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北京啦

问候花市的老街坊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记得上二条西口路东有一家北京市药材批发部,上头条什么地方有药房可不记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9-5-27 2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北京啦在2009-5-27 23:14:00的发言:
5 I# I. |6 H7 m) y% s( @

  您好!下午就放假了,先去采购点儿包粽子的原料,正准备包粽子,可还是忍不住先上来看看您们在不在,同时祝福您们!您家自己包粽子么?

9 d* U" k6 n9 I# q* ?0 E

我也包呀,不过包的不算太好,正在改中。

发表于 2009-5-28 1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市大街地处京城东南隅,位于崇文门外,是天坛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曾是老北京著名的繁华商业街。它成型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当年这里老字号,老作坊云集。集市,庙会不断。是民间文化的集中地。

老北京的花市,以花闻名。但,当年的花市不但卖花,还有百货陈杂,山货土货,古玩玉器,以及曲艺评书摔跤等等。

解放前,花市是南城崇文门外最大、最集中的工业基地,也是最繁华的地区。年近80岁的马长福和陈俊峰两位老人告诉我,花市的居民多以做花、经营花为生,形成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数百家小作坊。绢花的制作与交易集中在以灶君庙为中心的东花市。据《旧部文物略》统计,“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业者,约在千家以上”。

当年,—个花市,竟然有三处庙会饮誉京城。西边的火神庙,每月逢四成会。东边的灶君庙,每年的八月初一到初三成会,东北角有蟠桃宫,每年的三月三,庙会火热京城。在这3座庙中,灶君庙意义独具。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北京,灶君庙随处可见,但惟独花市的灶君庙规模较大。因此逢农历八月初一、二、三的庙会,便分外热闹。那时,庙里庙外摆满小摊。日用杂品、小吃干果、绢花玩具琳琅满目。因时近中秋,卖兔儿爷的摊点多如蚂蚁。那兔儿爷大的有一尺多,小的像手指一样大小,个顶个粉面尖角,红袍玉带,煞是惹人喜爱。

解放以来,花市地区共进行了三次(第三次正在进行)改造。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及随后进行的第一二次改造中,花市下头条至下四条以及下下头条至下下四条等胡同灰飞烟灭。
第三次改造,开始于2003年。3月25日,拆迁办张榜公布拆迁名单。4月初开始拆房。大批胡同倒下。花市地区50多处保护院落,绝大多数变成废墟。
发表于 2009-5-27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花市在2009-5-25 21:12:00的发言:
( _9 w! J8 Z$ W6 u' p, `! e; R- B

有时大药铺的药销的快,也不一定就能抓全,这几个药铺来回跑,有的大夫爱开稀有的中药材,那就多跑几个药铺,有时还去同仁堂。

: `; c# C7 V; n( M( q: y

以前在上二条西口有家庆仁堂中药铺您知道吗?

- F& u1 E, q: S" x3 k7 v2 q( z

老花市好!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想起来了,小时听我妈说东花市药铺药全,用现在的话说 可能销售量小的缘故。我家对门那家人解放前就是开中药房的,听说在上头条。上二条西口路南的第一门就是药材公司的一个批发部 ,你说的药庆仁堂是不是就在那呀?

发表于 2009-5-27 2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花市女在2009-5-27 21:08:00的发言:
( S# O. G o4 r0 K |3 i2 E$ g3 O

老花市好!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想起来了,小时听我妈说东花市药铺药全,用现在的话说 可能销售量小的缘故。我家对门那家人解放前就是开中药房的,听说在上头条。上二条西口路南的第一门就是药材公司的一个批发部 ,你说的药庆仁堂是不是就在那呀?

* x5 _+ N" N( `$ W

花市女好!您说的药材批发部应该就是过去的庆仁堂,查了一些资料,庆仁堂的掌柜王子丰少年在千芝堂学徒,后当了千芝堂的掌柜,由于和大老板不和,另起炉灶,在崇外大街二条口开了第一家庆仁堂参茸药庄,王子丰经营有方,后又在京城开了七,八家分店,在珠市口的南庆仁堂名气最大。公私合营后,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崇外大街药店众多,庆仁堂参茸药庄撤消。

( k3 [( B4 J6 i! Y- X& }! B( Q

我记得在二条西口有个二层小楼,旁边有个王麻子剪刀铺,那个小楼就是药材批发部,庆仁堂就是药材批发部的前身,发几张图。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一张正在改造的花市大街火神庙照片(太小了,凑合看吧)

+ V$ q, @9 ]" w% r$ ~( P( H

买兔儿爷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花市女在2009-5-28 12:15:00的发言:
花市大街地处京城东南隅,位于崇文门外,是天坛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曾是老北京著名的繁华商业街。它成型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当年这里老字号,老作坊云集。集市,庙会不断。是民间文化的集中地。

老北京的花市,以花闻名。但,当年的花市不但卖花,还有百货陈杂,山货土货,古玩玉器,以及曲艺评书摔跤等等。

解放前,花市是南城崇文门外最大、最集中的工业基地,也是最繁华的地区。年近80岁的马长福和陈俊峰两位老人告诉我,花市的居民多以做花、经营花为生,形成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数百家小作坊。绢花的制作与交易集中在以灶君庙为中心的东花市。据《旧部文物略》统计,“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业者,约在千家以上”。

当年,—个花市,竟然有三处庙会饮誉京城。西边的火神庙,每月逢四成会。东边的灶君庙,每年的八月初一到初三成会,东北角有蟠桃宫,每年的三月三,庙会火热京城。在这3座庙中,灶君庙意义独具。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北京,灶君庙随处可见,但惟独花市的灶君庙规模较大。因此逢农历八月初一、二、三的庙会,便分外热闹。那时,庙里庙外摆满小摊。日用杂品、小吃干果、绢花玩具琳琅满目。因时近中秋,卖兔儿爷的摊点多如蚂蚁。那兔儿爷大的有一尺多,小的像手指一样大小,个顶个粉面尖角,红袍玉带,煞是惹人喜爱。

解放以来,花市地区共进行了三次(第三次正在进行)改造。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及随后进行的第一二次改造中,花市下头条至下四条以及下下头条至下下四条等胡同灰飞烟灭。
第三次改造,开始于2003年。3月25日,拆迁办张榜公布拆迁名单。4月初开始拆房。大批胡同倒下。花市地区50多处保护院落,绝大多数变成废墟。
1 s7 W; y; T7 x. Y. f0 j) l; O/ D

您好!您对花市大街历史风俗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啦!很佩服。如按内容在配上些老照片会更有趣味!(对了,老花市能否协助找一些呢?先道谢啦!).

0 R+ J. i5 K/ i- B Z! ]

花市的火神庙和蟠桃宫我都知道,不知道灶君庙在什么位置,请您指点一下,好吗?谢谢。

发表于 2009-5-29 0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几张火神庙的照片,假文物意思不大,有两块碑,已磨糊不清了,花盆我倒感觉挺有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花市你好!这花盆是原装儿的么?第一张怎么黑乎乎地?
发表于 2009-5-31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花市在2009-5-27 22:22:00的发言:
% ^- p9 `' |3 p/ p9 o( D

花市女好!您说的药材批发部应该就是过去的庆仁堂,查了一些资料,庆仁堂的掌柜王子丰少年在千芝堂学徒,后当了千芝堂的掌柜,由于和大老板不和,另起炉灶,在崇外大街二条口开了第一家庆仁堂参茸药庄,王子丰经营有方,后又在京城开了七,八家分店,在珠市口的南庆仁堂名气最大。公私合营后,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崇外大街药店众多,庆仁堂参茸药庄撤消。

9 Q% {1 Q% x' x: ^

我记得在二条西口有个二层小楼,旁边有个王麻子剪刀铺,那个小楼就是药材批发部,庆仁堂就是药材批发部的前身,发几张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3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p113021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11271137256620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7ea60e385773f437d1226b.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082421187183035_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h# w! o: V7 h. Y( @7 B

我曾经去过那家药材批发部多次,属于药材公司的,有亲戚在那里上班。

发表于 2009-5-31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gg在2009-5-21 12:44:00的发言:
西药店南侧叫打磨厂吧,路东的“千芝堂”药店搬哪儿去了?
9 K. _* _: q- o3 z7 {

千芝堂,南庆仁堂现在都在花市国瑞城落了脚,还是那块老匾,早已没了昔日的辉煌,自家的拿手好活荡然无存,和一般的药品零售店没有区别。万全堂,南庆仁堂,千芝堂都并入五洲全新药业有限公司。



发表于 2009-5-30 2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啦 这像张晓忠家那大门吗?
发表于 2009-5-29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市:悠久的历史,曾经的“花容月貌”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逐步地了解了花市的简要历史。花市的历史与崇文门的历史密不可分。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南宋,一统华夏,建元大都。元大都的南城垣大门依次为顺承门、丽正门、文明门。文明门就是崇文门的前身。明洪武元年,即1368年,明朝将元大都北城墙南移3公里;永乐七年又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文明门改称崇文门。城门以东到东便门这道墙往南至广渠门内大街,称崇北坊。坊内的神木大街,就是今天花市大街的雏形。花市的上中下几大片胡同,已经形成。
      花市是因市而名的。是先因为绢花形成了一方特产,而后慢l曼形成了“花市”,就如同前门的珠宝市、宣外的菜市、东四的灯市诸市。由《宸垣识略》的确切记载可以确定。花市的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许多人认为形成于乾隆年间。当年,那里生产出售的绢花闻名于世。流行的说法是“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绢花出花市”。
      花市的条理就如同花市老人做事,有板有眼,非常清晰。花市地区以羊市口大街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花市地区主要由花市中头条至中四条,下头条至下四条,下下头条至下下四条,以及东花市大街等胡同组成。西花市主要由上头条至上四条,以及西花市大街等胡同组成。精美的绢花,就产自胡同中的作坊。
      追根溯源,我国妇女喜爱饰花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制作饰花的历史也由来已久。从唐画家周防的《簪花仕女图》可以看出,簪花重彩是当时女性的时尚,那饰花的历史至少可以推到唐代。到了宋金时期,金人攻占宋都城汴梁,许多制作饰花的工匠便来到北京,北京逐步成了制作饰花的中心。到了明代,朝廷专门设置“花作”。但金明时期,工匠主要是为宫廷服务的。自从明末清初开始,饰花才飞出宫墙,扎根民间,蔓延开来。广大妇女爱饰花,不论老妪,还是幼女,不论名门闺秀,还是贫寒姑娘,都爱佩带花。到了清朝中期,国泰民安。戴饰花的风气达到了鼎盛。逢年过节,喜庆寿日,妇女都要在头上插花,或在胸前佩花。这在清朝广为流传的《花儿市歌》中可以得到充分反映:“花儿市中多饰花,饰花五色人前夸……富家生女称国色,一花三日插不得,贫家无米愁炊烟,女儿买花不惜钱。”
        解放前,花市是南城崇文门外最大、最集中的工业基地,也是最繁华的地区。年近80岁的马长福和陈俊峰两位老人告诉我,花市的居民多以做花、经营花为生,形成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数百家小作坊。绢花的制作与交易集中在以灶君庙为中心的东花市。据《旧部文物略》统计,“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业者,约在千家以上”。
        当时的花市,店肆林立。仅仅从花市西口到小市口那区区1公里的大街上,就有店铺300多家。其中有花庄、花店7个,照相馆4个,杂货铺44个,铁器店21个,首饰店14个,饭店12个等等。其中有一个店铺至今还让老北京人念念不忘。它就是创办于1877年(光绪三年),坐落于西花市大街路北的绒线铺“天合成”,由于经常用木制的大烟袋锅做幌子,老北京人习惯称其为“大烟袋锅”。创始人刘福成不知吞咽了多少艰辛后,才成就了“大烟袋锅”。刘福成生于河北衡水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时,家乡闹灾荒。他背个行李卷,进京谋生。先打执事,赚几个小钱,接着开始作货郎。每天他带两个窝头,外加几块咸菜条,走街穿巷。由于他和气,实在,口碑很好,生意一天好于一天。几年内,积攒了一些本钱。1877年,他接手一个小杂货铺,取字号“天合成”,选择黄道吉日,开张营业。“天合成”共有7名左右店员。每天,从早到晚,没有休息时间。每年,春节休息5天;5月节和8月节,各休息一天。出师的伙计有15天的假期。伙食免费,平时一顿粗粮,一顿细粮。初一十五吃“犒劳”,有酒有肉。学徒没有工钱,伙计的工资很少,主要指望年底“说官话”。吃完年饭,掌柜的找每一个人谈话,送“花红”。学徒得5到10块大洋。伙计多的得500元左右,少的50元左右。表现不好的要被辞退。伙计要离去,也在这个时候提出。但有“东辞伙,一笔抹,伙辞东,一笔清”的规矩。就是说,东家辞退伙计,欠帐东家一笔抹掉。伙计辞掉东家,欠帐要如数还清。
        经营中,“大烟袋锅”根据老北京非常讲究礼数的特点,要求售货员站柜,必须梳洗干净,穿戴整齐,冬夏都要穿长衫。笑脸迎顾客。刘福成和大家—样,张口就是“您”,不论遇到啥样的客人,绝对不许顶撞。
        当货郎时刘福成就有“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的经验。“大烟袋锅”—开张,就梳子、算子、顶针、头网、荷包、袜子等等一应俱全。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强调质量优良。“大烟袋锅”的钢针,都是从著名的南河漕“钢针张”那里进的货,顶针清一色从“顶针李”选购。猪胰球,完全是珠宝市花汉冲的名牌货。
       “大烟袋锅”还把薄利多销当成经营宗旨。当年的顾客,腰包瘪,买东西走了一家又一家,比较一次又一次,就是舍不得掏钱。“大烟袋锅”就想办法低来低走。即使同样价格,他们的货物,也要量大。比如棉线,在同价的情况下,他们的比人家的多两圈。就这两圈线,拉来了许多回头客。
       “大烟袋锅”的这些做法,带来的是声誉背后的生意。到了清光绪“庚子事变”前夕,买卖达到鼎盛。顾客终日盈门,许多人甚至慕名从几十里乃至百里开外赶来。到了集日,更是顾客转身难。
         民国初年,年老体弱的刘福成把“大烟袋锅”交给一名值得信赖的伙计接管。“大烟袋锅”稳步壮大。 2 I3 b( N b8 B# v L; O

       解放后,“大烟袋锅”被公私合营。
       文革时期,红卫兵把“大烟袋锅”当成四旧。“天合成’’的牌匾被摘走,“大烟袋锅,,被抢走(至今下落不明)。
       1982年,“天合成”改成“天合成百货商店”。
       2003年,店铺在拆迁中消逝。

) \7 S: r6 Q3 [- n5 j+ ]

发表于 2009-5-29 2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上面文章人的简历;3 x1 z& e6 {6 X1 B/ \ " K2 N: f% Y d: R0 N% |/ w" ^' V. K8 c( B s* h3 Y* c' }& i: e; ^# }, g- @, g; b8 U$ L: y" s! x- K( }: x0 b$ i; |1 |0 |' N D0 H4 j! q ^5 V, o% K. q- C+ t+ g* U' w# C6 N2 y) R" c' R9 i# m: u4 {8 \3 V0 l( R i/ X0 Y1 l2 G/ ^! s3 {1 F! [+ y4 u$ t% H& \$ R$ D2 j/ R) W- \7 @7 W/ [) k9 _% Y1 S. w% q8 U1 X7 ~! j4 W, y" c6 @$ C5 T* H i. k1 X; S: V" e0 E. W7 N* P* y% |! R. f; M h1 y8 m; N9 G z( s# Q- X$ @1 J7 P, ^4 _7 Z* n, V! r6 o; L6 d5 c5 a4 K' r1 M j& N- n0 t( x' g/ ]3 {# E; |5 G Q* |3 n! \) j" J7 o$ h+ m" A4 \5 Q; M) i, o: m$ M) a* H$ H0 R& k$ I. A; N' x* v4 Z5 k3 c2 N+ k( z$ ]
生日:  1927年 10月09日天秤座
血型:  B
出生地:  北京  -  崇文区
目前居住地:  江西  -  南昌
婚姻状态:  已婚
学历:  大学
当前职业:  教育(包括学生)
我就读过的学校:  6 V* [$ e* f& `% E n1 v8 D6 |* Y
北平四中.北平中法大学 " U% G ?1 _. c& l+ _. p+ t) o, M$ |3 c9 S
发表于 2009-5-29 2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在庙会、集市、税关支撑下繁华
        说起花市的繁华,就不能不说庙会。刘克福、丁家祥、钟敬顺等老人的回忆,把我带到久远的过去。当年,—个花市,竟然有三处庙会饮誉京城。西边的火神庙,每月逢四成会。东边的灶君庙,每年的八月初一到初三成会,东北角有蟠桃宫,每年的三月三,庙会火热京城。在这3座庙中,灶君庙意义独具。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北京,灶君庙随处可见,但惟独花市的灶君庙规模较大。因此逢农历八月初一、二、三的庙会,便分外热闹。那时,庙里庙外摆满小摊。日用杂品、小吃干果、绢花玩具琳琅满目。因时近中秋,卖兔儿爷的摊点多如蚂蚁。那兔儿爷大的有一尺多,小的像手指一样大小,个顶个粉面尖角,红袍玉带,煞是惹人喜爱。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灶君庙变为私产,庙会渐渐中断。
        火神庙,对于花市的繁荣,功不可没。火神庙,因供奉火德真君而被俗称火神庙。清末吴长元在《宸垣识略》中做了如此记载:“火神庙在花儿市,明隆庆二年建。为神木厂悟元观下院。有万历间右通政李琦碑。本朝乾隆四十一年重修,有左都御使崔应阶碑。每月逢四日,自庙前至西口开市。”清朝时,它与东城的隆福寺、西城的护国寺、宣外的土地庙等集市共同被誉为北京的四大名集。平时,花市就繁华热闹,震钧在《天咫偶闻》说:“翠羽明铛,假花义髻之属,累累市间。”他还把花市说成“京师百货所聚”之地,是与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前门、后门同样繁华所在。花市的货物天南海北。山鸡、野猪、黄羊、蟋蟀、鸟雀,甚至关外冰鱼,都可买到。到了开市日,从凌晨,直到上午10点,火神庙真的火了。摊贩纷至,顾客如蚁,人声鼎沸。最抢眼的当属装在花匣中的绢、绒花等。在人海中,她们姹紫嫣红,争奇斗妍。春节期间是绢花销售的旺季,寻常百姓妇女也要佩带一朵石榴花。旧历一进腊月,逛花市的人就旺了,生意多了,街巷胡同中就弥散着小贩的叫卖声:“石榴花儿拣样儿挑,石榴花儿……”
        不只如此,花市还市中有市。黄家店有鲜花市、铁辘轳把有鸽子市和鸟市,往东有骡马市、花市西口外有瓜市。
        可惜的是,蟠桃宫早巳被拆。火神庙,经过文革的摧残,也是破败不堪。近来有关部门进行了维修,但缺少“老东西”的火神庙,只不过被变成了一个让人慨叹的假古董。它因虚假而苍白,也因为虚假而没有底气和自信。
        清朝时期,崇文门是京城非常重要的一座城门。南走运河,东下天津,都要经过此地。而设在崇文门外的课税司,是北京的总税关,进京的所有货物都要在此地验帖上税。许多行业的人物不论是否情愿,都要滞留于此,既要找店铺歇脚,又要找酒店吃喝。沾了课税司的光,花市的人气如曰中天,餐饮住宿等生意便特别好。仅东花市大街就有旅店十几家。
        清朝覆灭后,课税司渐渐改作它用。收税地点做了某地驻京办事处,现为玛拉沁饭店;另一办公地点上三条47号当作民宅,已经被拆毁。居住此院60多年的崔桂馥老人说,太可惜呀
发表于 2009-5-29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d3 m# U1 E0 w `" {* i, c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我姥姥家就住在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离羊市口不远的皂君庙里,我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两岁时我母亲去世了,爸爸带我们全家搬出去了,但我长大后还是常到皂君庙的姥姥家玩儿。
       皂君庙是三进的大院子。前院,中院坐北朝南都有大殿,殿内有许多高大的泥塑神像,那时前殿的神像倒还“健在”,但金身彩衣都已破旧不堪;中院殿中的神像也已经是东倒西歪了。后院则已经是荒草没膝,断砖碎瓦无法下脚。庙朝南有两扇大门,两边还有东西脚门,前院殿内有磬`铁香炉,院里有一棵一个人都抱不过来的高大柏树,柏树长的慢,估计已经有上百年的树龄了吧。最值得一提的是庙门前的两个大铁狮子,它们蹲在大石座上又大又威武,来往的人经过都摸摸它,被蹭的铁黑锃亮的。小孩儿都喜欢骑在狮子背上,我每次到姥姥家都要让舅舅抱我骑上去。其中有只铁狮子的脖颈
有一条一寸多宽半尺长很深的痕。舅舅告诉我,铁狮子每天夜里子时都要到西头一口水井去喝水,有一次被一个人看见了砍了铁狮子一刀就落下这个疤痕。小时候我很信所以还常常会去摸摸它,觉得挺可怜狮子的。花市皂君庙还是挺有名的。一是它比较大,重要的是有这对大铁狮子。人们还为这对狮子编了一句歇后语:“花市皂君庙的狮子--铁对儿”意思是好朋友铁哥们。
        皂君庙原是一户有钱有势人家的家庙。我姥爷生前就是给人家看管这座庙的。姥爷一家也就住在庙里。在我记忆里开过一次庙,那是一年的八月,庙正门大开,院里院外摆了许多小摊,有卖小吃的,有卖小玩意儿的,很热闹。来烧香拜佛的人不断,香烟缭绕磬声不绝,但就这么一次以后再没开过。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鬼子占领北京时,整个庙被一个回民组织买去拆了改建成一个回民学校了。花市皂君庙就这样消失了。那对铁狮子也不知流落何方,大概已经被日本鬼子化成铁水铸枪炮了吧!

发表于 2009-5-29 23: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北京啦在2009-5-29 1:05:00的发言:
老花市你好!这花盆是原装儿的么?第一张怎么黑乎乎地?
- \& s" F- t, I( r+ t( m

我感觉是庙里原来的东西,我打听他们竟然说不知道!第一张照片是我改了调子,原片找不找了。

发表于 2009-5-30 0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花市女在2009-5-29 22:44:00的发言:
花市:悠久的历史,曾经的“花容月貌”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逐步地了解了花市的简要历史。花市的历史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与崇文门的历史密不可分。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南宋,一统华夏,建元大都。元大都的南城垣大门依次为顺承门、丽正门、文明门。文明门就是崇文门的前身。明洪武元年,即1368年,明朝将元大都北城墙南移3公里;永乐七年又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文明门改称崇文门。城门以东到东便门这道墙往南至广渠门内大街,称崇北坊。坊内的神木大街,就是今天花市大街的雏形。花市的上中下几大片胡同,已经形成。
      花市是因市而名的。是先因为绢花形成了一方特产,而后慢l曼形成了“花市”,就如同前门的珠宝市、宣外的菜市、东四的灯市诸市。由《宸垣识略》的确切记载可以确定。花市的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许多人认为形成于乾隆年间。当年,那里生产出售的绢花闻名于世。流行的说法是“天下绢花出北京,北京绢花出花市”。
      花市的条理就如同花市老人做事,有板有眼,非常清晰。花市地区以羊市口大街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花市地区主要由花市中头条至中四条,下头条至下四条,下下头条至下下四条,以及东花市大街等胡同组成。西花市主要由上头条至上四条,以及西花市大街等胡同组成。精美的绢花,就产自胡同中的作坊。
      追根溯源,我国妇女喜爱饰花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制作饰花的历史也由来已久。从唐画家周防的《簪花仕女图》可以看出,簪花重彩是当时女性的时尚,那饰花的历史至少可以推到唐代。到了宋金时期,金人攻占宋都城汴梁,许多制作饰花的工匠便来到北京,北京逐步成了制作饰花的中心。到了明代,朝廷专门设置“花作”。但金明时期,工匠主要是为宫廷服务的。自从明末清初开始,饰花才飞出宫墙,扎根民间,蔓延开来。广大妇女爱饰花,不论老妪,还是幼女,不论名门闺秀,还是贫寒姑娘,都爱佩带花。到了清朝中期,国泰民安。戴饰花的风气达到了鼎盛。逢年过节,喜庆寿日,妇女都要在头上插花,或在胸前佩花。这在清朝广为流传的《花儿市歌》中可以得到充分反映:“花儿市中多饰花,饰花五色人前夸……富家生女称国色,一花三日插不得,贫家无米愁炊烟,女儿买花不惜钱。”
        解放前,花市是南城崇文门外最大、最集中的工业基地,也是最繁华的地区。年近80岁的马长福和陈俊峰两位老人告诉我,花市的居民多以做花、经营花为生,形成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数百家小作坊。绢花的制作与交易集中在以灶君庙为中心的东花市。据《旧部文物略》统计,“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业者,约在千家以上”。
        当时的花市,店肆林立。仅仅从花市西口到小市口那区区1公里的大街上,就有店铺300多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家。其中有花庄、花店7个,照相馆4个,杂货铺44个,铁器店21个,首饰店14个,饭店12个等等。其中有一个店铺至今还让老北京人念念不忘。它就是创办于1877年(光绪三年),坐落于西花市大街路北的绒线铺“天合成”,由于经常用木制的大烟袋锅做幌子,老北京人习惯称其为“大烟袋锅”。创始人刘福成不知吞咽了多少艰辛后,才成就了“大烟袋锅”。刘福成生于河北衡水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时,家乡闹灾荒。他背个行李卷,进京谋生。先打执事,赚几个小钱,接着开始作货郎。每天他带两个窝头,外加几块咸菜条,走街穿巷。由于他和气,实在,口碑很好,生意一天好于一天。几年内,积攒了一些本钱。1877年,他接手一个小杂货铺,取字号“天合成”,选择黄道吉日,开张营业。“天合成”共有7名左右店员。每天,从早到晚,没有休息时间。每年,春节休息5天;5月节和8月节,各休息一天。出师的伙计有15天的假期。伙食免费,平时一顿粗粮,一顿细粮。初一十五吃“犒劳”,有酒有肉。学徒没有工钱,伙计的工资很少,主要指望年底“说官话”。吃完年饭,掌柜的找每一个人谈话,送“花红”。学徒得5到10块大洋。伙计多的得500元左右,少的50元左右。表现不好的要被辞退。伙计要离去,也在这个时候提出。但有“东辞伙,一笔抹,伙辞东,一笔清”的规矩。就是说,东家辞退伙计,欠帐东家一笔抹掉。伙计辞掉东家,欠帐要如数还清。
        经营中,“大烟袋锅”根据老北京非常讲究礼数的特点,要求售货员站柜,必须梳洗干净,穿戴整齐,冬夏都要穿长衫。笑脸迎顾客。刘福成和大家—样,张口就是“您”,不论遇到啥样的客人,绝对不许顶撞。
        当货郎时刘福成就有“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的经验。“大烟袋锅”—开张,就梳子、算子、顶针、头网、荷包、袜子等等一应俱全。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强调质量优良。“大烟袋锅”的钢针,都是从著名的南河漕“钢针张”那里进的货,顶针清一色从“顶针李”选购。猪胰球,完全是珠宝市花汉冲的名牌货。
       “大烟袋锅”还把薄利多销当成经营宗旨。当年的顾客,腰包瘪,买东西走了一家又一家,比较一次又一次,就是舍不得掏钱。“大烟袋锅”就想办法低来低走。即使同样价格,他们的货物,也要量大。比如棉线,在同价的情况下,他们的比人家的多两圈。就这两圈线,拉来了许多回头客。
       “大烟袋锅”的这些做法,带来的是声誉背后的生意。到了清光绪“庚子事变”前夕,买卖达到鼎盛。顾客终日盈门,许多人甚至慕名从几十里乃至百里开外赶来。到了集日,更是顾客转身难。
         民国初年,年老体弱的刘福成把“大烟袋锅”交给一名值得信赖的伙计接管。“大烟袋锅”稳步壮大。 5 o, {/ @! V+ ]3 F' n

       解放后,“大烟袋锅”被公私合营。
       文革时期,红卫兵把“大烟袋锅”当成四旧。“天合成’’的牌匾被摘走,“大烟袋锅,,被抢走(至今下落不明)。
       1982年,“天合成”改成“天合成百货商店”。
       2003年,店铺在拆迁中消逝。

2 n; y7 Y: K% j8 G' N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W0 P2 p, s. v3 i

您好!这片文章写的不错!配两张图。











发表于 2009-6-2 1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发表于 2009-6-2 07: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啦好!端午的粽子包的怎么样,你知道二条有个院子里有口农村那样的井吗?
发表于 2009-6-3 07: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北京啦在2009-6-3 0:04:00的发言:
3 B) X; ]5 F5 S+ z% n' y3 t5 r q

 您好!我每年端午节都包粽子。今年的苇叶不好(太窄),包起来挺费劲的,包了整整一天,大约有100个吧,第二天朋友们一分就没啦,过几天还得再包一点儿。您包的肯定比我好,请问您包什么馅儿的?我喜欢包肉粽子(粤味的)。

! d4 {# x# }; F( C* u9 p

您说的咱们二条的那口井在我的印象里,似乎在草刘家那院里,他家是几号记不清了,好像是26号吧?

; D) p( i- L. r% w

    老北京啦好!看来你是个包粽子能手了,100个粽子煮要煮几锅呀!今年的苇叶的确很窄,听邻居们说包起来很费劲。去年我一下买了好多叶子,在冰箱里放了一年,今年才派上用场。不过我今年包的比较少,孩子单位发了10个,她同事的奶奶送给5个,我包了10几个 ,前后大概也有30个了,吃了好几天。我喜欢吃肉粽子 ,但家人都喜欢吃小豆的和枣的,为了适合他们的口味没包肉的。你说竹叶包的好吃还是韦叶包的好吃那?我认为竹叶一般都比韦叶宽,如果在口味上没太严格的要求你明年可以选择竹叶。

0 j" l* N) m; \+ V2 k

     草铺刘家那院也有井?我知道老门牌37号院里有口井,那口井很深,但口很小,当年觉得很奇怪,院里怎么会有井那?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花市女在2009-6-2 7:08:00的发言:
老北京啦好!端午的粽子包的怎么样,你知道二条有个院子里有口农村那样的井吗?
, H# c' D/ N# e

 您好!我每年端午节都包粽子。今年的苇叶不好(太窄),包起来挺费劲的,包了整整一天,大约有100个吧,第二天朋友们一分就没啦,过几天还得再包一点儿。您包的肯定比我好,请问您包什么馅儿的?我喜欢包肉粽子(粤味的)。

' m* @% t+ T- K) s8 \* W

您说的咱们二条的那口井在我的印象里,似乎在草刘家那院里,他家是几号记不清了,好像是26号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2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花市女您好!

% g6 y) \1 A7 r, G

您发在406楼的照片上的大门不像张晓忠老先生家大门,这门比怹家的大门要豪华。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花市女您好!

+ T9 f6 n; Y( D$ W

     我做粤味粽子在朋友中是挺受欢迎的,每年快到端午节时,朋友们会打招呼:“啥时做粽子啊?我们都馋啦,别忘了有我一份啊!”“有你的,忘不了馋鬼,等着吧!”哈,100多粽子足足包了一天,整整煮了4锅(高压锅),大家一分,“好吃,谢谢啊!”皆大欢喜!

' W9 r, ^4 R$ b

      和您一样,我也是去年买的真空包装的竹叶没用完,剩了一包在冰箱里放了一年,今年又买了点儿散装的(苇叶),一起包的。您还别说,今年包了两种叶子的,一尝啊,还是苇叶包的香!细分析起来,如果包咱们北方的小枣、豆沙、栗子的,苇叶或竹叶味道差不多,可包粤味的,用竹叶可比苇叶的味道就差远了。

+ S) N+ t6 C# I8 O2 m/ H; y

      您说的37号院就是老艺人“花金”住的那个院子吧?那是个前后院,“花金”住前院,怹的小儿子是我的同学,经常去他家玩,可前院没有井,后院是房东住(姓杜),没有去过后院,您说的井可能在后院吧?

! P$ g& ^/ G& H1 T

      草刘家的院子分成好几层,但是不规范,有个小前院,进了二道门是中院,比较大,中院后边还有个长条的空地,大约长有20多米,宽10多米,有东房两间,我的一个同学家就住这,我去过他家,当年空地上种着菜,长得挺好,绿油油的,空地靠西边儿有一眼井,井口有一个铁架子架着辘轳,还有一个像工地上用的安全帽形状的(柳条做得)打水用得水篮子,同学的哥哥用它打水浇菜地,我还帮着打过水(主要是觉得好玩),就是那次认识了长在地里的萝卜樱子是什么样.......您要是不提起二条院里有井,这件事我恐怕不会再想起来了,还真的谢谢您。

# R9 L- O: Z$ b# Q5 b: Q

      我又想起了咱们二条还有一个院里有井,就是我家的东接边(老19号),那是个三进院,最后的院里也有一口井,但不知是何年干涸了......

{- p) o" r) j. A' h0 ~3 n

 

发表于 2009-6-4 0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啦好!

& G# `; j5 K! \( \1 T' f- C

       看来明年我也的多包点了,根据你的经验过几天我就包点韦叶肉粽子,自己包粽子在的是自得其乐的同时也增加了节日的气氛,何乐而不为那!

( u0 I0 v/ A: b0 x

       看来二条的井还不少,我说的37号是老门牌,大概是花金家斜对门(东斜对门)高台阶,这个门你能记得吗?本来我就知道这一口井 ,一提这井没想到又挖出两口。草铺刘那个院后院我进过一次 ,我记得很大 是土地,别的没记住什么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花市女在2009-6-4 7:46:00的发言:
( j6 W! g1 a' D d2 G) Q, a$ _( v

老北京啦好!

( W0 s1 Y5 y8 }5 g

       看来明年我也的多包点了,根据你的经验过几天我就包点韦叶肉粽子,自己包粽子在的是自得其乐的同时也增加了节日的气氛,何乐而不为那!

4 P0 a: V# v, u3 y

       看来二条的井还不少,我说的37号是老门牌,大概是花金家斜对门(东斜对门)高台阶,这个门你能记得吗?本来我就知道这一口井 ,一提这井没想到又挖出两口。草铺刘那个院后院我进过一次 ,我记得很大 是土地,别的没记住什么了。

. t, A# u# b, b( Y/ ~2 s+ }

  您好!今儿中午得闲,上来看看,恰好看到您还想再包点儿肉粽子,市场上现在有很多种肉粽子,可唯独没有我包的那种真正的粤味粽子,我把配料讲给您,就是有点儿费事,不过一年不就包这一两次嘛,如有兴趣您不妨试一次,:

. N+ ~# F9 l9 r0 X

1、江米(园粒、长粒均可)用水泡一夜。

5 m4 H# ^: C' y. F- p

2、五花肉(一定要鲜肉,不要冷冻过的。偏瘦的为好)去皮,切像栗子大小的肉丁,用盐、酱油(少许)、香油(少许)腌1小时。

" P5 H3 v8 H' x* p" v

3、生花生米,水发一夜。

% q/ y* X# F8 W6 x" J

4、广东香肠(要真正广东产的,四川产的广味香肠不好)切拇指大小的段。

+ e7 u, i4 n* j4 X2 H) Z7 U9 Y

5、鲜鱿鱼头(即鱿鱼须子,也一定要鲜的),可买鲜鱿鱼,只用须子,鱿鱼可另做菜。切成半个小指头长的段,用盐、姜末、白酒(二锅头为好,少许)腌一小时。

+ u, J& X ]+ o( R1 W

6、泡好的江米包粽子前放一点盐(根据您口轻重),细细的姜丝(越细越好),熟花生油(不要太多),拌匀。

+ M/ r7 c8 E/ g( x5 L$ y X1 A/ F

7、包好的粽子放入高压锅,凉水漫过粽子,盖盖,大火上汽后调中火(略偏小一点),开始计时:40钟。

7 q. E* p; ~; z9 z

     正宗的粤味粽子做好了!

+ G9 i t. O, _" ~* h. [1 z

注:有些广东人喜欢在江米里加些酱油再包,我试了一次,觉得不加更好,不影响味道还好看,这是我唯一改动过得一点。

( ^5 l# {* ^) `& P$ @( B* V

祝您成功!哈。

发表于 2009-6-4 2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北京啦在2009-6-4 11:44:00的发言:
1 I8 ~" n; b( Q7 M

  您好!今儿中午得闲,上来看看,恰好看到您还想再包点儿肉粽子,市场上现在有很多种肉粽子,可唯独没有我包的那种真正的粤味粽子,我把配料讲给您,就是有点儿费事,不过一年不就包这一两次嘛,如有兴趣您不妨试一次,:

5 Y3 S6 e& J; Z: K5 Y }$ p( K9 g

1、江米(园粒、长粒均可)用水泡一夜。

5 H2 h7 p4 _' q e, r% T

2、五花肉(一定要鲜肉,不要冷冻过的。偏瘦的为好)去皮,切像栗子大小的肉丁,用盐、酱油(少许)、香油(少许)腌1小时。

( Z7 b6 Q# a3 k/ ]) A

3、生花生米,水发一夜。

0 Q' |( t: |/ U" c6 H" [( L

4、广东香肠(要真正广东产的,四川产的广味香肠不好)切拇指大小的段。

7 E2 c" ~8 }: n) L

5、鲜鱿鱼头(即鱿鱼须子,也一定要鲜的),可买鲜鱿鱼,只用须子,鱿鱼可另做菜。切成半个小指头长的段,用盐、姜末、白酒(二锅头为好,少许)腌一小时。

7 G/ F# k( j l7 |; C2 s* w$ N

6、泡好的江米包粽子前放一点盐(根据您口轻重),细细的姜丝(越细越好),熟花生油(不要太多),拌匀。

1 K5 @" A# L. F* g

7、包好的粽子放入高压锅,凉水漫过粽子,盖盖,大火上汽后调中火(略偏小一点),开始计时:40钟。

- r4 h/ |8 O# u

     正宗的粤味粽子做好了!

0 b9 _7 a% M" C4 f

注:有些广东人喜欢在江米里加些酱油再包,我试了一次,觉得不加更好,不影响味道还好看,这是我唯一改动过得一点。

4 [7 ?$ c% N) T+ [8 T8 y& s

祝您成功!哈

2 {. S2 b# S8 w2 K' O; ^

     谢谢老北京啦,周六泡上米周日照你的粤味粽子食谱包,也吃一回正宗的粤味粽子。

! Q" r, P) @7 R2 T) K7 Y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0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花市你好!

' R Z% q) G/ R4 M

粽子节过得好吗?怎么老没看到你来呀?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0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花市女您好!

# G8 z; F- W7 M- M7 r6 k: j

粤味粽子做得咋样?吃着对口味吗?

发表于 2009-6-9 0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北京啦在2009-6-9 0:04:00的发言:
$ C' j* }. w. l+ l

北京花市女您好!

; W5 @9 [1 {6 T/ U, a

粤味粽子做得咋样?吃着对口味吗?

$ Q) M7 e* ^; n5 Q6 Z

谢谢老北京啦!这口味很喜欢吃 ,谢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2 05:20 , Processed in 1.22743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