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 W2 K& i7 i% d3 G 《明月清风无尽藏,长楸古柏是佳朋》 % c3 u# ]: r% r/ g5 M( `
陆原 撰文并摄影
' R9 \' K+ N" d# a, u. c; W原载2009年5月14日《北京晚报,44版,城记栏目》 - X7 e m5 m. b7 j
6 ]; j7 c: [( \& J
北京市宣武区白纸坊小学的校园,是元代古刹崇效寺旧址。崇效寺曾以藏经阁、青松红杏图画卷和二株古楸树闻名京城,寺址前后的崇效胡同和枣林前街亦因崇效寺而得名。2009年4月24日,是白纸坊小学建校80周年的日子,学校在繁花似锦的古楸树下举行了庆祝典礼,并将校庆日命名为“楸树节”。
/ g- G& Z% i0 ]" ~一,学校前身是财政部印刷局员工子弟小学
$ n% A7 y. a; c* E; c+ F白纸坊小学始建于1929年,前身是位于白纸坊街的原民国政府财政部印刷局(今北京印钞厂)员工子弟小学。白纸坊地名始见于元代,因有造纸作坊而得名。编纂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京师坊巷志稿》在提到白纸坊时说道“今居民尚以造纸为业”。 0 a2 v. }& I9 v& {# t$ \# O; w
《清史稿·职官志》记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掌管财政的户部改为度支部。度支部派员赴日本考察了纸币印刷技术以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筹建造币总厂,准备用新式纸币取代银两和银元。造币总厂兴建于白纸坊街废弃已久的火药局场地上,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设计出清朝第一套纸币,即印有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头像的“大清银行兑换券”。然而由于辛亥革命爆发,这套纸币未及发行,清朝统治就已结束。
( z# t: D$ I5 A6 O" J# v1 Q!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造币总厂改为民国政府财政部印刷局。这年11月25日,印刷局职工在附近的崇效寺里成立了工会性质的“全局联合大会”,曾遭到财政部的阻挠和压制。1929年,经工会争取,在当年建厂筹备处使用过的四合院里,成立了员工子弟小学,办学规模只有学生200余人。 . N$ w: |9 u G; [( b" s
二,崇效寺藏经阁周边曾有枣树千株 : r! |2 K3 i* \
1949年,印刷局改为中国人民印刷厂,承接了印制人民币的任务。为了容纳更多的学生入学,子弟小学迁入北面白广路西侧的崇效寺旧址,办学规模逐渐扩大至容纳学生1200余人。
/ y- L8 P" g( d& f) g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述,元末至正初年,皇家在始建于唐朝贞观元年(627年)的古庙旧址上营建了寺庙,并由元顺帝命名为“崇效寺”。雕刻着“敕赐崇效寺”的山门石匾,如今就保存于藏经阁下。
4 o* [4 g% W( o* Y/ l. J# C明代天顺年间重修了崇效寺,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寺院中心增建了藏经阁。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因藏经阁损坏,又于寺院后方重建。重建之后的藏经阁至今仍在白纸坊小学校园里,1990年被列为北京市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校史陈列馆。 7 U! w" n: H: u e, R M9 J# a
藏经阁东侧有5间办公室,是民国时期寺院方丈募款营建的东花厅,室内墙壁上镶嵌着《营建东花厅题记》碑和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陈尔锡的草书墨迹碑。
. |. P, R6 T+ _/ X$ X! B8 `陈尔锡,字壬林,湖南湘乡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考中举人以后被保送至日本留学,1910年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法律系,曾任湖南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大理院民庭庭长等职,创办过当时颇具影响的“国学扶危社”及《国学》杂志。陈尔锡精于草书,在北京的崇效寺、法源寺、文天祥丞相祠、国子监、孔庙、东岳庙、陶然亭等多处名胜都留有诗文碑刻。 0 Z' Y; y4 p' n+ w# i$ h! `/ c& f
清代《光绪顺天府志》记述,崇效寺藏经阁周边曾经环植枣树千株,清初学者王士禛由此为崇效寺另取别名“枣花寺”。千株枣树至光绪年间仅余少量遗存,但是因枣树得名的“枣林前街”地名则被沿用至今。现在寺院旧址前方的“崇效胡同”,也是因崇效寺而得名。
( _: g) Z+ ~/ L) V三,粗如“牛腰”的青松红杏图画卷 / S) j0 G7 h/ I3 f- |5 n
《天咫偶闻》等书籍记述,明末洪承畴兵败于关外的松山和杏山,被俘之后投降清朝。洪承畴手下有一名扬州人姓张的副将不愿投降,隐居在京东的盘山出家为僧,取法名“智朴”。智朴画了《青松红杏图》,用以影射松山和杏山战役,寄托着兵败流亡有家难回的痛苦。智朴后来将画卷携入了京城崇效寺。
/ C2 f" O( z: j9 k$ d9 E# T% g, Q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游览崇效寺时发现了《青松红杏图》,感叹之余在画卷上题字赋诗,此后300年间又有朱彝尊、翁方纲、纪晓岚、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鲁迅等上千位名人相继留名题诗,画卷被陆续接裱为长达三十余丈的长卷,卷起后的直径“粗如牛腰”。还有不少附庸风雅的无聊之徒,在画卷上狗尾续貂,乱题歪诗,有人甚至还将名字并列在古代名人题咏之旁,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价。1903年张之洞曾经来到崇效寺,“求观《青松红杏图》不得”,因为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崇效寺惨遭兵灾,《青松红杏图》一度流落民间。虽然10年以后画卷回归寺院,但是名人题咏很多的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部分片段已经不幸缺失。 % B1 Z# }* ~, M8 |! p
四,楸树古称“美木”和“木王” - l- N' }3 |% y9 ]
白纸坊小学校园里那两株高大的楸树,都是崇效寺遗留的古树。楸树是紫葳科梓树属的乔木,每逢暮春时节,那两株楸树都会盛开上万朵淡紫色的小花,映衬得校园里繁花似锦,灿若云霞,因此学校将恰逢花季的校庆日命名为“楸树节”。 1 l; s+ y- E+ _
园林局派人来为楸树设置古树名木保护标志时曾说,楸树在北京存量稀少,仅有33株,仅见于故宫、皇家园林、王府、古庙等处。楸树自古享有“美木”、“木王”的佳名,常入文人诗词吟咏。唐代李远有诗句“谢公何岁掩松楸,双鹤依然傍玉楼”,宋代苏东坡有诗句“倾盖相逢胜白头,故山空复梦松楸”,明代米万钟有诗句“高亭梵阁杂松楸,云尽烟沉翠欲流”。 1 I9 L# g6 P$ O; a
在北京故宫的宁寿宫花园里,有一座依傍着一株古楸树兴建的古华轩,是乾隆皇帝观赏楸树开花的地方。乾隆皇帝为古华轩所作的对联写道“明月清风无尽藏,长楸古柏是佳朋”。在故宫御花园的坤宁门前,也有两株楸树,在清朝被称为“神树”,每年都要从关外的奉天(沈阳)运来黄土培放在树根下,以示不忘故乡,因为古人将楸树与桑树、梓树和松树并列,称之“桑梓松楸”,视为故乡的代称。
" n" Y f/ s1 K) F8 h, |崇效寺旧日曾有清初名士王士禛、朱彝尊等人种植的梅树、丁香,海棠,还有引自山东曹州的名贵的绿牡丹和墨牡丹,朱德和徐特立、黄炎培等曾经前来校园赏花。后因学校扩建教室,牡丹被移植到北京中山公园。
9 J' E7 K' [* |) I/ O! t5 N
+ ?; Y# J) u; e9 `- m9 N3 w2 Q
《明月清风无尽藏,长楸古柏是佳朋》今日《北京晚报》44版
5 b8 R: `0 Y! o, l
《明月清风无尽藏,长楸古柏是佳朋》今日《北京晚报》4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