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老北京论坛的5月妙峰山之行,特别转载一篇文章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妙峰山庙会
& Z+ v% `+ g) a2 _2 Q3 _( C/ j
6 P' A. `6 d" O! K. E ) Y8 ?/ c1 k, H* s+ Q7 z( y _: ^/ C [
【原文引自东篱文化论坛 作者:燕翁】 - |; X: A; K* L
; U# ?) D: ]6 n1 A 门头沟由于山川秀美,风景宜人,环境幽雅,成为佛、道在此设坛立庙的理想场所,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因而遗留下了众多寺庙,即有享有京都第一寺的潭柘寺,又有号称神州第一坛的戒台寺。潭柘寺和戒台寺虽然名声大,但确不是京西的主要庙会,而是以九龙山、百花山、妙峰山三山的庙会为中心。其中妙峰山庙会中的花会主要是外地来的,其余两山庙会活动中的花会主要是本地的。尤其是妙峰山娘娘庙更为突出。fficeffice" /> . n( U% f# W: Y# \$ c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京西妙峰山虽然山不高,但却是声名远播,成为北平一带的民众信仰中心,只因为它的山顶上有一座碧霞元君祠,俗称金顶妙峰山娘娘庙。每年的阴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开庙,举行庙会活动,四面八方的香客组成香会来此朝顶进香,其香火之盛实可甲天下了。日以万计的香客络绎于途。朝顶的香会除了烧香朝拜外,还向娘娘献艺,于是各种杂耍技艺形成热闹壮观的场面,它是民间祀神必需的祭赛活动。各种民间香会边走边练,幡旗飘扬,道“虔诚”之声不绝于耳,鼓磬齐鸣,观者如潮。妙峰山庙会期,京都万人空巷,其规模堪称华北之首。自从明代建了碧霞元君庙以来,直到现在约三百多年,不知去了多少万人,磕了多少万头,烧了多少万香烛,费了多少万金钱。由于庙会的兴盛,也给附近的村民带来了发展经济的机会,于是形成了一个集市贸易市场。加上妙峰山周围景色秀丽,春暖花开时又逢庙会,对于城里的人适宜游春踏青。基于以上原因,妙峰山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来此考察。ffice:smarttags" />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由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庄尚严等组成调查团对妙峰山香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查,此次调查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使西方的民俗学真正在我国落地生根,妙峰山因此被誉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发祥地。
' \2 o& t9 ]5 w$ _ 妙峰山娘娘庙的建筑布局多为依山而建,以道教建筑为主,其中也有一些佛教建筑。在右边山颠之上的是“灵感宫”,又称“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祠”宫观坐北朝南,有正殿与东西配殿,四周是白色围墙,院内古柏参天,阴森肃穆。正殿围墙后开有旁门,西北处还有回香亭。正殿内供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像,右边有“子孙圣母广嗣元君”像,左边有“眼光圣母名目元君”像,正中设有神位,置法器,挂幡为幔,殿前设有拜台与香池,东配殿为广生殿,西配殿为财神殿,同时还设有王三奶奶殿,五圣殿,三教殿等等。庙内还有清乾隆二十五年四月立的“灵感宫”小石额。庙外前檐悬有慈禧太后书写的“慈光普照”,“功侔富媪”、“泰云垂荫”的匾额。庙前临近危崖处有一座6米多高的汉白玉藏式喇嘛塔,塔身四面雕刻四尊菩萨像,方形基座四面刻有金钢力士像,系民国二十三年所建。但其庙会活动始于明代晚期,过去香火极盛,曾受过“莲花金顶”的封赐。香客以远道者为多,有远自河南、山东的,民国初年更有远自江苏、浙江、南京、上海等地区,历年总数不下数十万人,仅天津、保定及河北省各县的人数就能占百分之六十,北京地区占百分之四十,而妙峰山附近的居民则只是借走会之机开临时客栈或做些香火生意,并无摩顶礼拜之人,故有“照远不照近”之说。无独有偶的是,京东平谷县有座丫髻山,俗称东山,山上有座灵感宫,所祭祀的也是碧霞元君娘娘,其位次、规制都在京西妙峰山之上。
0 }/ I ]) u! Z. @ 元、明、清三朝是每年皆设有专官来此祭祀,而香火之盛则不及妙峰山的十分之一,只有顺义附近的香客前往进香。民国年间,冀东北各县因地面不太平,加之妙峰山路远,才转到丫髻山进香,因此就出现了“丫髻山的娘娘——照近不照远”的俗话,与京西妙峰山的娘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