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69|回复: 6

[求助]祖大寿祠(三中)的门是什么门?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3-26 1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是这个门,在西城区富国街3号的北京三中。是祖大寿的祠堂,这个门不知道是不是再修过,祠堂的门另有什么规矩吗?

3 Z4 F, {- f& }1 y

诚心求教各位!

6 S9 _8 c3 R& @" A) t

 

* L4 t: p" |5 r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3-26 1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见图
 楼主| 发表于 2009-3-26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里可以看见啊

: F( c- ?) ^* T

http://baike.baidu.com/view/5299.htm

5 g5 t* V5 U( ~& R& E. j

这个链接

发表于 2009-3-30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照片,是前几周拍摄的

. K* H& T- d8 r

 

+ H Z6 m; V5 {

从今天的建筑形制上看

; F; e7 {. X' v( {' O

该建筑的大门为三间一启式,即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中间一间为开启的门扉

1 K- e$ E. b {# f G/ T

 

% o* _! w( l- p3 `2 K9 T

和用于居住的四合院不同,凡庙宇、祠堂的大门均坐落于中轴线上,并于大门对面建影壁一座

$ C% |/ l1 W$ Y2 m

该建筑的大门两侧各有倒座房两间,使祠堂达到七间的面阔

: Q: L2 ~# w% Y: [4 Q! I6 `: F7 e1 b8 {

 

3 F' d& v7 S5 l% R: D# R

此门扉样式为“蛮子门”的样式,即门扇位于最外侧的檐柱位置

' W b. w; j3 I/ v3 V4 S

博缝头、戗檐上均无砖雕,走马板上亦不饰彩绘,显得朴素大气

; |4 M( j3 z* V1 [

 

3 y2 Y# i- i; V6 i9 \* `9 K3 ~1 ]

不知是否是后来改建造成。但据我估计,改建时应该不会改变当初的形制

4 F0 t, Q( d5 Q; P- x

这就说明,祠堂的大门的造型不像寺庙那样形制规范,而是形式呈多样性

4 F- R2 X1 V. T) u8 K i

比如,文天祥祠的大门,是一座独立柱牌坊门形制,门下以滚墩石支撑,梁枋多饰彩绘

4 a" Q* u3 W1 v& f* Q5 M

门的两侧有倒八字影壁,将大门衬托得华丽精巧

: R+ @ Z8 H5 y$ x% q# t/ r

 

; |( _) I# S: L% d+ l

但是该建筑由于在后期被设置为官学用地,是否会对门扉进行改制也不得而知

( w* j; o6 S8 W( F

但个人认为,无论改变与否都属于正常情况

' T4 u8 P5 v$ _! W

 

4 G# h& Y( f; J, ~ R) f. d" d

附:

8 ~. b1 p5 h, W

 

* {+ Z$ ` Y& S

祖大寿祠堂(以下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 S3 t% ? U; X0 l* m+ m6 F; H0 `
* I& {: i! j+ ^2 }

赵登禹路与平安大街交界处有地名为“祖家街”,但今天的名称是一个没有历史渊源的奇怪名称“富国街”。

o, {% S( H9 x9 R) {

 

8 h& o% ~% s3 k- y( `$ o4 d
# K1 v3 B8 ~/ {

所以叫“祖家街”,是因为这条街路北坐落着“祖大寿祠”的缘故(现在这里是北京市第三中学)。

9 o$ ~5 r+ D# b" k5 C o

祖大寿,辽东人,降清明将,明时镇守辽东,骁勇善战,降清后受到皇太极器重,亲授他为总兵,属汉军正黄旗。清入关后,祖大寿将家安在了西城大桥胡同(今祖家街)。祖大寿在这里生活了12年,卒于顺治十三年。此处遂改建为祖家祠堂。

4 k) r/ ~- C' E

清雍正八年(1730年)在此设八旗官学、正黄旗官学,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祖大寿祠现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9 ^3 e! s4 U9 M+ ~$ Q
5 B; U9 Z# f" k5 h

祠堂坐北朝南,门外原有上马石一对。前院北房(正厅)5间和东西耳房各1间,后院北房(后寝)5间,东西两侧有耳房各2间,东西配房各3间。前后院间有一座规制大、设计巧、造型美的垂花门,这座垂花门在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中数一数二,门口两门礅雕刻精美,气派不凡。祠堂正厅建筑保存完好。

# m' b! X4 q) ]6 e9 a5 Z$ U


 

7 j1 Y7 p* B' a6 ?) f8 E' V& |! |5 S



0 Y, A8 Y5 H+ h! |

; C; h) N7 z1 \2 ]+ O

 

e% ]0 O+ R$ O1 ?6 d6 }# T- n

 

0 I! Y' L. [* h8 Q- ~: [' G






发表于 2009-3-30 1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09-3-30 13:49:00的发言:
2 u* a4 \ A9 a

深了去了。就这一句话“祖大寿在这里生活了12年,卒于顺治十三年。此处遂改建为祖家祠堂。”说明先是住宅,后是祠堂,很多人就没有说清楚。

. Z% f) D5 `2 E8 Q4 d1 Q

我就是爱看有图有文的帖子。

& r' v9 \7 `! m) a

陆老师说得是  我也一般不发没图的文章

4 t- l, l2 M5 M! |

 

! I1 a$ k6 x6 S$ [' [1 z

祖大寿并没有封王,就是个汉军正黄旗总兵

8 M- f. d1 g3 M% u

所以不是王府住宅,可见当初的住宅,大门肯定开在一旁,变为祠堂后,才改在正中的

& e" [! f: G+ t: {* _* s2 C* F5 ?

 

2 m4 @ Q4 O/ N2 D' w2 I* ^

 

7 G) _" c2 F; ]6 l Y1 |: Z" ~- [# N

) `- v9 {& X6 X' d5 p& V

 

4 G6 Z1 x# f4 g1 J7 M

 

?+ m! M' ^. _) W4 R& k

延伸阅读:

3 @. a- \5 l6 U

http://www.obj.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597

6 b; Q) }- E9 v- ?# G

 

; O& g& i# v# `) l/ ]

 

9 ^6 p* M: G2 i

再附:

! n0 v9 h/ q Y* L/ T* E5 m5 w/ f# J

 

3 S0 M9 A) a# G" S/ I

祖大寿(?-1656),字复宇,明末清初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吴三桂舅。初为明靖东营游击,天启初,广宁巡抚王化贞以为中军游击。广宁破,大寿率部走避觉华岛。大学士孙承宗督师,以大寿佐参将金冠守岛。三年,主持修筑宁远城。六年正月,努尔哈赤攻宁远,大寿佐袁崇焕等守城,大败后金军,以功升副总兵。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率军再攻宁远,大寿与满桂率兵驻城外为犄角,与清兵激战,六月,清军败走,是为「宁锦大捷」。崇祯元年(1628年),朝廷用袁崇焕督师辽东。六月,擢大寿为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后从袁崇焕入卫京师。崇祯将袁崇焕下狱,大寿惧并诛,毁山海关出。思宗命崇焕以书招之,乃安。四年,筑大凌河城。皇太极将兵围之,大寿粮尽而降,请归锦州为内应。既归负约,屡与清兵激战。擢为少傅左总督,领锦州。十五年,锦州被困年余,粮尽援绝遂再次降清,任总兵。顺治十三年,病卒。

- s7 x0 K5 U' r

 

+ ~! e8 y$ B" `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辽东将士中,他是唯一亲见自己主帅在殿前被捕下狱,一怒之下领兵反叛,毁山海关东走。可是袁崇焕在狱中的一纸书信又把他招了回来,他的母亲及孙承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辽东将领中,他是营救袁崇焕最力一员,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性命。但袁崇焕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之后祖大寿率领袁崇焕旧部,这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坚守了叁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叁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于是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

' Q7 E& a8 Q" H

 

& @1 H, w- s$ ?: p

然后他向皇太极献策,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满心欢喜。但祖大寿进锦州城后就抵抗清军。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仍没有杀他。只是没给他部队,没再重用他了。史书中记载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叁桂投降。吴叁桂当时还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劝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顺治十叁年,老死。可以说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

1 B* @ o" \# F1 l8 `


 

5 o8 ?- H: c( Q% @
# Y6 Y' c0 W6 W, o: ]

在祖大寿抗清的二十多年,尤其是最后的十多年里,以攻城略地为乐趣的满洲人有多少是在“取祖大寿项上首级,夺南朝花花江山”的梦想中长大的。精明的皇太极知道,对付骁勇善战、铁骨铮铮的祖大寿光用强攻不行,还要辅以强大的政治攻势、人情攻势。

6 j* i; L5 W2 Y h: V0 }4 `% P" }
8 G* z8 T" w/ d

第二次归降。皇太极封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希望他能够为己效力,可直到1656年(顺治13年)病逝,除了给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写过一封不咸不淡的劝降信,史书再难找祖大寿的“汉奸”记录。对于满清一方而言,祖大寿不但是双手沾满了八旗将士鲜血的刽子手,还是背信弃义的小人,如此待遇可谓厚道之极。



发表于 2009-3-30 1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0闲云野鹤0)“以上浅见”,不浅不浅

深了去了。就这一句话“祖大寿在这里生活了12年,卒于顺治十三年。此处遂改建为祖家祠堂。”说明先是住宅,后是祠堂,很多人就没有说清楚。

9 R2 ^8 Z3 c) F. r {3 f7 r

我就是爱看有图有文的帖子。

发表于 2009-3-30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浅见,希望大家继续补充、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9 14:04 , Processed in 1.13108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