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池社区的小朋友围在小妞子的铜像旁。它记载着当年龙须沟的沧桑。资料图片
( k) E }. p# X1 O; s4 P& `* @; t" u2 C9 @) P
地点:崇文区金鱼池小区
. _6 f! X& Z6 W: S 本报讯 (记者吴狄)老舍名著《龙须沟》中让人怜爱的小妞子“回到”金鱼池5年了。哀愁的目光、凄苦的面容,小妞子浓缩着昔日龙须沟居民60年的苦难生活。前天,记者从崇文区获悉,“小妞子”铜像将参加建设部主办的“建国以来优秀城市雕塑作品”评选。近日,创作者天津“泥人张”大师于化祥首次披露曲折的创作过程。 - J! z8 A! I/ j k
不了解旧南城成创作障碍 1 ^! D% o: Q7 v% t
2003年,崇文区找到于化祥,请他把《龙须沟》的经典形象小妞子创作成铜像,作为金鱼池社区的标志,永远纪念金鱼池的昨天。“小妞子是解放前老北京南城贫苦大众的代表。电影中,她下暴雨时掉入龙须沟淹死的一幕,我无法忘怀。”于化祥要表达她被淹死前,端着金鱼缸憧憬未来的形象。 ! s8 F; | u. }* y4 { D
不熟悉老北京的于化祥,首先遇到了历史难题。南城贫苦家庭的小姑娘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于化祥搜集了大量有关小妞子的资料。在小妞子的体态、服饰上,他借鉴老电影,弯弯的羊角辫,一身破布衫。
7 a3 c) D$ u l, S2 W/ P 他回忆,起初他没有在服饰上有太多研究,而是把心思用在小妞子的神态上。如何把她的神情刻画得鲜活,如何把她心中的疾苦、企盼集中在眼神上,是创作的关键。 }' m6 E% t/ }' i& z
初稿“小妞子”富态遭否定
% r! _: Z5 ]8 j. |9 |( L 2003年11月,于化祥完成创作。但这个圆润、富态的小妞子形象遭到多方否定。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于化祥重新构思。“那段时间像走火入魔,每次深夜看着‘小妞子’的眼神,感动得流泪。”几个月后,大家都满意的“小妞子”送到铸造厂。 9 }9 Q$ W4 ^1 u0 c2 i
2004年4月18日,是金鱼池老居民回迁新居两周年,小妞子铜像重回金鱼池小区。她手捧一缸金鱼望着天空,眼神中充满希望。
8 x8 M3 G$ u; v) J& m* U ■ 背景 ' \/ K7 S# E/ S& }, B7 k. `6 B
金鱼池经历
) m# t" I0 |2 O- W7 n 数百年变迁 + l7 B* p, y% f, d) {# o" M( p
元代:金迁都北京后,在今崇文建立鱼藻池,后改称金鱼池,饲养观赏金鱼。
% S1 K' h- [/ K% w" J 明代:金鱼池成为大规模繁殖金鱼的基地。
- @+ ] z2 s' I( } v, G 清朝:金鱼池没落。 3 |! p; w( l9 ^# J7 S
民国:金鱼池有名无实。 9 K7 r" s8 C: \, u
解放前:金鱼池成为穷困百姓聚集地。污水流经此地形成“龙须沟”。沟旁住满下层劳动人民。
# Z3 F: s* t4 M( W; u 新中国:政府对龙须沟地区大规模改建,修成元宝湖。老舍作品《龙须沟》就是这段历史的艺术再现。
% A, g8 v$ F& _8 D 1 _2 p; R& _) M, ]* I) s#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