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原载食烟火斋《消失的胡同》第74篇,画家况晗作画
& l7 W" J0 E6 p! m; P 5 [5 B. z; X# |8 y# M6 x' o* v
74,原号138,花市上头条 " M$ C1 s5 d1 B# h+ n
: Q% O0 ]0 h; X
花市上头条,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崇文门外大街东侧。明代属崇北坊管界,清代属外城东城辖区。
8 {- G0 G8 m0 A) c2 h* B* x% ]4 j花市上头条南面,依次排列有花市上二条、上三条、上四条、西花市大街。花市上头条东面是花市中头条,又依次向南排列有花市中二条、中三条、中四条、东花市大街。要了解这些地名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必先了解“头条”、“花市”、“上”和“中”的来历。 6 {: l6 O$ I% h' M5 m$ a; H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述,明代此处已经自北向南排列有东西向平行的“头条胡同”至“四条胡同”和南面的“神木厂大街”,其间还有南北向排列的“中板桥”、“小市口”、“户部税务分司”3个小巷,将以上各条胡同切割成“卅”字形。 ' f3 A, r- l s. a
所谓“头条”,是指位于崇文门外护城河南岸边的北起“头一条胡同”,可是为何在“头条”的北侧却还有一个“崇文门东河沿”胡同?那样“头一条”岂不变成“第二条”?其实在地图上可以看到,崇文门东河沿与崇文门西河沿这两条胡同的相邻处,都明显地向南弯曲,合成一个“弓”形。原来,这两条“河沿”在明代都是崇文门脚下的护城河,那个“弓”形恰好环绕在城门向南凸出的瓮城前方,到后来才演变为河岸南侧的胡同。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将最邻近护城河南岸的胡同记述为“头条胡同”时期,夹在护城河南岸与头条胡同之间的“崇文门东河沿”胡同尚未形成。 7 {& u' p+ J, p9 u4 K8 M
明成祖营建北京宫殿预备迁都时,派遣大量民工去南方采伐金丝楠木等名贵巨材,民工伤亡之多曾有“进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说。《明史·宋礼列传》记述,工部尚书宋礼奏称,他在四川深山采得“大木数株,皆寻丈(腰围8尺至1丈),一夕自山谷中抵江上,声如雷,不偃一草”。大木自行滑入江水,还没有压坏一棵草,肯定是宋礼为讨好明成祖而编造的神话,这批大木沿长江和大运河运抵北京后,明成祖正因群臣反对迁都而郁闷,遂将设在文明门(后改称崇文门)外的木材仓库命名为“神木厂”,将大木入贮厂内供奉为“神木”,以作为天神相助他夺皇位于南京、迁国都于北京的证据,神木厂大街即由此得名。 % h0 Q% I D( i6 j7 L
取代了明朝的清廷,自然不会容忍“天助明朝”的神话在京城存留,遂将神木厂撤消,将“神木”迁往广渠门外的皇木厂。神木厂大街至乾隆年间已改称为“花儿市”街,花儿市街不以卖鲜花为主,而以制做和销售假花闻名。民俗专家金受申在民国时期报纸的《北京通》栏目里写道,花市大街制售的假花,旧称“纸花”,用纸张、通草、绒、绢等物制做,在清代主要供应满汉妇女作为头饰,后来也制做插花摆设。旧京歌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里说的花,即指头上插戴的假花(也有人认为姑娘要的花是比炮仗安全的烟花)。
: P0 _$ m! p7 U9 N2 \4 V在乾隆年间,花儿市街以北的4个胡同均以2个南北向的小巷为界划分成3段,北羊肉胡同(明代的中板桥)以西称为“上头条”至“上四条”。北羊肉胡同以东称为“中头条”至“中四条”。北小市(明代的小市口)以东称为“下头条”至“下四条”,共计12个“条”。到了清末,南北向的虎背口胡同(明代的户部税务分司)以东,又形成了“下下头条”至“下下四条”。这样,明代的4个“条”就演变成16个“条”。1965年北京整顿地名时,将16个“条”的名称前面均增添“花市”二字,如“上头条”改称“花市上头条”。按胡同命名规律,花市头条应该最靠近花市大街,然后由近至远依次排列二、三、四条,然而头条在明代是以崇文门方向为起点,所以1965年将“上头条”改称“花市上头条”以后,它反而离花市大街最远。
' s( y- H, e8 K4 z$ q, q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今花市的16个“条”已所剩无几,大部分被建成新的街区和住宅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