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62|回复: 2

汇源并购案是中国市场错位的标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3-19 0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E/ n/ K3 r% `0 C' {, w- o6 h- A3 v- s% U# o1 @. O" z3 g F3 G. d$ g% u }' x W( ^" \$ k! S# j0 z" C$ f! N U7 _5 r6 d3 w& r
汇源并购案是中国市场错位的标志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 C* H7 K1 A# S0 z, x, X: |3 z- j6 R6 ^0 S. y' r; y E8 j/ a4 j0 F/ n) I( S w. V4 s: U7 j/ p# Y$ N6 C, F k

0 w( W8 v+ h$ v+ s! T7 F& f- G

  每个投资者都希望自己处在健康的经济体内,这样,即便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也不过是市场优胜汰劣的清淤期,投资者可以期望未来更加公允的市场。 ' t g" a: q7 v) N& k* I8 ]

  汇源并购案却提醒我们,中国的企业可能处于优汰劣胜的逆淘汰时期,从资本市场到实体经济,节节下挫的市场无法给类似于汇源这 + R8 g/ N5 i/ k& H+ N/ w

8 }/ x" m: j+ o) I1 L$ g 3 J$ g I. j( |4 T, R # p9 H' {) a$ m
样的企业正确的估价。虽然汇源在香港市场上市,但受到内地股市的拖累,未能免于颓势。 4 V+ R1 _( v3 s' X: z' K

  众所周知,汇源果汁是目前中国纯果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2007年,汇源果汁销售额达到26.56亿元,同比增长28.6%。今年上半年,汇源饮料总产量54万吨,同比增长11.11%。截至2007年底,汇源的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销售量分别占国内市场总额的42.6%和39.6%。但汇源自上市以来,股价处于跌跌不休的下降通道,2007年2月23日上市发行价为6港元,去年7月27日最高达到11.76港元,而后下跌,收购案消息发布后,9月2日仅为4.14港币的股价复牌后,9月4日反弹到10.10港元。 " U3 Z0 V0 K: u* y( F1 }0 c" Q+ n

  当我们对这样的低价开始麻木时,可口可乐的收购让我们意识到这样具有竞争力的民族企业的真正价值。 $ U0 ~+ C4 h8 M9 t% b$ V

  可口可乐之所以要溢价收购,是为了弥补自己产品中的短处。除了碳酸饮料之外,可口可乐在果蔬汁、茶饮料等方面的市场开拓不力,在净水方面无法与娃哈哈抗衡,在果蔬汁市场输给了汇源,在茶饮料方面输给了康师傅和统一。碳酸类饮料销售已经下降,以价值计,果蔬汁已成为碳酸饮料后第二大饮料市场——无论是从口味,还是在营销手段、产品推出周期上,可口可乐等跨国巨头都无法与本土企业相比。这对于可口可乐未来在中国的业务是个巨大的威胁——根据AC尼尔森报告,2007年,中国果汁饮料市场大幅增长,果蔬汁 (包括百分百果汁、中浓度果蔬汁和果汁饮料)是增长最快的软饮料。因此,进行并购弥补产品短项、消灭竞争对手,成为最便捷、理性的选择。 ( X3 K! D. F: ^- H7 z5 q; k7 ^/ I

  我们曾寄以厚望的民族企业家、曾经发誓要把汇源做成百年老店的朱新礼,从目前的迹象来看,很可能成为饮料行业的原料提供者,只要两年内不威胁可口可乐,朱新礼就可以继续做。朱新礼自己表示,想回到产业链的上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果树品种的开发上面,而自己对品牌打造并不在行。 5 ^: Q' |. g- v$ Q8 ^

  是什么让朱新礼激流勇退? " R! ^( n3 @! C- m6 a

  中国的民族企业实际上是两面作战,一是与海外、国企大资金作战,即便在并购案发生之后,摩根大通仍然发表研究报告称,维持汇源跑输大市的评级,因为汇源果汁股权回报率及开工率较低、运营资本要求却很高。汇源果汁的竞争对手康师傅控股和统一企业上半年的果汁销售表现不佳,推测汇源也好不到哪儿去。实际上,受制于资金链,汇源果汁已经向华平基金、达能等出售了部分股权,达能公司持股比例为22.98%,华平基金持股比例为35.49%,两者相加可以左右大局,从资金来源看,汇源很难说是纯粹的民族品牌。如果国内的资金不能对优质企业进行有效的支持,企业落入海外大资金与国企大资金之手,是迟早的事。 " [5 l9 r( ~7 e, q c

  二要与本土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战。这些民营企业家面临两难选择: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扛起民族工业的大旗反对外资收购,但他们求助于民族情绪与严厉的行政审批时,又陷入了自织的牢笼,使将来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最具反讽色彩的案例是宗庆后与达能之争,最后宗庆后的离岸公司和家属的国籍问题一一曝光。从国籍上与公司属地上来看,这些企业也很难说得上是纯粹的民族企业了。数数这些国企与民企的企业家,他们的后代还有几个是中国人? }+ e3 {2 K! _: }! h/ V& |6 m

  与国内冰凉的市场只有国企并购火热的情况相反,外资正在筛选中国的优质企业与优质人才,笔者了解到跨国公司包括又爆出丑闻的德勤等都在中国招兵买马,国外的资本市场、国内的人才加上国内的渠道、消费市场,让他们对中国经济未来预期十分看好。 ( r P& J0 I- R5 S( Y! _

  可口可乐的并购案再次让我们反思,经营环境与扭曲的融资渠道,是如何将企业家逼走他乡的?如果中国失去了最有能力的企业家与企业创新精神,只剩下规模前列的世界第几大企业,中国本土经济将会如何?中国改革的经济成果将到谁手中?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3-19 1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还号称市场经济国家,连个食品厂合并都乱干预。

9 c& S4 D* }/ R4 G7 h3 }* Q. i

 

5 q1 H" Q; i9 D8 ~2 m

联想还并购了IBM计算机业务呢。

发表于 2009-3-19 0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甭忽悠了,可口不并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6 04:20 , Processed in 1.13003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