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_/ s. C0 e( s G5 w1 s, r % t+ u% G. A, q/ e/ [! w+ `3 |# j
与救燕大军翻越的三皇山不同,白云坨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北高南低。另外,三皇山上只有一条可行的通道,而白云坨上却有多条,让我们一时难以定夺。大致有三条:一条由东关上经化塘沟从白云坨南麓翻山而过到圣水峪一带;一条由东关上经黑牛水再上大什锦塔从白云坨中麓翻山而过到圣水峪;一条由东关上经庄户山从白云坨北麓翻山而过到圣水峪。
! t @2 G4 Z; f& ?, ~0 e3 P, e5 u & k) b" E1 o6 U# U. E9 W
为了确定哪一条最可能是救燕大军的行军路径,我们数上白云坨,把几条道走了个遍,逐一进行了比较。
9 Y* U0 R# ]# ] " Q5 f7 ]9 p! l! j- O
北路最为隐蔽,所经之处山高沟深,且山套着山、沟连着沟。山道修的很下功夫,多以石块、石条筑路。尤以其中被称作南梯的路段为最。这是在飞鸟都难以越过的崖壁上,利用崖壁的缝隙开出的一条路。条石垒起的台阶把人一步步送上高高的山巅,如同天梯一般。凡走过此道的人无不称奇。对于此道历史,当地人说法不一,有说早年就有,有说解放后才修。即便早已有之,但它的多处路段坡度过大(石阶多在30度以上),大队人马行走会过于艰难。不到万不得已,救燕大军是不会走的。 / M; n# b' U$ _9 h& ^$ r+ i" S( `# b
) \8 S2 t* v! E, _
中路没有大的迂回,直接翻白云坨而过,故此道一直处于连续上升及连续下降的走势。由于白云坨中麓垭口接近顶峰(海拔已达900多米),此路翻越的高度超过其他两路。若没有更好走的路,救燕大军也只能将就了。
8 \. a+ N" ~; ]1 e( O" B3 p& ~ p+ T$ B8 p, B# J z/ y
与北路坡度过陡和中路爬升过大相比,南路平缓且爬升最低因而是救燕大军行军通道之首选。这里不仅有几乎是为行军打造的“三条栈”,而且沿途的古迹还能表明“三条栈”久远的历史。 5 M! d8 i9 E) H0 d
! w# E/ B+ I& K5 w* b' l东关上东去八里是化塘沟村。自村后沿沟而上,先走一段宽阔平坦的土石公路。据称,这条通向山顶的公路是为建高山高尔夫球场而修的。待到公路转上沟帮的大拐弯处,离开公路继续走沟底就会在乱石和灌木丛中发现一条小道。石块黝黑、残叶枯枝、曲折迂回,一看便知是古老的乡道。幽静的沟谷,既没有开山的、也没有修道的,来的人都很少,难得乡道还保持着原生态。经过一处崖壁下的羊圈,穿过一片台地上的废墟,没费什么劲便翻上了化塘岭。从岭头开始就进入了被称作“三条栈”的通道。 + i5 i0 _# T' G' y' k
/ b, I1 e8 [2 w“三条栈”所要通过的地方,是山体的断裂面,山坡变成了陡崖,上百米高的陡崖延伸出好几里。“三条栈”既不绕行陡崖的上方,也不绕行下方,恰恰就在陡崖中间横切而过。
: Q' N& W9 M, A" O; J
/ T' ~& O; @! ]: L4 b通常山道都开在山体相对平缓的地方。要在悬崖陡壁上开出一条道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古人就是聪明,他们在没有开山设备和测量仪器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崖体上自然形成、近乎水平的岩层,选定最合适的层面,再沿层面加以开凿、拓宽。这样,一条层面上的通道就形成了,层面就是路面。此道按照层面的走势和山体的变化逐层上升,大致上了三层岩面,故称“三条栈”。
6 i* u+ f6 v) l9 ]4 S( v9 Z , t; [' x% ?* ]1 _7 h) U
如今的“三条栈”由于多年少有人用、无人维护,已不那么平坦宽敞。路面上不是乱石就是柴草,甚至有塌落的大石块。本来这贴在崖壁上的路(用老乡的话说,上面是崖,下面也是崖)走起来就够让人提心吊胆了,再有障碍就更要小心翼翼的。想当年救燕大军的人马通过时一定也是格外地小心,那还备不住有一半个马匹、士兵跌落崖下。 , N: q4 f4 J1 X
7 y$ q/ H2 }9 q' Z. k; x/ w
险归险,道还是好道。几里路下来,差不多都是横切,没有盘旋、没有陡坡,都没怎么感觉到爬升,就从“三条栈”起点的海拔500米上升到白云坨南麓垭口的700米。翻过垭口,就是上太湖村(属于圣水峪行政村)。 2 J" L* G0 {! V6 \ ^
- V# D# Y" \: D/ o% c2 E4 W) D至于“三条栈”的来历,当地老乡好像也不太清楚。但他们知道,“三条栈”过去骑战马都可以走。其实这并非他们亲眼所见,而是祖辈人的口口相传。“骑战马”一说似乎透露出一个历史信息:“三条栈”在古代就是行军打仗的通道。 ( j' S3 V- L$ f3 F# c
. T' S' r! f/ Z7 M而当地老乡提供的另一些信息,让我们差不多找到了“三条栈”历史久远的证据。在我们向化塘沟村民打听时,有人告诉,“三条栈”所在的化塘岭岭头旁,一个叫做大石塘的地方,有一处庙址,那里也被叫做庙塘。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庙已毁坏,到六、七十年代被彻底拆除。原址只剩数堆石块以及两块残碑、一根石柱,庙址后边还保留着一处泉水池。残碑和石柱现已搬到山下。见过碑文的人说,庙是唐代所建,因石柱上刻有元通四年正月一日立的字样。然而回到京城查历史年表,并没有元通这一年号。
0 S' d5 k' T4 n% ~3 \/ }% J
/ n) G: i% X7 a7 ~* _: c几经周折,我们终于见到保存在不同地点的实物。石柱原本是一根半截的经幢,从残存的文字上基本可以判定是金代皇统四年所立。两方残碑中的一方只剩两个残块,从仅有的文字还能辨别是清代康熙五十八年立的。另一残碑分成四块,还可以拼对出长方形的摸样。只是上面见不到表示年份的字眼,大致推断是金元时期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这一残碑的文字是二次刻上的,原刻文字还未完全打磨掉。这表明,此庙年代应当更早。我们虽然一时难以搞清庙名以及它的历史演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庙历史久远,大致在辽金时期或更早已经存在,且一直延续了好几个朝代。
* G6 W* W! _/ p. i: r {) i; V 3 Y$ f- |* E2 Z+ Z: _. b
无独有偶。在“三条栈”的另一头,上太湖也有庙址,且不止一处。据现住上太湖的原圣水峪村支书介绍,上太湖原称南宅,前些年曾在这一带挖出过不少作为庙基的大条石。与南宅隔沟相对一片人工筑起的台地称作北宅,北宅上方叫塔坡,过去有塔。上太湖下方的下太湖原为红门,同样是庙址。而上下太湖周围的田地山林也都是庙产,多年前还能见到界碑。老支书的祖上200年前来到这里,一连几代人都是靠租种庙上的地过日子。 . H* \% w% R3 w$ X
- k/ T' d) P/ ` v按照老支书的指引,我们在北宅的崖壁上还见到了两方摩崖碑刻。其中一方为明代万历戊申年(即万历36年)所刻,碑文记载了当年建在上太湖的两座寺庙:太湖山华严寺和香光寺。相隔不远的另一方摩崖碑字迹已模糊不清,勉强可以辨认出恩惠寺几个字,表明它的年代可能要早得多。此外我们还在另一处崖壁上看到古人留下的诗刻:“春深雪未消,鸟道通幽址,谁知凛凛寒,不在三冬里”。可以想见太湖(上下太湖原为太湖)曾是一处庙宇林立,钟声阵阵,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之地。太湖实在太神奇了,真不知道它还隐藏着多少历史的信息。 3 C( g3 v$ J9 q5 k) ~
) z8 k% }: q' u# W! V$ [# l
上太湖的神奇远不止此。《房山区地名志》提到,“太湖”之名始见于辽代。让人纳闷的是,一个十来户的小山村何以起太湖这么个大大的村名?当我们去实地考察,从下太湖到上太湖一路走来,不时可见路旁有出水的地方,多的形成水潭、瀑布,少的则是一块块湿地。让人感觉这里大山肚子里好像都是水,稍不留神就从哪冒出来。联想到北方不少地方的山里人多把山涧冲出的水潭称作湖,此地很可能是因有太多的湖而叫太湖的。山里人类似的做法是把小溪叫做江,像西关上的清江。对小溪、水潭使用大字眼,这似乎表达出山里人对水的渴求。
* u. W5 p0 ~" } 2 w0 b/ q) F( S; S' m( w% U
正是因为太湖水源丰富,我们大胆推测,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提到,侠河的源头──“水出良乡县西甘泉原东谷”,指的很可能就是太湖所在的沟谷。侠河亦称侠活河即现今流经房山西南境的挟括河。其上游分二支,一支是发源于黄山店沟的瓦井河;一支是发源于圣水峪的牤牛河。“甘泉原东谷”必是这两支中的一支。两相比较,圣水峪更符合郦道元的描述。
: I. |7 a) N4 R) B
7 g- X4 V/ j9 I0 N* I其一,圣水峪位于良乡县西。郦道元所在的北魏时期的良乡县城并非今天的位置,而是在今窦店西一里的土城,即始建于西汉的良乡县城所在地。以此为基点,圣水峪位于其正西,而黄山店则位于其西北。如果“甘泉原东谷”在黄山店沟,那么表述就会是“水出良乡县西北甘泉原东谷”,如同《水经注》描述乐水(今周口店河)“水出县西北”一样。周口店河与瓦井河大致处于同一方位。 $ C3 ~) U3 l, u9 p
2 c. {* {5 \2 F# t/ P+ P3 V其二,圣水峪有疑似甘泉原的地方。圣水峪的西南坡即白云坨东麓,由于地质构造特殊,形成了一大片十分平缓的坡地。现如今这里已被打造成层层梯田,从山根一直延伸到山腰之上。站到南梯上向下俯看,能看到它壮观的全貌。坡地上还有多处水源,由此形成了几个自然村。把这一大片坡地说成是甘泉原也未尝不可。此外,坡地东面的山谷正是水源更加丰富的太湖沟谷。如果圣水峪西南坡是甘泉原的话,那么太湖不正是“甘泉原东谷”吗?!
$ [* Y1 g- m p$ ] J% w( p
/ W, ` M# ^# ^& b0 O% d1 O8 l后世人对郦道元的侠河水出“甘泉原东谷”有解释成“源出中浣谷”的。中浣当指中院,圣水峪谷口的上、下中院历史上被称作中院。中浣谷该就是圣水峪,这种解释同样是把“甘泉原东谷”看做是在圣水峪。
" E, C6 k8 S% M
, ?- J( `& D& J& h我们不妨把“甘泉原”再作引申,既然“甘泉原”又有水又有地,那一定是适宜古人生活、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说,“甘泉原”这一地名出现的北魏时期,圣水峪一带很可能已有村落。随着隋唐时期上方山的寺庙日渐兴盛,处于上方山山下的圣水峪的村落也必然会达到一定规模。 - U( Y2 ^6 j2 @5 V+ L, m
4 v5 V G! J/ G* @
了解了这一带的历史与古迹之后再来看“三条栈”。“三条栈”的历史至少应与它两端寺庙的历史一样长,因为寺庙存在之时,连接它们的通道“三条栈”当已有之。如果把范围再扩大一些,“三条栈”西端向山下延伸是东关上,而东端向山下延伸是圣水峪。那么,连接东关上与圣水峪的通道(经过“三条栈”)很有可能在唐代就已开通。 5 Z( m5 O: \" m. F9 y8 {3 i2 f
& t& s7 z1 i& d9 w- @: u
这样一来,救燕大军途径“三条栈”就成为完全可能的事了。他们通行于此不仅不会太累(道路平缓),而且不会太渴(沿途水源充足),唯一可能的问题是行军的隐蔽性。就地形看,从“三条栈”开始,救燕大军走到了与平原一山之隔的山梁外侧,而在此之前一直是在山梁内侧行军。不过,“三条栈”所在之地,白云坨的余脉发达、纵横交错,与平原地区仍隔着层层山峦。平原上的契丹兵要发现“三条栈”上的行军队伍不大可能,除非他们出现在山下相距十余里的云居寺。只是唐末至五代的战乱,已使云居寺的石经刊刻被迫停顿,僧众纷纷逃离。忙于征战的契丹兵此时是不会到这个荒废之地来的。当然,为防万一,救燕大军还是会派人到附近的几个山头去放哨瞭望。 4 x% k1 I5 z0 R( ?+ a. k* u9 D
! i1 t, _2 p( V+ u3 D$ m+ M& b. g
救燕大军经过“三条栈”到达圣水峪一带,他们从易州出发已走了一百五、六十里,差不多一半的路程,用了大约四天时间。此时,他们距大房山只一山之隔,这就是上方山。那么他们又是如何穿越上方山的呢?
' h8 G/ l, ?) b) ^ / d) }$ _. W* v& p. d, v2 }0 K
% p) Z/ P9 d3 v0 ]1 A附:《周德威收燕之路》局部示意图三
: O; U( _# s6 v4 W3 s, H! j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a4 a* q, z) V5 L% V2 e
2 _( l4 d+ Z: P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T9 S& ~( o. ` m, x$ G
北路山道一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7 D0 |7 r: {- o( c4 j
北路山道二
8 q. F3 [' y. ^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0 E4 U! a* \; G" R' ]# a
庄户山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6 \* ]% K5 F p" f1 C南梯一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 }. v" z0 n南梯二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B" k8 M3 @' ?" \; ?5 [9 Z+ s w' e7 H @大什锦塔废村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z! Z6 m D5 W2 @& p+ w* @
白云坨中麓垭口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I" \2 X( W! O! v9 q白云坨峰顶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f4 P7 Y, o% `0 y# J( {: \“古道萧条行者少 利名终不到幽棲”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2 Z8 a( Q+ V4 @! h5 u9 F& s三条栈一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j! D2 x) c0 Z( I1 b, H
三条栈二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Z: ~' V# V& M% T5 Z O6 J0 b) J
三条栈三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t0 B7 r( k! D/ a
三条栈上东望平原仍然是层层山峦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M8 v. ^- C" s$ K4 B5 A
庙塘之庙址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6 G, ^% y/ v% C& p6 b- K
庙塘遗幢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o$ D4 `6 z- k/ w1 n5 i5 I$ ^; Q庙塘遗碑一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5 |! [" I, \+ H1 b( P4 d* c# y& y/ u
庙塘遗碑二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f& l. `5 T& A8 k# D) ]
太湖摩崖碑一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h. I8 J3 p7 ]' C5 c太湖摩崖碑二(局部)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Z- N9 f' h; b# Y" z太湖古人诗刻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y( ^0 N/ A' T5 Z, q" G太湖冰瀑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Y# P) f/ n+ T, C' @& \
太湖人家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6 O$ z4 v% X" i4 p9 Y0 r' ?“甘泉原”上的梯田一
[原创]白云坨上“三条栈”──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五
, m# V& G8 T* k) b! O* v5 h, a1 b
“甘泉原”上的梯田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