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横窗瘦影

[原创]五行八作说瓦匠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4-7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4-7 21:52:00的发言:
- D3 I E+ f. _/ J# j0 D

几天没见了,路兄,是不是拆迁有了新动向?电视可播了,安福胡同拆迁补偿款提上去了:)如果安福系的政客们在天有灵,不知该哭还是该笑了~~~~

1 X- }9 J- C' S* E6 s

问好,横窗老弟!这几天天天在看人家翻修房屋的瓦匠的功夫,看了您的文章,自己也好像成师付了,怎么看人家恁不是功夫,呵呵!拆迁、翻修一切都没动静,今天房管局又来查房了,隔三差五就得查一回,怕成危房出事故,他们说,着什么急呀,不是三年之内全改变吗?,既然如此,爱怎么着怎么着吧------。厕所倒是一直在锦上添花,又给换了吸顶灯,据说还要有人来给清扫,真不知怎么想的。安福的拆迁款提得够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窝窝头子屋在2009-4-6 17:29:00的发言:
/ E) v, j2 y3 V& P' s. [

我四叔盖房娶媳妇的时候,全家忙乎,爷爷在屋顶指挥,后来二姑想了一个可乐的词儿,每次用胶皮桶传送活好的泥巴的时候,都说一句“你爸(泥巴)来了! ”结果后面的三叔,五叔照学,传到爷爷跟前最后一个人老是忘了改口,爷爷头次听到竟然没反应过来,底下都在窃笑,突然爷爷明白了,叉着腰站在屋顶说,“找死呢熊羔子!!”下面全都笑了,继续传递泥巴照说不误,还改了很多笑倒人,把你爸糊墙上,把你爸吊上去啊.........欢笑中忘了劳累.................

2 k, C5 t" m1 x7 e

招出来师妹这么多感慨和回忆,和更多的快乐,那应该说我就没白费劲儿:))

) H+ Z: d4 O- u/ O7 l) `* h; N5 i

问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4-6 9:16:00的发言:
, c) S& @) D9 H6 ?' F

很喜欢楼主这篇文章,我们经常在赞叹那些精美辉煌的宫殿,但谁去注意建造宫殿的工匠呢!而建造民居的工匠们就更没人注意了。随着老师傅的去世,他们的技艺在一点点流失。传统民居建筑工艺的继承更是无人注意,这样的忽视与冷漠带来的就是新建复建传统民居质量工艺大不如前。

. l. [! Y+ ~$ m% Y, `+ I7 Q: w

谢谢老盘子~~~~~

$ K+ i) z- T: s6 E5 _" R3 e

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基调就是张扬、自我、浮躁,处处和钱叫劲,对无利或薄利的事情忽视冷漠也就难免了。

3 S" g/ Y4 Q, S" [

不过话说回来,不能适应形势和发展的东西归于寂灭也算是符合规律吧,不管我们或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是否愿意接受。它就是这么冷酷,六亲不认。

L6 Q8 ]% U* W) _$ d( T

算是我的梦话吧:))再向朋友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4-6 19:41:00的发言:
: {. H! G9 @$ E" Z; T3 w; [2 j

这师兄妹俩说得太热闹了,我什么也不懂,可是看得还真上瘾!盘子说得也好,这种手艺的流失,也是文化的哀伤。

! Z7 x/ v5 _% r- {4 K E; I

我老是认为这是一种艺术,看你们说得扔啊、接啊、勾啊、抹啊------,就出来了这样精美的建筑,不是艺术是什么?!

$ l9 ^3 V% _& O' u4 H3 X, _ H

子屋,你四叔盖房的事儿真逗,哈哈哈哈------。

- c n0 e8 p! \. A

几天没见了,路兄,是不是拆迁有了新动向?电视可播了,安福胡同拆迁补偿款提上去了:)如果安福系的政客们在天有灵,不知该哭还是该笑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ao92000在2009-4-7 7:14:00的发言:
  6 l6 f0 _+ b Y

跟一篇原来发表过的小文不成敬意

" K" s# A/ k7 e$ Z+ }! r+ }

话说泥瓦匠

. S4 ~( C5 r2 O* A" W4 W

旧时,泥瓦匠可是热门行当。学徒得从当小工子开始,筛沙子,打麻刀,和灰,上砖,吊泥,都是必修课。学手艺那么简单,没听人家说嘛,“要想学的会,挨着师付睡”。挨着师付睡是假的,怎么哪,有师娘呐。可伺候师付洗脸、烫脚,添火、倒尿桶儿倒是真的。也许哪天师付一高兴,借着酒劲儿,给你念叨念叨,怎么“放线开槽”,怎么“摆活儿破缝”。看你是块料,也教教你“满丁满条”,“一拱一背”、“三顺一丁、五顺一丁”,等学会“挂袍(抹灰)起旋”,也就出师了。就这样也未必学的全,后边还有雕砖刻花,磨砖对缝……能都教给你吗,师付总得留一手,要不然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付,师娘找谁去,是不是。

2 E& o( D( I4 p6 p" K1 S, |4 a' y

那时,泥瓦匠有包年的,和房主商量好,一年共和多儿钱,有活就找瓦匠头儿,来人就干,小活儿就不单另收银子了。也有包清工的,房主买料,泥瓦匠挣工钱,一次一清。由工头儿和主家儿结算,扣下傢伙儿(工具)钱,再分给大家伙儿,大工(瓦工)小工(徒弟)工钱可是不一样,一般徒弟的钱都给了师付了,到了年节才给几个零花钱。别看不给钱,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老家儿不是有话说吗“不挨骂,长不大”。打你,是正根儿,“师徒如父子”懂吗?师付管吃管住,又教手艺,不就跟往您兜里塞钱一样吗。再者说啦,要不是跟着师付,你小子就自己个儿找饭辙去吧,您说是这么个理儿吧。

& G4 b4 }1 F2 c: r

谢谢朋友~~~~~~~~~~~~

3 X* d$ Y7 E+ ~0 n

您的文章不错,挺有味儿,解放前的学徒是太不易了,如同卖身,有的还是不得逃亡,打死无论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4-2 23:19:00的发言:
- C. e# j. K1 u* r. F7 I, Z: H. _+ S

窝窝头师妹好~~~~~~~

. ^) b9 _6 R$ c) Z8 R% U( f' t

借用《我爱我家》里的老令儿---------

/ \2 N6 A" ?2 _

我挺好的,你玩去吧:))

* n$ K8 e8 e+ L# P5 \

(是老话儿,没有不恭的意思)

: W# m. e3 j p( G7 v: Q) |

本是句玩笑话,可有歧义,太轻佻了,又无法重编辑,只好当众向妹妹道个歉~~~~~

' @4 r; g1 X7 L6 R. U Z8 _

说话欠斟酌,还请师妹多多原谅-----------

发表于 2009-4-4 2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4-2 22:52:00的发言:
* h3 w2 j `! l9 w

您的建议很好,只是那时谁也没意识到,这行业说实话当年不是太着人待见,大家又穷些,不记得有人留过影,不过话不能说绝了:)保不其谁有呢~~~~~~~俺这里先给作揖了:)

3 v6 w* w% g* Y+ ]6 W2 a

 

: }3 l! w5 f8 I0 c/ E! _

我这还真有,过些日子发出来给您看看。

发表于 2009-4-5 0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咋的了?????哪儿跟哪儿啊啊 ??

' m. R3 M+ f, V Y8 v% b$ {

 

) Q. c" s% a$ N# a8 R

 

6 |; ~4 c, Y3 [7 ^1 i( M1 f

师兄无故道歉干啥,喜欢您平实的文字,让我受益匪浅!!要道歉我倒有个主意,您得为您这篇文字发表的太晚道歉,咱们相认恨晚呀!!!是不是?您别觉得过意不去,要是实在要表示,请回帖的各位搓大饭吧,牛街羊蝎子爆肚咋样?

2 h2 J% B- M1 P; U+ J4 c" A+ W

 

" F$ o# @4 q& d8 w G1 Z

 

/ H; y! x W% b1 O( P/ y

 

7 t4 Y# U0 i3 f- `5 C

哈哈哈哈,登鼻子上脸无法无天喽!!!

发表于 2009-4-5 0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特忙,从出生到现在没这么忙过,忙过了我也写几个字您给瞧瞧,如何?不白瞧,我也请师兄吃卤煮!俩底儿的!
发表于 2009-4-5 0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窝窝头子屋在2009-4-5 8:38:00的发言:
最近特忙,从出生到现在没这么忙过,忙过了我也写几个字您给瞧瞧,如何?不白瞧,我也请师兄吃卤煮!俩底儿的!
0 |" M2 ~: u4 j3 m

嚯!透着地产回暖啊,都上荤的啦,糖葫芦换卤煮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2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老瓦匠们喜欢用秦砖汉瓦说山,大约是来自解放前老房子几百年一贯制且足以让人称道的砖瓦制作工艺吧,它们要论质量也的确是好,就说砖,行内通俗的叫法是叫它澄浆砖。加上过去人节俭,直要将砖用成“核桃块”还得让它在岗。老北京盖房用的砖,包括城砖,以及墁地的大小方砖基本都是青灰色的,工艺水平也都差不多,要说差别只能从使用规格,大小长短薄厚上加以区别了。fficeffice" />

8 h( J; C* Q5 q. m7 W. |9 ]

旧青砖比后来问世的红机砖略薄略宽,瓦刀敲上去声音发脆,握在手中有种肥厚感。它们在老瓦匠的手里可以随心所欲,像切豆腐似的想切多大就能切多大,比如切“七分头”时,只需分别在两个立面相对处各砍一刀,然后在手中放平,再一磕,就会直直地断开。许多旧青砖在平面上有条直缝,用瓦刀很容易能将砖劈做两半。在我记忆里只跟师傅做过两次磨砖对缝的活儿,活儿都不大,但可是真吃功夫,每块砖齐中缝的后半部分都要磕去二三公分厚的一片儿,班组的老大姐们坐在一边还要将它们也都磨上一磨,然后用水浸泡透了,再在磕去的位置抹上调合好的青灰,才能砌起墙来,这样从外面看,只有整齐的细细的砖缝而看不到泥灰。

6 I/ V0 V) K* J* Q! ~ u7 @

红机砖是什么时候被大批量使用,我是记不清了,只是知道开始使用的很长时间里,质量也相当不错,质地细腻、尺寸规整,烧制精良,可慢慢的,先是砖面儿有了起瓷现象,接着砖内出现大块的硫子,再后来,七歪八拧的次品也出来了。纵使是有多年经验的老瓦匠,在把角时,脚底下也会堆满敲坏了的碎砖头。

+ ^$ _# F2 Z% z& Z, d0 D' }

随后还有过空心砖、焦渣砖,大号空心焦渣砖问世,可惜像多数大跃进出来的产物一样,虎头蛇尾几天后就悄磨声儿的撤退了。

发表于 2009-4-7 07: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o. }, T$ s; Y/ S# X

跟一篇原来发表过的小文不成敬意

, T- N2 q# u& _& h g

话说泥瓦匠

9 G$ |0 H8 L. Q$ b) n

旧时,泥瓦匠可是热门行当。学徒得从当小工子开始,筛沙子,打麻刀,和灰,上砖,吊泥,都是必修课。学手艺那么简单,没听人家说嘛,“要想学的会,挨着师付睡”。挨着师付睡是假的,怎么哪,有师娘呐。可伺候师付洗脸、烫脚,添火、倒尿桶儿倒是真的。也许哪天师付一高兴,借着酒劲儿,给你念叨念叨,怎么“放线开槽”,怎么“摆活儿破缝”。看你是块料,也教教你“满丁满条”,“一拱一背”、“三顺一丁、五顺一丁”,等学会“挂袍(抹灰)起旋”,也就出师了。就这样也未必学的全,后边还有雕砖刻花,磨砖对缝……能都教给你吗,师付总得留一手,要不然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付,师娘找谁去,是不是。

* n6 r p N& S2 _* P/ v" }

那时,泥瓦匠有包年的,和房主商量好,一年共和多儿钱,有活就找瓦匠头儿,来人就干,小活儿就不单另收银子了。也有包清工的,房主买料,泥瓦匠挣工钱,一次一清。由工头儿和主家儿结算,扣下傢伙儿(工具)钱,再分给大家伙儿,大工(瓦工)小工(徒弟)工钱可是不一样,一般徒弟的钱都给了师付了,到了年节才给几个零花钱。别看不给钱,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老家儿不是有话说吗“不挨骂,长不大”。打你,是正根儿,“师徒如父子”懂吗?师付管吃管住,又教手艺,不就跟往您兜里塞钱一样吗。再者说啦,要不是跟着师付,你小子就自己个儿找饭辙去吧,您说是这么个理儿吧。

发表于 2009-4-6 1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师兄妹俩说得太热闹了,我什么也不懂,可是看得还真上瘾!盘子说得也好,这种手艺的流失,也是文化的哀伤。

' I, X4 d. g z8 c( f' m( y

我老是认为这是一种艺术,看你们说得扔啊、接啊、勾啊、抹啊------,就出来了这样精美的建筑,不是艺术是什么?!

6 T) M$ f( N s0 [' e" V: {2 Z; L9 N

子屋,你四叔盖房的事儿真逗,哈哈哈哈------。

发表于 2009-4-6 17: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四叔盖房娶媳妇的时候,全家忙乎,爷爷在屋顶指挥,后来二姑想了一个可乐的词儿,每次用胶皮桶传送活好的泥巴的时候,都说一句“你爸(泥巴)来了! ”结果后面的三叔,五叔照学,传到爷爷跟前最后一个人老是忘了改口,爷爷头次听到竟然没反应过来,底下都在窃笑,突然爷爷明白了,叉着腰站在屋顶说,“找死呢熊羔子!!”下面全都笑了,继续传递泥巴照说不误,还改了很多笑倒人,把你爸糊墙上,把你爸吊上去啊.........欢笑中忘了劳累.................

发表于 2009-4-6 1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如此,北京的老平房从刨槽到码磉也是绝不含糊的,墙体从40、50到60厚的全有,甚至还有如“合包山”可达70厚的,记忆里老瓦匠们在老墙基础放线时只是凭经验或依原墙厚度取个大概齐,并非真要论出个多少公分宽。只是在后来整体翻建的住房时,基础才要层层退台定在37墙的宽度,当然,自那大干快上的时代直到前几年,新建的平房绝大部分外墙体都是砌成24墙,近年已经被严格禁止,而改为37墙了。fficeffice" />

; c( `9 g: E) B- n' L

-------太专业了!!

& A0 l: d" |+ Y& {7 q

 

' A3 }3 V% y; \) K

做学徒的瓦匠还得学会在架子下扔砖和在架子上接砖,房管局历来讲节约,因陋就简,上砖就是靠傻力气。二三米高的架子上本来就耍把不开,再要接好,别让砖砸了自己个儿或掉下来开了下面人的瓢儿,那可是很要吃些功夫,下面扔的人有平扔的,有立扔的,也有喜欢玩花活翻着跟头甩上去的。班组里的老大姐们偶尔也得扔扔砖,可终究力量不足,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办法,通常是用长把铁锨往上甩。架子上接砖的人,有用整个手掌接的,也有用虎口和指头掐的。好在老平房到了搭架子程度用砖量不是很大,否则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另外砌混水墙或碎砖墙时那些碎砖无法往上扔,就只能靠小筐一筐筐往上吊了。

0 [9 M# Y+ A) n- a" j7 @9 x

 

. T; _' S. r8 K% J& q

-----太可爱了.我也玩过.正式场合没掺乎过。毕竟盖房是大事,盖房时女的只能学谋导的《我的父亲母亲》里面那些女的,大婶级别的女的管做饭,女孩儿管送饭。

& d t/ v( }, i% g* s7 Z, X# I

 

发表于 2009-4-6 1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学徒的瓦匠首先的功课就是要能将砖耍溜了,就像是头阵子白领中流行地玩圆珠笔。可瓦匠耍砖不单是为了好玩儿,将砖平放手心,借用手掌和指头力量让它能转整一圈,为的是挑一面整齐顺溜的做外立面。fficeffice" />

: P- Z+ J; `) A b! R8 p

 

; a6 M2 O' j* |, R: h# _/ ?/ X% q

 

7 A9 c! M' i# V* S: d

----这是颠砖,还有扔着转空挑面的。我小时候学扔的时候砸过脚,很疼滴~~~~

发表于 2009-4-6 1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窝窝头子屋在2009-4-6 12:27:00的发言:
# K0 G# k$ `' J' ]0 s9 p) {

做学徒的瓦匠首先的功课就是要能将砖耍溜了,就像是头阵子白领中流行地玩圆珠笔。可瓦匠耍砖不单是为了好玩儿,将砖平放手心,借用手掌和指头力量让它能转整一圈,为的是挑一面整齐顺溜的做外立面。fficeffice" />

6 X: S3 l8 F6 ^; ~+ e7 w' P

 

! z9 U! b- u$ r9 |

 

; g- S- @' w5 h+ `

----这是颠砖,还有扔着转空挑面的。我小时候学扔的时候砸过脚,很疼滴~~~~

2 o6 _3 G( |) h( Z2 }1 ]4 t

您当小工上泥的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0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众所周知,老北京城里的旧平房都是砖木结构的,房屋质量的根本在于柁檩粱柱,屋顶的承重也主要靠屋架。墙体对承重只起辅助作用,它主要是对空间来进行围挡遮蔽和保护,进而就是视房主人的官职级别、经济水平和文化品味情况起到美化作用了。fficeffice" />

3 M$ M& i) a: X" a- _9 p7 m1 y8 ]

尽管如此,北京的老平房从刨槽到码磉也是绝不含糊的,墙体从40、50到60厚的全有,甚至还有如“合包山”可达70厚的,记忆里老瓦匠们在老墙基础放线时只是凭经验或依原墙厚度取个大概齐,并非真要论出个多少公分宽。只是在后来整体翻建的住房时,基础才要层层退台定在37墙的宽度,当然,自那大干快上的时代直到前几年,新建的平房绝大部分外墙体都是砌成24墙,近年已经被严格禁止,而改为37墙了。

( X9 ?6 `9 u& p5 Z

老房子的墙厚,自然要费砖费料,但在北方,墙体还有项重要的任务是要保暖和防潮,房子的主人在建房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点,但如果是为了出售则要从另一角度来衡量了。

4 G# C# B5 w$ Z; z4 e

有钱人家的好房子,大宅门里都是清水墙,整砖到底,一般住房多是外整里碎或混水碎砖挂灰,室内则全部是混水墙了。

! I0 A8 ^: y3 A

老北京的清水整砖墙基本上是三跑一丁或满丁满条,而其他的砌法我就不清楚了,只有请行家来加以补充纠正吧。这些砌法的目的就是要让每行砖与每行砖错开缝,保证砖与砖的咬合,既是从质量上加以保证,还要让清水墙面和谐美观,一旦要错缝不齐或对了缝子,那是要让人笑话也要翻工重砌的。

4 T( f* U, E+ g! g+ B

由于砖是建房成本里的重大开销,所以就是有钱人在建房的用砖上也要细划算,于是在老房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整砖墙的中间部分也会用上碎砖抹白,特别是后檐墙,瓦匠们将其简称为“四角硬”,为了美观,还通常要做出五出五进的花样来。不过大概也有敢出妖娥子的瓦匠整个其他出其他进的,咱就不敢说了。

# B( {$ k1 B& s9 K8 L+ {

做学徒的瓦匠首先的功课就是要能将砖耍溜了,就像是头阵子白领中流行地玩圆珠笔。可瓦匠耍砖不单是为了好玩儿,将砖平放手心,借用手掌和指头力量让它能转整一圈,为的是挑一面整齐顺溜的做外立面。

( t3 [2 G( X. }. Y1 s7 D

做学徒的瓦匠还得学会绑架子,房管工人不像建筑公司里单有架子工,就算搭上三步架子也得自己绑,只是专业架子工搭脚手架用的是钎子拧钢丝,而房管局瓦匠们绑架子用的是扎绑(za ba)绳。为此,各个班组点里码放成山成堆最扎眼的就是杪槁和大板。班长和老瓦匠们还得时常进行检查,折了的和有断岔的必须立即淘汰,否则出了事故会要人命的。

3 C3 `3 o( I, ?( m

做学徒的瓦匠还得学会在架子下扔砖和在架子上接砖,房管局历来讲节约,因陋就简,上砖就是靠傻力气。二三米高的架子上本来就耍把不开,再要接好,别让砖砸了自己个儿或掉下来开了下面人的瓢儿,那可是很要吃些功夫,下面扔的人有平扔的,有立扔的,也有喜欢玩花活翻着跟头甩上去的。班组里的老大姐们偶尔也得扔扔砖,可终究力量不足,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办法,通常是用长把铁锨往上甩。架子上接砖的人,有用整个手掌接的,也有用虎口和指头掐的。好在老平房到了搭架子程度用砖量不是很大,否则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另外砌混水墙或碎砖墙时那些碎砖无法往上扔,就只能靠小筐一筐筐往上吊了。

; h# ~* ]$ q$ t6 v; F

做学徒的瓦匠略有所成后,就得学会拴线,所以瓦匠的傢伙兜子里最多的还是特号大铁钉子、麻线、小线和细铁丝,吊坠在干活时更是缺少不了的。内墙拴线多依靠房屋的木架,外墙就要靠把角师傅的技术了,由他们先砌角后再按两头角上的砖缝挂线。

发表于 2009-4-6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楼主这篇文章,我们经常在赞叹那些精美辉煌的宫殿,但谁去注意建造宫殿的工匠呢!而建造民居的工匠们就更没人注意了。随着老师傅的去世,他们的技艺在一点点流失。传统民居建筑工艺的继承更是无人注意,这样的忽视与冷漠带来的就是新建复建传统民居质量工艺大不如前。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0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4-4 23:12:00的发言:
. Y, s/ C8 O' o/ B/ q5 W* \0 v- R

 

H( F8 a: Z* W8 ?! e: |5 ~- g3 P& H

我这还真有,过些日子发出来给您看看。

+ s t- B1 q4 Q0 v/ _7 {0 E: g

那我可要先谢谢了:)

( p: b F3 r3 N1 E, t

如何谢么?--------“可按文后窝窝头女士所拟款项酌定”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0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窝窝头子屋在2009-4-5 8:36:00的发言:
" r+ g7 L/ @3 A. l# g2 O) O

这是咋的了?????哪儿跟哪儿啊啊 ??

7 D0 `" ] Z; ?# F; Z

 

$ r y4 \9 h, k# e. |

 

7 d8 M6 j G$ F2 |

师兄无故道歉干啥,喜欢您平实的文字,让我受益匪浅!!要道歉我倒有个主意,您得为您这篇文字发表的太晚道歉,咱们相认恨晚呀!!!是不是?您别觉得过意不去,要是实在要表示,请回帖的各位搓大饭吧,牛街羊蝎子爆肚咋样?

/ s0 \! i$ A6 _- }) S/ R2 a9 j

 

! \! z2 V+ |/ p

 

6 u1 [6 l- _. O' r

 

" m# N6 [2 P$ j9 X1 x# t

哈哈哈哈,登鼻子上脸无法无天喽!!!

. P l, S7 F% y

恁大了,咋还这么贪嘴?

- U) e D; Z7 u/ u' k

想吃啥说话,甭拿大家伙儿遮溜子-----------:))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匠师妹好~~~~~~~~~赶明儿个下回书我也凑个“泥巴”的热闹:))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2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4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发生了,大自然在顷刻之间将一座城市夷为平地,24万多条鲜活的生命消失了,16万多人从此不得不终生与拐杖、轮椅和病痛相伴。唐山,65万多间房屋轰然倒塌使它成为了一片混搅着血和泪的废墟。fficeffice" />

, X8 S( g2 W# I: z7 R/ l3 n

这一夜,所有的北京人也同样度过了惊惧与恐慌的一刻。在强烈地颠簸、晃动与震颤中老房子的屋架吱吱嘎嘎地呻吟着,一些房屋的倒塌,一些墙体裂开了巨大的缝隙,接下来的暴雨让灾难进一步地扩大,几乎所有的北京人都只好露宿街头。

; Y; @3 q0 A, a! n" Z& [

二十世纪的这次超级自然灾害,实际上深深地影响了北京的房屋管理和建筑业,已经逐渐被接受并看好的新建楼房登时又大跌行情,就算在将抗震棚从室外移进室内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分了楼房的年青人也宁愿回归旧平房里与老家儿挤着过日子。

5 D7 K* W3 a; \

塌房危房和存在危险隐患的房子太多,人们的心理恐慌,建筑材料及木材的短缺,还有修缮资金的严重不足,逼着盖房修房的人除了加班加点儿外,还得想点儿斜的歪的了。

+ c9 s5 R8 K ` m

好在中国人是个智慧极高的民族,北京的瓦匠、木匠们更是如此。先简单说说木匠们,他们发明出了墩柱根,老房子由于时间长最容易糟朽的就是木柱的下根部,于是一旦发现后,就将其据掉,再以预先做好的水泥墩顶在下面,打上楔子,再抹上水泥,让它继续承担负重的使命。再有就是托檩法,老房子房顶承重的最关键部位在檩条上,地震时最可能让房屋落架和要人命的也是这个地方。于是,在有裂痕或老化糟朽的檩下面托附上同样长的木头方子,顶住它,就算实在顶不住了,住在屋里的人也能听到响动儿,可及时逃命。后来木方子的使用量太大,供应不上了,就又有聪明人发明出了钢筋附檩法,用三四条长钢筋两头及中间焊上粗铁箍,紧紧地包在旧檩下面,绷直了叫住劲,虽然比木头方子差了许多,但出危险暂时救急是没问题的。

' G, |' i& K; B. X

话归主题,咱再说瓦匠的贡献。

+ b6 s, A; V2 m3 x* ~. C: W

有心的瓦匠们总结了一下子,老墙倒塌大都是因为墙体空心,成两“匹儿”了,而塌的也多数是碎砖墙的里“匹儿”。于是凡遇拆砌翻修便尽可能淘汰碎砖墙,旧墙厚实,砌新墙没那么多整砖怎么办?好办,改薄就行了,许多老百姓也乐不得的,因为一下子屋里增加了好大的面积,但改完了37改24,房子的保暖性能就差得多了,可那会儿,谁还管得了那么多呢,只要上面提倡,老百姓没意见就是好活儿。

; J* L4 [. o4 `1 w! y1 A

墙体变薄,随之出现个大问题,柱子和房柁就没缝了,不要说包它们了,就算让它们立在那儿也不结实,因为一道墙变成了两半拉,没有了整体性,也不好砌砖。于是就先有了“硬山搁”,词儿听着有些专业,其实就是直接将房檩搭在两道山墙的砖上面,没有了柱子和柁,还节省了许多木材。再后来又进化了,连前檐檩和后檐檩也节省了,椽子头儿直接插到前后墙里。然后下檐子,只要包住包严包好,外表看着也挺“鞭实”的。

! w! B" b5 ~; \+ E' M

硬山搁”的同时,小屋架“人字柁”也就应运而生了,前面已经说过了,还要补充点儿的就是,小屋架刚问世时,前面是有个小岔,为的是在房屋前面有个外檐子,一是可减少些小屋架的承重,一是前檐墙收回50公分,避免“潲雨”。但那时老百姓都住房紧张,根本不领情,宁肯室内增加50公分,而不愿放在檐下浪费,渐渐的瓦匠师傅们也就顺应民意,没人干那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 |4 |+ U2 Q- d3 |( l

小屋架24墙干挂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大行其道,独领风骚。可说实话,住这样的房子也真冷,三九天里,瓦缝里钻风,新墙面结冰凌,亮晶晶晃眼,这是真的,好在这样的房子都必须挂灰顶棚,也算是稍作弥补吧。而大多数新房翻时会与其他房子毗邻相接,可以沾其他暖墙的“热光儿”,就算独立的,盖起后也会又有小棚子,小厨房将它包围起来,共同抵御寒冬。

+ ^4 G8 d$ H; [( k. A: J. I( J2 t

大地震,人们已经渐渐淡忘了,小屋架人们也会渐渐淡忘,但历史总不该忘记,就算可北京城全是豪宅和水景花园了,它们也总会在哪个角落里偶尔勾起我们的回忆来。

) @" w, H9 J& v4 ~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4-7 22:18:00的发言:
% z$ m- ~4 @) ^

问好,横窗老弟!这几天天天在看人家翻修房屋的瓦匠的功夫,看了您的文章,自己也好像成师付了,怎么看人家恁不是功夫,呵呵!拆迁、翻修一切都没动静,今天房管局又来查房了,隔三差五就得查一回,怕成危房出事故,他们说,着什么急呀,不是三年之内全改变吗?,既然如此,爱怎么着怎么着吧------。厕所倒是一直在锦上添花,又给换了吸顶灯,据说还要有人来给清扫,真不知怎么想的。安福的拆迁款提得够可以-----。

* g; G! P" R5 K/ k$ u( E# g1 W5 G

向路兄问好~~~~~~~~~~真拆迁也未见其就是好事,走一步看一步吧:)

* [; n/ W7 V2 [

老街道里,人居不如厕所拽,也算是一大怪了吧:)嘻嘻--------------

发表于 2009-4-11 2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专业啊,横窗老弟!我这个门外汉看了个仔细,连专有名词都知道了不少呢。您和您子屋师妹的探讨,我也在跟着想,没准儿慢慢也入门儿了,呵呵------。嗯,泥瓦匠、泥水匠都听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0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匠还有个小名儿叫泥瓦匠,南方有些地方还叫他们泥水匠,顾名思义,想来这瓦匠们与泥更是脱不得干系了:)

( ]( z3 J& e, c, K" I0 p0 D

老瓦匠确实与泥渊源深厚,人们挤兑起瓦匠的手艺,常常会说:齐不齐,一把泥,这大约也是铁证了:))

2 x; \9 u" R1 e I7 U

虽说和泥是壮工的日常工作,可用泥就是瓦匠的专利了-------------

& x0 @( v) S3 h7 t# x4 K+ T% U

 

4 S4 ~9 f7 E2 `6 B+ l3 d) ^

明儿再接着说~~

发表于 2009-4-11 0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心的瓦匠们总结了一下子,老墙倒塌大都是因为墙体空心,成两“匹儿”了,而塌的也多数是碎砖墙的里“匹儿”。于是凡遇拆砌翻修便尽可能淘汰碎砖墙,旧墙厚实,砌新墙没那么多整砖怎么办?好办,改薄就行了,许多老百姓也乐不得的,因为一下子屋里增加了好大的面积,但改完了37改24,房子的保暖性能就差得多了,可那会儿,谁还管得了那么多呢,只要上面提倡,老百姓没意见就是好活儿。fficeffice" />

7 ^% N5 G$ |" H/ ]

墙体变薄,随之出现个大问题,柱子和房柁就没缝了,不要说包它们了,就算让它们立在那儿也不结实,因为一道墙变成了两半拉,没有了整体性,也不好砌砖。于是就先有了“硬山搁”,词儿听着有些专业,其实就是直接将房檩搭在两道山墙的砖上面,没有了柱子和柁,还节省了许多木材。再后来又进化了,连前檐檩和后檐檩也节省了,椽子头儿直接插到前后墙里。然后下檐子,只要包住包严包好,外表看着也挺“鞭实”的。

% U' n- b0 g" n0 u

硬山搁”的同时,小屋架“人字柁”也就应运而生了,前面已经说过了,还要补充点儿的就是,小屋架刚问世时,前面是有个小岔,为的是在房屋前面有个外檐子,一是可减少些小屋架的承重,一是前檐墙收回50公分,避免“潲雨”。但那时老百姓都住房紧张,根本不领情,宁肯室内增加50公分,而不愿放在檐下浪费,渐渐的瓦匠师傅们也就顺应民意,没人干那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 }8 S8 t4 ~6 K8 d% g. z" @

小屋架24墙干挂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大行其道,独领风骚。可说实话,住这样的房子也真冷,三九天里,瓦缝里钻风,新墙面结冰凌,亮晶晶晃眼,这是真的,好在这样的房子都必须挂灰顶棚,也算是稍作弥补吧。而大多数新房翻时会与其他房子毗邻相接,可以沾其他暖墙的“热光儿”,就算独立的,盖起后也会又有小棚子,小厨房将它包围起来,共同抵御寒冬。

: Z& \5 ~3 f4 y% f9 s

 

- `$ Z. B: Q% i* w9 J7 [2 I

------绝对的真知灼见!!!

4 E; s1 |2 W8 o

 

4 o+ o" j3 C% } P% l# d8 \

 

发表于 2009-4-11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那次地震对新时代的建筑影响上多,钢筋混凝土楼房的抗震标准提高了,明确了,好像是全国最高了,就是主体抗地震烈度八度,相当于地震震级的6级地震。新时代的土建,建筑设计标准中间都有明确的表示。大学时候的建筑结构和钢结构老师都是清华土建专业退休的老教师外聘到我们学校教课的,他们讲课时经常提到这次唐山大地震,因为他们参与了很多震后设计和抢险,所以印象多。

3 e& K8 d; _4 a$ ]; |

 

. A8 H u3 z8 v. r5 h

普通平房的改造真的如师兄所说了。37改24 ,肯定是退步了。凑和了。毕竟赶上人口突然大量的增长了。人们要求那样,房管局也懒得较真了。其实您说的“硬山搁”,遇到小的地震也是容易趴架的,是不?

& |: Q5 u; ~) o4 ?* s

 

- T. H1 U# U& P6 p4 \" Q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0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窝窝头子屋在2009-4-11 10:12:00的发言:
4 B9 x% \* m3 M" s9 z$ U9 c

其实,那次地震对新时代的建筑影响上多,钢筋混凝土楼房的抗震标准提高了,明确了,好像是全国最高了,就是主体抗地震烈度八度,相当于地震震级的6级地震。新时代的土建,建筑设计标准中间都有明确的表示。大学时候的建筑结构和钢结构老师都是清华土建专业退休的老教师外聘到我们学校教课的,他们讲课时经常提到这次唐山大地震,因为他们参与了很多震后设计和抢险,所以印象多。

. H4 Q, |9 _' }$ g# j

 

: I/ S7 Z1 w$ M, A7 d) t H: K

普通平房的改造真的如师兄所说了。37改24 ,肯定是退步了。凑和了。毕竟赶上人口突然大量的增长了。人们要求那样,房管局也懒得较真了。其实您说的“硬山搁”,遇到小的地震也是容易趴架的,是不?

/ V( [! o) _1 m0 u$ k) @4 y

 

: |" T2 Q8 M4 i3 _0 _: D

 

8 w+ N6 r& e" i3 r: u9 p

妹妹说的是~~~~~~唐山大地震后,国家明显更重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高了抗震标准,之后的几年里,对楼房全部进行了加固,增建水泥厂,提高了产量,新建楼房打圈梁水泥浇铸。我虽没像瓦匠妹妹是的上过专业课,但干活中还是能感觉到。

% I( d! ? S. h

“硬山搁”对房管局来说,我想只能算是当时的过渡工艺,没有几年就不那么做了,因为随着墙体变成24的,檩条架在墙上撑死了也只有20公分,还得木匠师傅下锯时极为精确,这么窄的着力点确实太危险了,而瓦匠在用砖包檩头时也很困难,特别是清水墙,只能薄薄地贴上个砖皮子。不过,它的恶劣影响却非常深远,在各家各户在院内大量搭建的自建房及奇形怪状的各类违章房时,基本都采用了“硬山搁”的做法。好在好房坏房都挤挤碴碴靠在了一块儿,倒是没有出现过多少的倒塌事件,但如果有稍大些的地震,它肯定是抗不住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0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4-11 22:57:00的发言:
真专业啊,横窗老弟!我这个门外汉看了个仔细,连专有名词都知道了不少呢。您和您子屋师妹的探讨,我也在跟着想,没准儿慢慢也入门儿了,呵呵------。嗯,泥瓦匠、泥水匠都听过------。
" \2 n8 l/ ~" P8 }

我的哥哥哟-------瓦匠可真不是个好行当,您身单力薄的,千万别入了这个“门儿”,就像围城说的,里面的人还在拼了老命地向外挤哪:)嘻嘻~~~~~~~~~

4 `# b K, `: n

听听,调剂调剂,当个乐子就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7 11:01 , Processed in 1.19610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