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iangzhi1915

傅作义时期的北平[含14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2-8-26 13: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2-9-14 18: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51号兵站 于 2012-9-14 18:40 编辑
- A5 Q/ G( c- X; u2 u8 x$ |
  i& ^& G+ e, x9 o6 {: c( | 谢谢楼主:第一次看到这张天安门照片。+ M& T% m( R/ F: q' n
' N. E( |7 z& p! X
发表于 2012-10-9 23: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刚刚找到组织,报个到
发表于 2012-12-17 10: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好帖美图——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01: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楼主的照片才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一声叹息
发表于 2013-1-25 19: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北平好,那会没有这些冰冷没人情味儿的钢筋混凝土高楼。而北京呢,京字的释义是【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时过境迁,高土堆变成了上层建筑的高水泥堆,按以后的发展北京还可以叫北楼。
发表于 2013-1-25 22: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彩照,清晰,珍贵!
发表于 2013-1-26 10: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看不厌的老北京{:soso_e179:}
发表于 2013-1-27 20: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珍贵了,谢谢楼主。第一次见到这么清楚的原始北京。如果再把同一地点的现在照片放在一起,会是什么感觉?是遗憾还是惋惜,痛心?
发表于 2013-4-6 22: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5: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习惯成自然 发表于 2010-12-5 15:04
6 {& l* E0 X( r傅司令上当了,我们以保护文物古迹为名进了城,然后我们全给拆了。哈哈。

0 P1 R3 ~9 x. J( B, l这确实有点讽刺。开国之初一大失策!
发表于 2013-4-7 16: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靠右行”那张最好玩,“南长街”那张最亲切,那口大锅里是什么吃的,最想知道
发表于 2013-4-10 12: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得感谢《LIFE》,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资料1 p% Z4 r$ B! i6 L, `
同时也得感谢楼主,整理上传供我们学习
发表于 2013-7-6 16: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海小胖 发表于 2013-4-10 12:30
2 N3 W8 Y0 N3 I3 f" J% j真的得感谢《LIFE》,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 Y* U1 W& T, |& }$ a0 \同时也得感谢楼主,整理上传供我们学习

% P& g* ?8 W) y( h, f) D* k" n& l Beijing in Colors Photos, 1940s (3).jpg
* ~4 u1 n  t  r3 w8 Z Beijing in Colors Photos, 1940s (2).jpg 8 s% h* e7 B1 c4 h# g5 y8 G
Beijing in Colors Photos, 1940s (21).jpg
: A: b4 n0 T  w1 B. ^ Beijing in Colors Photos, 1940s (24).jpg - T: t- y5 y0 ?- N+ T
Beijing in Colors Photos, 1940s (14).jpg
1 _+ S( P2 K* p Beijing in Colors Photos, 1940s (16).jpg ) ~% O- j2 {+ ?
Beijing in Colors Photos, 1940s (30).jpg . V* S4 \4 g0 m
Beijing in Colors Photos, 1940s (28).jpg ) g* K- [6 C. I/ h( s' T

" @/ r# g8 x' H  o! v
8 h9 _: D2 i) ]3 z
发表于 2013-7-7 06: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靳京 于 2013-7-7 13:40 编辑
- J7 r6 V4 }1 X: V/ y; e& N! s; b# m: P

5 B, ~$ [8 g/ h2 ^% h  S" W8 Z' `; |# A6 C5 K2 Y
Beijing in Colors Photos, 1940s (10).jpg # |8 U: |" ~! N% u; p
! ]! c+ @8 z- ~& s5 E1 D
Beijing in Colors Photos, 1940s (48).jpg
- q) h* P6 u; _7 Y7 T9 e
% u& t( P! B: U, g9 u0 t; V% D Beijing in Colors Photos, 1940s (53).jpg
$ F7 W' c) T% o, D/ `% ~! {$ D
+ h- ?; s/ B) x5 d$ F. n; f Beijing in Colors Photos, 1940s (54).jpg
2 D. D3 U% `3 R2 L2 ^! a4 e8 c, s& P3 E
Beijing in Colors Photos, 1940s (55).jpg $ s' h3 q6 _8 p" \- f: U
" D5 B/ H. G9 j; W
Beijing in Colors Photos, 1940s (51).jpg 6 K1 R1 _: G* J* W

7 n/ K* ^( ~! V& T daqingmen.jpg 4 ^+ j0 D; v  g6 f5 T
发表于 2013-10-13 02: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古老的北京。
发表于 2013-10-18 17: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大图真带劲!尤其是彩色的大图!!!
发表于 2014-5-7 12: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8 }0 J8 |( l* ]% |历史本来留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北京。
发表于 2014-5-11 22: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禁城 发表于 2010-7-10 14:56, i  |  {$ m  T
图片43.jpg,是卖的老北京的卤煮火烧吧?
' c* U0 F' t% |+ D! k, D
卖烀白薯的。
发表于 2014-5-11 22: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晚照主人 发表于 2013-4-7 16:09
) V$ Q9 f% z5 ~2 V: E, J7 W“靠右行”那张最好玩,“南长街”那张最亲切,那口大锅里是什么吃的,最想知道

& x- O; j% ^" I4 @9 f. h烀白薯
发表于 2014-8-1 09: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极其极其珍贵!谢谢!收藏了。
发表于 2014-12-1 14:56: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旬老叟 发表于 2014-5-11 22:18) W( _* D( I7 a% z* J; [9 \$ G
卖烀白薯的。
7 U% {6 N0 x5 I
这是卖什么的?
2009451304877753.jpg
发表于 2014-12-1 16: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4-12-1 14:56- L6 A4 W+ T3 E, c8 c, d/ y
这是卖什么的?
0 B4 O+ e3 V" {6 A+ L/ ?, q
  【转帖】     《烀白薯》
    如今,冬天里吃烤白薯已不新鲜。其实在老北京,冬天里吃烀白薯也是热乎乎的一景。
    吃烤白薯是老北京最平民化的食物:既便宜,又热乎,常常属于穷学生、打工族、小职员一类的人,他们手里拿着一块烤白薯,既暖和了胃,也烤热了手,迎着寒风走就有了劲儿。记得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写到这种烤白薯,说是饿得跟瘪臭虫似的祥子一样的穷人,和瘦得出了棱的狗,爱在卖烤白薯的挑子旁边转悠,那是为了吃点儿更便宜的皮和须子。
    民国时,徐霞村先生写《北平的巷头小吃》,提到他吃烤白薯的情景。想那时他当然不会沦落到祥子的地步,不过,也绝不是如今脱贫致富开着小车住着别墅的作家,只是到宾馆里吃吃电炉子里用银色锡纸包着烤出的白薯尝尝鲜。所以,他写他吃烤白薯的味道时,才会那样兴奋甚至有点儿夸张地用了“肥、透、甜”三个字,真的是很传神,特别是前两个字,我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谁会用“肥”和“透”来形容烤白薯的。
    但还有一种白薯的吃法,今天已经见不着了,便是煮白薯。在街头支起一口大铁锅,里面放上水,把洗干净的白薯(这种白薯一定不能要那种干瓤的,挑选便是一种经验)放进去一起煮,一直煮到把开水耗干。因为白薯里吸进了水分,所以非常的软,甚至绵绵得成了一摊稀泥。想徐霞村先生写到的 “肥、透、甜”中那一个“透”字,恐怕用在烤白薯上不那么准确,因为烤白薯一般是把白薯皮烤成土黄色,带一点儿焦焦的黑,不大会是“透”,用在煮白薯上更合适。白薯皮已经被煮成一层纸一样薄,朱红色,能透亮,才是一个“透”字承受得了的。煮白薯的皮有点儿像葡萄皮,包着里面的肉简直就成了一兜蜜,一碰就破。因此,吃这种白薯,一定得用手心托着吃,大冬天站在街头,小心翼翼地托着这样一块白薯,撅嘴嘬里面软稀稀的白薯肉,那劲头只有和吃喝了蜜的冻柿子有一拼。
    老北京人又管它叫做“烀白薯”。这个“烀”字是地地道道的北方词,好像是专门为白薯的这种吃法订制的。懂行的老北京人,最爱吃锅底的烀白薯,那样的白薯因锅底的水烧干让白薯皮也被烧糊,便像熬糖一样,把白薯肉里面的糖分也熬了出来,其肉便不仅烂如泥,也甜如蜜,常常会在白薯皮上挂一层黏糊糊的糖稀,吃起来,是一锅白薯里都没有的味道,可以说是一锅白薯里浓缩的精华。一般一锅白薯里就那么几块,便常有好这一口的人站在寒风中程门立雪般专门等候着,一直等到一锅白薯卖到了尾声,那几块锅底的白薯终于水落石出般出现为止。民国有竹枝词专门咏叹:“应知味美惟锅底,饱啖残余未算冤。”
    只可惜,如今即使跑遍北京的四九城,也找不到一个地方卖这种“烀白薯”的了。
                                                    北京晚报2011-12-28    作者:肖复兴

- h1 s3 e  }- Z! b4 d
0 p! ~) x- d8 ?, F/ O7 h* R
发表于 2014-12-1 16: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吃烀白薯讲究的是:大块儿、黄瓤儿、靠锅边儿。
发表于 2014-12-1 17: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旬老叟 发表于 2014-12-1 16:49
+ ^* Q% ]* S( g+ n# u1 d吃烀白薯讲究的是:大块儿、黄瓤儿、靠锅边儿。

) @: R) h- T% m7 A, l* p' D- H杨大哥说的有理!在山东靠地瓜(白薯)讲究的也是吃黄瓤儿、软和的(烤完后里面恨不能嘬出汤来才熨帖)。几十年前吃干瓤白薯的目的就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生活要求看涨了。
发表于 2014-12-1 18: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图:靠右手锅边儿那个是一根比筷子稍粗稍长的木棍儿,头上绑着一些有的是白布也有绑羊毛的,经常拿它沾那些类似糖稀一样的烀白薯的汁液刷到白薯上。内股香味儿,现在想起来.....
发表于 2014-12-5 13: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发表于 2014-12-27 15: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4-12-1 16:11
; Y; y/ ~5 H' b% y, m【转帖】     《烀白薯》     如今,冬天里吃烤白薯已不新鲜。其实在老北京,冬天里吃烀白薯也是热乎乎 ...

! `/ V& ?" }  s- ?2 I/ U" q& r" t长学问,谢谢!还有这么一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4 15:07 , Processed in 1.494850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