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4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发生了,大自然在顷刻之间将一座城市夷为平地,24万多条鲜活的生命消失了,16万多人从此不得不终生与拐杖、轮椅和病痛相伴。唐山,65万多间房屋轰然倒塌使它成为了一片混搅着血和泪的废墟。fficeffice" />
1 Y" p4 k C! N g* a. m这一夜,所有的北京人也同样度过了惊惧与恐慌的一刻。在强烈地颠簸、晃动与震颤中老房子的屋架吱吱嘎嘎地呻吟着,一些房屋的倒塌,一些墙体裂开了巨大的缝隙,接下来的暴雨让灾难进一步地扩大,几乎所有的北京人都只好露宿街头。 , e ?' ?, ^7 {% K) O7 O
二十世纪的这次超级自然灾害,实际上深深地影响了北京的房屋管理和建筑业,已经逐渐被接受并看好的新建楼房登时又大跌行情,就算在将抗震棚从室外移进室内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分了楼房的年青人也宁愿回归旧平房里与老家儿挤着过日子。 " W& F+ ~" r8 i: [
塌房危房和存在危险隐患的房子太多,人们的心理恐慌,建筑材料及木材的短缺,还有修缮资金的严重不足,逼着盖房修房的人除了加班加点儿外,还得想点儿斜的歪的了。 / C0 U& X& h) Z0 V# H
好在中国人是个智慧极高的民族,北京的瓦匠、木匠们更是如此。先简单说说木匠们,他们发明出了墩柱根,老房子由于时间长最容易糟朽的就是木柱的下根部,于是一旦发现后,就将其据掉,再以预先做好的水泥墩顶在下面,打上楔子,再抹上水泥,让它继续承担负重的使命。再有就是托檩法,老房子房顶承重的最关键部位在檩条上,地震时最可能让房屋落架和要人命的也是这个地方。于是,在有裂痕或老化糟朽的檩下面托附上同样长的木头方子,顶住它,就算实在顶不住了,住在屋里的人也能听到响动儿,可及时逃命。后来木方子的使用量太大,供应不上了,就又有聪明人发明出了钢筋附檩法,用三四条长钢筋两头及中间焊上粗铁箍,紧紧地包在旧檩下面,绷直了叫住劲,虽然比木头方子差了许多,但出危险暂时救急是没问题的。 : n# g0 b Y$ \$ ~5 V
话归主题,咱再说瓦匠的贡献。
' {8 a7 k# o0 z9 \8 f4 H4 A" j. v- u有心的瓦匠们总结了一下子,老墙倒塌大都是因为墙体空心,成两“匹儿”了,而塌的也多数是碎砖墙的里“匹儿”。于是凡遇拆砌翻修便尽可能淘汰碎砖墙,旧墙厚实,砌新墙没那么多整砖怎么办?好办,改薄就行了,许多老百姓也乐不得的,因为一下子屋里增加了好大的面积,但改完了37改24,房子的保暖性能就差得多了,可那会儿,谁还管得了那么多呢,只要上面提倡,老百姓没意见就是好活儿。 " r" Z# @/ T" x6 i: G7 t
墙体变薄,随之出现个大问题,柱子和房柁就没缝了,不要说包它们了,就算让它们立在那儿也不结实,因为一道墙变成了两半拉,没有了整体性,也不好砌砖。于是就先有了“硬山搁”,词儿听着有些专业,其实就是直接将房檩搭在两道山墙的砖上面,没有了柱子和柁,还节省了许多木材。再后来又进化了,连前檐檩和后檐檩也节省了,椽子头儿直接插到前后墙里。然后下檐子,只要包住包严包好,外表看着也挺“鞭实”的。 4 w& u. P5 I) l( V: d) T
“硬山搁”的同时,小屋架“人字柁”也就应运而生了,前面已经说过了,还要补充点儿的就是,小屋架刚问世时,前面是有个小岔,为的是在房屋前面有个外檐子,一是可减少些小屋架的承重,一是前檐墙收回50公分,避免“潲雨”。但那时老百姓都住房紧张,根本不领情,宁肯室内增加50公分,而不愿放在檐下浪费,渐渐的瓦匠师傅们也就顺应民意,没人干那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 a1 G& _7 R6 N9 ^! s( o
小屋架24墙干挂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大行其道,独领风骚。可说实话,住这样的房子也真冷,三九天里,瓦缝里钻风,新墙面结冰凌,亮晶晶晃眼,这是真的,好在这样的房子都必须挂灰顶棚,也算是稍作弥补吧。而大多数新房翻时会与其他房子毗邻相接,可以沾其他暖墙的“热光儿”,就算独立的,盖起后也会又有小棚子,小厨房将它包围起来,共同抵御寒冬。
0 [! K! W- @$ v! K/ S. s9 F大地震,人们已经渐渐淡忘了,小屋架人们也会渐渐淡忘,但历史总不该忘记,就算可北京城全是豪宅和水景花园了,它们也总会在哪个角落里偶尔勾起我们的回忆来。 7 r" K$ S7 V, _1 z,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