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19|回复: 46

英法联军为何要烧掉圆明圆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2-15 1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 V9 N t( P1 @" T/ R- l: h6 C2 ?6 K, D( k- E& G& O* [* G3 Z7 i
& t5 z2 R M8 W8 L3 W/ O. p8 ?+ a6 w! o7 [3 n" j* Q/ b7 P. V( m0 q% Z! Z8 \- h) G3 ?/ L }: j$ O& i9 R9 x
( Z1 L! t+ M! M

圆明园被说成是人民的“耻辱”,每到危机时刻就要往事重提。但我问过许多人,当年英法联军以什么理由或者说是以什么借口烧毁圆明园,却没有多少人答得上来。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血与火的本性决定了他们所到之处的野蛮行径。 ) u% |3 X6 ?, x* O8 o

$ N( S& ^9 E( r& ^* V# ^

不过,难以想象的是,当英国及法国的道德水准只是停留在烧杀抢掠层次之上的时候,他们怎么可能创造出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如果他们真的只是象那些当年烧毁罗马的野蛮人一样随便在北京放火,很难想象在他们中间竟会产生出几乎是不可尽数的思想大师,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 E3 _0 b* E2 p

* W$ d$ s3 v7 z5 a) B* `0 y+ ^; A( Q

我注意到,对于英法联军当年用于焚烧圆明园的借口,被小心翼翼的掩盖起来,似乎其中真有什么难言之隐。十多年前有一场火爆的电影,片名就叫《火烧圆明园》,里面的英国人莫明其妙就把圆明园给烧了。 / k' t9 d m+ A* q9 V2 t5 F- F' R

" s; K1 g/ G x# p4 N/ D( X, J

其实,对于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可耻借口,完全可以公开予以揭露,他们用以掩饰其滔天罪行的所谓理由,应该予以坚决驳斥。但在中国的历史著作当中,对此居然讳莫如深,最多也就只用几个字提及,一掠而过,好象是害怕泄露什么国家机密。当人们对事情经过知之甚少时,怎么就可以发表那么多的感概。 0 k! d' @* M+ m7 R" ^7 J

) D& ^$ m p T6 o2 b2 V

言归正传,再回到圆明园的问题上去。显然,有了前面的一段铺垫,我将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一段历史并提出新的解释。 被人们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那场战争,借用塞缪尔?亨廷顿的话来说,本质上是一场文明的冲突。当时满清政府与英法两国激烈交涉的主要焦点是“公使驻京”一项,被清方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至于在今天被人们所看重的“利益”,如开放外贸口岸、允许外国人内地旅游、协定关税、保护传教士、赔款、领事裁判权等等,对于手操生死予夺大权的皇帝来说,都是可以随意处置的小事一桩,双方很快就在这些小事上达成了协议。 O; `; c- N2 o& t9 i. H

3 z9 E1 t- Q3 @6 c' V' E ]

后来,皇帝还提出以向西方商人全免关税等更多优惠来换取英法两国取消“公使驻京”的要求。 在解释这些史实时,需要从中国传统的“天下一统”观念谈起,按照这一观念,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皇帝为天下共主,所有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所有人见到皇帝都必须磕头表示臣服。但这一观念必须得到夷狄们的认同,所以,中国传统外交主题就是让夷狄们前来磕头,并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费正清称为“朝贡体系”的完整外交模式,也可以更形象的称之为“磕头外交”。现在的麻烦在于,夷狄拒绝磕头,而且他们还要长驻北京。公使驻京必然导致觐见皇上,而对皇上不行跪拜之礼将在事实上促使“天下一统”观念的破产,而这种“天下一统”观念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接受,与儒家“礼治”思想的结合,就汇成了古代中国独裁专制制度合法性的主要源泉。这一改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使合法性的来源逐步枯竭。如果有人---尽管是一些犬羊之性的夷狄,可以公然拒绝向皇帝本人磕头,其他人是否可以同样效法?如此推导下去皇帝天下共主地位就会摇摇欲坠,那他还能在金銮殿上稳坐多久?除此之外,公使长驻北京,又被看作是类同古代的“监国”,按照满清政府当时的理解,驻京外国公使可以在京城里任意收税,干涉政令,折迁民居衙署,建立高楼,布署各类武器,总之是如同太上皇似的为所欲为。中国沦为外夷监守,自然万不可行。 因此,拒绝公使驻京,就成了皇帝维护其磕头外交的第一道防线。 ; ?( w5 g9 M! E5 `

" H+ q! u }1 h4 x$ S

当第一道防线被英法联军强大火力突破之后,皇帝又在“亲递国书”条文上设置了第二道防线,即使西方公使驻京,但不“亲递国书”,皇帝也不用与他们照面,自然不会涉及到磕头与否的问题。在前不久美国公使到达北京之后,清方坚持由他人代表皇帝接受了国书,这一重大的“外交胜利”曾让满清政府相信他们能够坚守住第二道防线。但在北京附近通州谈判的最后关头,英方在照会中坚持要向皇帝亲递国书,突破了皇帝的第二道防线,直达皇帝的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把磕头问题直接端上了谈判桌。 ( t" I' R9 r( e% B ^* _. u

6 a, f9 M7 E# U8 W* }

满清政府当时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击溃江南大营,攻占苏州、常州,威胁上海,英法联军集结通州,随时可能进攻北京。可是满清政府却下定决心不在磕头问题上退让半步,他们的底牌是西方公使要么向皇帝磕头、要么不亲递国书,口气异乎寻常的强硬,毫无妥协余地。如果达不成协议,满清政府将不顾自己力量虚弱而背水一战,并调兵遣将,作好了开战的布署。 当时英方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满清政府的特殊国情。当满清政府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他们毫不理解磕头一事维系着满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公开证明,就象皇帝弄不明白选票就是西方政府合法统治的公开证明一样。他们反而怀疑皇帝拒不接受国书里面包藏着巨大的阴谋,更加顽固坚持要亲递国书。 4 `* V2 o# l' i2 `# Z7 v

5 H4 x3 M8 i; @! P) D) y! f

其实,在满清王朝的两百年历史当中,也有允许西方来使不向皇帝磕头的先例,而且还有皇帝与他们握手(行西礼)的记载,但那是在满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还没有受到广泛怀疑的时候。随着这种合法性的逐步丧失,任何诸如磕头之类的烦琐小事,只要看起来象是能够证明皇帝及满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都成了不惜为之一战的重大利益。皇帝害怕在这类事情上的让步就如同堤坝上的漏洞,最终会导致大河决堤,使大清江山毁于一旦。因此,当他得到英方拒不磕头的奏报之后,感到所有三道防线全被突破,忍无可忍,无处可退,立即作出开战的决定。 ) B& f, c* p5 P" H

( t" E* \) p$ g! X; w

对于导致通州谈判破裂的直接原因“亲递国书”一项,直到战后,满清政府才明白过来,这只是西方各国的通常作法,并没有特别要为难皇帝的意思,而且英法联军虽然在谈判中坚持要亲递国书,却并没有打算为此事开战。双方背后都没有阴谋。如此看来,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就是奉行“磕头外交”的满清政府与奉行国际法准则的英法两国在国与国之间行为方式上的冲突,这两种行为方式又根植于“天下一统”和“国家平等”这两套绝不相容的观念之中,在它们的后面,则是由不同文明所构成的知识背景。正是这种文明的差异,使得双方对于对方行为完全无法理解,只能按所谓“利益分析法”去猜测对方的动机与目的,最后得出错误的结论。 + t. V* j4 Q" w. }

; l6 R9 g3 @) c" }5 v% B

按照现在的认识,中英双方出现的种种争端,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中是十分正常的,应该通过双边协商谈判来加以解决,而标榜“鲜血凝成”、“同志加兄弟”、“巴依巴依”似的国家关系才是荒谬绝伦的。但满清王朝尽管在第一次中英战争中惨败,仍然拒不承认英国的平等地位,拒绝与之谈判与协商。在他们眼里,天下只有中国一家,其余各国都只是中国的藩属国,根本就没有资格与中国平起平坐。叶名琛在广州对英方谈判修约的要求一概拒绝回答,甚至连英方谈判代表的面也不见。而英方代表在中国沿海到处递交信件,甚至北上白河,要求与中方谈判,又都被推至广州,英方自然感到被戏弄一场。蒋廷黻就此写道:“总而言之,外人简直无门可入。他们知道要修改条约,只有战争一条路了”。当后来英国驻广州领事及香港总督不幸由巴夏礼、包令这样的强硬人物充任之后,他们便不顾英国外交部一再告诫,积极挑起事端。事情闹到伦敦以后,巴麦尊内阁面临的任务已不是决定大英帝国是否应该对华开战,而是大英帝国是否应该支持其在远东的代表未得到许可便已发动的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 公平的说,满清政府磕头外交的荒谬行为也受到了中国历史学家的批判,但这些批判所依据的却是西方的国际法行为准则,而中国为什么又要接受西方的国际法行为准则呢?从中国“天下一统”观念看过来,西方国际法中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才是荒诞可笑。因此,这就出现了两套用以判断国家对外行为的价值标准。用西方国际法行为准则去衡量满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对不符合它的那些观念和行为痛加批判,除了肤浅之外,还总有一种事后聪明的感觉。就如同当年的阿Q批评城里人错误的把“条凳”说成是“长凳”一样,他所依据的只是未庄的标准,并不足以作为凭据。理由在于:国际法并不因为它是国际法或者它今天流行就理所当然正确,它同样需要证明,同样需要我们去批判,而证明和批判都需要有一个更为基本的前提和标准。在这样一个基本的前提和标准之上,我们才可能既判断满清政府“磕头外交”的观念和行为是否错误,也证明国际法的标准是否正确。如果有必要,甚至这样一个前提和标准也需要由一个更加基本的前提和标准来加以证明,通过这样层层递进,我们将会到达一个终点,这个终点就是我们用以证明国家所有观念及行为是否正确的基础。因此,更具体的说,要对“天下一统”观念及“磕头外交”的行为进行批判,需要最终深入到有关国家与个人(而不是“人民”)权利相互关系的层次上,需要解释有关国家形成的理论,需要实际上去分析整个统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这远不是那些肤浅的道德批判就能办到。这里只是提及而不赘述。 : O/ n9 ?5 _+ B! \/ q" ^

: i/ f/ A4 L6 Q B+ r; X) @/ _6 q

通州谈判破裂之后,按照事先的部署,清方当场拘禁了以巴夏礼为首的英法谈判使团共39人,押送北京,以“叛逆罪”投入大牢。给巴夏礼等人定下的罪名,再好不过的说明了满清王朝所坚持的“天下一统”观念之荒谬。他们仍然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满清王朝的属国,因此,英法联军对中国的进攻并没有被看成是侵略、入侵或是战争,而是被当作是“叛乱”;满清政府对英法开战则被理直气壮的宣布为“剿夷”、“讨逆”。 满清政府一直把巴夏礼看着英法联军的最高统帅,根据“擒贼先擒王”的传统计谋,他们在通州谈判另外怀有的一个目的就是诱擒巴夏礼,期望巴夏礼就擒之后,英法联军群龙无首,必定自乱,然后乘机大举进剿,稳操胜券。当天中午,英法联军4000人就与清军精锐僧格林沁部近万人在通州张家湾交战,结果清军惨败。数日后双方在通州八里桥再次交战,英法联军约6000人大败清军精锐约30000人。皇帝闻讯后如惊弓之鸟,厚颜无耻的宣布“朕今亲统六师,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然后从圆明园苍皇出逃,从此再也不敢回到北京。 那些被逮捕的英法谈判代表则被解押到北京交刑部审问。据一个当时被监禁的英国外交官后来回忆: 沉重的监狱大门被打开,我被带了进去,大门在我身后又轰隆隆的关上。这时,我发现自己是在一群大约七八十个外表粗野的囚犯之中,像在中国的监狱里通常所能见到的那样,这些囚犯因为疾病和不卫生的环境,多数都极富攻击性。他们自然都带了焦虑的神情瞪视着我这新来者?????? 狱卒们把我放在一块囚犯睡觉用的垫起来的铺板上,并用另外一根粗大的铁链把我牢牢拴在头顶上的梁柱上。这根铁链既长又重,先从脖颈绕一圈,并固定在双脚上,双手被两条交叉的铁链和手铐紧紧捆住,双脚也是一样?????? 这里所关押的囚犯中,绝大部分都是犯有重罪的社会下层人物,包括杀人犯和夜间窃盗犯。监狱内的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犯人们面容憔悴,体弱多病,经常有被囚身亡者。 这些西方外交官在监狱中还受到了残酷的心理折磨,满清政府通知巴夏礼等人中国决心死战,他们将被立即处死,给两小时写遗书。待巴夏礼等人写完遗书之后,又说将处死日期改在第二天,而第二天又没有行刑。行刑日期一拖再拖,对于已被宣布死刑的人来说,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满清政府对他们施加巨大心理压力的目的,是想迫使他们屈服之后再在狱中与之重开谈判。 尽管巴夏礼等人最后并没有被处死,但一个月后当满清政府被迫释放他们的时候,在被监禁的39人当中,已有21人被虐待致死,18人存活下来。英法两国被彻底激怒,可以说是怒不可遏,为了报复,英国专使额尔金准备烧毁紫禁城,后来为了照顾满清王朝脸面(当时英法正与清方谈判《北京条约》),才另外选择了圆明园。 4 r% X; b+ U; j! M/ G/ }; B# U5 W& R

0 {, }$ E+ A$ `5 P

1860年10月18日,英军第一师约3500人奉命放火焚烧了圆明园。 在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要求清方交出北京安定门“代为看守”。英法联军分四批入城,并将司令部设在国子监。英法联军列队入城之时,清军士兵夹道跪迎,北京居民观者如市,这一场面后来被痛斥为“麻木”,通常也被好心的隐去。 对于当时的咸丰皇帝来说,圆明园被焚毁是他个人的屈辱,他生于斯、长于斯,一直把它看着是和紫禁城一样的圣地。当他听到圆明园被焚毁的噩耗之后,当场口吐鲜血,旧病复发,一年不到就死于热河。不过,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皇帝的那种感觉似乎离他们远了一点,他们每天为生计奔波,只盼望能有一个平安的日子。在专制极权制度之下生活的人们毫无任何尊严可言,他们每天都在屈辱中生活,早已感受不到屈辱,更不可能理解并去同情皇帝所遭受的屈辱。他们成群结队闯进已无人守卫的皇家禁苑,带走他们所能够找到的一切。他们的行为被说成是“盗贼”,而皇帝大肆搜括民脂民膏建造圆明园以供淫乐的行径却是被冠冕堂皇的宣布为全国人民的崇高道德责任,今天把圆明园说成艺术精萃、辉煌瑰丽,皇帝的行径自然就是一项功彪史册的伟大成就。 皇帝的屈辱后来也被说成是人民的屈辱,圆明园成了人民和国家屈辱的象征,真是天大的笑话。皇帝的遭遇与中国人民有何相干,西方公使向皇帝磕头或不向皇帝磕头与中国人民有何相干?皇帝为了他所认为的屈辱而不惜一战,却是以国家的利益及人民的生命为代价,除了使他本人遭受到更大的屈辱之外,还使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最终丧失了150万平方公里领土,那是中国为了“以夷制夷”而向俄罗斯付出的代价,这样惨痛的损失永远也无法弥补。在中国近代史上,这是一场代价最为昂贵、同时又最为无聊的战争。 * Z: n% Z6 M8 w t8 H# r/ l

# T$ W0 \0 _, f/ f0 T, R, f

正如蒋廷黻教授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那样:“当时我们与英、法所争的是什么呢?北京驻使,内地游行,长江通商,这是双方争执的中心。这些权利的割让是否比东北土地的割让更重要?大沽及天津的抵抗是否应移到黑龙江上去?我们一拟想这两个问题,就可以知道这时当政者的‘昏庸’。 咸丰四年,西洋通商国家曾派代表到天津和平交涉商约的修改。彼时中国稍为通融,对方就可满意。清廷拒绝一切,偏信主张外交强硬论的叶名琛。叶氏反于全国糜烂的时候,因二件小事给英、法兴师问罪的口实。咸丰时代与民国近年的外交有多大区别呢?” 8 x: Z4 v+ P0 j2 K3 N$ z" f

5 [+ @2 J* M5 c7 p J8 Y! s

不仅是民国,今天我们也可以同样自问,我们现在的所谓民意与咸丰时代又有多大区别呢? 最让人不解的是,如此被人焚毁的圆明园更进一步被贴上了爱国主义的醒目标识,当成了道德批判及政治动员永远新鲜的题材,尽管它只是皇帝们荒淫无耻、寻欢作乐之地。对圆明园的财宝也作了极尽夸张的描绘,字里行间却让人看出某种垂涎的神态,那些都是皇帝本人终生享用无尽的财宝,岂容他人染指。 , w5 w4 J, o# |7 ]3 }) _0 O

2 v$ a* x, ^$ L8 x) E0 W

至于谈到圆明园的艺术成就,即使它被吹嘘成“万园之园”、“天上之园”、中西建筑合璧等等,从建筑学的角度看来,并没有太大价值。首先是它的中式那一部分建筑,所谓宫殿楼阁、亭台碑碣、桥廊水榭均为清代风格,较之中国古代如唐宋时期建筑,已经是一个大的倒退。更何况后来又新建了大同小异的颐和园,就更没有什么可希罕的了。而且,在园区的规划和布置中,各景区特点过份突出,比例笨重的官式建筑,往往不能和自然风光相调和,破坏了整个园林的风格。特别是圆明园中的西藏建筑和长春园中的欧式建筑,更是十足的败笔。再说圆明园中的欧式建筑,全都属于洛可可风格。这种在十八世纪演变形成的建筑风格最大的特点是:整个建筑的结构、尺度和质感完全淹没在琐碎的雕刻和花哨的装饰当中,没有任何分寸可言,因此,它只是代表了西方古典建筑中一个颓废的流派,艺术价值非常之低。二十世纪国际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对此类建筑从来就不屑一顾,甚至拒绝参观,说明它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卑下地位。不过,它却深得皇帝喜爱,上有好焉,下必甚焉,皇帝的个人好恶理所当然要演绎为时尚。于是,清代的艺术风格流行着同样是琐碎的雕刻和花哨的装饰,形成了一股到处泛滥的潮流。 ( G8 m9 c/ {$ f: }+ G2 K% M7 I0 S

% e) H$ p3 |1 J# p' s- x3 t+ Q: g

在对圆明园被焚毁经过有了一个大致上的了解之后,我们的义愤填膺就不只是指向英法两国了。皇帝拘禁、虐杀英法外交官的行径,不仅违反西方的国际法,也同样违反中国自古以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行为准则,即使这一准则在中国几乎没有多少人遵守。额尔金勋爵在中国,最痛恨那些“把这一古老文明践踏在脚下的人”,由他来下令焚毁圆明园,不啻是历史的悲剧。但无论怎样,比起中国在那场战争中所丧失的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皇帝的圆明园实在算不了什么。 j/ B5 m' x7 Z& Z+ d3 ^7 M( Q

~ c4 T/ N3 w# [9 ~

对圆明园的大肆渲染和对国土沦丧的只字不提或是轻描淡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英法联军放火报复的愤怒谴责与对专制制度野蛮暴行的有意隐瞒同样构成鲜明的对比,正是通过如此处理,圆明园才能在政治动员中发挥出巨大作用,除一般的激起狂热情绪之外,还能把社会舆论导向现实政治所需要的主题。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15: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道理,以古喻今。
发表于 2007-1-18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体说的比较有道理,不过对这段话我还是不太赞同,把圆明园说的也太一钱不值了吧?

"至于谈到圆明园的艺术成就,即使它被吹嘘成“万园之园”、“天上之园”、中西建筑合璧等等,从建筑学的角度看来,并没有太大价值。首先是它的中式那一部分建筑,所谓宫殿楼阁、亭台碑碣、桥廊水榭均为清代风格,较之中国古代如唐宋时期建筑,已经是一个大的倒退。更何况后来又新建了大同小异的颐和园,就更没有什么可希罕的了。"

发表于 2007-1-18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明园用我们几辈子的时间都研究不完

即便现在是一片废墟

发表于 2007-1-18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figolyf在2007-1-18 16:37:52的发言:

整体说的比较有道理,不过对这段话我还是不太赞同,把圆明园说的也太一钱不值了吧?

"至于谈到圆明园的艺术成就,即使它被吹嘘成“万园之园”、“天上之园”、中西建筑合璧等等,从建筑学的角度看来,并没有太大价值。首先是它的中式那一部分建筑,所谓宫殿楼阁、亭台碑碣、桥廊水榭均为清代风格,较之中国古代如唐宋时期建筑,已经是一个大的倒退。更何况后来又新建了大同小异的颐和园,就更没有什么可希罕的了。"

这花谁说的?

发表于 2007-1-18 17: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部分观点;

但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征和局限性;不同意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评判古人;

因为我们的评判仍是有时代的局限;希望年轻人看到的是最真实没有任

何倾向性评价的历史过程;让他们来思考历史的真实。就像我们回忆起

文革中的一些行为,现在看来即可笑又不可理解,可在当时的人们却认

为是神圣的。

对艺术及建筑风格的评判也同理,各个地域和时代以及更人的好恶

会使标准区别非常大;平常人往往希望能看到各个时代是最有代表性的。

艺术和金钱、政治永远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这些的支持,不会有艺术。

我国存留下来的古建筑,不是政治形势的就是宗教形式的。

从古至今,如何协调这三种事务的关系,是古今中外没有停止过讨论

的话题;与圆明园无关。

1 ~6 M9 C) U+ K+ G7 J5 r,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8 17:58:2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18 2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个典型的唐宋建筑的吹捧者…………无可就药了
发表于 2007-1-18 2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ciwreny在2007-1-18 23:24:41的发言:
又是一个典型的唐宋建筑的吹捧者…………无可就药了

这种人很多很普遍,我以前就认识一个,号称“明清建筑都是垃圾!”我丢无奈了~

发表于 2007-1-19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7-1-18 23:26:45的发言:

这种人很多很普遍,我以前就认识一个,号称“明清建筑都是垃圾!”我丢无奈了~

忍了吧……

发表于 2007-1-19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ciwreny在2007-1-19 10:47:58的发言:

忍了吧……

楼上的头像有个性,怎么这么多镜头?

发表于 2007-1-19 1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是不是楼主原创,佩服作者之旁征博引,下笔之洋洋洒洒。

可是……我要说,此文有个狗屁道理!!我开始还以为是什么有创意的考证文章呢,原来是挂羊头卖狗肉。

楼上善良的老几位还“同意”或“部分同意”呢。

此文无非转弯抹角想说,圆明园烧了也有它被烧掉的道理,不能光怪英法联军,还得怪咱中国的皇帝不争气。--是吧?那您直说不就得了,兜这么大一圈子干吗呀?

比如某女被强X了(不好意思,是比如啊)。我说,其实也不能太怪强X犯,这事其实你的责任很大。人家提出要求时,你当时要是有性解放的心态就好了,不就没被强X这事了,说不定还很happy呢。您要是再开放点,还能反过来强X对方呢。再说了,您长得也不咋的,被强X就被强X了吧,其实也没什么亏的。

最后,我不惜浪费此帖子的空间,再引用贴主的一段话:

“在对圆明园被焚毁经过有了一个大致上的了解之后,我们的义愤填膺就不只是指向英法两国了。皇帝拘禁、虐杀英法外交官的行径,不仅违反西方的国际法,也同样违反中国自古以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行为准则,即使这一准则在中国几乎没有多少人遵守。额尔金勋爵在中国,最痛恨那些“把这一古老文明践踏在脚下的人”,由他来下令焚毁圆明园,不啻是历史的悲剧。但无论怎样,比起中国在那场战争中所丧失的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皇帝的圆明园实在算不了什么。”

谁不知道时至今日,所谓“国际法”在很多时候也不过是一个幌子罢了。最不可动摇的“国际法则”乃是弱肉强食。

不知道帖主是真不明白呢,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呢?

$ u/ {# ?- n' |- 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9 16:26:1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19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讨论圆明园被焚毁的问题之前,所有参与讨论的人至少要对这次战争的全部过程和当时的背景有所了解,不然都是各执一词,很难统一讨论。
发表于 2007-1-19 14: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houjie0316在2007-1-19 10:49:47的发言:

楼上的头像有个性,怎么这么多镜头?

都是佳能的镜头,呵呵,是佳能3000万只镜头的纪念壁纸,偶给改小了当头像了
发表于 2007-1-19 1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抄书,正史对火烧圆明园的描述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英国资产阶级以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资料记载,185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比1844年还少了75万英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外国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国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在着矛盾。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大量对华输入鸦片,中国的白银继续外流,使中国出口茶叶、生丝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无力再多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当然对英国是很不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既要维护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鸦片贸易,又要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这样,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开放更多的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1853年5月,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1856年10月8日上午,停泊在广州海珠炮台附近码头的1艘“亚罗”号划艇正作启航准备。这时,有1艘清军的巡逻船急驶而来,广东水师官兵登上划艇,把全船14名水手挨个盘问身份,并把其中12人加以扣留,押到巡逻船上,带回广州。

    “亚罗”号原是中国人苏亚成的一艘载重100吨的划艇,后来被海盗抢走,辗转属于中国方亚明所有,成了走私船。为了走私的便利,曾在香港当局领过执照,但已过期失效。中国水师搜查走私船,捕走中国水手,纯属中国内政。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他还无中生有的捏造说,中国水师上船后曾扯下船上的英国旗,侮辱了英国。因此,他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强硬照会,无理要求立即送回被扣的全部人犯,还要向英国道歉和赔偿。

    10月23日,英国海军上将西马糜各里率领英国军舰突入省河,向广州进攻,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敌当前,两广总督叶名琛一味妥协,下令不许还击。10月29日,英军攻入广州城,叶名琛慌忙逃命。

    1857年春,“亚罗”号事件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大资产阶级掀起战争叫嚣,英国议会通过了扩大侵华战争的提案。3月,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领一支陆海军来中国;同时向法、美、俄等国发出照会,提议联合出兵,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10月,法国拿破仑第三(即路易·波拿巴)也借口“马神甫事件”(即“西林教案”)任命葛罗为全权公使,率领一支侵略军,打着为“保卫圣教而战”的幌子,继英军之后开到中国。美国和俄国也同意英国的提议,积极支持英、法发动新的侵华战争。这样,四个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基于共同的利益,暂时结成了联合侵华阵线,进一步扩大由英国首先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0月,额尔金和葛罗先后率领舰队到达香港。美国全权公使列卫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纷纷赶到香港,与英、法合谋,研究侵华策略。
    12月,英、法组成联军,共5600多人。12月12日,英、法代表分别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照会,要求进入广州城谈判“修约”、“赔偿损失”,并限10天内答复,不然,则向广州进攻。叶名琛既不理睬英、法照会,也不作任何战守准备。

    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城,叶名琛逃跑,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和广东巡抚柏贵无耻投降。30日,广州又一次被英法联军占领。
    占领广州并不是侵略者的最终目的。1858年4月,英、法、美、俄等国军舰陆续北上来到大沽。5月20日上午8时,英法联军照会清政府,限令清军在两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清政府不予理会。两小时后,英法联军悍然以数十只小汽轮和舢板闯进大沽口,向大沽炮台发动猛烈攻击。守炮台的爱国官兵奋起反抗,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但终因防御薄弱,力量相差悬殊,大沽当天被占。26日,英法联军到达天津城外,清政府急忙于29日派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纱纳到天津,与英、法等国代表谈判,并于6月26日和27日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英、法等国得寸进尺,又以到北京换约为名,准备扩大侵华战争。1860年春,英、法军舰陆续开到中国,并于7月底再次集结大沽口外。8月1日,英法联军攻占北塘,14日攻占塘沽,21日又攻占大沽,24日进入天津。清政府急忙派桂良和恒福到天津求和。但侵略者存心要攻占北京,在谈判中漫天要价,不断节外生枝,使谈判失败,英法联军逼近北京。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攻下八里桥。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䜣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22日清晨,咸丰皇帝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10月13日,英法侵略军攻占了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

    10月18日和19日,这伙强盗抢劫了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等几处属园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并进行第二次大焚烧,烧毁了上述几处属园的殿阁建筑。这时,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竟下谕“只可委曲将就,以期保全大局”。奕䜣秉承此旨意,全盘接受英、法提出的条件,于10月24日和25日分别与额尔金和葛罗在礼部大堂交换了《天津条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1月14日又同俄国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这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也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更为深重了。

' H) A, ~* |. h3 J5 O" Y2 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9 14:16:31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19 14: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ciwreny在2007-1-19 14:08:54的发言:

都是佳能的镜头,呵呵,是佳能3000万只镜头的纪念壁纸,偶给改小了当头像了

莫非这个就是斑马一直想要的壁纸?

看着确实不错啊!

嘿嘿!

发表于 2007-1-20 0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晕……不是吧 …………偶上传一张全尺寸的好了……

http://www.pcmag.com.cn/dcchannel/images/pic/jianengbizhi_31x.jpg

偶手里还有好多佳能的相机、镜头的壁纸……呵呵,谁想要的话,PM我就是了

发表于 2007-8-16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戛尔尼回程“纪事“  
  
  在马戛尔尼回程路上写的“纪事“中,强调:“我们的许多书里都把汉族和鞑靼族混淆了,好像他们是一个民族。可是清君却在时刻关注着这权力的诞生地“。
  
  东方与西方在这问题上是不同的。“在欧洲,不论是波旁王朝还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登上那不勒斯或西班牙的王位都无关紧要;君王完全与西班牙人或那不勒斯人**。“汉诺威人一旦掌握英国王权,他们就不再是德国人了。相反,亚洲的君王“念念不忘自己的祖根“。“两个世纪过去了,换了8个或10个君主,但蒙古人还是没有变成印度人;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也没有把乾隆变成一个中国人“。
        
    鞑靼人说笑话总以汉人为靶子。“我不可能不注意到:只要有人拿汉人说笑话,那些年轻的鞑靼王子就会兴高采烈。在取笑女人裹脚时,他们拍手叫好;但听到把鞑靼妇女的木底鞋比作汉人的帆船时,他们就恼火。“赫脱南发现“地位最低的鞑靼人,在服从汉族官员时也会表现得十分勉强“。
        
   巴罗记下了别人对他说的一段心里话:“圆明园内年轻的王子们谈到汉人时总报以一种极大的蔑视。一位王子见我想学汉文,就竭力使我相信鞑靼语比这要高尚得多。他不仅答应给我识字课本和书籍,而且还要亲自教我。“
  
    满清初期,他们表现得非常凶残。建国后的最初几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杀。强迫留辫子引起了骚乱,结果都被.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爷的种族坐稳了江山,对一个奴隶的民族实行统治,种族隔离是全面的,严禁不同种族间通婚,北京的整个北城都没有汉人,专供满人居住。宫内女眷(包括奴婢在内)无论如何只要清一色的满人:要防止一切种族混杂的情况。而宫内太监又毫不例外地全是汉人。这多有象征意义呀!让鞑靼人繁殖,让汉人绝种。这就绝对保证了没有任何不纯的混杂。       
        
  鞑靼皇帝
  
  在热河,**皇帝从他们祖先的传统中汲取营养。这时他们并不是完全在中国,也不仅仅只是在中国。满清是靠互相支持的两大系统来控制帝国的:一是司武的鞑靼世袭贵族,二是通过科举考试录用的汉族文职官员。我们这批英国人在鞑靼中心逗留时,对这种延续了3个世纪的奇特现象比别的游客更印象深刻。
        
  马戛尔尼接见过一个名叫博达望(音译)的年轻鞑靼贵族,帽子上饰有红顶子和双眼花翎,他自豪地谈到了本朝的来历。按他的说法,蒙元征服了中国,并统治了一个多世纪,后来被明朝推翻。同马戛尔尼一起被宴请的鞑靼亲王都是各部落首领,他们都能招兵,称之为“旗“。
        
    满洲贵族打仗是爱用弓。马戛尔尼写道:“当我告诉他们,欧洲人已放弃了弓而只用枪打仗时,他们显得十分吃惊。乾隆爱用的武器也是弓。“在奔驰的马上射箭,比下地放枪更加令人激动。高贵的武器打高贵的猎物。猎人与猎物的运气是相等的。
        
    在马戛尔尼回程路上写的“纪事“中,强调了鞑靼这一方面:“我们的许多书里都把汉族和鞑靼族混淆了,好像他们是一个民族。可是清君却在时刻关注着这权力的诞生地“。
  
    什么盛世,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马戛尔尼在出使日记中说:中国“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中国人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惧之中”。中国社会关系建立在一种愚蠢的形式主义基础上,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残酷”。
    
    这些,在《停滞的帝国》一书中说得很详细。马戛尔尼们戳穿了满清的盛世神话,在天朝皇帝和文人们的盛世颂歌震天响的时候,认为满清是衰败之世,没落之世,毫不留情地指出:“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发表于 2007-8-16 1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解密 0 ~- w" Z) X8 U( `- U

  圆明园遭遇“四劫”方成废墟 / N8 d* ^4 p Y& v

  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火烧圆明园后,圆明园四十景仍剩下超过13处的景观,山形水系也并未破坏。此后100多年,遭难的圆明园是如何历经火、木、石、土“四劫”,而彻底变为一片废墟的呢?知名圆明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专家王道成向本报揭示了历史真相。 , o9 H5 h! U: Q ?( K, L& V

  1860年:“火劫”7 S6 F1 Q) R4 g7 ^

  1860年,圆明园遭焚毁,建筑绝大多数被烧毁,花草树木也遭到严重损害。同治十二年,清廷调查后发现圆明园尚存13处景观。“比如方壶胜景、蓬岛瑶台都是建在水中的,英国人没有船,烧不到。”王道成说。1860年后,圆明园的中国园林部分并未成为一片废墟,有些建筑还保存得相当完整。但这场劫掠和焚烧,是这座名园灾难的开端。 % Y* ^5 \& X) t9 W) x' k

  八国联军入北京:“木劫” - {+ a! r( J) i2 H8 @3 }% n

  王道成认为,目前并无史料证明八国联军曾进入圆明园劫掠,真正让圆明园遭受“木劫”的,是清王朝驻守西郊的败兵游勇和地痞流氓。这次的破坏主要是大量古树被砍伐,甚至烧成木炭拿出去卖。同时,残余的陈设被洗劫,幸存的建筑物被拆毁。这些劫掠和损坏,已无数字可考。从此,圆明园的古树破坏殆尽。但此时,圆明园的山形水系仍然没有遭到破坏。

  北洋军阀时期:“石劫”
- e7 T; m" v% l Q8 o

  清王朝覆灭后,军阀、官僚、政客乘机对圆明园的石料巧取豪夺,民间也有人肆意取用了圆明园的石料。比如,军阀王怀庆把圆明园的一些石料拉走,修自己的达园。抚顺张作霖的陵墓也用了不少圆明园的东西,燕京大学的翟牧师从圆明园私拆走了一对华表,至今仍矗立在北京大学西门内。 7 b B2 w% z& f) d

  1917年至“文革”:“土劫” ! t7 h7 F% U. |7 |' S+ g

  1917年后,一些农民开始进入圆明园,山形水系开始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圆明园的农民越来越多,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据 1980年统计,圆明园里共有7个生产队,农业人口2000多人,住户有270多家。农民进了圆明园后,为了种水稻,要挖山填湖,因为水深了水稻种不出来;为了建房屋,要挖山取土;为了在圈里养猪羊,要挖山垫圈。/ u: X; _. Y. T0 ]! S8 ^/ ^

  “圆明园的山形水系,其实是近几十年才破坏的。”王道成叹道。$ c6 n1 D! ~; b. f$ @- U) r

  学者追忆 , x1 d; f, z# ?

  1975年圆明园初见印象0 R- P: M' Y8 D' r

  1975年圆明园初见印象9 P# Y) _& s! a8 P

  1975年,王道成应颐和园之约,为颐和园写书,考虑到三山五园的整体性,王道成提出去圆明园看看。 * s w0 l# z$ D+ x% c+ Y# v

  一辆吉普车载着王道成和三位专家来到当时的圆明园旧大门口,车子就没路可走了,王道成一行只好下车步行。商量着,先去看看福海,因为那里是圆明园的中心。 5 Q, y) S* p: T

  “那是一个夏天,我们走进去,触目所及,完全跟农村一样。”王道成回忆说,园子里到处是矮小的农民住房、瓜棚豆架,一幅鸡鸣犬吠的景象。“我们直奔福海,入目是一片稻田,边上几棵大柳树,耳边是田里青蛙的叫声,和柳树上的蝉鸣。”回想当年史籍对蓬岛瑶台神仙境界般的形容,王道成已无法想像此地原先的模样。) r& B. x5 a; C, V4 b- m2 _8 E

  “故宫禾黍,人世沧桑。”王道成的脑海里只有这八个字。

发表于 2007-8-30 1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去年在北京游历各处皇家园林,再到圆明园后,小时候那种很朴素的,憎恨外国侵略者的感觉,被一种更复杂的情感所取代了。

确切地说,我没有办法像过去那样,简单地,去恨了。

这些断壁残垣,它们所代表的圆明园,今人看它,参观它,是历史,是艺术。我却说,在三百年前,一堵高墙,多少老百姓的血汗,才筑起这几人专用的巍峨宫殿?如此穷奢极侈的皇家,若能励精图治或尤可勉力为之。若然不是,则无需外力,迟早有一天,官逼民反,不是从骨头里面朽掉,就是自己亲手点上一把火。项羽、李自成,笑话,烧宫殿而已,千年有之。

我又想,凡尔赛宫、卢浮宫(我均到过)所代表的糜费贵胄,能激起一场空前法国大革命(在我们学的世界历史书里,称为欧洲最彻底的一次大革命);那为何这圆明园、颐和园,却激不起一场彻底的中国大革命呢?非要由外力来推倒这外强中干的墙,带来百年屈辱一场?为什么就没有了革新的能力?

我又忍不住想,烧掉的圆明园,从最初遗留的照片里看,并没有彻底地毁掉。一经英法联军,再经八国联军,而后,假无数百样人之手,长久觊觎者有之、心头痛恨者有之,无知无由者有之,才将它渐渐剥皮现骨,刀刀凌迟至今日你我所见之状,真不可谓另一种形态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于是,游历完圆明园,我不再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强烈更复杂的情感......

我想的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才能建立,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社会?不要笑我想得太多,实在是自然而然的复杂情感。

4 l2 R# [- b# X(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0 16:53:05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30 1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圆明园你们还没游览过呢,那才是经典,现在开放的只是长春和绮春而已,精华在西边~
发表于 2007-8-30 2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咳,战场上打不过洋人,拿外交官和记者撒气4 w0 Z% Q N4 V6 p) L% 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0 22:58:13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31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7-8-30 17:15:02的发言:
真正的圆明园你们还没游览过呢,那才是经典,现在开放的只是长春和绮春而已,精华在西边~

哪天去看看。。。

发表于 2007-8-31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riverman在2007-8-31 8:27:13的发言:

哪天去看看。。。

暂时不开放,而且很大很荒,你要是对圆明园不熟悉最好不要贸然去,会迷路的~
发表于 2007-9-1 0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7-8-31 8:46:44的发言:

暂时不开放,而且很大很荒,你要是对圆明园不熟悉最好不要贸然去,会迷路的~

拿本 昔日的夏宫,对着找

发表于 2007-9-1 0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yger在2007-9-1 0:43:07的发言:

拿本 昔日的夏宫,对着找

对对!那本书写的不错!还有卫星图!

发表于 2007-9-1 0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了,要不是老佛爷圣明,颐和园我们都见不到。
发表于 2007-9-1 0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7-9-1 0:57:21的发言:
不错了,要不是老佛爷圣明,颐和园我们都见不到。

女人对自己的享受有时候就要狠一点!

发表于 2007-9-1 0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想起颐和园就想喊老佛爷万岁

当时大臣都疯了,不让修三海修园子,花钱买船

发表于 2007-9-3 0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的中国已经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挪用多少银子我忘了。反正是买了船也是沉底儿。盖个园子至少留点儿念相。挺好,不错。。。
发表于 2007-9-3 1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挪用不挪用海军费用,甲午海战清军都要输,但挪用了好歹还给我们保留下来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否则万寿山要不是和圆明园一样变成荒山野岭,要不就是中央领导避暑圣地~
% l% ^# y9 M* 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3 13:57:17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19 01:56 , Processed in 1.17974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