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帖——
7 @' X( p0 h" x, Z
7 s# B. o8 P& U4 F- ^ffice ffice" />
6 ?3 c. ]% O* D2 j潜水久了,冒个泡泡。 $ D) J, ?, L; q9 F
5 q5 L1 }9 Q4 ~5 t; V |同桌的 赵
, j$ X+ V3 p/ Y3 [! b4 ~/ k5 Z# g # V) P6 r% _7 `/ b4 h0 Q( b
十多年前老狼一曲《同桌的你》拨动了许多人的心弦。我们同代人经历了不堪的中学,多数人大学只是个梦。还好,我们有完整的小学时光,那你会想起同桌的谁?歌曲幻化出青春、恋情、遗憾,莫名的情素,这些离童心又远了些。 , m' t( n4 Z8 Z. \# z
6 E+ B8 W. C, ~ c& }6 P; f
记忆是顽强的。人民医院神内的李大夫说:眼前的事容易忘,早年的事记得请,老年人常见,如果远期记忆丧失了,那就是老年痴呆症了。李大夫用这话宽慰我那往九十奔的老爹。
/ a& G! J" g* i/ z0 _- i% k( r5 T两年了,老爹一直看着李大夫的专家号,直到这次我陪同前往,老人家才恍然大捂,眼前花白头发的专家,四十年前住在同一个院子。“李大夫的妈妈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productid="王慧民" w:st="on">王慧民ersonName>老师是我一年级的班主任,李叔叔是你国外局的同事”。 5 k' q/ E/ g5 P2 n
4 S2 ^$ V! Y- o9 |! T! w# `. ~+ L在远期记忆中,怯生生的进了母校的大门。 , E: Y$ e) _, I/ w7 n/ @, x
无数的“第一”充填着幼小的心灵,第一后面可以挂好多词汇,量词、名词、动词。。。
$ o2 d- s0 _& n4 Q第一次眼中的校园、第一位同桌?校园中的第一顿中午饭,有人还记得吗? 2 ]: f2 }: c7 i3 D6 I
: [ ^! P" y5 c3 ]
第一位同桌
5 ^6 X# O6 t& w0 O, H9 A 3 S. m) V, G: z& }; x
人的记忆有时也不太可靠,重大题材的回忆录的舛错为人诟病,有的是利益驱使,有的还真是记错了。 1 r# a$ r' L, v1 T0 y$ P0 C
我的忆旧,针头线脑这点事,为同学们相聚凑点趣。好事者求证、更正也无妨。 , b/ b9 y+ p+ G: J
比如说,开学的日子。九月一号,晴朗的一天。晴朗是记忆,日期是推定,因为这之后,新的学年都是这一天。到我们的孩子入学升班时也多是这一天。
4 H2 }7 @1 D: x1 m
' b5 d8 S4 i/ ~; e! A8 I校址我应该记得不错:西四北大街105号---这是我记住的第一个地址,现在回想定是长辈刻意灌输,生怕有孩子走失的那一天 。
" }. f3 J7 A3 N5 P. v' s前段有同学在网上写的可不是这个数码,还是以我这个为准吧。各位可知,到1960年,这里改办学校前,我在这105号已经住了五年。大院子办了学,我们住的西院留了下来,邻居们进进出出改走北侧的南魏胡同旁门。
1 g6 E3 S* b. [& n % f# v* ^ Q9 i+ j' m4 H+ K
九月一号,晴朗的那一天,老爷牵着我的手进了105号,“中国人民银行职工子弟小学”(至少存续了两年,后改称育群小学了)
6 t" u( g- f! E2 T% T4 ]: ?胸前椭圆形的徽章:天蓝珐琅底上跳跃着金色的舞者—五月的徽章。(文革中消失了) 1 Q9 G5 @9 n: c3 x( z5 D
7 ^3 q, u0 J" T+ g
如果不是东南角被民居占据一块,校园呈东西向的长方型,主楼居中偏北。不知何时的建筑,形制与现今尤存东交民巷内的洋楼类似。灰白两种主色,多处玲珑剔透的浮雕,八角长方形的窗户,咖啡色的窗棂。楼前伸出宽大的檐子,遮阳避雨,一条长长的水泥坡道自东过来在楼门前拱起一波,一泄到西头。那年月水泥用来盖房子都金贵,铺在地上,透着奢侈。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片产业的老主人叫王克敏,王在段政府时当过中国银行总裁、财政部长,闹日本时当了汉奸。主子投降,本人下了大狱。后敌产接受,院子里住进了银行职工。
9 {' p# J3 u7 b" K/ o1 O6 D
: b/ g% U1 B& u; G! p! V一.一班教室在一楼西南角,南窗可看到操场和远处的大槐树,屋内的收音机里唱着曲子 进来的学生要先试表,体温计插在了腋下, 0 V. V" o# t) ?
我坐在临窗第四行中段。三行、四行的课桌并在一起。大概没人给介绍彼此,陌生的男孩成了同桌。他就是赵植,不知过了多久,我才记住了这个名字。可以想见:盯着秃头秃脑的对方,家长走了,老师忙着,无助、恐慌还有什么?
$ j1 Z: T% R- f3 a( K' ?+ n为了桌面的领地,还是为过界的胳膊肘,谁又向谁首先发起的攻击,右肘撞过来,我左肘击过去,数个回合后闹大了动静,被老师喝住。 ! o- `" ~4 D( X7 G
! K i: c! l' D7 @1 c" }2 z 中午花卷菠菜汤 有没有蛋花,记不请,那碧绿的叶面和清汤留在记忆的深处。 # f1 q6 Y: O. e; _' _& y$ R Y
$ ^. c5 Z) U% j8 X8 K; ?
午休来到宿舍 小楼对面的排房里,那排房东西走向,打校门口迤西约百米长。东段是传达室、主任室、卫生室等。中西段是宿舍,虽然与东段的房子连成一排,其实中西段的房子是独立的一组建筑,地基要高出一米,分别有两边的房山。男生宿舍在西段,我们那小间的窗户向北对着小楼,联体的板床高矮齐着窗户,东西幅宽卡在两墙之间,五、六个铺盖卷排在上面。 4 A" k7 m7 p/ ~' w
怎么又是他,两人的铺盖挨在一起。赵坐在床沿上,一百个不忿的样子,上午的气还没散。家长交待的交友之道有几个孩子能听进去。两人又撞在一起,这次是加了腿的助力。七岁的孩子,身单力薄,刚出了幼儿园的管束,没机会学会打架,那时最厉害的是“王八拳”轮起来忽忽生风。不过那得多大仇啊。用上肘加上膀,再下手推搡,口里吆喝着自我激励。嗷嗷的,赵把生活老师吆喝过来了。
+ a# u' R7 O; l力量的较量谁也不战上风。好多好多天都相安无事。
8 h6 {$ }$ d4 A
, V( A5 B6 r* V$ T后来,我们不同桌也不同屋了。但一次又一次的交手,真打架。
4 X8 z% j7 V' N9 Q从小看大,如出一辙。赵长大后的“架风”也不好。数张牙舞爪型,动起手来,虚张声势、念念有词,实力不济时,嗓门放大。主要不靠拳头击打压制对方,而是改进型的“王八拳”十指挣开,轮了过去,不定哪一爪划破对方脸,我就多次吃过这亏,脸上落下赵的指甲印。周一“挂花”还好,周六放学前对镜除疤痕(还记得育新北楼南门口的大镜子吗),这要晚点开战,伤咯褙揭不掉可就毁了,回家准挨骂。
8 v, E% a0 d$ M5 k
( s# h$ K5 t% N5 W外号
L. s& o# L2 d% J- V+ q' U- e8 k ( h% N5 z9 P0 E& [
豆纸,这物件现今是没了,至少在京城这地界,但发挥其功能的替代产品已几经更新换代了。 7 f# s) k+ s, `) ~6 ^+ j
0 g; S; p& r6 S7 A2 p- N0 }这物件要和人名粘连起来,肯定带者贬义。它是“赵”的外号。活蹦烂跳的孩子的过剩精力总要发泄出去,打架骂街总不是个好去处,人前人后喊者外号,不带脏字又有攻击力,大人们也就由他去了。连带上这不太光彩的外号,也赖家长给起了大号叫“ 植”。也是真没办法,谁让它谐音呢,小孩的想象力又是如此局促,张嘴就来的是身边那点事。后来我知道这外号可不是我们学校的原创,学校一大帮一年级的小豆包都是从“康乐里”那个大院子过
/ q& T" Z4 U( f $ }7 X$ q7 w6 m& c+ W
来的,多数人都有外号,和前襟里掖着的口罩、兜里揣着的手绢一样,跟过来的。
: d; x' e3 C$ D我没有外号。我们北海幼儿园风气正,孩子们被管的规规矩距的。就是有,也没事,一百多个小豆包没有我认识的。好景也不长。一场幻灯片放过,哎,好郁闷啊!跟了我好久。
4 \# ^; U' k8 ?《百家姓》赵字行一。我们不知道。到是外号叫着顺,“豆纸”“豆纸”多稀松平常,心平气和时喊着。当突生怨气,实施攻击时;“豆纸”前后又添上许多修饰词,竭尽丑化,多解气。
( p9 Y6 a* n- |4 t2 h, C) { j外号有阶段性,随着人的发育,以人的体症、性情为描述对象的外号会发生变化;某些不雅之号,因其不雅,也是随着人的成长,当事人都不愿启齿了,也就消亡了。“豆纸”大概就属后种情况,在转到“育新”后就不再叫了。但我想了再想,没想起“赵”的第二个外号。
0 K- g3 H" o, {6 u+ ^- S " I* r6 T3 I# o: X
还记得吗?
& P- }% N+ M4 t6 Z1 G) ?第一篇作文的题目。
- q, g# b0 f, y# ?5 l2 [7 @ & x2 ]1 ]+ p: b1 T
6.1班 田卫平 ; r9 ?6 i/ m6 m5 C& g" N3 O# K
; H0 @, F) Y @- V, Z: Z
(《最后的育新》《还记得人定湖吗》摄影者) # d0 N; G) r8 W6 l(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