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22413|回复: 34

老北京四合院的门墩概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5 2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K8 \! r" u7 P

四合院的门墩

" ~! J/ d8 F0 e8 c [' S

门墩与北京的四合院密不可分。门墩又称门座、门枕、门鼓,是安放在四合院的大门底部,起到固定门框,安插门轴作用的石质构件,是由“门枕石”发展而来。门枕石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并安插门槛,并由门槛分为门内和门外两部分。门内部分有一圆形凹槽称“海窝”,用于插入门纂,即门轴的下端,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一起起到固定门轴,便于开闭门扉的作用。门外部分历经演变和发展,逐渐成为宅院主人身份的标志,被称为“门墩”,读作“门墩儿”。

$ R# X8 E7 z, J5 |+ W! ^

位于四合院宅门外的门墩雕刻十分精美,由须弥座、锦铺和鼓身等部分组成,鼓身主要有鼓形和箱形两种,鼓形的称“圆鼓子”,箱形的称“方鼓子”,鼓身上雕刻着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石刻艺术珍品。门墩也作为整个门枕石构件的统称,并根据门楼的形制不同,门墩的形制也各有差异,且还有一些其他的鼓身造形。

8 S, X( U; C' T) O' K

从建筑的功能上看,门墩的起源与宅院同步,最初只是起支撑固定门扉的作用,为的是让门轴安装稳固。后来为了区分门第,随着大门占地面积的扩大,门外的部分也相应地加大突出,枕石的头部越做越高,以至后来用料用工远远超过门枕的实际功能与作用,除了建筑功能以外,增加了宅院主人身份的标识性和观赏性。由此,门墩逐渐演变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 X ]1 n, x5 Z/ f: |" W

须弥座是整个门墩的基础,雕刻有莲花的纹饰,上面通常是锦铺,俗称为包袱角,顶端多有兽吻或狮子。数量颇多、最为精美的的门墩就要算是常见的鼓形和箱形两种,又以鼓形门墩为典型。

( P/ S% f: U% S1 G* G

鼓形门墩又叫“抱鼓石”,形似圆鼓。关于这种圆鼓子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官衙门前升堂击鼓和守门狮子的结合体,本用于官衙,后来安放抱鼓石便成了权利地位的门户象征;一说其本是战鼓之形,本为武官宅门的象征,抱鼓石的等级也由宅门的等级决定,原本雕饰有兽吻的抱鼓石是高级武官,没有的是低级武官。

2 _* y8 G2 K7 p4 L' y

无论如何,最初只有官宦人家的宅门,才能安放抱鼓石。但清中期随着捐官制度开始泛滥,捐官政策为商人扩充政治资本的同时也为抱鼓石进入商贾大户奠定了礼制基础。清亡

3 K* P( C, }6 i% C* s* @. ~

之后,宅第等级限制消亡,不少迁入北京的官僚、军阀、富户在新建、改建宅院时自不会受旧制之限,于是才有了北京城数量众多的抱鼓石门墩遗存下来。

. y, A0 r7 z" a5 D9 {

而箱形门墩,形似书箱、钱箱,又被称为“幞头鼓子”,箱体称为“幞头”,原本主人家多为文官或商贾。最初,箱形门墩带狮子雕饰的是高级文官,配其他雕饰的是低级文官,

$ ~3 ]& f5 P$ J; z. G; S# Y9 {

无雕饰的则是商贾之家。

! v; h- }% b7 p# e/ u1 B: ^0 Z! v

圆形和方形门墩的选材考究,正面和侧面通常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的纹饰。圆鼓的两侧图案以“转角莲”最为常见,讲究的还刻有各种吉祥纹样,如: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等;也有刻五个狮子寓意“五世同居”、刻蝙蝠、铜钱寓意“福在眼前”、刻稻穗、花瓶、鹌鹑寓意“岁岁平安”等等。圆鼓子上面一般为雕有兽形,或兽面或站狮、蹲狮、卧狮,兽面即是龙生九子之“椒图”,具有镇宅避邪之功用。王府、皇族门前,更直接将门墩设置为狮子的形象,称“狮子门墩”。

( x- ~7 H. y8 \1 f

由于鼓形门墩深具影响,因此也习惯以“鼓”字来称箱形门墩,将其称为“方鼓子”。方鼓子也多精美雕饰,四面都刻有不同的吉祥纹样,同样可分为瑞兽祥云、花鸟虫鱼和

* g/ n! \% z( D

器物什锦等等。

3 c- m% I- h0 U' [0 M4 {

门墩是四合院建筑宅门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和门簪、门槛、门框、门扉一起产生的整体装饰效果,具有祈福、吉祥、辟邪等装饰作用,大大增强了宅门的美感,更成为一

- P, p8 c1 |' e$ H/ D

种精美的石刻工艺品。

. } v6 w: {0 p3 f. ?7 Z: K

 

( {, r, Z3 D+ c1 M, d! r+ ?

注:摄于潭柘寺的圆鼓子门墩的鼓心上,即是最常见的转角莲花图案

6 l* V8 @+ r( K( i* T! e

 

老北京四合院的门墩概说

老北京四合院的门墩概说

老北京四合院的门墩概说

老北京四合院的门墩概说



发表于 2009-2-15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非常细致,学习了。
发表于 2009-2-15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贴!学习了。
发表于 2009-2-19 1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向老师学习
发表于 2009-2-19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09-2-20 0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保留我的意见,只能说,现在网上的都不准确,千篇一律,都是日本爷爷留下来的...写东西,还是靠实际才好

发表于 2009-2-20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9-2-20 1:00:00的发言:
, d! D8 N$ b$ z8 x6 w# B

我保留我的意见,只能说,现在网上的都不准确,千篇一律,都是日本爷爷留下来的...写东西,还是靠实际才好

. |2 r7 |% N$ \; |

 

. r: m3 c" a6 z; }" k

我觉得是论据不足,也不能说日本人说的是错的,但佐证不够确认这个论点。有意研究这个的,可以丰富论据,找到足以证明或推翻这个说法的资料。

发表于 2009-2-22 0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2-20 8:40:00的发言:
) U, [ g }9 H5 A- |

 

3 d, M. i- i3 |, T2 J

我觉得是论据不足,也不能说日本人说的是错的,但佐证不够确认这个论点。有意研究这个的,可以丰富论据,找到足以证明或推翻这个说法的资料。

3 u5 K7 p1 [6 F

但是大家都是网络上搜索的,包括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0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2-20 8:40:00的发言:
$ ~" g2 [6 L# O8 t, |9 Q5 v) k

 

f" w, G0 E1 w% Q9 [

我觉得是论据不足,也不能说日本人说的是错的,但佐证不够确认这个论点。有意研究这个的,可以丰富论据,找到足以证明或推翻这个说法的资料。

6 P+ e# u1 M( Y" l

不是推翻不推翻的,是因为根本没人真正的研究这个,所有的观点用的都是日本人,本身就是对这个研究的亵渎,还发什么言论,不过全是照搬人家的,没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17: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们放心  我不会理会这些的  图是自己画的  照片自己拍的   文字自己写的  不怕被别人说

/ G# c4 p% {6 t# w5 n0 W! q& M

 

3 c" w: P1 s% I( d# Z; c- ]

网上查的东西的特点就是  第一是片面无知  第二是错误百出

4 E: k1 Q3 b c" q

 

V/ ]0 ], U* j! p

诠释一个概念  一定要来源于专业书籍 但专业书 也要严格区分

2 G* v" p: s; X6 y5 t( i4 |. J* z1 T

 

v/ q6 g( U8 v1 |8 o) K

有的专业书  水平也很差 一样错误百出  胡说八道

8 @, H) C/ A7 Y: u2 z' v

 

|/ h9 u* G2 ^7 ^

需要认真鉴别

发表于 2009-2-23 1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油油在2009-2-22 0:30:00的发言:
3 h0 O4 ^( ?9 w

不是推翻不推翻的,是因为根本没人真正的研究这个,所有的观点用的都是日本人,本身就是对这个研究的亵渎,还发什么言论,不过全是照搬人家的,没意义

) Q, p$ U, E9 i" ]

可以摆摆自己的观点,这样才有说服力

发表于 2009-2-23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2-23 2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老人的精神值得表扬,但其观点缺乏具体的论证,岩本走访的门墩不是很多,他的观点很多只能说是在其考察过的区域内得出的结论,缺乏宏观性和客观性.其中主要观点的“文臣家用方形门墩,武将家用抱鼓门墩”本身就是老头自己的观点,但被广为流传,这点不能怪人家老头,人家有人家自己的观点是没有问题的。只能说我们自己缺少客观系统的研究和主见而已!再加上这几年攒书热.很多类型的书籍反复出版,相互抄袭,很多书甚至连字都不改变.类似文章或书一看而过.

% G$ {' n. V1 B6 U: |. x

 

4 I: d) U8 {/ R) g- _$ j/ l6 q1 Z

另外一点想说明.油油(侯洁)和我(刘阳)从已经合著了一本《北京门墩》(暂用名),书稿和相关照片已经交到出版社,我出书历来不求快,书稿一直在不停的修改和增加中,争取年内能出版,书中阐述了2002-2008年全面系统调查北京门墩后我俩的一点点个人观点。和岩本工夫及常润华的观点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不好说谁对谁错,到时候朋友们看过此书后可以自己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斑马兄的大作问世

发表于 2009-2-23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稿还在修改,最近考察了部分汉墓的墓门对门墩的起源和演变有些略微调整.岩本早期门墩的观点通过实际考察,确实有一定的出处.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益求精
发表于 2009-2-24 0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 学习啦
发表于 2009-3-30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已很好
发表于 2009-3-30 2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chenjun7807在2009-3-2 18:59:00的发言:
学习学习!
( c& ^- P& p$ ^. k( i

发表于 2009-4-1 1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0闲云野鹤0在2009-2-23 17:23:00的发言:
k3 g+ T( M z' H1 h- h$ I3 K: p* I) m

朋友们放心  我不会理会这些的  图是自己画的  照片自己拍的   文字自己写的  不怕被别人说

" J6 N$ d5 b" b, E* ~/ f% j

 

5 q+ A, |$ A u) S

网上查的东西的特点就是  第一是片面无知  第二是错误百出

2 E" D7 u# j1 N

 

7 a! r3 ]* Y) i0 N0 J+ V

诠释一个概念  一定要来源于专业书籍 但专业书 也要严格区分

; ~( ^) I6 q0 m( p

 

" O. S& H$ a, H# C

有的专业书  水平也很差 一样错误百出  胡说八道

1 D V5 n v! b

 

( w# A! q, T" V' q# W6 H I5 v

需要认真鉴别

; n) H4 c* E6 y0 ~8 a

既然这么说,门墩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给我讲讲

发表于 2009-4-1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很专业,学习!

/ O/ ^/ `- [% u, k# s

这个也是门礅吧?咋俩鼓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颐和吴老在2009-4-1 10:31:00的发言:
; R" y4 t$ q. v7 K

楼主很专业,学习!

+ X* B$ c' w' z. v* s$ U

这个也是门礅吧?咋俩鼓呢?

/ D. r! A9 K; e2 H: w9 u4 {
QUOTE:
$ ^4 W; D/ W3 Y- O" \9 O
QUOTE:
0 B; p3 U& ^1 R6 e
QUOTE:
这不是“门墩”,而是“滚墩石”,别看圆鼓子样子差不多,但和门墩的作用完全不同,具体用途如的差别下:门墩的作用是支撑、固定门框,还可以插入门槛,后面门内部分的海窝插入、固定门板上的门轴,用于门扉的开合。因为那时没有今天的合页,哈哈。最初就是门枕石,内外大小一致,没有花里胡哨的雕释。这是其真正的实用功能,后来演变成为今天的经过精美雕饰的门墩,不再多说。门枕石据说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我相信应该比这还要早。另据说北京现存最早的门墩是在社稷坛门前的一对石墩,说是隋唐时期的遗物。并且今天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五塔寺)内藏有很多唐代与辽金的门墩。一直说去拜访一下刘卫东兄,好向他请教,还是很久以前一起吃过顿饭,好久没见了。到时候再补补课吧。(上图很清楚的显示出门墩的功能)
6 i8 P) s( W/ a5 ~
QUOTE:
而作为滚墩石则没有门墩(即门枕石)固定门轴的作用,其特点是内外或称前后样式一致,都做成鼓形,美观对称。滚墩石其实的作用就是戗石他的作用是支撑和固定其上的木质结构,一般会用在独立柱式的牌坊门、独立柱式的垂花门、木影壁、石影壁的下方,起到固定和支撑的作用。滚墩石一般会和其上的戗石或木质戗板结合应用。有意思的是,紫禁城永寿宫内有一座石质的影壁(或称石屏风),下面的戗石并不做成鼓形,而是雕刻成精美的异兽,其实是滚墩石的变形。(从下图可以清楚的看到,滚墩石的作用和实际应用)
% X7 A7 o0 j; ~
QUOTE:






 
0 U) V, a, O& z% b5 K



发表于 2009-4-1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详细,态度认真,好解答。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1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可能觉得自己是专家、是学者,这种低级的问题根本不屑于回答

; D5 m- \/ g' d3 q

但我们做的正相反

0 ], r5 p$ Y6 `

论坛是做什么的

. i: H+ V" T/ ?% v! w$ j9 z

除了是一定的水平的人相互交流,以取长补短,促进提高之外

& }( K; Q) K9 m$ A! O) c

更主要的是,使更多的初级水平的人、没有入门的人、有兴趣的爱好者们都能够对北京文化有所深入了解的地方

- v- \0 I: B% x

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7 y# s; K5 ~; \( p# h# @% k

我们为什么要在今天呼吁保护,就是因为决策者、当权者、广大的大众阶层,对文化的缺乏了解

$ ] p# N# e2 ^/ C: H( e

对北京的毫无认识、毫无感情

1 I0 w$ X9 K+ w4 A1 M

我们应去主动普及,唤起大家的认识和热爱

) S: d. z6 _7 g% ^. n

这个工作,是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的,并且就在这里

: T, j5 P' T/ {4 f" ]

并且,这里是一个平台,汇聚了很多爱好者

8 q( I- d1 _9 r. r% Q3 y0 G; F

他们主动提问,我们更应该尽最大可能的予以解答,这是我们工作的职责所在

6 v4 |4 R- r7 _9 f( z! b

否则,不但不配做这个版主,可能连作人都是问题了

4 N7 v/ h- M5 I

更不用说灌水、说风凉话、故弄玄虚了

/ V& P) b) x# W" Z0 J5 G

不论有没有学问的朋友,都不该高高在上

, C' E3 }& q$ e1 x9 [0 K0 o" B) P

不论你知道多少,哪怕只要是知道一点,我们每个人就有义务和责任来主动回答

0 g. p/ Q5 k4 ~

做到大家互相帮助

$ a7 q6 O+ h- H Z6 J# I

如此,这才是一个真正有水平、有层次、有责任的论坛群体

. B4 m8 l+ W3 Y+ E

这应该成为我们办各类文化论坛,的共识和宗旨

" ]# D+ l6 M+ y N$ b5 d

我认识这样一个人,他就是陆元老师,他永远是我的榜样

7 K3 N+ b. X: A" b, v; F, M

再拜

发表于 2009-4-1 1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网应该有文化普及的一点作用吧,当然,治学要严谨,不论资料来源于何处,要详细考证,暂时有定论的东西,如今后出现争议,也要随时调整,给网友一个满意的答复。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1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9-4-1 13:15:00的发言:
老北京网应该有文化普及的一点作用吧,当然,治学要严谨,不论资料来源于何处,要详细考证,暂时有定论的东西,如今后出现争议,也要随时调整,给网友一个满意的答复。
. H! j% j9 `- M6 R' C6 r0 ]

说得好,与时具进,随时完善、更新自我

发表于 2009-4-3 0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1973在2009-2-23 18:57:00的发言:
+ u7 T2 @" K0 {8 l

油油有自己的见解

) u& u0 }( @* O, N1 f! ~$ S

据说石刻艺术馆的馆长对日本朋友的门墩"研究成果"也有不同看法.

0 g8 c% A7 l8 _) O" g( _! x; M

 

' [. ^7 j! B1 g6 }1 `

 

: M2 ?, q5 p6 ]& n' O* I

大家多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 t/ X% ]: n% g. @3 g

多谢...

+ N9 {. y- P7 m% G5 c# N

书未出版前,我有权利保留我的意见!

发表于 2009-4-3 0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说一句,以前有的人说,抱鼓门墩就代表着将军或者是宗室,试问,北京胡同里遍地的抱鼓门墩,不分南城北城,难道也遍地将军宗室不成??八旗驻防从何而谈??

S2 t) J+ g3 k+ s$ B1 W! p7 _

 

发表于 2009-4-3 0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鲁丝在2009-4-1 10:03:00的发言:
3 t% n x' t7 ]* \" @, N% t

既然这么说,门墩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给我讲讲

- b! q, F/ b F z0 P

我已经掌握了很多实物资料了,哈哈哈

发表于 2009-4-3 0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dventure在2009-2-23 18:04:00的发言:
" s6 G/ [ d! L9 b( J5 y1 O& G

可以摆摆自己的观点,这样才有说服力

+ a m1 q9 m+ I1 n

书很快就出版了,我的观点很清晰,编辑也看过了,很赞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5 21:31 , Processed in 0.160404 second(s), 19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