郎”二字乃“柳郎”的误

' k0 M8 J4 W9 }. n; r& C1 C C$ g

写,刘柳二字同音不同形,可能搞混。洪升生前,确实常常自比“柳七郎”,就是宋朝那

( R3 J7 |) G4 P; M% F

个著名的风流文人、“奉旨填词柳三变”。生前洪升去苏州桃花坞拜谒唐寅墓时,看到墓

. [, J$ N" }( J k

地修茸一新、桃花万点,感慨自己和唐寅命运、才艺相仿佛,担心自己身后下场不如唐六

! l, Z5 J* b3 M: o% g+ |+ D

如万一,在所作的感怀诗中,曾发出“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的无限感慨,

7 s5 Z/ f, U' _+ A) s

意思是:不知将来我死之后,有谁会在花繁草绿的春天,到我的墓地来凭吊?。黄蕙“悼

1 J N7 a7 N: |5 {9 v

亡诗”中所说“成谶”的“戏语”,大概就是指洪升的这两句诗。当日的“戏语”终于不

9 \) O5 l1 x( P

幸成了现实,洪升死后,葬身无地,殡殓无钱,更谈不上朋友凭吊了。妻子套用丈夫“谁

/ j, {8 b( |6 q3 N/ @

吊春风柳七郎”诗句,在“悼亡诗”中写下“窀穸何处葬刘(柳)郎”或“欲奠刘(柳)

: y$ o% z$ S# p1 F. _

郎向北邙”的诗句,都是十分合情合理的,含义也十分悲凉贴切!

* K, i( V6 t. p9 ?% k! @

  黄蕙与表兄洪升,生于同年同月同日同城,当时的风雅文人羡慕这对夫妻是真正的

+ J; U( q5 _0 `* D

“同生同心”,结婚时朋友们曾为新人作《同生曲》致贺。这对书箱,很可能就是当年与

- X; r2 q1 w; {" p5 y2 F+ z: l

表兄洪升结为“同心”时,黄蕙盛装“花样子”的“书箧”。箱面上的兰花、诗句以及

! A. q4 f* _+ P/ J9 t9 r% ^. C

“拙笔写兰”落款,似乎就是黄蕙自己的手笔。黄蕙字兰次,一生多才多艺,工诗善画,

) A: |& u$ a! A5 m8 b

妙解音律,婚前在嫁妆箱箧上画兰,是顺理成章的。书箱内关于“花样子”清单的五行

" ?& X+ |3 _" o: k0 h; g/ z' P

字,很可能是洪升婚后在“甚于画眉”之际,为爱妻书写的。

- V5 ?) k: d4 B% G

  不过黄蕙既不姓“许”,名字也不叫“芳卿”,似乎与书箧不搭界;但仔细分析,还

9 I0 k% l" X' U; E9 ^; E f

是有可能的。“转华夫人”对“许芳卿”的记载,说明二人之间并非旧交,而是交往时间

/ v. C: [3 l7 ^' K

不久的临时邻居,并不十分熟悉。旧时妇女出嫁后从夫姓,“许”字的发音,在江南语言

9 i0 J5 _+ a( j( |6 `, ?" x6 B

中,读作“浒”音,与“洪”字同为嘬口音,极易搞混;而黄蕙的名和表字,都有“芳

! V- N( H4 Z6 X# n" J

香”的意思,被丈夫昵称为“芳卿”,丈夫死后为了怀念亲人,继续沿用昵称,是极有可

9 g( w- m& k- M1 a- h) d

能的,就像《红楼梦》中的“袭卿”、“颦卿”一样。洪升死后,家属子女搬离了杭州旧

$ ]' c% |! {( C& \9 I

宅,不知流落何方,有亲友诗文可证。黄蕙是否有可能一段时间流落南京,与“转华夫

% Q5 D9 ?- s/ r( U+ C7 J, @

人”为邻,惜无证据,不得而知。

6 r9 B6 \4 n$ Q8 C" I

五、“曹雪芹书箱”应是盛装《红楼梦》手稿的书箧

2 l- N: f( H( D8 d9 l1 T& ]+ }+ b

  笔者的《怀金悼玉诉情种 寂寥伤怀话石头》等系列文章,考证了《红楼梦》的初始

/ F6 I: H8 A. Q1 E+ f

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洪升,曹雪芹只是后来的“披阅增删”者。洪升出身于江南的一个

j$ E" u, m. s$ U7 M" P

“百年望族”家庭,后半生多灾多难,贫困潦倒,但多才多艺,著述颇丰。洪升晚年,在

2 {* l$ H( b/ x" i5 w7 K' X3 r

为《隋唐演义》的作者楮人获作品作序时,曾说自己正在以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创作一

# n L, t" H3 D* Z2 ]; P

部作品,但尚未竣工。同一时期,洪升的好友朱彝尊,也说自己曾亲自看到洪升以亲身经

* Q' {6 P' z v6 L" E. [

历所写的一部《洪上舍传奇》。《红楼梦》所记载的故事,与洪升早年“家难”发生发展

' V- @/ l# Z7 n- ^* f

的过程以及“闺友闺情”完全一致,当非偶合,《红楼梦》应该就是《洪上舍传奇》。

; t0 A- K0 U7 E8 k

“洪上舍”是对洪升的尊称,洪升的作品,不会以别人对自己的尊称命名,只能解释为朱

' L, Z+ s. q4 r" f& X

彝尊不欲提及《红楼梦》名称,而以洪升传奇代称。

' e' m2 W/ N- a; y# K2 u- u8 U5 k

  洪升去世前的人生最后一站,是在曹雪芹的爷爷——江宁织造曹寅的府中度过的。康

" D6 S6 I6 ?2 {

熙四十三年春,应江南提督张云翼之约,洪升亲赴松江,观演自己的得意作品《长生殿》

3 h, m) T* @( z; H; S! k+ l9 J: ]

传奇,场面之盛大,轰动整个江南。曹寅得到消息,邀洪升到南京,在织造府又“畅演三

$ L7 z. [2 c" Q, I! C' g

日”《长生殿》。(洪升这个人很有意思,红学研究中的“张候说”、“明珠说”、“江

; e0 e& n2 w, {! I, c

宁织造说”,都能与他扯上干系,难道是偶合么?)洪升与曹寅是老朋友了,洪升抵达南

$ ?. G+ T8 p ? U

京,曹寅亲自到江边去迎接。洪升是带着“行卷”到南京的,所谓“行卷”,就是文人随

. J% ~- U' }- a X" F

身携带的书籍和手稿。读了洪升的“行卷”之后,曹寅感慨万端,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

; x0 C" T9 K8 q# R( R3 Y

诗:

, L5 j' W# E/ X- A* z: x2 P- \

    惆怅江关白发生,断云零雁各凄清。

% |: a- U! c) K+ F6 y5 [5 s! w

    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著书恐惧成。

. m, N) c8 |7 L8 B2 e( z

    礼法谁曾轻阮籍,穷愁天亦厚虞卿。

7 y0 F$ D; \9 k& c6 R# z

    纵横捭阖人问世,只此能消万古情。

0 H/ B* d: O& @9 L6 S

  于诗中可见,洪升“行卷”中装的是自己“垂老”之年在“恐惧”中所写的一部作品

. i3 x! r$ h0 a* U0 u4 L f4 s

手稿;作品描写的是自己年轻时的“荒唐”事迹和轻蔑“礼法”的人生理念。这部作品非

. e- f! G# G/ _( H) I

《红楼梦》而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行卷”二字,洪升携带百万字书稿前往南京,以当

& m5 h1 r, }6 E1 H% Q

时毛笔书写的文稿计,大概有三五千页,甚至还要多些,没有书箱盛装是不可想象的。盛

: {) E3 {. `4 u& E5 m4 Z4 Q

装书稿的书箱,应该就是妻子黄蕙出嫁时带来的装“花样子”的一对“书箧”,书箱中装

a8 l+ v3 K- u% C2 W, T4 q

的就是《红楼梦》手稿!

. D; s3 C% N, t7 e

  洪升携带手稿到南京,目的似乎是求曹寅为书稿刊刻“问世”;曹寅确实经常出资为

& W( N7 D- S! `9 z! @3 z

江南贫困文人刊刻书稿,在文坛有很好的口碑。洪升归途中不幸淹死了,装手稿的“行

+ e0 z9 z% k) h% N' U

卷”亦即书箱必然流落在曹府。洪升的遗体打捞出来之后,妻子黄蕙必然赶赴乌镇现场处

( o8 _* \+ a9 H( H9 w

理后事。此时的曹寅,也必然把洪升的“行卷”亦即 盛装手稿的书箱带来,交给黄蕙

8 q& H" |6 i3 C! f

“理陈箧”。可以想象,黄蕙整理完丈夫遗物之后,必然把盛装书稿的箱子继续交给曹

& S2 G* M7 c8 R- w0 A$ N/ {

家,目的依然是为了完成丈夫的出版遗愿。交给曹家前,黄蕙“睹物思情”(或“睹物思

# Y% T" C J8 s9 a$ e3 K$ h: d O

人”),在箱中草草题写了那首“悼亡诗”,就是顺理成章的推断了。

3 N( B t! ?- y/ h m% i# M

  书箱从此流落在曹家。曹寅后期,烦心的事情不少,家庭经济也捉襟见肘,哪有精力

# S: W. U4 V0 t7 h* t0 S% M

和财力,为洪升镌刻这部百万字巨著?曹寅死后,曹家中落,谁还会对出版洪升的作品感

( @ ]# D0 V7 f, B! W( p$ i

兴趣?再说曹家也没有这个经济实力了。到了乾隆中期,曹雪芹发现了这对箱子及其箱中

. d8 c) v6 P1 c5 _* {9 x, T

的手稿,百无聊赖之际,仔细读来,心灵必然引起极大震撼和共鸣,因此“披阅十载,增

9 e. Q& ~ O6 V/ e7 B

删五次”,传抄开来,这就是《红楼梦》在乾隆年间方得问世的根本原因所在。书稿问世

- S" f: x2 r+ C7 W) ?) ?

了,书箱必然还在曹家。不知什么原因,被曹雪芹的朋友在书箱上又补题了“题芹溪处

8 S& b7 A0 Y; b6 \2 T! ~

士”和“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两句话,由此,这对黄蕙的嫁妆箱箧就变成了所谓

: W' p7 e) T$ P3 `4 b" M& z$ w

“曹雪芹书箱”。曹雪芹死后,书箱落在张宜泉手,由张家后人保存至今。这就是对“曹

# Z6 g4 k4 G! @- f2 O6 E+ L

雪芹书箱”来历的最合理推断。

7 s: y1 E! n" Y

六、《红楼梦》续书及流传过程推断

/ g7 [4 Y: `: m

  书箱中所装的洪升书稿,肯定是个未完稿,大概就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手稿。过去

?4 p& m- n% S0 P! Z6 F( \

笔者推断,洪升初创的《红楼梦》是传奇体裁,现在看有商榷的必要。洪升一生热中传奇

% d) Z9 `9 I6 m7 {- c1 K7 V5 O: `

创作,但晚年却表现出了对小说创作的极大兴趣!他曾经为吕熊的小说《女仙外史》详加

0 o: K9 _, j! f+ I5 {$ j, |

评点并作序,也曾同小说《隋唐演义》的作者褚仁获认真探讨过创作体会。洪升曾有一段

7 f/ X# x+ \' S, z! [! A- v

十分精辟的论小说创作的话:小说创作“要节节相生,脉脉相贯,若龙之戏珠,狮之滚

3 _' f1 y0 ~6 m4 @# Q3 X( I: ^- B

球,上下左右,周回旋折,其珠与球之灵活,乃龙与狮之精神气力所注耳。是故看书者须

7 v0 d1 s2 D9 c4 [

睹全局,方识得作者通身手眼”。这段议论,用之于评论《红楼梦》,实在是再恰当不过

# R7 P" s& V2 @8 E" B# t

了。洪升晚年曾说过,要把自己亲历亲闻“编述一秩”,“忽忽暮年,迄无头绪”,洪升

3 c( e' n1 {! D6 ?( ]) W! X* W

创作的这部作品肯定不是传奇体裁,最大的可能是小说。所以,笔者怀疑,洪升生前,曾

8 M( V/ ?* {; S

经把记载“亲历亲闻”的《洪上舍传奇》改写为小说,不过未完工而已。

0 l% v6 g2 F7 b4 r3 r' \- ?8 _

  过去笔者也曾推断《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可能就是“披阅增删”者曹雪芹。现

( ^! [; h8 r' d t" \5 e. L

在看恐怕曹雪芹并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续作《红楼梦》的生活基础。后四十回的续作

/ C: k% [* W/ a3 s

者,应该是洪升的“未亡人”黄蕙!洪升带到曹家的书稿,肯定是个誊清稿,原稿应该仍

5 ]7 ?6 o! {# a! _( |) ~! f

留在自家。当时洪升的《洪上舍传奇》手稿也应该尚在,续书也不过是继续改编而已。黄

+ ?5 q! K! c7 J3 S( r2 u

蕙与洪升共同生活了近四十年时间,洪升终生耿耿于怀的“家难”,终生念念不忘的“闺

% Y- s3 X% m9 k7 a; y4 q; o( I, K

友闺情”,都是夫妻二人共同经历并共同承受的。以黄蕙的才情和对“京片子”语言的熟

* g" t1 [0 o. z- |/ A7 H$ P/ z7 [6 a

悉程度,也完全具备在洪升原稿的基础上改编《洪上舍传奇》、续写《红楼梦》的能力。

1 e5 _' H; W" V8 l N

“悼亡诗”中所说的“续书才浅愧班娘”,不是说黄蕙没有“续书”,而是说担心自己

! @" p& [2 X( r: M( ^9 _6 X

“才浅”,害怕写不好续书,愧对亡夫。黄蕙熟知洪升著书的生活基础,又多才多艺,为

g3 x8 J. G5 n3 g

什么不能像“班娘”一样,完成自己的丈夫兼表兄的遗愿呢?

0 e; }& c# t" Z Z

  黄蕙续书是在丈夫死后,此时曹洪两家已断了联系。曹雪芹对《红楼梦》“披阅增

7 n0 ~9 t9 S) ~

删”时,不会看到洪升的原稿和黄蕙的续稿,也不知道有个《洪上舍传奇》存在,因此他

1 _ H: _; z" n; L' u' j

对《红楼梦》后半部分内容的推测,与程高本完全不同。程伟元从“鼓担”上买来的残

e8 W$ H6 `7 h; U

稿,应是黄蕙的续书残稿。洪升的女儿洪之则也是个著名才女,有可能保存并批阅整理父

) [7 T. N; W4 T$ u) B% |

母的书稿。洪之则青年早寡,有证据表明,她在寡居期间确曾整理过“先大人”的手稿,

4 D4 E' P l9 ~7 Y9 R, q

并十分称赞父亲的好朋友“吴吴山三妇”批阅文章的文笔。但到了曹雪芹生活的时代,黄

( K! C- ?3 J4 M

蕙去世已久,洪之则大概也已经过世,洪升的孙子“花村”辈未必尊重祖父母的遗作,以

# I Y6 Z9 e$ U# \8 U0 a3 ^

致流落“鼓担”,程伟元购买后交给高鹗整理,和前八十回合在一起出版,这应该就是程

% g) b8 [( g7 w5 r

甲本和程乙本的由来。

6 f9 ~4 o8 ~) Z8 `2 h* ?1 r

  由曹家传抄出来的经过曹雪芹“批阅增删”的《石头记》,和由洪家流传出来的洪升

: V% _( P/ D: H! @% m; G

底稿加黄蕙续书以及洪之则评点的《红楼梦》,大概就是《红楼梦》诸脂本的源头,也是

( P6 N- P# p8 ]/ P! T8 m! K

诸脂本分别以两个书名问世并出入甚大的根本原因。当然,在传抄过程中,两个源头的稿

& n5 V0 u6 a; @- m2 k% |* y

本互相渗透,这也是各抄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复杂纷纭的根本原因。笔者怀疑,今本

& O& u7 \0 ^. b" e

《红楼梦》,不论是脂本还是程本,其源头似乎都主要来自于洪家传出的稿本。因为明义

; N5 v$ q% J& o- c" D4 o. D

从曹雪芹手中借阅的《红楼梦》,按他的二十首《题〈红楼梦〉诗》推断,与今本差异很

3 S5 g% {) `2 {

大,根本没有流传下来。今本中之所以有“曹雪芹披阅增删”字样,是辗转传抄中混入

$ p) A0 v% d2 |6 q5 w

的,并不能证明就一定是曹雪芹“披阅增删”后传出的本子。曹雪芹不可能同时搞两个差

) o: g) [: B) X1 m9 ?

异很大的本子,一本“简本”借给明义阅读,一本“详本”供脂砚斋评点。有人认为明义

5 Q4 L' o; }4 v+ g" E

看到的稿本与诸脂本是曹雪芹五次“披阅增删”不同阶段的本子,这也是说不通的;明义

/ u5 ]5 d+ P4 E

看到的稿本是个全璧本,所有的脂本都是八十回残缺本,全璧本在先,后来的脂本为什么

; w- Y( m* {0 C

残缺?只有一个解释能够自圆其说,就是曹雪芹“披阅增删”的本子早就失传了,今本

3 E% n# S: ~' k/ Z# n, N; `

《红楼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还是洪家的底本,不过在传抄过程中,混进了一些曹雪芹

+ f1 b- a2 b& l4 f: z! a- J

“披阅增删”的痕迹罢了。
 
【原载】 《土默热红学》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5-30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有图片啊 要是配上图片就更好了 也让我们开开眼啊
发表于 2009-5-30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一对箱子现在仍存西山植物园那个营房改造的‘曹雪芹故居处’,前些日子陪友人看花,尚还看到!
发表于 2009-5-30 2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照片呐?
发表于 2009-5-30 2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年代出版过一本书《曹雪芹在西山》详细记录了书箱的发现、墙壁题字的发现等
发表于 2009-5-30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从那儿回来,不过书箱没看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19 22:56 , Processed in 1.181865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