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7 _# Y L6 k! | G3 c 说到长安街,不得不提天源酱园 。 0 f4 u4 u" K/ V6 Q$ Q! u _
这也是个百年老字号的店了,它创业于清代同治八年。说创业,其实就是由当时京城“四大当铺"之一的刘湛轩用二百两白银买下一家即将倒闭的油盐店开办的。店主当时的目的是为了接触上层社会,所以请酱菜师傅引进清宫御膳房的技术。天源酱菜是典型的京城酱菜,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其特点是“甜、鲜、脆、嫩”,甜咸适度,味道鲜美。一九三九年出版的《日下旧闻考》曾刊载:“北京酱菜, 颇为著名,甜酱菜以天源为最佳 ”。话说有 一次,慈禧太后吃到“天源”的桂花糖熟芥时大加赞赏,消息传到酱园店老板那儿,他立即把堂内盛放糖熟芥的瓷坛,以红漆木架装饰,并标明“上用糖熟芥”字样。一时天源酱园名声大振,不少豪门官贵成了座上宾。老板借机求当朝翰林陆润庠题写了“天源号京酱园”金字牌匾,清末状元王垿又为天源酱园题写了,“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首藏头诗高悬于店堂四柱,天源酱园这家以微咸而甜鲜为独特风味的京城南味酱园就更驰名京城内外了
$ p/ A8 k: [2 k% k }7 v( Z4 ] 这都是过往历史的记载了,在自己的眼里,从打接触了它,也就深深地留下了印象。
1 s! ]- H# h% x/ I1 z5 B 因为它在长安街的路南,也就不会有了夏日的暴晒,还有几棵槐树在门口遮着荫儿。门前就是长安街上行驶交通的车站,长安街上过来过往的人,也都会顺脚儿进来看看。两扇大玻璃的推开门,旁边也是大玻璃,从外面就能看到里面,似乎也就闻到了香香的酱菜味儿。前店后厂,腌制之后就直接卖出,永远是那么新鲜,永远是那么入口。翠绿的虾油小黄瓜、乌乌的大头菜、油润的熟芥、一根根儿的小酱萝卜、高酱八宝、茄包儿、甘露、水疙瘩、甜面酱、黄酱------,目不暇接,柜台里货架上青花瓷大瓮坛擦得净净儿的、盛得满满儿的,店堂里永远是干干净净、亮亮堂堂,凉凉爽爽。玻璃柜台后面的售货员忙碌着,脸上挂着笑,那字字儿的京腔儿,让人觉得那样的亲切,您哪怕就是买一丁点儿,他们也是和气接待,是啊,和气生财嘛!人们进进出出,有时也得排排队,在这酱香的环境里,还真没见过急赤白脸儿的。
0 L) T! B- D6 E% v8 o# P 酱菜用纸包,可又不会渗出汁儿。还有那装酱菜的小篓儿,那是到现在也让我惦记着的。形状,有点儿像渔篓儿,我找不到规则的词儿来形容,只好说是扁方圆的,圆颈口,是用柳条编的,上面油桐,黑油黑油的,挺招人待见。酱菜买得多就用小篓儿盛,保鲜,不易坏。上边用一张天源的纸一蒙,再用小绳儿一扎,提溜儿着就走了。也许是第一次吃到天源的酱菜时,父亲就是拎着这样的小篓儿回来的,对这小篓儿就有了抹不去的亲切。后来就不再见到了,直至前些时,我去天源买酱菜,这一段对话,让我心里着实堵了几天: " s) p5 c, Q0 P
我:您这儿还有那种小篓儿包装吗?
, w# G" h3 A" J E 售:我们这是卖酱菜的,不卖篓子。 $ x4 O8 s" k8 H" A2 ~$ R- {
我:我说的是装酱菜的小篓儿。 . R- g4 E* f! q S, x7 |5 Q* W8 T
售:没听说过。 3 ?8 u0 L- { M2 M6 s7 N
我:过去有,柳条儿编的。 + l. g0 F0 t7 G9 R$ h" `, W
售:那是什么朝代啦!
9 B* c8 W5 C/ h. B# \/ R 我:其实那包装挺好的。 / J; j" i# f+ X
售:现在谁还用那个啊,您真逗! ( P' v( G% G% E3 z$ I& `
听那语调儿,看那脸神儿,我无语了。
6 l- w$ x& n% ]4 z: W; i L8 F 是啊,过去了,都过去了,长安街都几经修拓,我却还停留在记忆的印象中。 6 B1 }- |: b6 {
曾几何时,这在长安街上神耀了一百多年的天源酱园,已悄悄的缩在了这里,大牌子还挂着,只是不知有多少人还知道它现在的位置。店里有酱菜柜台,还有的是油、盐、烟、冰棍、扒鸡、米、面、点心------,名声也许还远远不如楼上的大世界音像,虽然它还在西单。酱菜没有了香色,也没有了润泽,青花瓷坛还有,怎么就不再让人还有想品尝的欲望?店里常常空空荡荡,只是在周六、日早晨开门前,早早儿的可以看到门口排着长队,那是在处理“边角儿剩料儿”,10 元钱一大包儿,真的,比起现卖时的价钱要划算得多了,谁还会去考虑它的传统风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