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这句话,在洛阳介绍邙山或古墓有关的文字中,几乎都出现过.这是出自唐朝诗人王建游洛阳时,曾有一首《北邙行》的诗:“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诗作水平一般,但前两句却切切地表达出了北邙一带冢墓连连的景象.那种荒原旷野上起伏大小连绵几十座封土的胜景,除却咸阳和银川,恐怕在中国其余地方是不多见的.
5 T) V$ X- x& _, q) f+ A & t8 K0 G% f2 ]- u
我们一行艰苦的四人,是在旅程的第三天踏入孟津县土地的.在凌晨的洛阳还没有苏醒迹象的时候,我们的火车却已经从长长的邙山隧道钻了出来.不一会,一座巨大的封土就从车旁晃过.这让我着实兴奋了半天~正与大家谈论的时候,车窗外却又出现了连连远近几十座封土,于是还热闹的讨论戛然终止.当火车越过连绵的封土阵在孟津县不知道哪个角落停下的时候,我们发现孟津车站到了. : P/ t, n+ o2 c* d) Y" `
" A1 v% f, a1 ~) G4 r6 M a
下了火车,刚才的兴奋还不住撞击着我脆弱的神经.然而恰好的是,就在这荒凉的火车站西边,也有一座极大的封土.我们便跨过铁路跑去看.顺路询问了当地人,知道了该物的恰当称呼--冢.我们仔细拍摄了这可以触摸可以亲见其伟大的第一座冢,却不知道在里面安然沉睡的是何代贵胄.后来通过继续的走访发现,邙山的冢实在太多,而且许多都不知道墓主人的名字.就连东汉王朝皇帝的陵墓,到现在似乎也不能确认其陵名墓主.几千年的风雨和记忆,只留下断断续续的片段,而这些片段,恐也要在以后的流年中渐逝.就好象我们,有谁能确知我们的存在过呢? 4 S# ^& Y) I4 Q! A2 ^4 l
9 \7 h1 r9 v" b( N/ y% I# X东汉帝陵,就分布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墓冢中间.因为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所以历朝历代的王公贵胄,都愿意将自己安然于此,所以这些冢的历史是各种各样的.上可溯周,下可及宋,其间还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唐朝,五代等各个更迭,便更加不好区分清楚它们的年代.我们此行参观的东汉帝陵,除光武帝原陵较远之外,其余三座则距离较近,并且封土硕大,呈覆斗形状.这与其他较小的冢区别较大.而其历史却也并不明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