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587|回复: 21

北京四合院的屋面与房脊[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3-13 16: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位于天子脚下,建筑形式与装饰彩绘都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老北京的宫殿、王府、官邸、庙宇均是遵循严格规定的官式建筑,又称为“大式建筑”,即屋面用筒瓦,房脊有吻兽,檐角装小兽的建筑形式。反之,不用吻兽、小兽则称为“小式建筑”。小式建筑多见于民宅,也用于大式建筑群中的一些次要建筑。因此,民居建筑必为“小式建筑”的建筑形式。

: v: c- f! g, |& @) h; z

 

( C9 R6 z) d* n: @) W1 W0 V% G. l

明代自皇家到士民的建筑装饰,划分了多个等级,已有了诸如“公侯府院大门用金漆兽面锡环,一品二品宅门黑油锡环,六品九品宅门黑油铁环,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使用斗拱彩绘”等严格的规定。清代对士民房屋油饰彩绘的规定已比明代放宽。据《大清会典》记载:“公侯以下官民房屋梁栋许画五彩杂花,柱用素油,门用黑饰,官员住屋,中梁贴金,余不得擅用。”

h4 U" T0 A4 T1 e; F) p q) `( a

 

( c& A% \* D7 v" a: \

官式建筑的屋顶更是各有讲究,等级森严。一般可分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卷棚顶等。而民间房舍因受定制所限相对简单了许多。

3 r* J( p. M+ `% ~: M

 

$ y; f" M# _0 u

按制,琉璃瓦只能用于宫殿,皇宫和庙宇才能使用黄色琉璃瓦或黄剪边,其他颜色均为离宫或皇家园林所用,亲王、世子、郡王只能用绿色琉璃瓦或绿剪边。区别于琉璃瓦屋面,普通颜色呈灰色的粘土瓦称做“布瓦”,布瓦屋面则被称为“黑活”或“墨瓦”屋面。布瓦又分为筒瓦、合瓦、板瓦等。筒瓦屋面是用弧形板瓦做底瓦,半圆形筒瓦做盖瓦,多用于大式建筑,小式建筑不得使用大号筒瓦。民宅中的影壁、小门楼、看面墙、廊子、垂花门等仅可使用最小号的筒瓦。合瓦又称“阴阳瓦”,是因为底瓦、盖瓦呈一正一反的阴阳排列而得名,只被应用于民宅。因此,在过去的老北京,只要看屋面是筒瓦还是合瓦就可以判定是民房还是王府或庙宇的建筑了。另外,民居建筑还有仰瓦灰梗、干槎瓦、棋盘心、灰背顶等多种做法。

% w; q) c7 u8 f0 a

 

2 L% A1 t4 g: G* s

北京四合院房屋的屋顶以硬山式为主,并以“元宝脊”和“清水脊”最为常见。筒瓦屋面脊面的常用做法即是“元宝脊”,无连接两端的大脊,脊面与瓦垄相同,前后坡的瓦垄相连通,所以又叫“过垄脊”;因为脊面的瓦件成罗锅状,形如元宝,也称“元宝脊”或“罗锅脊”;又因脊面呈圆弧状,也叫“卷棚顶”。而两端有垂脊,又称“排山脊”的元宝脊建筑,因垂脊在房脊两端高高隆起,形如“箍头”,又有了“箍头脊”的称谓。合瓦屋面最常见的做法是“鞍子脊”,亦有“过垄脊”的做法。

( S2 ^+ y+ l ]2 y/ i/ r- O" I/ O* n

 

7 V5 j/ z3 G, } o7 [

“清水脊”是北京四合院房屋屋顶出大脊的一种做法,两端有雕花的“花草砖”,又称“草盘子”,和高高翘起的“朝天笏”,又叫“蝎子尾”。这是北方建筑借鉴南方做法的范例,“清水”二字即源于南方的方言,有清洁、美观、细致之意。如果两端不做“草盘子”和“蝎子尾”,则称“皮条脊”。另外,老北京四合院的房屋还有用于仰瓦灰梗屋面和槎瓦屋面的扁担脊等做法。

北京四合院的屋面与房脊

北京四合院的屋面与房脊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3-13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人士!好好学习。门头沟蝎子尾民居就特多。
发表于 2009-3-13 1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图,学习了。
发表于 2009-3-13 1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上了一课,受教了
发表于 2009-3-13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很详细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 鉴于篇幅所限  不能讲得更加详细  惭愧 

. R }# m+ B3 O5 \' S

 

9 {+ `/ k, Q, M- W& d

什么棋盘心 仰瓦灰梗 皮条脊 鞍子脊 扁担脊  勾联搭 等等  都被舍弃

+ ?8 e* Y" F# Z+ A

 

2 Q9 W$ s- U) E( g# k

因此遭到 很多攻击  认为这种不全面的初级文章没任何意义

* l0 _% }4 I/ K4 p

 

7 i9 v# l* p' A5 ~

遗憾只能待 专门论述四合院的 分册里  详细插图论述

2 A5 N$ P5 t, a- y

 

! I5 r! d8 |' i7 U: ~2 g

再次感谢大家抬爱

* `* x6 M, F0 i- V% Q$ `, D

 

6 F% Z( x: n( j( {/ I' j* u

 

发表于 2009-3-13 2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1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改正后的插图
发表于 2009-3-15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老师有没有地安门"油漆作胡同"的历史资料?
发表于 2009-3-15 1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可在贴里配与图片相应的照片,增加感性认识
发表于 2009-3-13 16: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0闲云野鹤0)请再说说“蝎子尾”

有何寓意?是平民皆可使用,还是有何身份限制?

0 j+ B# L5 p. I1 ^# y

北京文革时期,大砸蝎子尾,所以大多残缺了。

/ R, p* k4 @, Y# ]' _

有图,有说,解得清,看得明,好帖,欢迎陆续再发。

6 M* b/ ]/ m8 }! k

谢谢您。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您客气了

m! x4 }* |! }$ ]" k' ^$ L4 o

 

9 Q3 Q- l) V: y' [, ^" Y$ g9 c

清水脊是来源于南方的建筑样式 是应于民间的小式黑活建筑形制

- O5 w( \. z: l& L- \/ L

 

+ ?8 a, E; H& U

所见官方资料  并未做任何规定 应无身份差别

2 D3 u) u7 ^$ T* f @

 

4 y% ~' Q! k/ L* W$ h0 o

主要是美化了屋脊  为过陇、卷棚顶 增添了一条正脊的美化功能

) a5 d3 r9 j1 D, \

 

, h3 r9 g0 {* a7 e8 m

做法上  除了蝎子尾的外皮必须与吃水外皮在一条垂直线上  角度以30—45度为宜外

& D: G9 A/ L) o9 L2 M- W; b

 

, [1 m) D3 ? `5 ]: J9 }4 D

并无其他规定

: n6 f# Q# ~ r& E, c7 b4 _

 

2 W6 B7 u% t0 i

如有我所不了解的规定  则属我孤陋寡闻  抛砖引玉   就教于方家

7 [3 }, u- j, v

 

8 L) H4 Y7 T2 `; c

 

; U2 X* ]) q6 l1 |

该书是普及性读物  只有交流  才能涉及深度的东西  书里是不能容纳的

# x1 \' h* N1 V6 f) X

 

( T4 O8 Z: C ~

您在群里吗  希望得到您的赐教

* e- P8 u' }) C; o8 f

 

发表于 2009-3-15 2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书出了肯定比马炳坚的细,预订一本!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3-15 11:01:00的发言:
楼主可在贴里配与图片相应的照片,增加感性认识
! |0 g+ T) X# Y) ^' _/ ^& E* I, N

可我的帖子 就是书的内容呀  一模一样的

+ t; R I9 b: }1 d0 g2 X/ x( E

 

! E* V$ I: B: ^6 Z4 X

只是把书的的成果  向大家汇报

. E; s! R0 b& f2 I

 

, K) t. o; `9 X

但你说得很对  但这本书因为编排体例所限是绝对做不到了

% R+ i% B2 n r6 H5 X7 z. y( H" ]/ S

 

* w7 S. _5 b# ]" `4 U

不仅图不全  内容更不全 ( 所以被一些“专家”指责和耻笑了  哈哈)

9 a4 G; s! ?4 G2 S, J3 [

 

3 Y& d& u! M! y3 g+ m$ Q+ G

但我真的也是这么想的  并将在专门的《图说北京四合院文化》一书里这么干

6 V" [: e& A& H" |+ B8 F- ] c! D1 r

 

% W6 \, d8 Q5 g2 Q

(那将是专门介绍四合院文化的专集  这本只是大杂烩  四合院内容只占六分之一)

" l5 }" Z* \; P3 A

 

8 l5 a+ [/ I5 n% A% P, A

内容涉及所有四合院相关的犄角旮旯 大量增加图片  手绘图配合实景照片

2 H; [8 b# T! r0 e+ ?7 G/ `; ^

 

( L* X# I) Y: K j* I) \

因为通过此书  我已经得到了多方朋友们的肯定和鼓励

" ^# o0 q! j# _! @# T

 

5 t4 E9 \+ ^3 y; [5 [$ p

我一定会将这项工作做下去

$ E; }' E/ l- X5 R8 m

 

% n# k: L: U/ d

我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北京文化

, t; d Z! \8 q( I9 m

 

6 s$ u7 J& g7 B# F) O

并不想提出什么我自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研究成果

+ G% X- X9 q: b; f1 Y, P% m

 

9 l6 J' u. f H; j P) W: y

(这种攒出来的被那些“专家”鄙视的书  是给对此不了解的出学者看的

, ~( w1 h9 h# q& B$ N0 @7 n: e( }9 W& V

 

# Y. @" l' ~3 e+ {/ E/ O2 I2 C: G2 x

并不是给他们专业人士看得  所以非常对不起他们

: \# a* n! C4 [: L+ [$ z

 

7 P% Y$ m u1 Q0 d ?7 R6 t

他们自然不屑于写这种小儿科的一文不值的东西

( P1 H- H U$ W/ e( D9 X

 

. M$ ]; P: u' y/ ?1 ]" q% D9 P j1 n9 j

只能留给我这号业余玩家来做了  哈哈)

; [3 X) l" b% X. @

5 O0 v. {4 f2 U# ^ J. K

但我一定会表达我的观点  比如坚决反对“胡同水井说”等等

0 o% ?: L4 u; z/ h( a8 a$ I

 

3 q% p; T6 r2 A0 m, ?( F. G8 z: k

希望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 a* V! F- }$ k9 X1 h2 ^, I( W

 

" k1 c9 u, X' \ ~7 m% ^ d$ E

我已经按照大家的意见进行了很多有益的修改

1 Y( F6 F5 V8 m( ^; n! w

 

+ O3 _9 N% G \8 A; ~" @

欢迎继续提供宝贵意见  谢谢

N8 p, B) m: _# Z B) I& \

 

; {# ]! x* w0 V* o9 m$ I& s

 

" v6 r* X. Y* W! b T! @7 P4 U" m

 

* T( J) \# F5 c5 r/ D+ T" [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2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9-3-15 21:13:00的发言:
你这书出了肯定比马炳坚的细,预订一本!
# g7 [( ]% ?9 t9 ?( s3 z; s

你会失望的 我这本书不全是四合院  四合院只是六分之一

1 l9 y+ A, q+ N( ]0 Y

 

# J: x9 d( s# @' G

全书章节安排如下:

9 r# N' c% p2 b

 

- j! |& c. v! N: g

第一章  老北京的四合院

1 H" I/ A! q* r0 y6 G, \

第二章  老北京的胡同

2 m$ o; C; c; D" g: _& r5 |

第三章  老北京的街市

; `8 G3 ]$ v5 L2 i0 x# @6 C2 @8 s

第四章  老北京的寺庙

6 D- O/ t# G- z! ?

第五章  老北京的习俗

( f! i [# q' g. t, Y0 l% u

第六章  老北京的名人

) t% t3 }% U" c9 Q7 o+ X- z

 

" ]5 Q4 @ r3 l% g3 x+ a

 

发表于 2009-3-16 0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3-15 23:37:00的发言:
/ ?+ S1 i8 v5 A$ G1 n& C' b& p

朋友好-----------------

& v& _) l) ]( E& r! M% [0 N5 |

不管别人如何说,反正我挺喜欢的,如今这种老式平房建筑已经越来越少了,而仿古建筑或用预制件,或胡乱对付上,净是“假活”。而市面上真正叙述的书籍也很少看到。

% |" h: K- s% ~+ {! }4 x) X1 h

过去做过瓦匠,入门时只是师傅口传,没什么太大的准谱,自己能独立干了,也就是按传统,或临时找老师傅讨教。虽说眼下这些老活计已经没多大用了,可也总是要回想起过去,所以真的很感谢。

' t! Y( D1 I9 ?6 t P

出了书,俺这里先预订了:)

2 M0 z- `2 m, E4 w- T/ n

您说得很对,官式建筑还好说点,毕竟有流传的书籍资料,民居的规矩尺度还有做法,很多都是工匠口传心授,没文字记载。市面上讲民居石作,木作,瓦作的书几乎没有,部分做法散见在一些讲大式建筑的书籍里,不知谁能组织搞点这方面的研究,出点专业著作,别让传统民居的做法和规矩失传。

发表于 2009-3-15 2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0闲云野鹤0在2009-3-15 21:11:00的发言:
( _! f, d X2 v9 R7 O

可我的帖子 就是书的内容呀  一模一样的

, l! `( y; C; S

 

8 H" ?3 D/ O4 n& i, Y

只是把书的的成果  向大家汇报

8 o }: U4 Y9 J

 

/ f8 f1 ~" ]# Q0 r

但你说得很对  但这本书因为编排体例所限是绝对做不到了

7 t8 W& x- w% P" m- N1 J+ e

 

" J) b# V" C1 P$ l7 [& M7 |( u

不仅图不全  内容更不全 ( 所以被一些“专家”指责和耻笑了  哈哈)

: \9 r$ I& k9 m! G# I* H. @

 

3 O$ G5 B/ z% u

但我真的也是这么想的  并将在专门的《图说北京四合院文化》一书里这么干

# ^8 x/ L/ {/ o `6 R& f

 

7 y; D& f' L$ K( p* j r; s

(那将是专门介绍四合院文化的专集  这本只是大杂烩  四合院内容只占六分之一)

: ~+ }2 e# k3 e5 @2 ]" |

 

1 b1 R9 I6 [5 |8 G, ]7 w; s

内容涉及所有四合院相关的犄角旮旯 大量增加图片  手绘图配合实景照片

. C/ ^& C9 r2 I" g& [7 y& j

 

/ T) @5 k- L$ G8 Q( S5 r4 S( v

因为通过此书  我已经得到了多方朋友们的肯定和鼓励

4 H% I. K6 G! b' u! n! c

 

3 g; @: N: W5 E$ q

我一定会将这项工作做下去

; n$ J; J F5 T3 \2 l7 d* s$ L

 

6 j0 Q; N u" ~% B8 j0 r

我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北京文化

. \6 @8 o* C" n

 

- h9 Z |& f/ K. Q9 {5 V5 r* S7 E

并不想提出什么我自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研究成果

: J6 r! ^# ~4 B% T0 |4 N. Z

 

6 L: K3 L4 @4 `: p

(这种攒出来的被那些“专家”鄙视的书  是给对此不了解的出学者看的

% ]+ i% R2 z( d1 t9 a8 R

 

9 h- }/ u' p/ c; z+ E

并不是给他们专业人士看得  所以非常对不起他们

6 Q4 w, N3 E( U& O5 [$ s

 

6 l" Y: i. t% J2 `9 R. K, m m3 @+ ]. ?

他们自然不屑于写这种小儿科的一文不值的东西

" I5 b4 s' S0 E" I+ S% @

 

2 i$ T2 J0 X1 G) ~ S

只能留给我这号业余玩家来做了  哈哈)

# Z8 [/ e, M: M1 `' F

" ]+ L1 d; q1 g& |' ?8 i, a6 n

但我一定会表达我的观点  比如坚决反对“胡同水井说”等等

% s- N& d( J4 K$ R9 ^& \

 

2 I; s3 t# O5 |

希望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 t# v$ a) U. n- b

 

1 f. o9 ?+ Z5 Y4 u: G

我已经按照大家的意见进行了很多有益的修改

% U5 v- Z0 g/ b/ P' u% _! e

 

4 d& V- M! \1 A6 @) }' ~

欢迎继续提供宝贵意见  谢谢

J6 n d G0 \5 g8 C/ c5 q

 

; f. b9 `/ [' `; b

 

$ Z7 f* W8 ^! j" d9 X3 {# X

 

- ^. |7 Y( E. y( p5 k0 R! v

 

/ P4 W! [: Z# X* h

朋友好-----------------

3 Y! W3 Z2 L8 `5 w- V

不管别人如何说,反正我挺喜欢的,如今这种老式平房建筑已经越来越少了,而仿古建筑或用预制件,或胡乱对付上,净是“假活”。而市面上真正叙述的书籍也很少看到。

2 l1 o3 B9 J7 C

过去做过瓦匠,入门时只是师傅口传,没什么太大的准谱,自己能独立干了,也就是按传统,或临时找老师傅讨教。虽说眼下这些老活计已经没多大用了,可也总是要回想起过去,所以真的很感谢。

9 M. J Z. g6 X0 k

出了书,俺这里先预订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3-15 23:37:00的发言:
9 y8 ]) j( l) }) d3 Q% G

朋友好-----------------

$ e- \6 g) e& T

不管别人如何说,反正我挺喜欢的,如今这种老式平房建筑已经越来越少了,而仿古建筑或用预制件,或胡乱对付上,净是“假活”。而市面上真正叙述的书籍也很少看到。

- s! D# T1 }) D: E

过去做过瓦匠,入门时只是师傅口传,没什么太大的准谱,自己能独立干了,也就是按传统,或临时找老师傅讨教。虽说眼下这些老活计已经没多大用了,可也总是要回想起过去,所以真的很感谢。

" z# i- R4 ]+ n& |

出了书,俺这里先预订了:)

( ^' I3 V! c1 j' T4 C

感谢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3-16 0:19:00的发言:
( ?' l8 j* s7 l |4 d

您说得很对,官式建筑还好说点,毕竟有流传的书籍资料,民居的规矩尺度还有做法,很多都是工匠口传心授,没文字记载。市面上讲民居石作,木作,瓦作的书几乎没有,部分做法散见在一些讲大式建筑的书籍里,不知谁能组织搞点这方面的研究,出点专业著作,别让传统民居的做法和规矩失传。

1 g6 D5 C }8 R, F+ A

责任重大

发表于 2009-3-16 1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想再说几句------

7 y Q8 Y. o5 G$ N4 J$ i1 U- Q4 d, N3 }& E

比如说,旧房挑顶,如果还用合瓦,铺上泥背后,只是排档放样,本身并没有尺寸的标准,瓦翅子搭上多少,瓦的密度多少,好像没有个严格标准,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专门论述和规定,最后只是以能寇好瓦帽子,外观整齐就好。

3 {0 _4 O# K4 H7 h* @7 V! g1 I/ ?

如今想想,很希望能看到流程规范。

0 Q8 Y+ |" i/ N: I& i- i' C2 ?1 F# d( K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种活儿也不多了,只是为增加点儿知识~~~

% Z2 @2 z& M( S2 {! L

谢谢楼上几位:)

发表于 2009-11-17 1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09-11-17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个照片对照一下

$ d0 O0 O" j2 ^( B9 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20:05 , Processed in 1.177768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