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T( ^, n1 X( J每一门学问都很深奥(有其内在规律)。从相声来说:无论是语言语速,每一个字的发音,还有如何铺垫,翻包袱都有学问。实在是很深。我对于传统的相声很喜欢,刘宝瑞、马三立、侯宝林三位算得上大师级的人物了,刘先生特有的单口风格,马三立老先生平民化的幽默,侯先生那种对于相声净化文明相声都是值得在相声历史上书写一笔的。在他们同时代,或者稍微早一些有一位张寿臣先生,他的段子(主要是几个单口)同样很吸引人。其他诸如郭全宝先生特有的活泼风格,郭荣启先生的大家风范,以及常连安先生四平八稳的单口都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其后马季、北京二赵(赵振铎、赵世忠)、高英培、侯耀文等特色鲜明的演员在相声舞台上闪闪发光,各自完成了他们自己的轨迹。这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演员,如今他们均离开了我们。另外一些演员在相声历史上也做出了许多贡献,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
" C- y: D& z/ j
3 d5 K5 X/ D: d5 S
6 [2 X& Y2 S& Y, t7 A
王长友先生人称相声仓库,意为其会的、懂的相声知识和段子很多,他也培养了很多名家,至今活跃在北京相声舞台的几位知名演员都受过老先生的点拨。
4 p, J: f: k" y# w: d2 s
! W1 p. R2 q" d8 o& Z4 C
0 L/ W' T' K, d- u
被称为世臣王爷、相声界的巨人的王世臣先生也培养出了北京相声界的诸多名家和青年才俊,而且其以独特的相声表演风格被人们所记住,无论是“怯洗澡”还是“朱夫子”都很耐听,他参与表演的群口“扒马褂”在同名作品中也能挤进前三的位置。他与今年刚刚离开我们的赵世忠先生曾经合作过一段时间,那也堪称珠连碧合。
* w% f& T" T8 n6 w$ u
1 o) O8 |3 B: M
; C0 j% U- [" H8 _罗荣寿先生,不但是相声表演艺术家,也是相声教育家和上面提到的两位王先生类似,其和高凤山先生合作的|“黄鹤楼”、“卖布头”都很有听头。再有就是他撰写编著了中国相声表演理论比较早的一本书《相声表演漫谈》可以作为相声爱好者启蒙的参考资料,有时间的话我贴出来给大家看看。
' t; p6 V! c- {6 N# S
8 J. A& p5 ~, W: m5 E
$ Q: ?* W& B7 j& p6 I0 _+ ^! ~
佟大方先生,也是在表演与相声教育培养方面作出贡献的老先生,他的单口造诣出与张寿臣先生,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如今在北京相声舞台上展露头脚的北京小“二赵”之一的赵荣全老师就不只一次提到他当年在佟老师热心举办的培训班中所得到的知识与教诲。
1 g3 @, o/ g0 l+ z. n" j) u" k
$ ~- v }6 X. M% S2 w8 k, l" U
: z% z4 t$ T, ]0 a, }5 Q# T& i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先生被人们所淡忘,如今的一些相声爱好者并不是把相声作为艺术或者文化传统来欣赏,而是仅仅作为时尚,他们只知道当红的几位演员,而对故去的老先生们一无所知,就更别提如今许多仍然健在默默无闻为相声所奉献的相声人了。相声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几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我们广大相声爱好者,不是靠关起门来做学问,创作几个段子,上上各种晚会,出席各种活动,整天暴露在媒体和受众面前,申申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国家批些钱)就能解决的。对于相声的未来与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份责任感。愿这门艺术连绵不绝。
3 q8 o$ ?! Y) b+ I, y7 H' r$ A
+ y8 U$ G" }. ]2 O1 f6 S, f
: d9 S! r. r" j" f6 i7 W
如今健在的相声大家中,最喜欢的一位就是继承了传统,同时能够创新的马志明先生(人称少马爷)他在继承其父马三立先生的基础上,并不照搬,而是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只是他很多年来因各种原因不再登台了。
确实现在好的相声太少,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好作品,这是一个很严峻的事实。作为相声的创作:1)好选题,2)贴近生活,3)符合相声内在规律,4)适应市场和观众,5)同行的承认。而且需要演员的二度创作,在表演中升华,创作和表演是息息相关的。只有这样一部作品才能够站稳脚跟。达不到这几点就难说是好作品。同样,表演也十分重要,相声,不是穿上大褂或者站在台上就能说的,表演需要本身的特点和塑造人物,而且要有悟性,平时要勤奋。要能舍弃很多其他的东西(这些作为一个爱好者,我自己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希望有人能做到,如今走红或者曾经走红的演员们都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行文至此,希望能出好的相声作品,好的创作人,好的演员,好的观众(观众是需要正确引导和培养的)。所以说相声要发展任重而道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