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740|回复: 12

[原创]见证圆明园茜园"梅石双映"的另一件证物[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3-16 0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到贵此地已久,知此人才济济,一直未将自己花拳绣腿的文章发到这里.等待多时,一为感恩,二为探知.所做之文皆有个人所不及之处.望有识之士若有独特见解,愿意虚心接收.此文涉及之物为前几年拍卖所见,当时做了一文,可受条件限制,认识有限.今年再看,重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愿分享.

' m( d/ z" G( Y7 }

 

" s" G3 C' N" Q6 C2 O6 k* O! O

     

[原创]见证圆明园茜园"梅石双映"的另一件证物

[原创]见证圆明园茜园"梅石双映"的另一件证物

0 l; `+ I7 P6 J( m7 B

 

9 ~; W8 @; e2 _0 @" [" Y8 @! ~$ ^8 O

       挂屏尺寸: 长144.8厘米、宽78.8厘米 估价: 2000000-3000000 港币 流拍
      苏富比 2005香港秋季拍卖会 第361号拍品 曾见于1994.10.30 香港佳士得 第411号

0 F0 g) W/ T6 z, R- \, F1 }' A2 Q

 

4 |# w8 j' G- i

                                  一 挂屏诗文与绘画内容考

2 {" t* E% U, b |/ H- e

 

k. _' `7 Z. Q7 T' W

这是一对漆嵌百宝挂屏,初看之下,有出自清宫的可能.再观察挂屏上的诗文,有"乾隆御笔"字样出现,判断一件艺术品并不是单单的依据初步印象和落款来下结论.以诗文为突破口,找到了两幅挂屏的御题诗出处和对应的史料.先论述右幅.先引挂屏诗文如下:

6 n' T( T5 A9 c# U+ ?& k! ^% x

春仲携来梅石碑,橅经冬孟始成之.不宁十日一水就,惟以万几余暇为.

' O% c. Y, n& x c2 f

孙杕那须留石缺,蓝瑛实未写梅姿.为怜漫漶临新本,哽有人看漫漶时.

: d" u4 N. \- @5 j: N3 r% L

浙江通志称,南关工部分司,本宋德寿宫址,有梅花厅、芙蓉石,傍竖断碑,刻蓝瑛画古梅一本,此蓝瑛梅石,所以羶芗鼻祖也.即予辛未南巡观民之暇,亦有蓝瑛梅石之咏.今春再至浙省,就而视之,则梅乃孙杕,而石实蓝瑛墨,二人合作勒于碑者也.于是戄然失愕尔吁曰:千秋纪载之失实,其不若是者墨鲜矣.既已目击,不可不为正其讹,且碑版剥落漫漶,几不可辨.爰为之重抚泐石,旧者仍并存,聊志数典.乾隆乙酉小春上澣御笔.

/ @0 S+ q9 V& D6 F: N- w7 `. |) a

注: 橅(mo同摹) 杕(di) 漶(huan) 羶(shan) 芗(xiang) 戄(jue) 爰(yuan) 泐(le) 澣(huan)

! j( O/ j! u! ~

      相关繁体字已经简化,其他无简化字已添加拼音注释.

( L( R; P! D0 h5 k* g

 

" Z9 S. g3 _& F( p4 Z8 p

依据诗文出处,找到了诗文"主人公",而且现在依旧可循.那就是位于现在中山公园内的"青莲朵"和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梅石碑".二者皆为圆明园中长春园茜园内的旧物.

1 a/ W# `: Y) i9 W( l7 i6 X

青莲朵实为"太湖石",又名"芙蓉石".出自于南宋高宗赵构为自己颐养千年所修建的"德寿宫"内."德寿宫"之地,原是奸臣秦桧的旧所.赵构改建之.并于绍兴三十二年移居于此.赵构偏爱湖山泉石、亭台楼榭,因此德寿宫内胜景很多,其中"芙蓉石"就是宫中有名的一景.当年该石的旁边还种植了一株苔梅,形成一幅梅石相映的佳景.南宋灭亡后,经历了元明两代,至明晚期.原"德寿宫"已荒废,而此石与苔梅依在.画家蓝瑛与孙杕便合作了一幅"梅石图",刻碑立于"芙蓉石"旁.

' A1 N% m3 v t7 @4 n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来到了此"德寿宫"旧址.时"芙蓉石"依在,"梅石图碑"已断残,苔梅也早已枯萎.乾隆见之,不免感慨,便抒发怀古之情,做《题德寿宫梅石碑》一首.

& i4 v& L- R; U* i+ Y

临安半壁苟支撑,遗迹披寻感慨生.梅石尚能传德寿,苕华又见说蓝瑛.

4 B3 ^6 d; m, B( F6 X \8 w

一拳雨后犹余润,老干春来不再荣.五国风沙埋二帝,议和嬉乐独何情!

1 @0 \5 M+ c; F6 L2 |8 D6 w2 r" |

地方大臣乾隆帝喜爱此石,第二年便将其运往京城.乾隆帝半推半就的就接收了,命其安放于新建成的圆明三园的长春园茜园内,并更名为"青莲朵".

~9 f! b- T* I; T3 c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再经"德寿宫"旧址时.看到断残的"梅石图碑",并明确原"梅石图"为孙杕画梅,蓝瑛画石,而非之前一直认为的"皆为蓝瑛一人所画".便命人摹刻"梅石碑",与杭州旧碑并立.作下了之前挂屏中我所引用的那首诗文.

0 _' |/ E3 B( J

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又命再摹刻"梅石碑",置于茜园"青莲朵"旁.之后乾隆又多次为此吟诗,念念不忘这段逸事.

0 Y1 | s( Z3 ?1 Y" g

1860年,圆明园被毁后,茜园亦被毁.而"青莲朵"与"梅石碑"依在,直至1915年,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成立,此石由圆明园移至此,保存至今.但由于年代久远,该石已非原状.而"梅石碑"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被转运到了现北京大学未名湖的临湖轩处.

. t, y( [& P' a; ?0 c5 {; [

所以在了解了这段史实后,便很容易理解挂屏中所画梅花、奇石的含义了.所以新为此屏更名为---漆嵌百宝"御题梅石图并诗"挂屏.

% F: t# ]+ ?; P5 M$ v* z' o

 

/ ^+ `# ~1 s4 {% p I- O V

然后我们再来看左幅,引诗文如下:

! x* I: ]4 l" f/ I7 J9 N) u' m' W

遥望嵩山结昆仲,近临西院是云仍.大椿岁月犹虚拟,万古埢垣永瑞凝.

$ {% @& g& ?; ?; E8 |! r

岱庙东院汉柏六株,森郁庭宇信数.千年神物,其西北隅一株,尤为轮囷奇古.壬午初夏,南巡迴跸经此.默识其状,以归毡庐,清暇点笔成图,并系短句.御笔.

: i2 s- R/ E7 D

此诗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第三次南巡过泰山时,见到汉武帝当年种下的汉柏有感而发.此汉柏树形奇特,扭结上耸,若虬蟠旋,苍古葱郁.汉柏双干并立,一株胸围2.22米,一株胸围3.00米,高有10余米,双干相依,亭亭而立.有"汉相连理"、"汉柏凌寒"的美名.白居易有名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充满了诗情画意.而"连理汉柏"之景对君王封禅泰山来说,无疑是祥瑞之兆.乾隆登泰山数次,留下了许多御制诗.其中现在岱庙就存有一"御制汉柏图碑",就刻有上面所引用的诗文.

' \+ ?% B/ W3 X

再回首看这幅挂屏,就也很容易明白挂屏中连理树的含义了.所以为此屏新更名为"漆嵌百宝"御题汉柏图并诗"挂屏".

0 U6 e3 q3 W' L# A0 f, x

 

; [- t3 e6 I5 U: _2 H$ Q) v

                                      二 疑挂屏来历出处

( W& E2 R: S! }9 r, y4 G4 ^

 

1 j% Z8 }. h1 P( V

虽然古代艺术品造假很多,但是多以书画、瓷器为主,这类的挂屏因制作工艺等很难有造假.况且又为知名拍卖公司的拍品,伪品的可能性就小得多了.此回研究了挂屏的诗文内容和绘画内容后,资生了新的疑问:挂屏来自哪里呢?

$ t- C' l4 |& n' Z, d3 [

07年初做此文时,认为"青莲朵"与"梅石碑"皆为圆明园茜园旧物,所绘相关内容也应为茜园的旧物.此回觉得这个说法不妥.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虽无实质性的结论得出,但个人还是推断出几点,供大家评判.倘若有新的史料发现,来辩证也非常欢迎.

( _- v7 ]+ B/ |/ L/ a4 m

(1) 此挂屏内容上皆是讲述乾隆南巡中的轶事,以乾隆帝御制诗说明,以老者与童子作为人物来陪衬诗中所叙的景物等.如果单是一幅,当初判断为茜园旧物还是可信.可其为两幅,而且内容上都是叙述乾隆南巡之事.且挂屏制作的手法、工艺都相同,不会是两个时期的作品.个人推断:此挂屏理应该存在若干,也是以乾隆南巡中的故事为主.配以乾隆御制诗.

. H1 ]. q. M( B4 l- N K

(2) 推断为圆明园旧物还是有可能的,毕竟圆明园各园的陈设档随着大火都没有保留下来,我们无法知道当年圆明园的具体陈设,虽有活计档、奏折上谕可以寻找到些蛛丝马迹,但个人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可查.在所能查及到的资料中,并没有发现圆明园中有此挂屏的制作及陈设.从制作时间来看,梅石碑最后为乾隆三十二年所立,汉柏图为乾隆南巡第三次,早于乾隆三十二年.所以制作的时间应为乾隆三十二年后,最晚的时间有可能到嘉庆.陈设圆明园仍是有可能的,但昨天无意中想到当初看《东陵遗恨》中提到,孙殿英盗陵前,原地面建筑隆恩殿及其他陈设早已被当地匪兵所抢.几无所剩.陈设"隆恩殿"是此回我新的推断.查阅了隆恩殿陈设的相关资料后,并未有详细的资料,见于善浦《清东陵大观》所记,乾隆在隆恩殿多次为孝贤皇后题诗,还将自己的御制诗制成雕漆挂屏陈设于隆恩殿的暖阁中.例举了冬暖阁的许多陈设.其中提到的雕漆挂屏均未列出内容.而且对东陵史料个人尚未有更多可查.无法缺点推断的真伪.但可能性是有的,隆恩殿内汇集的均是乾隆一生的积累.将乾隆南巡的轶事制成一组挂屏陈设于其中,并非不无道理.

# W6 l+ v7 `( l

(3) 在对来历出处的考查中唯一收获是发现尚存两件同样内容的缂丝作品.见朱启钤《清内府藏缂丝书画》.

. \- n( ]" ]4 ^( U

其中卷四中有"清缂丝高宗梅石并诗 一轴" 所书"诗文内容"与挂屏诗文一致.缂丝作品的介绍与记载转"轴内分钤宝玺: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鉴藏宝玺、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高五尺一寸广二尺四寸,石渠宝笈三编二十三函四册藏长春园淳化轩"

# {' D/ n% @+ A# }; D

同卷四后还有"清缂丝高宗御笔汉柏并诗 一轴"所书"诗文内容"与挂屏诗文一致.缂丝作品的介绍与记载转"轴内分钤宝玺: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鉴藏宝玺三编、石渠宝笈所藏.高三尺八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石渠宝笈三编四函四册藏乾清宫".

' c- j' V1 R. Z. {5 T

朱启钤《清内府藏缂丝书画》所叙缂丝作品均来自于清宫旧藏,时为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见诗文均与挂屏诗文一致.尚未知道两幅缂丝作品的图片.也不清楚这两幅作品现在收藏于哪个故宫.在已出版的书籍中尚未找到上述的两幅作品.

: j4 t9 \1 v1 ^) a# |, a

北京翰海2000年拍卖了一幅乾隆帝《梅石图》.诗文与挂屏诗文一致.但并无老者和童子二人.单是梅花与芙蓉石.

& Z- ?# A, k# N* E0 b/ u& X* u8 i

 

0 a- [6 A L( ^9 g h1 j

最后做个总结:挂屏为清宫旧物无疑,但缺乏相关史料可查,缺少更为准确的信息.所以当时此屏流拍也是情有可缘.

g r& b7 H; b0 @+ e

 

9 @" Y! }" i" G1 u2 y

博文链接: http://guobaodangan.blog.163.com/blog/static/228140720071131405992/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3-16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rishon)试释“大椿岁月犹虚拟”

此文旁征博引,考证周全,虽然没有轻作结论,但是过程已有研究价值,因此给予加精鼓励。再说说“大椿”:

( O8 e) u/ \5 U4 F

 

, p1 [. B/ U0 g4 X# T8 o6 Q8 N

“万历二十年(1592年),李太后兴建了长椿寺,并将象征自己的九莲菩萨画像供奉于寺中的配殿。她的儿子万历皇帝依据《庄子?逍遥游》中“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的典故,为寺院命名为长椿寺,意在祝福母亲长寿。万历皇帝还让长椿寺住持老和尚的大弟子做了代自己出家修行的替身,并赏赐寺院大量钱财。所以这座皇家寺院有了“京师首刹”的美称。”

W/ q. Y% Z* \: {

 

g2 a( y8 Q; i* D7 s5 x

以上是我于2006年2月17日发在《中国档案报,档案大观》的《长椿寺曾有两位太后画像》里的一段。

) a% @- \0 ?5 p3 ~: A) i

 

2 K' t" o# @8 Q/ r

庄子是说,大椿树的寿命,以“大年”计算,一春相当于八千年,一秋也相当于八千年,那么大椿树的一岁四季相当于人间的三万二千年,因此“大椿”象征长寿。

' t1 v! U0 [3 ~7 ^" j! x8 B9 O

所以过去祝寿,有时画个椿树和萱草,号为“椿萱图”。

% e# P7 |; m4 L, Q$ W! g F) a

 

0 b1 n8 p! u$ ?1 _7 W$ W: U9 ]+ b9 u

椿树木料并不成材,也不结果子,花也不美,但是老北京四合院多有椿树,取其长寿吉祥寓意也。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好评.会再接再厉.有适合的好文章会再发此地的.

. @# h1 `3 H) @0 Q1 `9 ^

 

) \7 @4 g& J+ s2 M* i- ^, u

之前见青莲朵较多,梅石碑的图片见得较少.

! G$ p* l8 @, J0 h( G$ }

 

: U& S( r. U. K' j M. P

至于文章所涉及的学术资料,得益于部分学术网站.尽量选取的是文章大体,语言上还是根据自己所文来的.

3 Z; q) R+ X7 P+ e& R" e5 T/ @

 

" Q3 H$ Y' J9 }

看马未都百家讲坛的时候就有提到一些例子,其实就90年代而言,大家还更多的是以满足生活为主.论及收藏,有点遥远.

% ~: ~) |7 H# O, @

 

4 x8 B/ H& v6 c& X2 a% ~

 

发表于 2009-3-16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宫旧藏的结论似乎尚缺少证据

发表于 2009-3-16 0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90年代初期,北京南顶附近一个叫金漆镶嵌厂的厂子不景气,货物大处理。当时我跟着别人去那看,记得有不少类似挂屏,当时什么都不懂,但因为乾隆有的图章比较好记,比如古稀天子,就记住了。记得有一副是仿古画的,一个皇帝骑马,还有俩随从。

发表于 2009-3-16 0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rishon)跟您的一张“青莲朵”

原在杭州,后在圆明园,现在中山公园。

5 m8 p$ Y2 `% ^8 p& S. f5 e3 w

 


发表于 2009-3-16 0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您一块梅石碑

, A7 A; P9 Q0 ]# o3 {

 

& L( u# V* { }0 u2 D, ~6 k

 


发表于 2009-3-16 0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困成这样了,还不睡觉,照片都是倒着的...

发表于 2009-3-16 0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我要仔细学习,好文章啊!对我最近的工作帮助非常大!
发表于 2009-3-16 0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斑大人这么高的评价,真难得...

发表于 2009-3-16 0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内涵十分丰富,而且论点线索清晰,没有一点搜索的痕迹,好文章啊!这才是咱们论坛最需要的文章!学习中!
发表于 2009-3-17 2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8 @4 E% R. K) P, ~. W& i2 U

以长春园茜园梅石为体裁,但未必就陈设于长春园中。乾隆一朝,以皇帝个人诗文为体裁制作的器物量是巨大的。“此体裁陈设于彼园中”太多了。除非有明确证据。以上谨是个人观点。

发表于 2009-3-17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楼主文中所云“乾隆在隆恩殿多次为孝贤皇后题诗,还将自己的御制诗制成雕漆挂屏陈设于隆恩殿的暖阁中.例举了冬暖阁的许多陈设.其中提到的雕漆挂屏均未列出内容.”

7 U% k* B+ [' k c

 

% `9 k6 e" R3 }* M |# l

这个并不难查,孝贤皇后的御制诗雕漆挂屏原物还在文保所,内容也好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8 21:51 , Processed in 1.15925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