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美斋因梁实秋常去而有名;二是这里的招牌菜一鱼四吃(红烧鱼头、糖醋瓦块、酱汁中段、糟溜鱼片)和烩两鸡丝(生鸡和熏鸡,红白相映),誉满京都。原来商务印书馆的辞书专家叶知秋先生当年曾有诗赞美:四作鱼兼烩两丝,斋名致美味堪思。 / O" D' p* r1 F
其实,在老北京,饭馆都叫堂、楼或居,叫斋的,一般是点心铺,致美斋最早开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就是一家南味点心铺,以萝卜丝饼、焖炉火烧和双馅馄饨出名。同治《都门记略》中专有描写致美斋馄饨的诗: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致美斋后来发展成为山东风味的饭馆,是和清亡之后宫廷菜出宫有关,鲁菜正好挟风气之先,当时有俗语:东洋的女人西洋的楼,山东的馆子福山的厨。福山是山东的一个地名,当时北京的山东饭馆里的厨子大多来自那里。致美斋发展到东西两院两楼,东边日出西边雨,西边做菜东边送,穿街过巷,遥相呼应,规模颇丰,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正是梁实秋常常光顾的时候。 - e& I0 x1 T+ t8 R
$ N( q# P9 ~' F1 e U- \
" C+ u/ p6 }, X/ W 按照书上介绍的,致美斋在煤市街的北口,我一头扎进最北头,和廊坊头条连接的地方,问一个倚在院门晒太阳的老爷子。他用含混不清的嗓音告诉我:你走过梭了,在南边,就靠着大栅栏西口那地方,是有个致美斋的二层小楼。我只好折了回去,敢情原来煤市街北口就到大栅栏的西口。过大栅栏西口往南走几十米,找到一个二层小楼,灰砖,磨砖对缝,还有雕花门楼,问问对面卖烟的一个50多岁的男人,告诉我这不是致美斋,是原来的一座老戏楼。 2 w5 ]. Y* l# }0 z3 h3 a
还不是,它应该就在这附近,但附近找不到一个二层小楼。我在附近转悠,心想煤市街还没有拆,它横是不能够插翅飞了吧?十年前就和它擦肩而过,这次说什么也得找到它。终于等来一位足有80岁的老爷子颤巍巍地走了过来,赶紧上前打招呼询问,他指着我眼面前马路东边一个灰色门墙的院子说:这不就是致美斋吗?然后他指着西边说:这里面是它的西院子。原来它就在我的眼前,伸手可触,却像是和我在捉迷藏,藏在灰墙后面,藏在历史后面。
( z, K: K) u1 h4 q/ t0 R6 x- A 知道西边是致美斋最早开设的地方,由于生意越做越红火,才又买了东边的小楼,所以就先去了西边。西边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走二十来米长的距离,见一个破旧的木门,上面有两个门牌,都写着煤市街67号,一个歪斜着当啷着。进门往北一拐,是一个院子,一座坐北朝南的U字型木楼,想必就是致美斋了。原来院子里有一个6平方米的长方形木鱼盆,养着活鱼,客人指鱼为菜,当场摔死,以示决不更换,旧京城把这叫做“仪注”。如今院落和小楼都破败凋敝,我走上摇摇晃晃的木楼梯,楼上的房门几乎都上着锁,没有什么人在住了,都在等着拆迁。四周杂物堆积,树叶萧索,只有房檐依旧,还能够依稀看到当年的情景。站在楼上,安静得像是时光倒流一般,恍惚回到了致美斋最鼎盛的时候。 x% l! @4 M7 S- ~7 t( H% n
我再来到东边,高高的灰墙,一分为二,靠北临街有一座房子,已经拆去一空;靠南有一扇红门,走进去,是一个院落,立刻看到也是一座U字型二层木楼立在眼前。外面的灰墙遮挡住了它,大概那是后来修的。这里的木楼坐东朝西,比西边的还要破败,楼梯都已经腐朽不堪,一脚踩上去,吱吱直响,随时都有可能坍塌。楼上的房子有的已经拆空,整座楼除了一家传来狗叫声,再没有什么人家了。望望凄清的院子,想起梁实秋在《雅舍小品》写过它的大叶树长到二楼的窗户前那一片绿阴蒙蒙的样子,真是觉得恍然如梦。 & G" Y ^& a- S
走出院子,门口停着一辆大卡车,正在往车上搬拆下的木料,带有漆绘的木头,透露着一些历史的密码,在车上分外显眼,一百多年的历史,都要被装到这车上拉走。红色的院门上已经没有了门牌,只是用粉笔写着煤市街70号,提醒着这些前来搬运旧木料的车辆。
' B$ l: [7 i) i$ S 幸亏我来得早了一些,要不真的看不到致美斋了。
- t- S' g1 A7 N) y9 r& {4 I" d& C2005年2月15日大雪中 (肖复兴)
* _6 ^7 a; N$ c8 l7 B8 D- T7 Q
( A @ E' a0 ^6 z& E0 z 2 o" b& S/ e1 @. K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