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北京花市女在2009-5-29 22:44:00的发言:花市:悠久的历史,曾经的“花容月貌”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逐步地了解了花市的简要历史。花市的历史
与崇文门的历史密不可分。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南宋,一统华夏,建元大都。元大都的南城垣大门依次为顺承门、丽正门、文明门。文明门就是崇文门的前身。明洪武元年,即1368年,明朝将元大都北城墙南移3公里;永乐七年又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文明门改称崇文门。城门以东到东便门这道墙往南至广渠门内大街,称崇北坊。坊内的神木大街,就是今天花市大街的雏形。花市的上中下几大片胡同,已经形成。
花市是因市而名的。是先因为绢花形成了一方特产,而后慢l曼形成了“花市”,就如同前门的珠宝市、宣外的菜市、东四的灯市诸市。由《宸垣识略》的确切记载可以确定。花市的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许多人认为形成于乾隆年间。当年,那里生产出售的绢花闻名于世。流行的说法是“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绢花出花市”。
花市的条理就如同花市老人做事,有板有眼,非常清晰。花市地区以羊市口大街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花市地区主要由花市中头条至中四条,下头条至下四条,下下头条至下下四条,以及东花市大街等胡同组成。西花市主要由上头条至上四条,以及西花市大街等胡同组成。精美的绢花,就产自胡同中的作坊。
追根溯源,我国妇女喜爱饰花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制作饰花的历史也由来已久。从唐画家周防的《簪花仕女图》可以看出,簪花重彩是当时女性的时尚,那饰花的历史至少可以推到唐代。到了宋金时期,金人攻占宋都城汴梁,许多制作饰花的工匠便来到北京,北京逐步成了制作饰花的中心。到了明代,朝廷专门设置“花作”。但金明时期,工匠主要是为宫廷服务的。自从明末清初开始,饰花才飞出宫墙,扎根民间,蔓延开来。广大妇女爱饰花,不论老妪,还是幼女,不论名门闺秀,还是贫寒姑娘,都爱佩带花。到了清朝中期,国泰民安。戴饰花的风气达到了鼎盛。逢年过节,喜庆寿日,妇女都要在头上插花,或在胸前佩花。这在清朝广为流传的《花儿市歌》中可以得到充分反映:“花儿市中多饰花,饰花五色人前夸……富家生女称国色,一花三日插不得,贫家无米愁炊烟,女儿买花不惜钱。”
解放前,花市是南城崇文门外最大、最集中的工业基地,也是最繁华的地区。年近80岁的马长福和陈俊峰两位老人告诉我,花市的居民多以做花、经营花为生,形成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数百家小作坊。绢花的制作与交易集中在以灶君庙为中心的东花市。据《旧部文物略》统计,“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业者,约在千家以上”。
当时的花市,店肆林立。仅仅从花市西口到小市口那区区1公里的大街上,就有店铺300多
家。其中有花庄、花店7个,照相馆4个,杂货铺44个,铁器店21个,首饰店14个,饭店12个等等。其中有一个店铺至今还让老北京人念念不忘。它就是创办于1877年(光绪三年),坐落于西花市大街路北的绒线铺“天合成”,由于经常用木制的大烟袋锅做幌子,老北京人习惯称其为“大烟袋锅”。创始人刘福成不知吞咽了多少艰辛后,才成就了“大烟袋锅”。刘福成生于河北衡水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时,家乡闹灾荒。他背个行李卷,进京谋生。先打执事,赚几个小钱,接着开始作货郎。每天他带两个窝头,外加几块咸菜条,走街穿巷。由于他和气,实在,口碑很好,生意一天好于一天。几年内,积攒了一些本钱。1877年,他接手一个小杂货铺,取字号“天合成”,选择黄道吉日,开张营业。“天合成”共有7名左右店员。每天,从早到晚,没有休息时间。每年,春节休息5天;5月节和8月节,各休息一天。出师的伙计有15天的假期。伙食免费,平时一顿粗粮,一顿细粮。初一十五吃“犒劳”,有酒有肉。学徒没有工钱,伙计的工资很少,主要指望年底“说官话”。吃完年饭,掌柜的找每一个人谈话,送“花红”。学徒得5到10块大洋。伙计多的得500元左右,少的50元左右。表现不好的要被辞退。伙计要离去,也在这个时候提出。但有“东辞伙,一笔抹,伙辞东,一笔清”的规矩。就是说,东家辞退伙计,欠帐东家一笔抹掉。伙计辞掉东家,欠帐要如数还清。
经营中,“大烟袋锅”根据老北京非常讲究礼数的特点,要求售货员站柜,必须梳洗干净,穿戴整齐,冬夏都要穿长衫。笑脸迎顾客。刘福成和大家—样,张口就是“您”,不论遇到啥样的客人,绝对不许顶撞。
当货郎时刘福成就有“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的经验。“大烟袋锅”—开张,就梳子、算子、顶针、头网、荷包、袜子等等一应俱全。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强调质量优良。“大烟袋锅”的钢针,都是从著名的南河漕“钢针张”那里进的货,顶针清一色从“顶针李”选购。猪胰球,完全是珠宝市花汉冲的名牌货。
“大烟袋锅”还把薄利多销当成经营宗旨。当年的顾客,腰包瘪,买东西走了一家又一家,比较一次又一次,就是舍不得掏钱。“大烟袋锅”就想办法低来低走。即使同样价格,他们的货物,也要量大。比如棉线,在同价的情况下,他们的比人家的多两圈。就这两圈线,拉来了许多回头客。
“大烟袋锅”的这些做法,带来的是声誉背后的生意。到了清光绪“庚子事变”前夕,买卖达到鼎盛。顾客终日盈门,许多人甚至慕名从几十里乃至百里开外赶来。到了集日,更是顾客转身难。
民国初年,年老体弱的刘福成把“大烟袋锅”交给一名值得信赖的伙计接管。“大烟袋锅”稳步壮大。
* a) b/ N3 O _6 E 解放后,“大烟袋锅”被公私合营。
文革时期,红卫兵把“大烟袋锅”当成四旧。“天合成’’的牌匾被摘走,“大烟袋锅,,被抢走(至今下落不明)。
1982年,“天合成”改成“天合成百货商店”。
2003年,店铺在拆迁中消逝。
& P9 v9 R4 O# W; A-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