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路丁

[原创]印象总在记忆中——长安街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6-23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拌白菜心下酒,挺不错的~~~我喜欢,只是生吃就算三年自然灾害时也没试过:)那时候榆钱儿,榆叶,柳芽,槐花都吃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7-10 0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面茶油饼在2009-7-9 21:57:00的发言:
3 F( n9 G8 a0 a7 l

电影中的人物叫;李高成  中纺的 是这部电影吧?

" z, J: \% V9 J+ G6 M9 [

好象是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7-10 0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面茶油饼在2009-7-9 23:10:00的发言:
6 k1 {' R" }/ l- g+ z+ E. s1 t* T0 V

那时候不是随便就能织上网子的,要家庭真正困难的。给帮邻居上过梭子。当时领线就是玻璃丝在太朴寺街的一个大门里去领,里面还有个火漆蜡管的作坊。现在我也不太明白这种管子是否就是当年喝北冰洋汽水时吸的那种蜡管?

# d5 z0 N+ y/ a3 a; Y w

那是姐自己织着玩的,到商店买的玻璃丝:)织完了,我游泳去就用它放衣服了:))

发表于 2009-7-9 2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初我在首都影院看电影也是把自行车存在电报大楼前面。

8 b0 R& Q) h G3 [$ ~

 

5 V& E9 C6 C& ^

 我没打过电报,和电报大楼打交道是90年代后期办上网账号,替自己和别人去过多次。

% q3 p1 C$ v7 e8 H- \0 x

 有一件事印象很深,那时他们要求用户交300元押金,有人用技术手段搜索到他们全部用户,给每个用户发邮件,号召集体抵制这种不合理的做法。邮电部居然不敢对他怎么样,找到他,也是解释“不得已”云云。很快把押金退还给用户,取消这种不合理的做法。当时我用邮件和此人交流过几次,感觉是:时代不一样了。

+ H1 M- ^+ } f

 

发表于 2009-7-9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9-7-9 20:32:00的发言:
) n* @. c) B1 e! f

那位“劳模”叫马廼宗,解放前在东华门一家照相馆学徒,后来到了文化用品公司(经营范围就包括照相机)。

/ }1 z K$ h: ]

我的第一套尼康和镜头,就是在六部口,从他手里买的。很好的老人,老北京。

, `) O* {! d# y! G8 w/ Q

 他们经营有方,这家商店时间应该不长。

发表于 2009-7-9 2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9-7-9 20:24:00的发言:
, V' {* s3 f p( J* q: u5 f

最后一次进“首都”看电影,是前几年搞党员教育,必须看一个片子,讲反腐败的,凭电影票记录参加党员活动一次。那个男主角后来为一个白酒做过广告,贴在公交车身上,满街跑。谁记得?

: _6 ~7 V% p+ V4 I+ g

顺便说一句,首都影院旁边的食品店,老名字就是“沙利文”。

! c! [$ T# u1 w: v- j; W

后来在首都门口常常有很暧昧的女人要拦住行人,问需不需要陪看电影。

, @. ^: T! }) |; U! m

 

4 z# {9 n' R9 z- u' ?) C

电影中的人物叫;李高成  中纺的 是这部电影吧?

发表于 2009-7-9 2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4-8 22:55:00的发言:
  9 z5 M6 P! O& a7 p

     相比西长安街邮电局,更早逝去的是长安街上的首都电影院。它始建于1937年,是马连良等艺术家投资并合股经营的,原来叫新新大戏院。解放后,周恩来亲自定名为首都电影院,并由郭沫若书题。就这样,高高的台阶,宽大的门脸儿,首都电影院这五个大字在长安街上显赫了66年。

7 O9 j& h0 N4 q

     很久不上电影院去看电影了,不知现在的影院里是什么样的情景,只是想起小时候在首都电影院里看电影的情景,总是不知不觉地笑意浮现在脸上。

, a' e6 t( M- u2 S6 K

      那时学校会经常组织学生看电影,有的是配合政治教育,有的也是丰富课余生活。孩子们只要一听老师宣布看电影,无不欢呼雀跃。首都电影院在当时的北京也是首指的了,在首都电影院看电影是大家都盼望的事儿:离家近又在长安街上,大人们都放心;电影院大还不像其他电影院那样会有一些柱子挡住视线,看得痛快;在其他一些影院还是条板凳、破沙发时,首都电影院已是翻板儿椅了,坐着舒服;还不愿意坐得太近,那样看会头晕,可也不能自己挑选,各班都是分配位置,当然也被坐过第一排;最高兴是坐到了楼上一排,趴在座儿前的台儿上看楼下同学的入场,或看到了熟悉的同学,叫他一声儿,看着他那莫名找不到北的样子,大家哈哈大笑------。

8 e9 S. j: i8 w$ k6 G1 {

     看电影都是早早儿就到了,分单双号入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听着开映前的音乐,兴奋的等待着放映时间的到来。钟声三响,熄灯,工作人员就把丝绒的门帘儿和窗帘儿都拉上了,后面小窗子里的光带直射到银幕上,这就开演了。通常正片儿开始前有加片儿,多是新闻纪录片儿。来晚的人在黑暗中凭着座儿下的指示灯寻找自己的位置,也有工作人员拿着手电筒帮着给找位子,都是小声儿小气儿的,影响了人家都特不好意思。那会儿的人啊,看电影都是全神贯注的,喜怒哀乐都随着剧情跌宕起伏。孩子们更是无暇无掩,似乎自己都是影片中的一员:鬼子进村了,那滑稽的音乐常常会招致全场的合唱、解放军的进攻军号,会得到全场雷鸣的掌声;紧张时刻的寂静、欢乐时刻的轻松------,这才是痛快,、这才是享受、这才是看电影!

+ f7 I! l: J2 t- F8 ?

      散场后,从太平门走出口,到了明畅的长安街上,或拐胡同儿,走安福胡同回家,或顺长安街路过熟悉的小卖部、有个二层的小饭馆儿,打字机行、有几家住户儿、欧亚照相馆、天源酱菜、长安戏院、吃灌肠儿------。

! P+ e0 Z% a7 `+ S* D9 w

      人有时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就这样走了这么久,也没往心里去。直到有一天,首都电影院的台阶不见了,这才意识到了什么------。若不是住在西单,下车穿过时代广场的地下,也不会发现首都电影院出现在了这里;若不是常常路过西单北大街,也不会知道,首都电影院这五个金光大字又悬在了大悦城的“城门口”。虽说首都电影院又过了七十大寿,可我心中的印象总是留在行走在长安街上看到的那些记忆中。结束了就是结束了,再延续也没多大意义了。

0 g8 f2 r& T( p, t/ \! S

最后一次进“首都”看电影,是前几年搞党员教育,必须看一个片子,讲反腐败的,凭电影票记录参加党员活动一次。那个男主角后来为一个白酒做过广告,贴在公交车身上,满街跑。谁记得?

' G& z8 e- p2 ?6 o

顺便说一句,首都影院旁边的食品店,老名字就是“沙利文”。

9 X9 B* X; W0 z. [, `

后来在首都门口常常有很暧昧的女人要拦住行人,问需不需要陪看电影。

* o; d# ]7 I5 Y2 D4 K( ]. r

 

发表于 2009-7-9 2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7-8 14:50:00的发言:
) }6 `) l4 l# H: [* i4 U) {) s0 D

2009.04.02 北京青年报 报道:

" U0 ]7 X% R! N* o

 

. y/ g% D* ^( L" c" b' j

百年老邮局昨日拆除

' d9 Z* P. z; _0 g5 l+ n9 |

 

- m- ^# j2 X+ f+ a8 Z

本报讯 北京著名的摄影器材商店摄贸金广角“人去楼空”,老字号柳泉居豆包店搬家,西长安街邮局一半的房屋已被拆除……昨日,长安街沿线六部口附近的单位开始拆迁,为西长安街道路拓宽工程“让路”。

5 N0 w. q) v) v( I; U7 f! P4 E

 

2 m( X7 x3 h1 V

昨天上午,六部口摄贸金广角商店成为空房子,店前围上百米长的蓝色围挡,店牌已被摘除,新店一部分搬到50米外的北新华街6号,另一部分迁往崇文区。紧邻摄贸金广角的西长安街邮局则已经开始拆除作业,两侧的道路拉起警戒线,施工人员边喷水降尘边用液压剪和铲车破拆楼体

1 O; ?' n: Y* K% j1 E* G9 w7 E0 g

 

2 J, \ u: K, ]$ b& D; n5 m! A& {

根据西长安街邮局提供的资料来看,建于1907年的邮局已有102年历史,当年叫六部口邮局,因为其地理位置特殊,服务对象包括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宣部、中组部、统战部、新华社等13个中央机关。

% U7 C) |& a8 L, j

 

" D" P( B1 K( R1 P

在邮局工作了13年的王学芳感慨地告诉记者,3月26日是西长安街邮局在长安街上营业的最后一天。第二天一早,120余名职工自发组织在邮局门前拍了“全家福”。1996年到2006年期间是摄贸金广角的“黄金时期”,很多北京人的第一部相机都是在此购买的。袁先生还记得店里有一位全国劳动模范,精通各类相机,对顾客又热情,很多人都专程向他请教。

! U y3 I3 Z- T5 S- J

 

! p2 k# r; q M3 u$ E( P

据西长安街道路拓宽及特殊用地拆迁指挥部新闻发言人李会增介绍,此次拆迁涉及42户单位,目前已有八成以上的单位签署了拆迁协议,近期准备搬家。根据规划,沿街的搬迁单位原址将会设置一些绿色景观。

3 ~5 \% e2 K3 L1 E

那位“劳模”叫马廼宗,解放前在东华门一家照相馆学徒,后来到了文化用品公司(经营范围就包括照相机)。

( X& r4 s. ~. W, C8 z

我的第一套尼康和镜头,就是在六部口,从他手里买的。很好的老人,老北京。

发表于 2009-7-9 2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7-9 8:32:00的发言:
  6 U8 F* r- L) S4 L L" n7 i

                               印象总在记忆中——长安街(电报大楼)


8 T9 d, ?3 S' P1 p9 z ~ ]1 f1 H z

      看着长安街扩拆工程的进行,心里总在想,等这灰色的花墙悄悄的离去,那时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幅如何的景象?

" R4 Y" g6 Y' {

      ------。

: D7 K' ?6 h7 p& N$ O

      炎热的夏季,想找些清凉,入夜时分,自己会漫步在长安街上。夜晚,人少了许多,街也安静了许多,只是车却依旧繁忙。一辆一辆,来来往往,与华灯晕洒的光雨相映,成了一条条蜿蜒的火龙。向东、向西,时而直流穿梭、时而分流南北。会有一些凉风静静的吹过,拂动着路边老槐树的叶子,在静夜中听到了啜啜的叶的声音。环卫车的自动转刷清扫了之后就是喷水,走过来,故意不躲开,让细细的水丝洒在身上,让淡淡的水雾掠在脸上,为的是重温心中的梦。久违了,那水中的尘味儿,它把我又带回了记忆之中------。

0 t$ F( f O6 Z

     “这里是长安戏院、这里是西单体育场、这里是高台阶儿饭店、打字机行明亮的玻璃窗就落在小胡同旁----”,朋友们的回忆带着我沿路寻找,虽然现在都是马路、楼房,我还在努力判断这失去的,原有的方向------。

2 \" |' v2 R+ w/ d7 v% R4 l

抬头,蓦然,电报大楼的身影跃进了我的眼睛,在图书大厦、首都民航的参差交影中,它依然是旧时的模样,好像是儿时的朋友,朴实、温良,在拥挤的人群中,闪着期待的目光。已经过了敲点儿的时间,闪光的指针,还是一分一秒地走着它不苟的步伐,守候着长安街的变化。

- Y# b" b8 d9 A$ m5 u" O4 V# m" u( G

      现在的孩子们,也许只有在电影里、哦,在那“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才能看到英雄发报的身影,听到嘀嘀、嘀嘀的发报的声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超快节奏的时代,通讯愈发迅捷。电报,这一古老的通讯方式已经、并将永远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可那时候,人们就是依靠着电报,用电信号传递着文字信息,联系着自己远乡近亲。一封信往往要走好几天,发个电报,当天就能得知消息,因此,人们要是有个急茬儿急事儿,就都会想着发个电报。最早先,还不是所有的邮局里都有,有个急事儿,有时还真抓瞎。到五八年在西长安街建起电报大楼,这才方便了。

4 p+ t- ]% ?6 ], j5 Z$ \9 n

      建国十周年,北京有了十大建筑,西长安街上民族宫、民族饭店、电报大楼------林立而起,在空阔的天空下显得那样的壮观。蓝天白云下,天安门的红旗飘飘,电报大楼的钟声朗朗,走在路上,总是那么的心旷神怡。

1 U8 X& e$ Y; f ^, L4 I8 w, b

      电报大楼的位置在五十年代初有个寺庙叫庆寿寺,因这寺有双塔故叫双塔寺。这座寺庙始建于金代第六位皇帝章宗完颜璟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号称天下第一业林。元世祖忽必烈在建大都城时,寺庙阻挡了南墙之路,元世祖诏令城墙南移,把寺庙圈裹入内。明朝城墙又南移至宣武门一线,这里才始称长安街。这塔是元代遗物,燕京十景就有它。听老人儿们说,那时,在早晨太阳似出似不出的时刻,站在西单牌楼东南角老长安戏院门外朝东看,就会看到那两座塔,一在路南,一在路北。由西向东走,临近塔的时候再看,两座塔原来都在路北的庆寿寺里,而且挨得挺近,仿佛长幼相依,您看多美啊!

1 `$ `" ^0 B# Y

       扩修长安街、建电报大楼,这塔就拆了,拆了可就这辈子都没了!没有了!

$ r+ Y2 k0 Y9 ^ Q/ L8 b: o

     “电报大楼建筑面积20100平方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生产辅助面积987.87平方米,连同中央塔钟部分总高度为73.37米,主楼东西长101.3米,南北宽18.1米,连同平台女儿墙高35.75米;大楼主体7层,其中地下1层,地上6层,2层以下中部向后凸出形成礼堂,从上向下俯视,整个建筑呈“山”字形。大楼中间部分6层以上为钟楼,装有四面塔钟。楼体立面处理平实简洁,中部是高大的空廊,突出营业大厅的主要出入口,同时使钟塔与整个建筑有机结合。2层以下为花岗石贴面,2层以上为面砖贴面,花锤剁斧石镶边。外墙面为浅橙黄色,门窗为浅草黄色,色调和谐明快”。这是抄来的数据,放在这里,也可供大家参考。
       到了电报大楼就总想进去,尤其是夏季天儿,因为它的高、深,里面儿凉快。在记忆里,好像一直没有见过电报大楼的关上门儿是什么样子。上了台阶儿进去,是高高的大厅。它有七层,可咱这辈子就见过一层。是大理石的地面,工作台面儿也是大理石的。我记得是深颜色的,显得凉快,可能也有这个原因。进门儿这个厅,中间儿是办理什么业务的,两翼各有一小厅,是长途电话厅。从这个厅再往里引申,又一个大厅,就是寄信啊、发电报什么的。在中间儿填写各种单据,然后到四边的工作窗口去办理。都是大理石的台面儿,上面是金色的金属架,嵌着玻璃成为窗口。打电报得先填单子,一格一字,标点也算,记得好像按每字七分钱算,还不能写太多。地址另算。因此,发个电报还得好好推敲怎么写才明白还省钱。把单子给营业员,她就发报,看半天也没看见她是怎么发的,待会儿就告诉您,已经发走了。我站在旁边看着,眼前仿佛就看见那字在天上飞,飞走了,不见了,电报就发走了。

6 W4 S8 k6 R. K( b/ p

       在电报大楼寄信、发报,是经常的事儿,但有两件事在我的心灵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痛楚:

: Z0 t0 n0 ?' ?6 H5 c( i
4 i# d' U" S. y3 S# [* s$ h% S9 j

一件是在那儿把姐姐心爱的奖品——一支英雄钢笔给弄丢了-------,而姐姐在唐山大地震中离开了我们-------。还有就是在文革中,爸爸已去了文化部干校,后来说无辜的妈妈也必须去。想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妈妈,就要一人随队远行,我心里总是很担心。不大的我,想起了给爸爸打电话。都说夜里打电话便宜,我就在夜里去了电报大楼。也是要先填写地址、电话------,现在想,那会儿有多傻,很久没见到爸爸了,我根本不知道爸爸的地址、电话,只是添了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交单后给个号,就去等了。一个一个的小隔间,是玻璃的,每间里面有部电话。他们给你接通后,喊你的号,让你去几号小间,你就去那里通话。我等啊等,坐着睡着了,醒来,着急已叫过了号,问问,没有。一直到天亮了,我才失望的回去-------。

: O3 K$ x' }4 ?, }* A y

       时光过得快啊,长安街几经变迁,电报大楼也有数十年没进去过了,电报日益消失,长话也早挪到了长话大楼,现在大家都有了手机,恐怕长话楼也失去了意义------。

4 O, p. g) s9 }' N! `

      ---------。

5 J; H8 l: o! d4 O, H! k D

      夜已深,风更轻,电报大楼的身影已隐隐的落在了首都民航、图书大厦的后面,从楼的间缝里,我看到了电报大楼的钟 ,它已由刚建成时古铜色的钟面,白色的指针,经“文革”时,白色的钟面,红色的指针,改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白底钟面和墨绿色指针。分针一下一下的跳跃着前进,我耳边似乎又响起了电报大楼的钟声。是啊,凡是在北京生活、成长的人,没有不知道这一北京的标志性声音,每天早7点到晚10点,方圆五里都能听到悦耳的钟声。几代人随着它的清脆响亮,生生息息。现在环境拥挤了,空气噪杂了,声音已经不再多听见了,想想,好像就在它的旁边,也似乎没有了感觉-------。

8 R- F+ z4 k( ~: a) U2 Z7 I

      慢慢走回家,我多想,在明天清晨,听着电报大楼的钟声开始一天的生活-------。

" C5 A- q, j' C
$ b/ {7 G3 G. g; x# t3 W



0 Q; Y. E* \* @5 H5 w2 m

电报大楼里,有一件我至今觉得很好玩的设备。

1 C6 n3 W1 H: @7 w

顾客在柜台把电报稿交到柜台里,算好字数,交过费,营业员就会在电报稿上做个记号,然后,打开身旁靠墙的一个铜管子上的一个小门,把电报稿放进去,关好小门,只听一阵噼里啪啦响动,那电报就飞上楼了。那管子里是负气压,把他吸上去了。可能也是苏联设备。

- l3 v, w5 o# ? O# C6 i

顺便说,我也常常在那里給咸宁干校打电话-我父亲也在那里。

4 O( P. |6 V: Z) z+ q1 X E7 [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2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面茶油饼在2009-7-9 17:46:00的发言:
! s3 ]1 G$ y! g) H0 \

又看到老兄精采的帖子,感觉十分亲切!小时候没少上电报大楼里去玩,一进去地板是大理石的,有一股子煤油的味道,还有用来擦地的大型墩布。有时还趁人不注意偷拿几张电报纸。最里面还有供外国人专用的小电报室。院里有个邻居就在电报大楼里工作,当时单位名称叫北京长话局。有时电报大楼里演电影给我们票进去也看了不少的电影。当时长话局和邮电部是相通的。 长途电话是在电报大厅的东侧。里面一间间全是封闭的电话亭子。

7 b- S; o a) c7 j) m5 f

  电报大楼西侧一大片空地是当时首都电影院的自行车存车处。几乎每天都是一大片自行车。周围用绳子围上。一放新片子时车子更多了。夏天这里剩凉的人很多,有的织网兜的在树上钉上钉子,织到半夜。

' s/ z9 o9 R* [8 O6 t: x

问候朋友!又想起织网兜来了,用竹片自制一个梭子,从一个小铁圈作底开始织,我见我姐织过,用的材料那会儿叫作玻璃丝。用玻璃丝编各种小玩意儿------。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2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7-9 21:12:00的发言:
* C/ \3 Q E( m0 ~- U1 h" f

 他们经营有方,这家商店时间应该不长。

! b3 h& f" E0 ^! ?) K

问候一下!成为世贸金广角是80年后的事了------。

9 |7 Z7 D! i$ R$ T2 ]; W" n, h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9-7-9 20:39:00的发言:
+ S1 S1 l. y, v& |8 T

电报大楼里,有一件我至今觉得很好玩的设备。

2 {' \' C+ c1 s7 U+ n% D0 P

顾客在柜台把电报稿交到柜台里,算好字数,交过费,营业员就会在电报稿上做个记号,然后,打开身旁靠墙的一个铜管子上的一个小门,把电报稿放进去,关好小门,只听一阵噼里啪啦响动,那电报就飞上楼了。那管子里是负气压,把他吸上去了。可能也是苏联设备。

+ ~+ g+ G6 g6 v. F

顺便说,我也常常在那里給咸宁干校打电话-我父亲也在那里。

4 _1 t$ f5 {; ?* c

 

( U* G$ |3 k3 F" V+ p

朋友好!哈哈,把谁给吸上去了?营业员吗:))失敬失敬,玩笑玩笑,别在意。

/ b4 c) @6 N* _. p: p% D$ b

见到过一张图,不知是不是和它有关: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9-7-9 20:24:00的发言:
" k5 I* Y6 R7 c* i0 V

最后一次进“首都”看电影,是前几年搞党员教育,必须看一个片子,讲反腐败的,凭电影票记录参加党员活动一次。那个男主角后来为一个白酒做过广告,贴在公交车身上,满街跑。谁记得?

- C9 R3 o3 R0 ]. j6 _7 T

顺便说一句,首都影院旁边的食品店,老名字就是“沙利文”。

8 S$ Q l% q. q6 D/ }

后来在首都门口常常有很暧昧的女人要拦住行人,问需不需要陪看电影。

$ Z& ~- B8 Q8 `( q6 t# @+ F2 n

 

- d3 w/ U5 D' T g: l

是沙利文,可我怎么老有个起士林的印象?可能是记混了。谢谢您!

发表于 2009-7-9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7-9 22:54:00的发言:
1 |, Q. x/ E1 b0 y4 s( x

问候朋友!又想起织网兜来了,用竹片自制一个梭子,从一个小铁圈作底开始织,我见我姐织过,用的材料那会儿叫作玻璃丝。用玻璃丝编各种小玩意儿------。

& U. R" H" V/ `

那时候不是随便就能织上网子的,要家庭真正困难的。给帮邻居上过梭子。当时领线就是玻璃丝在太朴寺街的一个大门里去领,里面还有个火漆蜡管的作坊。现在我也不太明白这种管子是否就是当年喝北冰洋汽水时吸的那种蜡管?

发表于 2009-7-10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7-9 22:59:00的发言:
0 a; c% c7 O5 n/ p$ t* T, m

朋友好!哈哈,把谁给吸上去了?营业员吗:))失敬失敬,玩笑玩笑,别在意。

) t. z- n5 X1 E

见到过一张图,不知是不是和它有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电报机.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看右边这几部好像军用电台?最左边的那部好像民用的吧,有点像列宁在1918里的转纸带子的轮盘。
" Y$ z/ d( j# B. v2 T

发表于 2009-7-7 2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4-8 22:55:00的发言:
  , K7 f6 q: E) E$ d/ U

     相比西长安街邮电局,更早逝去的是长安街上的首都电影院。它始建于1937年,是马连良等艺术家投资并合股经营的,原来叫新新大戏院。解放后,周恩来亲自定名为首都电影院,并由郭沫若书题。就这样,高高的台阶,宽大的门脸儿,首都电影院这五个大字在长安街上显赫了66年。

: Q+ H- z2 ?/ U/ R, K; ^$ W, z7 W& p

     很久不上电影院去看电影了,不知现在的影院里是什么样的情景,只是想起小时候在首都电影院里看电影的情景,总是不知不觉地笑意浮现在脸上。

/ N+ Z5 b6 P. v; j$ Y+ W4 @

      那时学校会经常组织学生看电影,有的是配合政治教育,有的也是丰富课余生活。孩子们只要一听老师宣布看电影,无不欢呼雀跃。首都电影院在当时的北京也是首指的了,在首都电影院看电影是大家都盼望的事儿:离家近又在长安街上,大人们都放心;电影院大还不像其他电影院那样会有一些柱子挡住视线,看得痛快;在其他一些影院还是条板凳、破沙发时,首都电影院已是翻板儿椅了,坐着舒服;还不愿意坐得太近,那样看会头晕,可也不能自己挑选,各班都是分配位置,当然也被坐过第一排;最高兴是坐到了楼上一排,趴在座儿前的台儿上看楼下同学的入场,或看到了熟悉的同学,叫他一声儿,看着他那莫名找不到北的样子,大家哈哈大笑------。

1 a1 C" }* L I- i1 _; D2 o9 t

     看电影都是早早儿就到了,分单双号入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听着开映前的音乐,兴奋的等待着放映时间的到来。钟声三响,熄灯,工作人员就把丝绒的门帘儿和窗帘儿都拉上了,后面小窗子里的光带直射到银幕上,这就开演了。通常正片儿开始前有加片儿,多是新闻纪录片儿。来晚的人在黑暗中凭着座儿下的指示灯寻找自己的位置,也有工作人员拿着手电筒帮着给找位子,都是小声儿小气儿的,影响了人家都特不好意思。那会儿的人啊,看电影都是全神贯注的,喜怒哀乐都随着剧情跌宕起伏。孩子们更是无暇无掩,似乎自己都是影片中的一员:鬼子进村了,那滑稽的音乐常常会招致全场的合唱、解放军的进攻军号,会得到全场雷鸣的掌声;紧张时刻的寂静、欢乐时刻的轻松------,这才是痛快,、这才是享受、这才是看电影!

/ m# n8 R0 g" C+ {

      散场后,从太平门走出口,到了明畅的长安街上,或拐胡同儿,走安福胡同回家,或顺长安街路过熟悉的小卖部、有个二层的小饭馆儿,打字机行、有几家住户儿、欧亚照相馆、天源酱菜、长安戏院、吃灌肠儿------。

, m- u! B1 z! P7 Q

      人有时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就这样走了这么久,也没往心里去。直到有一天,首都电影院的台阶不见了,这才意识到了什么------。若不是住在西单,下车穿过时代广场的地下,也不会发现首都电影院出现在了这里;若不是常常路过西单北大街,也不会知道,首都电影院这五个金光大字又悬在了大悦城的“城门口”。虽说首都电影院又过了七十大寿,可我心中的印象总是留在行走在长安街上看到的那些记忆中。结束了就是结束了,再延续也没多大意义了。

5 B% A1 S& R. ]

首都电影院的开演时是用钟声鸣叫。其它电影院是用铃声。上首都电影院一快开演里都有点害怕捂住耳朵。离开演大约5分钟时放音乐。音乐只要一停钟声就快响了。

发表于 2009-7-7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4-11 22:35:00的发言:
0 S5 ]; S+ H# k3 r

横窗老弟:问好!在这一片儿生活过的孩子对这些真是太熟悉不过了,这印象怎么也抹不去。第一次看宽银幕还挺紧张呢,哈哈----。那个高台阶真的就不知它叫什么饭馆儿,也许当时它就是没有名字吧?呵呵!我虽比您年长,那种凄苦和悲壮同样也经历过啊,现在想想好笑,也挺心酸的。

5 Y8 h5 t8 w$ i) I' g7 W% J& Y

高台阶“新风饭馆”当时宽银幕好像只有朝鲜的片子放映。卖花姑娘, 永生的战士。劳动家庭 一个护士的故事。尤其是坐在第一排看宽银幕的感觉,真是震撼。

) w% i" z8 I# P* M

 

发表于 2009-7-7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4-24 23:59:00的发言:
1 J; j; M8 C% Y5 M) T/ f! L

谢谢您,横窗老弟!也祝您愉快!

8 L7 \3 K* p; @4 j

接下来就是全总大楼,满墙的爬山虎,一直充满心田的那一片绿------

( D1 d% D0 ^9 E4 h. A' z* I

原来那里叫全总大楼啊!后来我看见的只有8341部队的人在那里了。全是解放军在那里驻守显的神秘。

发表于 2009-7-7 2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3-20 21:11:00的发言:
# e5 B5 g) |% S# r

      喜欢走这条胡同是因为它几乎和通往西单北大街的所有胡同相连,其中白庙胡同和舍饭寺是我最爱去的:白庙胡同里有个同学家,是北京第二医院的家舍。大门进去,吸引我们的不是别的,是右手边院里的那一群狗,有十几多只呢。个个凶猛壮勇,被木栅栏拦着,见人来狂吠,立起来一人高,是二院用来做试验用的。想起来是有些残忍啊,但我觉得那才是狗呢,决不会被人们叫成狗狗------。同学家的后窗外就是36中的操场,爬上桌子,推开窗子,就跳到操场上了,真开心------;舍饭寺胡同口上,靠着西单菜市场的有一家食品店,忘了,好像叫利生,那个糖炒栗子呀,又大、又圆、油亮油亮,老远就闻着香了,这栗子是老北京有名儿的------。

! T6 @/ w) z8 B5 G9 F! Y) J2 Y7 y* L0 I

     子屋,我想起来就又写了点儿。

' q/ j" E% K# x2 [* P% Y7 G$ H6 w

白庙胡同里有个西单交通中队。过去二龙路医院的肛门科的住院部也在那里,不过是平房一个大院子。在胡同北面。还有个二龙路小医院。在西单路南边好像挨着天福号的边上? 公义?边上还有个邮局吧?

发表于 2009-7-8 0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7-7 23:40:00的发言:
' Y9 C, o! [3 t! c6 M0 L7 c* L$ _7 P

看来您就住这片儿了,老朋友,问候一下!

* g( @7 j4 k! ~ v- M: n- p

因为小时候常闹病,去第二医院看病经常打针。要路过那条胡同。现在想起来屁股都隐隐的做疼呢。油坊胡同。绒线胡同,安儿胡同。太熟悉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0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面茶油饼在2009-7-8 0:30:00的发言:
% T6 T( e: g1 B' q

是,您说的对,我是1971年搬来这儿的。谢谢您!喜欢看您的帖子!

8 I) u; Q6 Y0 S" e0 R

握手!谢谢您!

6 v4 I6 b) |1 w) O. m; f; M- S

 

发表于 2009-7-8 0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路丁老兄的文字,有印象,又不是滋味。

0 w0 \* v# i: m9 i1 R

 长安街很长,讨论多是说的西单一带。这一带以前是这条街最平民的部分,最有文化的地方,也是这些年最能招来推土机的地方。 在那些人心目之中,这是面子、形象的部分,你们平头百姓根本没有说话的份。

3 d) M5 ?6 F2 }! \- C

 有句话,“有知识没文化”,那些人什么都有,就是没文化,而且越是有文化的地方越让他们不顺眼,不拆得一干二净决不罢休。

8 ^ C* ]+ Q& U

 

发表于 2009-7-8 0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7-7 23:40:00的发言:
: @# c7 k* ~: D* Z- X7 c

看来您就住这片儿了,老朋友,问候一下!

( \* z3 d' t. n) e0 o+ y) s7 E

是,您说的对,我是1971年搬来这儿的。谢谢您!喜欢看您的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土机现在还在这儿,街和广场的概念已不分明,都拆了也就痛快了。
发表于 2009-7-8 0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7-7 23:33:00的发言:
) h$ q1 ]- e( d. G2 Z0 ^+ y

问好!那个卖花姑娘,每场放完,您看出来的人吧,全都抹着眼泪儿,有人看好几遍呢:)

+ R+ `# X6 R7 i0 [ F

还有鲜花盛开的村庄,里面有个镜头,是个妇女在用一个石头样的东西在磨米吧?突然昏倒在地上。磨米的石头砸在她的身上的时候当时电影院里也是哭声一片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0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睡觉了,明晚再聊,晚安!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2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面茶油饼在2009-7-7 23:09:00的发言:
7 Y9 ?6 W3 L% M

首都电影院的开演时是用钟声鸣叫。其它电影院是用铃声。上首都电影院一快开演里都有点害怕捂住耳朵。离开演大约5分钟时放音乐。音乐只要一停钟声就快响了。

6 F0 h& U" k; ]6 p- A% y% P

哈哈,是那种钟声儿,听过的都知道————:))

发表于 2009-7-7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3-30 20:39:00的发言:
+ S) ]/ L+ j/ F- v! R

东安福胡同现在开拆了,西安福胡同早就平坦无影了,可原来的西安福胡同是我通往长安街的一条必走的路。不说是东西,那时就叫安福胡同。西口在宣内大街上,南面是一个五金交电商店,胡同口有一个钉鞋的皮匠,夜晚一溜儿小吃摊,马路对面就是又一顺。喜欢走安福胡同是因为能路过首都电影院的后面,看着墙上的小窗子,听着里面电影放映的声音,似乎就是看到了电影一样。

* a q/ Y( f' L! m2 h1 O* _

在首都电影院的旁边有一个小胡同和安福胡同连着,从那里拐出来就到了长安街上,而那胡同口上有一家打字机行,好像坚持到了90年代初还有,真的记不清了。

# D7 M/ O z# |1 y# E

首都电影院的对面有了电报大楼,就听着“东方红”的钟声,走在长安街上------。

4 P; s; v1 R, r0 Y- h9 q9 O

那个小胡同很窄,好像叫贤孝里吧?出去往南就是安福胡同了。在安福胡同能看见高台阶和首都电影院的后门。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面茶油饼在2009-7-7 22:58:00的发言:
: ^. A3 q; l+ i, E0 J, J

高台阶“新风饭馆”当时宽银幕好像只有朝鲜的片子放映。卖花姑娘, 永生的战士。劳动家庭 一个护士的故事。尤其是坐在第一排看宽银幕的感觉,真是震撼。

& W: P* V6 T4 s+ q# _

 

: d% G& l7 o/ @) s" X) K

问好!那个卖花姑娘,每场放完,您看出来的人吧,全都抹着眼泪儿,有人看好几遍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面茶油饼在2009-7-7 23:05:00的发言:
. j+ T0 `! L, |0 M

白庙胡同里有个西单交通中队。过去二龙路医院的肛门科的住院部也在那里,不过是平房一个大院子。在胡同北面。还有个二龙路小医院。在西单路南边好像挨着天福号的边上? 公义?边上还有个邮局吧?

; z) `, f; X; x: X

都对上了-----:))天福号在西单北大街的路东,挨着石虎胡同那儿,后来好像还有个卖小人蛋糕的,边烤边卖-----,一说就勾起来了,那次横窗老弟说穿胡同,西单这一片的胡同没不连着的,真想哪天把它画一大地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0 15:14 , Processed in 1.293648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