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y: J3 a$ `, {" r 西天梵境(大西天)
1 P0 k$ _# c: \) N! j- J9 ] 西天梵境北海北岸,静心斋西。
& }+ I4 E5 I3 X9 ?
西天梵境明代时为经厂,又为西天禅林喇嘛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扩建后,改名西天梵境。据《国朝宫史续编》载其管理情况为:
2 s$ |7 q+ t2 P, {. L& Q. g) m* e3 a “首领一,无品级。太监九,俱充喇嘛。首领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制钱七百。太监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制钱六百。”
+ u% r4 l Y0 R4 l! a 民国时徐世昌,曾捐资修葺,将山门“西天梵境”改为“天王殿”,后称此处为“天王殿”。后渐荒废,《三海见闻志》作者曾感慨道:
/ [4 I0 s, V* B: [; o" _, C “今殿壁绘画已不复存,古槐数株,犹是数百年前之物。在清初盛时,亦有斜阳蔓草铜驼石马之叹,今则殿宇荒凉,佛光暗淡,瓦砾盈阶,无人过问。不知在历数十百年后,其景象更如何也。”
6 [+ Z& `# _" q6 z- i! B. d! H
西天梵境坐北朝南,前有四柱七楼琉璃牌坊一座,南临太液池。南向额提为“华藏界”,北向额提为“须弥春”。山门为歇山黑琉璃黄剪边顶仿木结构券门,为三座,门之间有琉璃墙,中间门额为“西天梵境”。门内东西为钟鼓楼,重檐歇山调大脊,灰筒瓦绿流利瓦剪边顶。后为天王殿五间,歇山调大脊,绿琉璃瓦黄剪边顶,殿内左右立四大金刚,殿外东西各有一座石幢,东边的刻金刚经,西边的刻药师经。天王殿后为大慈真如殿,建于明万历时,殿五间,为重檐庑殿顶,黑琉璃瓦黄剪边,该殿全部为楠木建成。前出月台,有额为“恒河演乘”,联为:“无住荫慈云,葱岭祗林开法界;真常扬慧日,鹫峰鹿苑在当前”。又北向联为:“日月轮高,眄七宝城如依舍卫;金银界净,涌千华相正现优昙。”皆为乾隆皇帝所书。殿内供奉铜佛,佛前有铜塔二,木塔二。木塔即为铜塔之模型。《金鳌退食笔记》载:
, `+ h9 L, s3 O$ w “殿壁绘画龙神海怪。又有三大轴,高丈余,广如之,中绘众神像二十余,左右则文殊、普贤变相,三首六臂,每首三目,二臂合掌,余四臂擎莲花火轮,剑杵简槊,并日月轮、火焰之属,裸身,着虎皮裙,蛇缠胸项间,努目直视,威灵凛烈,金涂错杂,形彩陆离,传为商喜笔也。殿中立一小台,可丈余。台上有亭,如毘卢顶。亭中黄伞下,则西天说法像也。真如面南,周圜而谛听者列如团箕。像皆尺许,范铜为之,冠簪袍笏,仪表肃然。中垂五六线,下系一物,似机床,又如车轴,若转轮状。东西列四从神,各四尺,眉结云聚,目棱电击,猛焰慧肩,忮蜂抢轩,戴银兜鍪,衣乌铠,佩弓矢,仪容严毅如生,盖傀儡胎也。”
1 I0 V3 O: U& Q3 y/ t! b8 | 殿东西各有配殿五间,歇山调大脊,绿琉璃瓦顶。殿后历级而登,为华严清界殿,殿三间,重檐歇山,黄琉璃瓦绿剪边顶。殿后为七佛塔亭,为重檐八角,绿琉璃瓦顶,黄琉璃脊,内有八角石塔一座,塔上刻七世佛和乾隆所书《七佛塔碑记》。后为大琉璃宝殿(琉璃阁),殿为二层,上层为重檐歇山顶,上下层皆为绿琉璃瓦顶。额为“华严清界”。联为:“七宝同庄,金界普成具足相;三轮共转,玉毫齐放大圆光”。又有额为:“现法化报身,分涌真常连叶;摄闻思修教,并拈微妙昙华”。皆为乾隆皇帝所书,殿内琉璃砖均刻佛像,与善因殿相同。大琉璃宝殿前琉璃阁四面有迥廊六十七间,四隅各有四角攒尖亭相接,亭为绿琉璃瓦黄剪边,廊为绿琉璃瓦,后所称为万佛堂。游廊于1955年改建为转角房26间。
6 r7 E3 X9 k4 v- E' \1 ]" |3 B 琉璃阁所在之处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曾建有宝塔一座,塔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塔为九层,为琉璃砖塔。塔顶为铜质镀金宝顶,周围挂镀金铜索风铃。但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该塔遭火焚而毁,同时烧毁其他殿宇楼阁十七座。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此地建为琉璃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