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 y$ N8 k: D8 \! i* f5 [7 Z; y# u% }8 N从黄山店继续北行,大房山横亘前方,绕是绕不过去的,只能翻山而过。无论从视觉上还是从数据上大房山都是“周德威收燕之路”上最高、最大的一座山。我们原以为,它会是救燕大军翻越的最为艰难的山,其实不然。 ]5 I$ y; [. \$ J
6 G( |( z5 B- n8 X" j
如今由黄山店村上行,只能走开在黄山店沟左侧的公路,而过去的老道却在右侧沟沿上,断断续续,多少还能辨认出来。与千河口东沟不同,黄山店沟里居然还能有一段溪流。过了黄元寺开始爬坡上山,老道似乎就与公路重合了。过了北下寺村,老道再度出现。道上原有的石阶、石块还都保留着。当地人称小抄道,因徒步走此道要比走公路抄近不少。沿小抄道一路上行便来到大房山半山腰的葫芦棚村。
+ t: |& U# r/ J; [* V/ S+ I4 ` 8 P" x' i+ N. e# @ n' h
今日的葫芦棚到处是煤矿的遗迹:封闭的矿洞,闲置的矿车、轨道、坑木,空荡荡的煤场,人去楼空的矿工宿舍,光从这些遗迹上也能感受到当年采煤、运煤的红火。大房山脉蕴煤丰富,一个矿洞打进去,不但可以采到十几槽煤,赶得巧的话还可采到不同纪(石炭纪与侏罗纪)的煤。
9 j# E0 s) R5 Y5 j/ m) N, R 8 R/ \' H$ c# i* M$ t7 {
村民告知,翻山的道在西葫芦棚。那里还真有几条上山的道,既有可行越野车的简易公路(当年为开矿所修),也有原来的乡道。我们沿着迂回、曲折的乡道顺沟而上,不知不觉就来到大房山腹地的一个交叉路口。 " o [+ ~ y) F0 L0 y/ F3 ~9 ]
8 b& w; ]: \1 D. \, p一条在山腰上横切的山道与我们走的乡道相交。此道修得十分地道,宽敞平缓(相对于小径),起伏不大。当地人称其为古栈道,它是一条古代驮煤的通道。上端翻过大房山可接山那边南窖一带的煤窑,下口则是大房山东南出山口的长沟峪和龙宝峪。可惜,这些年的开山采石,下半段已消失在破碎的山体上。只有上半段得益于葫芦棚人每年的割道(清除路两边的柴草)与维护,还保持完好。走在上面你会觉得即使骑马奔跑也不成问题。
+ D' o6 E L- F# o
y6 P/ U7 }( r% O( H栈道上的深深蹄窝表明,此道已很有年头了。不过,它再老也老不到唐末五代时期,当年大房山一带估计还未有大规模的采煤。尽管如此,栈道上半段的修筑很可能借助了当年交通要道的走向。因为栈道从交叉路口继续向西北方向延伸就是大房山的一个垭口:杨家大岭,依山势走向从杨家大岭翻越大房山最省力气。因此当年的交通要道也一定会从这里走向杨家大岭而翻过山去。由此我们推断,由葫芦棚经由交叉路口转向杨家大岭的这条路是救燕大军翻越大房山的主要路径。
: L5 d/ ^5 U' o" I) P3 X/ e8 h . d* u8 [8 n0 L9 {+ u6 ?/ X
除此之外,还有两条可能的路径:一条是从交叉路口继续上行。先经过一个废村:芦房,此村古称狮子崖,因村旁有巨石形如狮子故名。再走一段坡度较大的山道之后,从高出杨家大岭百米的蔡树鞍翻过大房山。 6 n1 C! ~+ l3 C$ T% _% j% N( g }
& H; l j% q. v. K1 ~- h
另一条是从西葫芦棚翻过一道小梁先到平塔窑再上杨家大岭。平塔窑现也是废村,而历史上曾是庙址。听村中老人讲,早年有前殿、后殿和砖塔。村后还有一个古煤窑:大鹰窝,仅够一人出入的坑口现在还能看到。通向煤窑的小道上蹄窝竟有二、三十厘米深,可知煤窑年代的久远。平塔窑这名起得还真不错,既有了古寺又有了古窑。
+ H( Y S$ s D- ]* C1 l ) P* h& U4 b/ @' N
由于军情紧迫,救燕大军的大队人马差不多需要同时翻越大房山,故三条道可能都用上了。有了这些路径,他们翻山不会太过艰难。杨家大岭垭口(海拔800多米)还没有三皇山垭口高,途径的芦房、平塔窑原来都有山泉流淌。就连交叉路口现还保留一口泉水井。
7 f2 Q6 K4 @" \/ h1 n' @9 k
: \, Y8 [9 V/ j' a% r1 V: A) H# h5 e翻越了最高的山,幽州城已遥遥在望。此时对救燕大军来说,随时掌握敌情变化就变得异常紧迫和重要了。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时时观察到山外敌人动向的制高点,而大房山上就有这样的地点。
: e# f7 |6 X! `7 k4 I8 h) p' g , F" C! T% s3 Z) q0 L
从杨家大岭沿大房山主脉一直向东,经过蔡树鞍、上寺岭(大房山实际的主峰)便来到大房山东侧的制高点:猫耳山。尽管猫耳山(海拔1251米)没有上寺岭(海拔1307米)高,但因其紧邻平原,故从平原上看整个大房山脉唯它最高。同样,站在猫耳山上整个房山平原尽收眼底。长久以来,这座山都被当作大房山主峰。金代的大房山以它为中心。元代把它看做是大房山的最高标志,称其为茶楼顶。《房山县志》上茶楼顶是主峰,就连当代一些书籍、地图也都延用了把茶楼顶、猫耳山当作大房山主峰的提法。 $ b. _" i9 z$ F. l% m% {
3 `: y% a# h( K% d" X$ g; X
但是,今之猫耳山究竟是不是古之茶楼顶?这还真让我们困惑了好一阵子。古人描述茶楼顶的特征:“其上三峰鼎立形似鼎炉,又名茶炉顶。”也有称三峰山的。而猫耳山的最显著的标志是山顶两峰似猫耳。前者三峰,后者两峰,似乎并非同一座山。当我们三登猫耳山,最终登顶,这个疑惑才解开。
: L2 ~! `" u, V / G- |9 s) c: B4 `& W
原来猫耳山处于大房山脉的拐点上,山脉从东北方向延伸到猫耳山便转向正西,同时又从猫耳山这个拐点向东南方向延伸出一条支脉。站立山顶就能真切感受到三山鼎立之势。猫耳山如同处于三条山脉的交汇点上,由三脉鼎立而成。由于天公造化,三脉几近三等分,故与古鼎的三足十分近似。古人所谓“三峰鼎立”实指支撑顶峰的三条山脉,即三足。
1 z& @) U8 x+ u5 { 5 _) ]( L; R1 F C! N: a' I
那么,山顶上的两峰不就成了茶楼顶的“身外之物”了吗?也不是,我们有幸从出土文物中看到一只五代时期的茶炉。其由两部分组成:下部是一只风炉,底有三足,形似古鼎;上部是一只茶鍑(音复),即煮茶用的大口锅,上有两个把手。上下合体就是一个三足两耳的造型。而更早时期的青铜鼎炉单体就是三足两耳。三足两耳才是茶楼顶一名的完整含义,此山就因形似三足两耳的茶炉而得名。猫耳山一名不过是只取其上未取其下而已。
% b0 b; m. h! G0 ~8 Y+ W
- z! b0 X- ?1 z# n0 ~9 O两山同为一山还有一个证据,就是猫耳山上现存的古迹。古人记述茶楼顶都会提到,“上有金章宗歇凉台”。金代自从在大房山下修建了皇陵,整个大房山就成了陵寝禁地。明昌五年(1194)又在山顶上建了崇圣宫、白云亭(后世称为歇凉台),供金章宗祭陵时避暑纳凉。明朝末期女真后裔满族人在东北崛起、建国为后金,屡屡南侵成为明朝之大患。天启皇帝听信形家(即风水家)之说,将后金的兴起归结于金陵的“王气太盛”,于是授意毁掉后金人的祖坟——金陵,大房山顶的崇圣宫、白云亭也一并被毁。这还不够,在被毁之地雕刻上明朝文官武将以镇之。
+ Z! |% u$ K0 T- R, y
: k& V5 P% e0 {) A5 G0 L现今在猫耳山西麓(三足中的一足)还可见到金代建筑的遗址,在一片散落着碎砖乱瓦的地基上残存几个汉白玉和青石的柱础。不远处的岩石上果然有明代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这一对文官武将没能镇住满人的兴起,倒成了天启皇帝破坏文物的证据。不过,几百年后他俩也成了文物。 1 e3 x! u% t2 b, D8 x4 i& p- T3 A
9 W3 H% p0 r$ B9 m" q: `3 p" x
曾经雄伟巍峨的大房山主峰如今不仅风光不再,更是遍体鳞伤、岌岌可危。由于长期开采煤炭,前山后山已成塌陷区。不时可见与采煤巷道相通的深坑与裂缝,山上岩石松动形成了长达数百米的人字型大塌方。东南山脊崩塌的最为厉害,已露出白白脊骨。照此崩塌下去,用不了多少年茶楼顶所特有的三足两耳造型就会面目全非,大房山最重要的标志将会失去。真想对房山人说一句:大房山值得你们珍惜,这可是你们的立命之山!失去了就不会再有。
8 K- H* {" }' ^( U3 R5 ?
* h" \; _& E2 `2 z! P" S, G H8 p5 g9 _对于京城的驴友来说,猫耳山并不在最高、最难爬的山之列,却是最危险的山之一。我们攀登时就差点被塌落的石块击中。今年2月14日我们到大房山北麓考察古道,一支登山队正在登顶。时值中午,大雾漫天,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过了两天从报上得知,这支队伍一共9人被困断崖,经过18小时的救援,才得以出山。所幸无人伤亡。 ! M8 Q3 u9 I0 z# T: v
: o! N; @ U* g q& y+ m" g7 X! p好在一千多年前五代时期的大房山主峰还足够坚固,它的独特位势注定了救燕大军会派人在此放哨瞭望。当然,238年后(贞元三年即1155年)山脚下建起的金碧辉煌的金代皇陵他们是看不到的,272年后(大定二十九年即1189年)山下不远处平地而起的万宁县城(房山县城的前身)他们就更看不到了。但他们只要能观察到山边林麓平岗地带契丹兵马的活动,以至更远的良乡县城到桑干河(永定河)渡口一线交通要道上契丹大队人马或南来或北徃的滚滚烟尘就足够了。 * b4 j8 s, S7 }5 h2 c
) O8 m' d. q; u! b此外,山下的羊头岗也一定会进入他们的视野。羊头岗是房山平原边缘的一座小山,形似羊头。就在五年前(乾化二年即912年),周德威率晋军收复燕地与自命大燕皇帝的刘守光的主力在此相遇。刘守光派遣他的最得力干将单廷珪率万余精兵出战。两军主帅阵前交锋,周德威佯装败走,单廷珪持枪紧追。周德威一个侧身躲过枪刺,奋檛(音抓,即马鞭子)将其击于马下。敌方主帅被生擒,晋军大振,一举斩杀敌方三千人,俘获敌方将领五十二人。刘守光之主力被击溃后,从此一蹶不振,就只剩挨打的份了。
- O5 p) s6 I/ K1 t$ e
0 |5 A$ R4 f( o+ Y# w1 n周德威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在晋军中是出了名的,更何况救燕大军的不少将士都随周德威征战过,包括救燕大军的主帅李嗣源。因此当他们来到大房山看到羊头岗就会更加牵挂被困幽州城的周德威。昔日叱诧风云、所向披靡的战将现如今却深陷重围不得出,他们恨不得马上冲进幽州,把晋军万不可失的常胜将军周德威抢出来。
: F4 K# p4 n: Y K" L- g' M0 M& W+ E
果不其然,一过大房山,救燕大军就以一种不可思议的行军速度冲向了幽州。史书对这场解围之战的记载只提到三个关键的日子,一是出发日:“八月甲午,自易州北循山而行”,八月甲午即阴历8月17日。二是到达日:“辛丑大军入幽州”,辛丑即8月24日。三是“庚子踰大房岭”,庚子是辛丑的前一日,即8月23日。这一时间表意味着,救燕大军从易州出发到达大房山一带,走了约二百里用了六天时间,日均三十多里。而余下的路程有一百三、四十里,其间还要打几场恶仗,他们却只用了两天时间,行军速度一下子高出了一倍还多。 9 \8 {, e/ _% m+ Q
" \+ F6 H& t: R( n' W至于救燕大军为何突然加快了脚步?真正的原因无从知晓。我们只能大致推测:(一)军情紧急,幽州守军快扛不住了;(二)契丹一部分兵马正好被吸引到远离幽州城的地方,如涿州、涞水一带;(三)临近幽州,被敌人发现的风险增大。事不宜迟,加快行军以减少风险。 3 K5 w" {) K |, Y: u
8 e* \1 P; X) r) o; R1 n( n救燕大军翻越了大房山之后,就如同猛虎下山一般直扑幽州而去,作为主帅的李嗣源更是亲率三千骑兵冲在前面。然而,通往幽州的道路不止一条:有交通要道,也有乡间小道;有平道也有山道。他们究竟会走那条呢?
) K! ^" ~5 S: O& ]3 b: |; G $ h% d4 J& N2 m
; y6 r0 t8 s: D! j2 g; J% z6 `
: O: u# N- M+ d2 ?- Z- l % H+ r+ i/ o3 K, ^; v( T c7 A
附:“周德威收燕之路”局部示意图五
: x# |' t; E# \6 S4 C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1 a0 O! R3 Q+ n1 e: m
6 [% y4 l% u J8 n/ \- ] b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5 [; X& @( \% X+ l# T朦胧大房山
" U+ b$ U; u2 M: [& w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2 N, o. ~/ C; Q; V8 i: I& g5 V1 |+ L/ O
黄山店沟之秋 - }4 x, P( ^" c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 d# h a. C( r8 }1 Q
依山而建的葫芦棚村
! S+ @! k5 z) d# A( S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8 s- `% Z4 c+ O. ?& x6 e8 Y
废弃的煤窑 + j; [/ x* d+ k3 R5 b# S, y9 ~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8 j4 w4 g; N- b% s, h人去楼空的矿工宿舍 2 ^- B; n% k! c; {5 T) z0 b* O1 _: G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 K" J" \2 {+ V- }9 ~; W0 g古道沧桑
% m; w* x# v! ]' _/ V0 [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 c+ E, P0 S( m, j- E0 `
古栈道 ; a7 S: N- B! |4 |1 Y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a9 h) a9 h: ?* c古道上的泉水井 / O" x5 E! u: L) e% F8 L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 R$ Y! W' C( G& V杨家大岭垭口 # H% k& ], Y- n& A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4 h/ w+ O6 l, J! ~, ]) P3 `
芦房废村
0 M6 x- _6 |; [4 Z- g# u4 Q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2 b% M; p3 T! y7 b" ~
狮子崖
{8 R. J" Q0 O$ b$ M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8 F; P+ i8 ^4 i+ L; U! R& D% p. {
蔡树鞍垭口
4 O) E5 r5 g+ h* R3 [+ F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 a9 p% R. H3 w% W) @
平塔窑废村 ) g, R/ d/ u' y- T4 d6 p' w& D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1 F9 u0 |/ h0 A5 F7 W2 X
五代茶炉
" b8 O$ S7 {: o9 Q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 P. r5 Q: O3 W, ^
商代青铜鼎炉
: M4 J- w" H- ^% v' e* o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0 R* W4 K- F: j4 i6 | {日落茶楼顶 ' x; @4 S. I# Y8 H$ @- \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 k* h# U( l, `3 {; z大房山上明代文官武将石雕像 % {4 l# g8 `( T0 _$ V, j ^4 [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 j' p* Y2 ?7 X, l
大房山上明代石刻
: ^3 T/ v' w% |3 w# z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4 Q1 F/ `2 E: w* z
大房山上的人造塌方
; o9 k: j, l+ E% k8 T! x( c4 [
[原创]“庚子踰大房”——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七
\+ m: x/ i5 Z6 k/ ~雾锁大房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