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写作之我见"李彦教授专题讲座
2010年4月13日周二下午3:00,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海外知名双语写作作家李彦教* [) @/ U! @$ a1 y+ x
授受邀来到了苏州独墅湖图书馆,为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带来一场题为“汉语国际教育专题讲演:双语写作之我见”的精彩讲座。
讲座在图
1 n9 z% A( W& }; \/ q书馆四楼的咖啡厅举办,厅里随意地放置着一些圆形矮桌,淡黄的柔和灯光,简雅大方的摆设,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来。 ! J2 l* ?% X: l$ u0 Y
讲座开# ?( D0 O% f) j7 J& e$ Q$ i
始,李老师身穿草绿色羊绒外套,
M. W4 l9 t1 g* f7 _5 K# u1 p2 y带着随和的笑容缓步走上了讲台,亲切而家常地与同学们聊起了苏州的天气。这是李老师自八七年赴加拿大留学后首次回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并受文学院曹惠民教授之邀,来作一场讲演。
李彦老师在加拿大发表了多篇英文作品,其代表作《红浮萍》(Daughters9 [& Y9 V- ? }; r
of the Red Land)获得了当地主流媒体的认可,得奖诸多,并于今年在国内推出了中文版本,广受专家和读者好评。十几年的国外写作生涯,使李老师在双语写作这个课题上颇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4 P# @; m4 ?9 e1 d4 V N0 g$ ~(一)中9 Y+ x# ?! W6 o! E0 d/ G j
英文写作,哪种更能抵达文学表达的核心?
& e& C# Y$ a% z4 l8 M3 k! y# M
李老师回忆,刚到加拿大的时候她发现西方也有大量描述中国的书& u, c9 X9 B, H8 q' g& M
籍,然而这些书籍的质量却值得商榷,其内容十分浅表,难以深入,于是她就结合自己亲身经历体验开始写作,而这种写作并不曾刻意想用英文写。在国外连续成功
6 {7 D5 Z$ A6 n发表了几部英文著作后,她也开始尝试再次用中文写作。“中文写作感觉非常不同”,李老师总结,“中文写作往往追寻辞藻、韵律、视觉的愉悦,这是汉字的美感所带来的;而英5 ~: ~* X- \5 O
文写作则不受文字表象干扰,它更容易进入心灵深层来抒写,思想因而得以自由驰骋。”两种写作所达到的效果是各自不同的,并不一定要追究这类的比较。
/ K+ j% S8 z5 n$ h5 F8 u1 z(二)海外华人作家无法融入国外文学主流界?
/ p2 Z! h6 U3 O% ^( Y* }
在这个问) ~6 T! \( i% a' |! x" Z2 x8 ^
题上,李老师举了自己在孔子学院6 V6 ?4 h3 E6 t1 Y0 {
教书时候的例子来说明。居住国的人们更能接受母语写作,而海外华人作家通常坚持以中文为第一写作,其所谓英文作品也多是由中文翻译而来。英文只有二十六个
0 O7 q: O/ S1 m9 {3 R$ v字母,而汉字则是美丽多变的。在作品的中英转换上,华人作家常常不能处理得很妥帖,也就导致国外读者难以理解甚至接受他们的文学作品。除却作品本身的问题' u) i! f+ X4 t: f# y; ?
以外,李老师还谈到了国外的“出
% n) h) v5 y) @: s& t1 h- w- P版文化”,这涉及到一些体制的东西,作家不能主动去适应掌握,当然有被主流排除的可能。
(三)对
+ z) V! Y8 H9 R$ k* ]$ M于外国的文学奖项,题材的选择是得奖的核心原因?
: u) H+ I! Q" ]: T! D
谈到这个
/ D5 ~* A, Z# S& {; d B! r问题,李老师严肃批评了国内某些
5 x! z) b* i& {$ d评论家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观想象,即认为题材是噱头的观点,并把自己的作品《红浮萍》与国外一些知名华人女作家的相同题材作品做了比较,告诉同学们,绝不能
2 `* Q, \6 H2 L# p8 C' S脱离开文学本身的魅力来写作。李老
) u2 r/ E/ d- Q; e, [7 V师认为自己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能掌握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并把这种掌握融入了自己的写作之中。
& n0 y. S$ q# \4 }7 Q! _
(四)英& [" @: K1 P6 m8 j: K f# a! x4 B
文写作的动机何在?
+ q; J; ~' z$ b ?/ A“让西方
. ?& p" Z8 ~& F人直接读你的故事,”李老师说
5 J7 A, G1 m6 _. _0 R# K- ^- ~- D; ~7 y道,“我只是觉得有责任让西方民众去真正了解,那片曾养育我们的土地。这个就是我的动机。”李老师还谈到了“话语权”这一概念,她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除了培养翻译人才,
% Y) O6 P5 R4 }还需要加强英语写作方面的人才培养,从而直接和西方对话,和他们交流。 & u* E! l. |* }3 z
讲座将
: m% V0 }3 m- v. M1 Q1 ?( t终,同学们纷纷举手发问,而李老
" {, ^# [" A% \ s9 h% n" t师也走下讲台,与同学们进行了近距离的更深层的探讨。 - A- O. T, l3 v5 X/ H; h
5 R9 ]% o. ]. T(通讯员 汤丹磊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