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45|回复: 0

元宵话古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2-8 2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k1 N1 {; B3 x3 I' T! i& h2 r, Q5 H7 ~0 M# a V+ ^* T9 ^( R5 z+ V" e4 g6 c2 \( u7 {$ x9 ]6 s$ m( C' r# Y2 e% j9 x9 c1 ^" z, `" t) c% p& G+ l' C6 V5 u, T) N/ y0 h
5 f$ ]; \+ Q, p+ }8 [. Y4 j" e" S9 m3 |. \* v) v$ _0 f( s! a. E. a; b3 f: t$ q0 z& _6 H* G8 l* j- C9 d! \7 A( z" f1 ]8 x1 v, T9 Q9 Z2 b5 F5 U# n3 X) Q* y* H; [9 f4 h' u F( L6 G) j7 b$ `) @/ ]2 T
元宵话古
% c0 e- M7 |5 F& ~+ k) W7 D: Z 1 _4 b, M- k! I: a4 V- _7 @1 R. g' l, r9 f8 o! |) R% H6 S7 N" k& j, Q7 Z* K+ ]6 \$ l) L% ^4 B" ^
5 {: ~4 E3 n3 s5 Q% _, ^4 M& o/ x/ Z/ X: a7 I8 S. G' e* S8 K! @' ~' a) |# A0 ^# |* u N0 T: j/ b" X4 w% W( B2 s5 R/ V1 u8 A$ Q, V
  今日花灯夜景
" H4 x! R& {/ X& x, q- s2 ?0 _ G3 F: C. H9 x( _6 [+ m ^0 M( E h0 Q7 o; @( B0 F$ \! O" ?" U0 ^) Q0 g @5 F) }+ z6 |' T* G) I7 ?' N
  元宵灯市古图
$ f9 z' x3 c2 B ( F. H5 f5 o/ v+ x9 ~! D9 J, W ! W# l H' t' g! ~! D. X4 N( w
% X. G- c. P% l i+ H* ]+ M0 F7 l3 s

 

0 {, l) q1 U$ o& c. G' [8 N

  古时如何放假

1 |7 |0 x2 a0 T; [) d

  古时对元宵节张灯有明文规定,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是怎么放假的。宋朝的《铁围山丛谈》记载:“上元张灯,天下止三日,都邑旧亦然。”这里规定了元宵节得三天张灯结彩,全民同乐。后来呢?一般的地方仍然热三天,京城或者大城市则可以热闹五天。有一种说法是,后来多出的这两天,是“吴越钱王来朝,进钱若干买”的;也有人说,那是因为干德五年(年)后蜀初平,正值正月,“太祖以年丰时平,使市民纵乐,诏开封增两夜”。

' R* Z9 ~0 W/ O

  如果说张灯三日或五日,跟放假联系在一起还有点勉强,那么,明朝永乐年间关于元宵节放假就说得非常明确了,而且这个假期长得让人艳羡,计由十天之多。《万历野获编》载:“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十一日”,朱棣觉得自己“继位以来,务遵成法,如今风调雨顺,军民乐业”,乃下令“今年上元节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着他闲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紧的事,明白写了封进来”。对民间放灯,也极大地体现了宽松,“从他饮酒作乐快活,兵马司都不禁,夜巡不要搅扰生事”。永乐帝并且要以此“永为定例”。

& a9 T1 D6 {8 {2 o3 a

  到了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大致的意思又重申了一遍。同样,“诸司堂属,俱放假遨游,省署为空”。街上就更热闹了,“春如红锦堆中过,人似青罗帐里行”。百姓不知怎样,士大夫们是“呼朋命伎,彻夜歌呼,无人诃诘”;有权势的,则“先期重价,各占灯楼”,至于“尺寸之地,只容旋马,价亦不訾”。

9 `& }6 b: ~( R

  《双槐岁钞》对此还有两处细节上的描述。其一曰户部尚书夏原吉陪着母亲去观灯,不知怎么给永乐皇帝知道了,“遣中宫赉钞二百锭,即其家赐之,曰为贤母欢也”。其二曰永乐帝还要借此展示御制的应节诗词,由儒臣奉和,并当场评出等次,“览而悦之,赐以羊酒钞币”。1412年的元宵节,陈敬宗得了第一,但这些作品不外是“皓月金门夜,和风玉殿春”、“愿歌鱼藻咏,长奉万年杯”之类的祥和句子。

$ ?1 F7 t. s. a% N6 Z

  灯市与出游

. g$ Z# o: @0 Y4 W Y9 ?2 P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到清朝的时候,元宵节同样热闹,京师有“前门灯市,琉璃厂灯市,正阳门摸钉,五龙亭看灯火,唱秧歌,跳老鲍,买粉团”;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更有意思的还在“十六夜”其时“女子出游,谓之走百病”。

( ]' P% ]3 ?/ p) u; h- p( Z) ~

  “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走桥”、“摸灯”等,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身着白绫衣裳,在正月十五这天结伴相携,越走水桥,到郊外旅游,目的就是祛病除灾。其时,走在最前面的妇女举香开道,其他人紧随其后,依次过桥,谓之“度厄”。

2 D) v2 _3 U: W( H

  据说,这样能保一年腰腿无病,健康长寿。过桥后,妇女们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谓之“宜男”,说是这样可以多生男孩。

2 s* s' f' r; S, v8 G

  元宵节“走百病”的习俗古籍多有记载。明周用《走百病行》诗云:“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姥姥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也云:“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1 y( g1 J/ _$ q* J. @

  汤圆的象征

3 G9 b2 L; P+ y, u; x2 c. b

  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元宵节就是中国的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持“情人节”论者的情境经典。遥想当年,中国古代每逢元宵佳节,各地纷纷举办庙会,戏班、江湖杂耍、地摊卖武艺、赏彩灯……活动式样繁多,琳琅满目,为年轻人寻偶结伴提供了绝佳的氛围,不少传奇文学中所描述的抛绣球、抢绣球,就是很确切的脚注。

4 ]& x, P; {, r

  不过,中国具有类似爱情内涵、知名度较高的节日,至少还有七夕和中秋节。前者有一个牛郎织女七七鹊桥相会的动人故事,后者的嫦娥奔月故事,更因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诗而脍炙人口。

6 B( }& |6 l, i9 h' ?- N* F5 X5 U

  从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来看,元宵节又只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古代春节习俗为期长达一个半月,漫长的春节要经过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进入春节,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吃过糖汤圆,才算是过了大年。如今大陆春节黄金周,只不过是浓缩版本。如果拿三部曲乐章来比拟的话,处于贺年阶段尾声的元宵节,就是中国春节三部曲的高潮华彩乐段。这个乐段的主旋律,则是贯穿春节三个阶段的乡情、亲情、友情,当然更包括爱情;这个乐段的主题,显然就是能够概括诸般情谊的、以糖汤圆所象征的和睦团圆理念。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4 00:17 , Processed in 1.15434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