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百度博客
. i9 C, B/ M2 n! @ ) Q) E( Y9 K8 ^% C' x5 p; M! H
, y6 Z. e/ H+ h. U5 r . v8 E) s1 ]% p; b# V4 [2 [( U' O4 B
' H# @4 ]# j" l' Z2 h3 \
李渊简介: 李渊,唐代开国皇帝,字叔德,在位时间:618-626年。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柄,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政局动乱,难于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
十一月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次年(618)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武德年间,统治集团内部充满了复杂的斗争。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太原起兵时的佐命元从,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宠信;刘文静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勋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渊借故杀了刘文静。秦王世民自认为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他的功业超过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无法继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储的地位的重大威胁。于是,双方展开了剧烈的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场政争中,李渊则经常站在建成一边。太子的心腹杨文斡受命召募壮士送长安,以供李建成发动政变时使用。
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渊揭穿这件事,李渊盛怒之下产生了废李建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念头,但并未实现。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发了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渊立己为太子。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李渊在度过一段闲散失意生活后,死于太安宫。庙号高祖。葬于献陵。
献陵位于三原县东北徐木乡永合村东北、秦窑村北、代庄东、永合一组西及富平县南庄南。 李渊,北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祖父李虎曾助北周伐东魏有功,为柱国,死后追封为唐国公。为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与隋文帝独孤皇后是姊妹。由此,渊与隋文帝关系甚笃。文帝受禅时,渊为禁卫官,后任谯、陇、歧三州刺史,大业初为荣阳、楼烦二郡太守,及辽东之役又立战功。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次年为太原留守,与突厥战,屡战屡捷。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各地义兵烽起,天下大乱,李渊次子李世民,心怀大志,说服李渊于当年四月起兵太原,兵力迅速扩大,十月围长安,军至20余万,军纪严明,甚得人心,十一月入长安,约法12条,废隋苛政,尊炀帝为太上皇,立杨侑(炀帝嫡长孙)为帝,渊总揽大权。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三月,炀帝死于江都,五月恭帝禅位,李渊即帝位于太极殿,改国号为唐,改年号为武德元年。建国后的武德年间,统一全国的战争仍在顺利进行,李世民功高势显,遂引起兄长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等的嫉妒,并谋害李世民未曾得逞,又谋杀李世民,机密泄露,李世民决计发动玄武门之变。政变之后,李渊才委世民国事,七月立世民为皇太子,八月禅位于世民,自称太上皇。贞观九年(公元636年)五月,李渊病死于长安大安宫之垂拱前殿,年70岁。十月葬于献陵。 唐李吉甫:《元和郿县志》卷1载:“高祖献陵在县东一十五里”。宋敏求:《长 安志》卷20载:“高祖献陵在县东一十八里龙池乡唐朱邨,封内二十里”。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8载:“高祖献陵在三原县东北四十三里”。清末重修《三原县新志》载:“唐高祖献陵在县东北四十里白鹿原上。”后二者所记与今之实际里数大体相合。《长安志》所记唐朱邨,可能是今之唐村在源下,《三原县新志》所记白鹿原即今之徐木原。《长安志》所记“封内二十里”即陵区范围的大约面积,若将全部陪葬墓包括在内,实际陵区面积就更大了。今日之陵区除存有高大的陵冢封土。陪葬墓及部分石刻外,陵园地面建筑荡然无存。 献陵坐北向南,地面建筑 378 间,墓道呈覆斗形,陵高 3l 米,长宽均为 100 米,陵台为覆斗形,位于陵园中部偏东,底边东西长 139 米,南北长 110 米,顶部东西长 30 米,南北长 10 米,高 19 米。关于献陵的营建规划,唐太宗曾下诏有司讨论,决定按东汉光武帝原陵高六丈的规模营建。现存高度与记载大体一致。 内城四面有门, 门内各有一对石虎,把守四门,眼神机敏,四肢健劲,南门外 300 米,有一对石犀,又约 100 米处,有一对石华表。整个石刻品类极简,但雕刻艺术价值很高,浑厚质朴,造型刚毅,健壮粗犷,豁达昂扬。如华表座上浮雕的龙和顶上圆雕的狻猊,用笔十分简洁,赋形又极为生动。圆雕的虎、犀,形体高大,用写实的手法镌刻出猛兽的形象,粗壮的躯体,简练的线条,追求逼真而不注重外表的装饰,既刻画出兽性,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爱,这是唐陵石雕艺术的代表和精品。 献陵附近还有不少初唐功臣贵戚陪葬冢,共有67墓。史载有楚国太妃万氏、馆陶公主、河间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诞、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道王元庆,、郑王元懿、虢王元风、邦王元亨、徐王元礼、腾王元婴、邓王元裕、鲁王元夔、霍王元轨、江王元密、江王元祥、密王元晓、并州总管张纶、荣国公樊兴、平原郡公张楷、谭国公丘和、巢国公钱九陇、刑部尚书刘德茂,刑部尚书沈叔安。 已发掘或有墓碑者,计有李凤、李神通、李孝同、臧怀恪、樊兴等30多座。这些陪葬陵,把献陵衬托得异常壮观。献陵2000年被国家宣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