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d, h O' k2 l( C/ E5 F
明 显 陵
( l6 g. h3 Y3 Z0 H
明显陵座落在湖北省钟祥市东北5公里的纯德山山坳中。
. X {7 S5 T! @' z H
整个陵园双城封建,红墙黄瓦,蜿蜓于山峦起伏之中。
) X+ q0 Z' P/ J& X; P7 t6 _" u+ [座北朝南,在长长的神路轴线上依次设置了门、亭、华表、石像生、坊、桥等建筑物,依自然山势缓缓趋高,逐步引导到享殿、方城明楼、前后宝城。
: L& w' n* [: v+ \5 i占地面积183.15公顷,其中陵寝部分占地52公顷。在这广阔的区域内,所有的山体、水系、林木植被都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
* f$ H' B) M5 k- Y! x
建筑物从南至北依次描述。
/ c- B' P* ^+ s/ H8 o' D" H
纯德山碑亭:陵墓的最南端置有纯德山碑亭一座,为1531年(嘉靖十年)敕封而建,平面呈方形,亭已毁,汉白玉石碑保存较好。须弥座束腰形,高88厘米,宽158厘米,厚90厘米。碑身高176厘米,宽114厘米,厚27厘米。碑首高92厘米,宽119厘米,厚29厘米。碑首刻篆体“敕封”二字,碑身阳刻楷体“纯德山”三个大字。
* q" O, I9 c0 e0 l+ G [
敕谕碑亭:纯德山碑东侧天子岗脚下建有敕谕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亭已毁,内立龙首龟蚨碑保存较好。昂首远眺的大龟坐南朝北,龟座高93厘米,宽159厘米,厚28厘米。碑身高265厘米,宽149厘米,厚35厘米。碑帽高130厘米,宽155厘米,厚42厘米。北面碑体风化严重,碑文已不清。南面碑文已汉漫不清,依稀可见主要记载陵区的范围及管理方面的内容。
+ o4 U! B. R4 }; M: m) l5 [
下马牌:在新红门前,敕谕碑北165米处,由汉白玉石雕琢而成,形似石碑,东西两侧各树一块。牌身两面均镌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楷体大字。基座呈正方形,高33厘米,长160厘米,宽125厘米。牌身高318厘米,宽76厘米,厚31厘米。牌身下部四隅各用抱鼓石倚戗。
8 Q! |3 i, C: A) v8 }
新红门:新红门是进入陵区的第一道门户。始建于1539年(嘉靖十八年),东依山,西临外明塘,两侧与外罗城相连。单檐歇山顶式,琉璃、砖、石结构,有3个拱券式门洞,面阔18.5米,进深8米,红墙黄瓦,两侧各有角门。
/ G8 t# k( w: p
外明塘:建于1539年(嘉靖十八年),位于新红门西侧,东西与外罗城连接,中间是九曲御河出水口。现为1999年8月,开挖了一部分维修复原,呈椭圆形,东西长120米,南北长98米。
. @0 t& _: j- F. W! S
九曲御河:俗称九曲河,九曲河是陵区的主要排水设施,砖、石结构,全长1687米,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过,贯通整个陵园,由陵恩门外之东,引松林山泉水(现为老虎冲水库),经外罗城下三个“三旋三扶”的水口而入陵内,泉水由神库房(现管理处)东南角斜穿,经内明塘南沿5号桥,然后转向西北,尔后向南,经过神宫监宫门,于南侧又转向东,穿过神道中部4号桥,紧靠棂星门,南下绕石像生,于华表处向西横穿中心石拱桥3号桥,而后向南绕过睿功圣德碑亭,向东穿过2号桥,至旧红门东侧内罗城下穿出,向西穿过1号桥,于新红门西侧为出水口至外明塘。河道宽均4米,上游深约2米,下游近3米,呈“凵”垂直墙体。河底由不同型制的青石板铺底,河道根据高差建有九道拦水坝。
8 r/ p0 B) t5 f/ V' Y! w
一号桥:进入新红门,沿神路弯曲前行102米,有汉白玉石单孔神路桥并列3座(称一号桥),横跨九曲河,中高两侧低.主桥长17.1米,宽7.95米,望柱为狮子头。左右副桥长15.3米,宽6.1米,望柱为素方头。连接主副桥望柱为莲花头。于1997年维修复原。
K$ C% b" |" g7 _/ c
旧红门:过一号桥38米处,为旧红门,建于1524年(嘉靖三年),单檐歇山顶式,面阔18米,进深7.8米,有券门三洞,琉璃、砖、石结构,新旧红门建制相同。
: U' P. u4 v& H$ M$ _6 [0 G w
二号桥: 旧红门北沿神路55米处,为二号桥,青石筑成,并列3座单孔石拱桥,中间主桥长17.39米,宽7.41米。两侧副桥长15.1米,宽6.32米。栏板、望柱均散落残缺。
% r5 V/ H' j# B7 H
睿功圣德碑楼:过二号桥41米处,是睿功圣德碑楼,俗称御碑楼。建于1524年(嘉靖三年),平面布局为方形,面阔进深均为18.3米,占地334平方米。汉白玉台基,下设石须弥座,墙壁较完整,四边各开有券门。上为重檐歇山顶,其木制结构无存。正中立龙首龟蚨睿功圣德碑,碑身碎数段,碑首完整。碑首有4条高浮雕首尾交盘,头部下垂的蛟龙。碑跌是一个昂首远眺的大龟,龟下有长方形的石台,上刻水波漩流。
- V, ^4 h& H! B8 |; s& N# I1 P% ]
三号桥:御碑楼北沿神路41米处设三号桥。青石筑成,并列3座单孔石拱桥,中间主桥长17.1米,宽7.06米。两侧副桥长15.38米,宽7.46米。栏板、望柱均散落残缺。
# h! f! J- H$ s4 ~
华表:跨过三号桥便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迎面两侧为汉白玉华表,通高12米,下为方形基石,上设八棱形须弥座。华表身饰云气纹,八棱形,头饰云龙纹二层束腰。
( j8 s7 S, A# H2 C a# y# d
石像生群:华表后依次排列着十二对石像生群,建于1527年(嘉靖六年)。
2 L# \- H/ N: m% a# @
狮子一对,高1.25米,长1.7米。前立后卧。
0 ] E& t8 Z) h. [
狻猊一对,高1.25米,长1.7米。前立后卧。
0 V' Z* A6 F1 W$ e: b& e7 D4 _% X
骆驼一对,高1.35米,长2.5米。呈卧状。
' T: P# O. T' L4 ?$ b/ d, w2 ]
象一对,高1.5米,长2.8米,呈卧状。
9 @5 f* m0 F/ |* H% V3 a+ B
麒麟二对,高1.26米,长1.7米。一对呈立状,一对前立后卧。
( U# b( l; R' y" K: y
马二对,一高1.56米,长2.5米。呈立状;一高1.3米,长2.5米。呈卧状。
; I- C6 g3 B0 ^$ _, _; k: Z+ M
武将二对,高2.63米。
7 j2 h' @4 t0 A# C# U
文臣一对,高2.54米。
) T R; @ d6 U1 z' V
勋臣一对,高2.58米。
/ w% v4 `. f& v i# B
石坊:又称龙凤门或者棂星门,是三门六柱四楼冲天式牌楼,方柱上悬出云版,上覆莲座,莲座上各雕有一尊独角兽。正身立火焰宝珠,石墩,坊身仿木制设额枋,花板,抱框,上下设有门簪,坊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整个龙凤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
( V8 y8 H6 N1 @% F1 ]2 [: M
四号桥:从棂星门过便是四号桥,青石筑成,并列3座单孔石拱桥,中间主桥长17.2米,宽9.66米。两侧副桥长16.1米,宽6.81米。栏板、望柱均散落残缺。
3 h1 l7 W4 Q% M/ @9 D. [1 K! U$ R5 B8 k
龙形神道:越桥是一条长达290米的神道,该神道一反左右对称和通直的原则,作弯曲龙行状,是为龙形神道。实质从下马碑进入陵区的中间御路直通明楼,统称龙形神路,全长1368米,其做法是中间铺石板,谓之“龙脊”,两侧镶嵌鹅卵石,谓之“龙鳞”,外边以牙子石收束,总称为“龙鳞神道”。
: z/ j3 a+ d) w! w
五号桥:接龙形神道是最后3座御桥(五号桥),汉白玉石筑成,并列3座单孔石拱桥,中间主桥长18.07米,宽6.76米。两侧副桥长16.39米,宽5.46米。栏板、望柱均散落残缺。于2002年维修复原。
4 y9 c% i Y( W9 j5 F& U" q( f
内明塘:过五号桥,便是内明塘,建于1527年(嘉靖六年)。内明塘为圆形,直径33米,内垣5级台阶驳岸,青石压面。
9 [& C w8 Y1 x6 k1 |; V
内明塘东、西两则各设有碑亭一座,建于1532年(嘉靖十一年),亭已毁,碑尚存,建制相同。东为纪瑞文碑,须弥座束腰形,高84厘米,宽205厘米,厚97厘米。碑身高167厘米,宽159厘米,厚35厘米。碑帽高67厘米,宽164厘米,厚39厘米。碑文已汉漫不清。西为纯德山祭告文碑,须弥座束腰形高84厘米,宽157厘米,厚86厘米。碑身高148厘米,宽103厘米,厚24厘米。碑帽高76厘米,宽115厘米,厚24厘米。碑文清晰。
+ A# K; M& c; ?# l+ a& _* P
祾恩门:内明塘北,为祾恩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有月台,前后三出陛,上部建筑已毁,台基保存完整,东西与内城连接,砌法三顺一丁。祾恩门两侧均设八字琉璃影壁,正面为绿化琉璃琼花图案,背面为双龙戏珠,是明代帝陵中的孤例。
& T% b6 P% u1 S0 @ r7 E
东西配殿:祾恩门后为东西配殿及焚帛炉。东西配殿面阔5间,进深2间,前出廊,台基保存完好,上部建筑已毁。焚帛炉仅存基址。
3 v1 g( K* W8 r0 o# g, P
祾恩殿:内城院落中央,有一重檐歇山后抱厦宫殿式建筑。始建于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至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完工。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有宽2米的回廊及汉白玉石雕栏板及望柱。须弥座式台基上有全浮雕排水龙头,共60个,四隅各有螭首4具。前出月台,两隅各有螭首2具。大殿上部建筑无存,台基完好。
6 F; n; ~$ R' |! h
陵寝门:祾恩殿后为陵寝门,面阔三间,砖石琉璃结构。现仅存残墙。
2 V n8 T; D! l! @5 Y' E
二柱门:陵寝门后为二柱门,现仅存石柱,通高6.65米,蹲龙戗鼓,木构无存。
; H6 ]) ?$ ^7 h* m1 t5 l
石五供:二柱门后为石五供和供案。前列五供均为残件,后为供案长2.94米,宽1.48米,高1.1米,保存完好。
0 w) }1 ~! {0 W1 o- z8 y
供案两侧各有一碑亭,建制相同,亭已毁现均存残墙。龙首龟蚨碑,碑尚存。东为御赐祭文碑,碑身风化严重。西为御赐谥册志文碑,碑文较清晰。
$ n, Q+ V7 P$ A% h, x: I
方城明楼:供案后为方城明楼,建于1527年(嘉靖六年),方城面阔,进深皆为22.2米,设券门一道,门前有御道礓 ,门券遂道后左右设有御道礓 以供上下。台面东、西、南三面为雉堞,北面砌女儿墙,东西堞垛设散水龙头各一具。方城之上建明楼一座,重檐歇山顶式建筑,下设须弥座基础,四面券门。双檐中间悬挂楷体“显陵”二字牌匾。内供圣号碑,须弥座束腰,碑首刻“大明”篆体,碑身镌刻“恭睿献皇帝之陵”七个楷体大字。碑座高99厘米,宽182厘米,厚101厘米。碑身高231厘米,宽129厘米,厚42厘米。碑首高125厘米,宽140厘米,厚50厘米。于1997年7月维修复原。
, v, D+ U2 R% C! P) n
前宝城:方城两侧连接着前后宝城,前宝城呈椭圆形,高为5.5米,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25米。宝城环道宽2米,外侧为雉堞172个,堞垛外侧设散水龙头14具,内侧砌女儿墙。宝城内为宝顶,宝顶上封土堆,下为1519年(正德十五年)所建玄宫。未发掘,保存完好。
9 y) N- N7 p3 J0 g" f+ _4 q4 l8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