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d6 ] |. c- ]- i0 W3 ^0 h
$ i) r. a, J- [# Z+ f" i1 ^7 l8 T红墙券洞原是宫廷出粪口
% t/ `; n! @& I0 P: r3 b. \; `$ ]0 s ]陆元
) Z; `( H8 K; j6 i# H" Y6 J4 d& b+ B在故宫外东路的宁寿宫西墙外,有一条夹在高墙之间的长长的通道,旧称苍震门前直街,俗称“东筒子”。在东筒子两侧的红墙上,开有许多半圆形的券洞,如今洞口已被封闭,并刷上红色涂料,但还保留着“两券两伏”(即两排立砖、两排卧砖)砌成的青砖拱圈。原来,这些开在红墙上的券洞,是明代遗存的宫廷出粪口。 / _1 u3 l5 D6 g6 j9 x
在明代,皇宫里的人员除皇帝家庭成员,还有大量太监、宫女。清代《国朝宫史》记述康熙皇帝得自明末老太监的说法,明代有太监10万人,宫女9千人,虽然不是全部住在宫里,但是数量仍很可观。宫里人员在“方便”时,均使用马桶。明末太监刘若愚所著《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说,“乾清宫门围墙之内、左右廊房之朝南半间者,曰东夹墙、西夹墙;又慈宁宫西第等处,皆宫眷、内官便溺之所”。“过慈宁宫,再南曰司礼监管掌处,即两班四拨写字所居也,亦有茅房木桶,为便溺之所”。宫中众多人员的排泄量相当可观,因此设有由低级太监组成的宫廷清洁队,称为“净军”,负责定期清运排泄物和垃圾。在明代,犯错误或受排挤打击的太监,往往被罚为“净军”。 $ L' ?! D/ K5 f
在皇宫高大的紫禁城之内,有着许多由红墙分隔的独立宫院,里边住着皇帝或后妃。“净军”的粪车可以进入紫禁城,但不能进入红墙里面的皇宫内院,因此就要在红墙上开设券洞,以沟通内外。红墙里面无人居住的偏院中摆放着许多覆有盖板的粪缸,以供倾倒马桶。红墙券洞下部安装着石槽,(俗称“溜子”,读音是“六子”)石槽里侧开有入口,外侧开有泄污孔。清淘粪缸时,污物被倾入红墙内侧的石槽入口,就会顺着探出墙外的泄污孔,流入停放在墙外的粪车中。如今在北京安定门内大街,有一个车辇店胡同。历史地理专家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明代部分,在车辇店胡同标注有“净车厂”,那就是明代“净军”停放粪车的地方。那里靠近安定门,便于将污物运往城外,并且在城外洗刷车辆。 ! s6 I3 B h5 i( ^ I! {- ~- `. |- h! }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说,“净军”由负责供应宫廷柴炭的惜薪司(原址在北京西安门大街惜薪司胡同)兼管,“每月初四、十四、廿四日,开玄武门(皇宫北门,清代改称“神武门”)放夫匠及打扫净军,抬运堆积粪壤”。东筒子的北口,在明代有一座“后小门”,每逢出粪日,此门就会开启,让净军和粪车进来。《酌中志》还说,每逢出粪日,从东安门内至玄武门外及北海一带,都会开设集市,以便宫内大批太监、宫女趁开启玄武门之际出来购物,称为“大市”。明天启元年(1621年),因山海关外的努尔哈赤攻陷了沈阳,京城闻讯加强戒备,皇帝下旨将大市迁往东安门外开办。为此,还引发了民间一个流言,说是“大势去矣”(以“大市”谐音“大势”)。
3 B& \+ U2 L7 F如今在故宫,不仅是东筒子红墙上有出粪券洞,在尚未对游人开放的外西路寿安宫和寿康宫的红墙上,也遗存有不少这种砖砌的券洞。
0 y# i, k0 A$ I$ a" E, ^1 T: [% } ; G( B9 D; _( n: i# c( v) A$ B* U5 V7 a! Y
图片说明: 4 n' O- i" S1 S( o$ r
东筒子两侧红墙上遗留的出粪券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