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横窗瘦影

[原创]五行八作说瓦匠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4-24 2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4-29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跑题,我到工地问了一圈,都没听说过红机砖砌筑的40厚的墙。看来是我听错了或者理解错了。以后有机会再问问。多孔砖和焦渣砌块墙有可能有那么厚。红机砖现在也因为取土破坏农田渐渐停止生产了。我这一耳朵听错了,竟然绕了十几年,嘿嘿。没有野兄跟我较这个真,我恐怕还得迷糊呢。有了这么多师兄的文字,我可是收益菲浅呐。

* [& Z# x' `, w! |" t" w

 

4 M# z4 Z3 R7 d9 E1 F) Q+ A4 @

 

) ~' Y Y6 L6 z$ |$ c

 

8 Z9 n& e, w* K8 ~6 k

旧工艺在灰平台、过脊灰棚、棋盘星及天沟抹灰时需要在抹好的泥褙上再抹层青灰,与普通抹墙一样也要打底儿后再罩面,稍干能上人了,还要三浆三压,这是边洒稠青浆边用抹子一点点地压过,三遍要分时段进行,这才能基本保证屋面不漏雨。但这样做终究耗时费料,灰要和得好,浆要调得稠,还得瓦匠手艺高才行。----这句真详尽经典。这个不漏雨就是活儿好,灰也要好才行。我以前也老想这个灰怎么弄的,竟能防雨呢。

发表于 2009-4-28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您二位这一宿都没闲着啊。我得改称呼了。以前是管村野叫野兄或者村野哥哥的,后来有缘认识觉得称呼太嗲,发现野兄满腹经纶,手工活儿极精,我想玩的正在玩的都比他差的远了去了,他是个至真至性的人,而且有求必应。只好称呼老师了,这不他刚才还怪我叫他老师生分呢。

# X' j) ` Z* g2 }( q5 w8 M

 

# P \) E) \: Q) r! |

 

3 I% H+ _/ l8 B

从此改口,还是野兄吧。得机会哥几个聚聚,你们把酒言欢,我就一边沏茶倒水听故事吃肉!嘿嘿够积贼吧!

# `1 A& y9 T s8 |

 

6 |) h# R; a& b; e/ u% L8 @

 

4 z/ i+ l/ g z2 [$ [% {

最后,我还是同意师兄的说法,40墙可能是外整内核的墙。

发表于 2009-4-28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那儿有句老话儿,叫做:路过浑源州,回家把妻休,-----这一句好玩嘿!!

! w2 l. I7 ~0 o6 `) \# I

 

" O1 z! R$ ~$ r( s$ t A+ R8 o" _

看到一些零散记载,说是大同地区自古各民族混居,可能是混血的缘故,女孩子们都长得很美。看来是真的了哈。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2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窝窝头子屋在2009-4-28 16:22:00的发言:
9 I' R: W% G0 S' v

俺那儿有句老话儿,叫做:路过浑源州,回家把妻休,-----这一句好玩嘿!!

, K7 ~" J0 X3 F( D& C! k& z2 l

 

5 l; j. c% n5 x) ?8 y" I) z; [9 [

看到一些零散记载,说是大同地区自古各民族混居,可能是混血的缘故,女孩子们都长得很美。看来是真的了哈。

3 m6 F/ N2 B6 v* Z' }; ?9 r2 i& c

师妹好~~~~~~~~~~~

$ v$ H o! A. ]3 c

要是捯老古,大同还举办过选美大赛呢:))

x5 g% B. X3 ?2 y; \4 I

只不过PK的是美女的三寸金莲-----现在听来有些怪异搞笑,当时可是很认真严肃的。

发表于 2009-4-27 1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横窗瘦影:浑源那地方不错,汉唐宋明战争多发之地。造就了多彩的熔融文化,就是俺还没搬过去呢。

% p p$ U6 x5 f9 d. H" }

 

) C6 n: k! o3 ^; [: s7 ?

回窝窝头:可不敢作你老师,还得向你请教40墙是啥样子。

0 c8 b- R7 Q! C5 z+ J! @

 

) ?( d# F* b' f8 q7 S" h

新下来的棒子面,金黄的窝窝头、贴饼子,一揭锅喷香喷香的。

" o' w1 |) l5 C5 v! u* z# W

城里吃的棒子面不知是多少年的囤底子,只差没长虫。

8 {# U& m2 V- @" P1 r, A

 

9 w2 B+ [3 [+ I2 l

玉米品种小粒黄的最好吃,但单产量相对较低。为了追求产量换了品种,产量倒是高了,质量下降很多。也难怪,土地又不会增加。4亿人都长到13亿了,都得吃饭呀。

发表于 2009-4-27 1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老师,大概就是一丁一顺加个灰缝吧。我自己也很糊涂,反正听砌墙师傅说了一句的,还真没仔细想。

2 {6 ~# R0 z. E( S4 w% |

 

" W% X) N% {# g( A' \4 c( E

 

. r/ Y- U; n3 c. W% z

师兄,救场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窝窝头子屋在2009-4-27 16:12:00的发言:
$ j9 M3 X* X) y" _ l

回老师,大概就是一丁一顺加个灰缝吧。我自己也很糊涂,反正听砌墙师傅说了一句的,还真没仔细想。

/ \% R, _& r+ e* i; ^9 c7 m

 

/ S+ j9 a- _# a: h4 C& ~

 

- F& D0 n2 p' B5 Z7 T; u" V- Q

师兄,救场啊~~~~~~~~~~~~~~

" F. q' `4 h6 {+ T0 d# N% J0 S

师妹呀,我楞上让你都给了拉得锉了一辈了:)好在三人行必有吾师,更何况老北京论坛这藏龙卧虎的地界儿呢。

) h G) p# H; V3 K

咱们知道多少说多少,说得不对,让村野(我就随着你叫了,尽管有些像日本名儿)老师纠正指教也不砢碜,咱还长学问了,你说是不?

8 K' _# P7 @3 V! J

老瓦匠说40墙,大多指的碎砖墙,或外整里碎的,这是据我的记忆了,或许旧时的老青砖一丁一跑比红机砖稍宽些,也未可知,我觉得那会儿说的尺寸只是个大概齐。到有了红机砖,并大批使用后,对24、37、50墙的叫法才更为明确,在这段时间砌整砖墙有些人还说40,大约只是个习惯性的说法。

: c0 C! L$ C( E4 ]4 y9 S

这个解释有不到处,还望村野老师及方家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1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村野匹夫在2009-4-27 16:06:00的发言:
" L0 @0 Q! T# O) T- m& u

回横窗瘦影:浑源那地方不错,汉唐宋明战争多发之地。造就了多彩的熔融文化,就是俺还没搬过去呢。

9 a7 E+ \8 ~" g' R- p1 K0 J% `0 r

 

/ Z3 b1 z$ T8 ]; _. z3 Q: U

回窝窝头:可不敢作你老师,还得向你请教40墙是啥样子。

! |& D, E0 e; L9 }

 

5 {% R4 l) |1 ^( u1 d

新下来的棒子面,金黄的窝窝头、贴饼子,一揭锅喷香喷香的。

0 p) _' ~( S% n

城里吃的棒子面不知是多少年的囤底子,只差没长虫。

) q4 l" y: Z* [9 B4 C0 m

 

+ F7 U4 c2 x" K' S) |

玉米品种小粒黄的最好吃,但单产量相对较低。为了追求产量换了品种,产量倒是高了,质量下降很多。也难怪,土地又不会增加。4亿人都长到13亿了,都得吃饭呀。

+ t& l: D5 |0 A$ j# X% A2 i- {, R

回村野先生,浑源那个地方,走走转转还行,搬过去就有些麻烦了~~~~莜面饸饹山药蛋,水又有些硬,得有个好胃口,称您是老家来的人,只是就您名字而言,愿同为山野之人而已:)还得补充点儿,俺那儿有句老话儿,叫做:路过浑源州,回家把妻休,确实也就更有点儿麻烦了。

3 T; J. a& i6 Y& f5 z

若说得不当,恕罪:))

发表于 2009-4-27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横窗:山野之人谈不上,胡同里的草民而已。村野也不是什么日本名,野村才是东洋名。

" }6 l6 q# Y" C8 X2 }

 

& _3 C3 w. c Q7 P3 P

村野匹夫见于罗贯中《三国志》。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9 C" @7 ]- b0 [/ b' j' `2 l

 

Z0 Y: g8 F( l5 ?

野:荒村山野。匹夫:平民百姓。旧指没有知识、没有地位的人。

! M9 }& r4 z% \7 s! v# y. q

 

7 e( f1 r9 P1 |; u' g- z8 y [

自幼居都市荒村,乃平民百姓,没甚知识,更谈不上地位,承蒙双亲抚养,茁壮成长至今,确实村野蛮荒一匹夫而已。

B9 |6 {8 \% P3 j( R( e


 

7 x) S7 c/ w2 C+ `

老北京平民的房子都是核桃块垒的房子,但到了檐口怎么也得归到个尺寸。若按40墙的说法不知檐口的线砖怎么个交待法?那时候有大开条的砖,具体尺寸可是记不清楚了。也许和那个大开条砖有关系?也未可知。

0 L4 {2 i2 V; z, z7 q

 

. j3 b4 d* B h0 ~

有明白人给点播一下,让咱也体会一下啥叫茅塞顿开。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村野先生~~~承赐教,谢谢,言语唐突处,恕罪。

1 I! ?$ b% O: X3 l% Z- E

老房后檐墙不论多厚,到后檐檩处内齐外倒八字,内再由檩外扎纸棚。

6 @2 ~3 r( q& y( i$ m3 W

 

发表于 2009-4-27 0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师兄认识村野先生?他是我老师。

W; `5 @6 G4 r! }+ G& t

 

+ N8 L0 D E8 D+ e. b

2:看了上面的文字,我跟各位握手了,啥叫缘分啊,我简直要眼泪汪汪了!!我第一次去山西就是浑源啊,那是我先生的父亲的老家啊。浑源文庙上面的各位都有印象吧。我去了,简直惊呆了,多美的建筑哦,可惜岌岌可危。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天雨后房顶子暴晒几日,估摸着干透了,老百姓急眉哈眼盼来的瓦匠们就该像鸟上架似地上房顶了。fficeffice" />

! K, q* o0 R) a7 b

先是拔草清垄,有的房顶几年没人上来过,郁郁葱葱一簇一簇的荒草能长尺来高,芨芨草还好说,遇到那野蒿子杆根扎得又深又硬,还不能生拔,得用瓦刀边刨边剜,折腾过来房顶上也就一片狼籍了,房下盯摊儿的老大姐麻溜地给吊上长胶皮管子,用水一通儿的猛浇,一是要将脏土、杂草、腐叶全部冲下去,二是要让瓦面全部湿润以保证查补抹的灰能粘牢固。

1 N; `! R& ]' Q& H

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该瓦匠们练活儿了,一般来说,每个瓦匠必备的一个小铁桶,一个小铁簸箕,簸箕用来盛灰,铁桶里是半桶水,加上瓦刀、小铁抹子、水刷子或窄排笔,水刷子都是自制的,二根尺来长的扎绑绳扭在一起,用细麻绳一圈圈地扎硬缠紧,快到头寸数来长处打个死结,余下来的就是刷子头,用剪刀豁开,就像是文人的大抓笔了,好用还特别吸水。

+ G2 \0 C: a! O' W) A

查补房自然得细查,特别是底瓦,如果碎裂了,雨水会直接灌下去漏到屋内,遇到这种情况就必须抽换瓦件儿。补就要用前面说过的和好的麻刀比较大的青灰贴瓦垄再抹上一层,如果瓦垄两侧的旧灰脱了,粉了或糟朽了,还要将旧灰皮剔除干净再抹新灰。抹上的新灰稍干时,要用瓦刀将灰与瓦裹严,备实,压光,再用水刷子将接岔处刷光溜。待青灰大致干了,吊上一桶准备好的粘稠的青灰浆,把查补过的工作面刷上一到二遍。

, k. T8 P: ?7 i. }% R. I

房底下的老大姐除了保证青灰、青浆的供给,还要打扫干净房上清扫下来的杂物,碴土。另外她们还要负责与住户搞好关系,准备茶水。北京的老百姓都很通情达理,一般早早就会沏好茶卤上,暖壶灌满了开水,这几乎成为惯例,于是也就留下了打“茶歇儿”这个词。

( `8 x+ T8 U6 t- G, ^

在毒日头下无遮无挡,弯腰屈背的工作几个小时,不蒂于挨批斗,还要上面检查验收,不合格返工也时有发生。所以大多数瓦匠师傅顺着梯子上房时都是一身劳动布的厚工作服,说心里话应该是洗得越破越薄越好,脖子上或肩膀子上搭条毛巾,头上戴顶或宽边或窄边的破草帽,戴墨镜或蛤蟆镜的小青年也有过,但只是为偶尔搞怪调剂调剂心情而已,房顶上四脖子汗流的,那东西不实用。

4 c6 b) m+ r) g% R9 d/ o

房顶上虽说是视野开阔,可让人登高望远,一舒胸臆,不过常年劳作,最小资的瓦匠也没那么浪漫了,除了相互间不着四六的开开玩笑,再荒腔走板的哼唱上几曲,就只剩“低头认罪”了。

5 G6 f u0 |0 U

有个秘密可以向大家透露一下,就是每栋老瓦房居中的那几排脊帽子下面,总有一个会压着几大枚铜钱,运气好的话,你就能找到。

0 l/ G+ g0 S |4 G& X* o! O' c/ X. G1 w6 b6 z

% b; P9 g) L: h* b& b! K

说实话,北京老瓦匠的事情可表的还有很多,只是拉拉杂杂的拖这么长,让朋友们大概都听烦了。

, w8 |) e. x) x

一休小哥是咋说的?“到这里,就到这里吧~~~~~~~~~~~~”

发表于 2009-5-1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朔州  山阴  旧广武

% h& w- }' i9 ]5 s, j( T* G4 I7 r

# d5 O$ ]- e) n" @& Z


 

0 M( @4 ^6 ~# S$ ^

朔州   山阴   旧广武

' z0 d: C: z6 ^5 V7 o6 m; `& X: a

4 J/ l+ h+ M# K


 

4 d% V! N" K2 G6 ]0 e$ V

朔州  山阴    旧广武

7 y; Z1 T' {* j) i# Q! r+ T, i/ Y

" Q( |! A+ O- i6 n2 b2 b7 K


 

5 g: ~1 d/ u, _9 z

大同    天镇   水磨口

$ H2 j a; R/ C


发表于 2009-5-1 2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窝窝头子屋在2009-4-28 16:22:00的发言: . D+ {7 u! i) O

………………

, X t7 P/ M3 [

大同地区自古各民族混居,可能是混血的缘故,女孩子们都长得很美。看来是真的了哈。

( c* {( L# Q( Y% _+ Y% ?

就给你看几个山西的妞妞

发表于 2009-5-1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同   阳高  守口堡

/ h3 w! v& O4 {5 i9 y7 ^

3 r+ M. o' c( E* I


 

* B7 R/ i9 L6 A

忻州  偏关  老营

6 `6 H W# E! q6 F! f, K

6 m4 a x' V: F* J5 ]6 u4 F4 R


 

! u4 f h1 s, c; @% m% N

大同  左云  油坊

8 |$ r& F3 ] B$ ~1 o! e2 C0 h

' i" `' [: Z% x% i8 ^2 K

 

! @5 w7 Z% z0 L) W. U' _

 

( f2 J5 k9 c- C: K6 C# ~0 C' |' J

晋城  陵川  甘河

发表于 2009-5-4 0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师兄的,休息一下。

+ s9 U! p9 o9 m& q% x; Q

 

8 D/ N9 ?1 ~9 ]. r% C) i

哟,野兄果然出手不凡哦,美女都让你拍着了。

- r p5 c) u2 P9 x" Y/ V6 s

 

; {/ u/ _" T9 Z/ Z

 

( c) g. {9 S+ o, V/ B) s1 X' |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算盖房么?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窝窝头子屋在2009-4-6 17:29:00的发言:
9 Y0 Y6 s' u: K

我四叔盖房娶媳妇的时候,全家忙乎,爷爷在屋顶指挥,后来二姑想了一个可乐的词儿,每次用胶皮桶传送活好的泥巴的时候,都说一句“你爸(泥巴)来了! ”结果后面的三叔,五叔照学,传到爷爷跟前最后一个人老是忘了改口,爷爷头次听到竟然没反应过来,底下都在窃笑,突然爷爷明白了,叉着腰站在屋顶说,“找死呢熊羔子!!”下面全都笑了,继续传递泥巴照说不误,还改了很多笑倒人,把你爸糊墙上,把你爸吊上去啊.........欢笑中忘了劳累.................

/ J1 m e9 S6 ~

想起来当年的那一幕,笑喷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3 16:01 , Processed in 1.15322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