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掌柜

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育新楼恢复帖)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4-19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几辆出租见到那着拐杖的老头都不停车)。

, |6 v9 z9 b- V- M$ {/ q, B

 

& p" U1 }. f U/ t H5 v0 B

培力学长你真逗!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4-19 1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beiwei在2010-4-19 12:01:00的发言:
4 {0 e( ~+ X4 e4 |8 u) m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胡耀邦胡锦涛温家宝合影.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u& t- p6 @9 j% w$ a; O* {

 

: A6 q: e+ U+ V

你这照片咋这小。

发表于 2010-4-19 1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位”没有“正在照相!
发表于 2010-4-19 2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欧阳光同学的太太帮忙照的:




 
发表于 2010-4-19 2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班张菊萍发来的照片




 
发表于 2010-4-19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聚会是我们当年的四(3)班分别44年后第一次聚得这么“齐”,也是迄今为止能够找得到、联系得上的6名同学。那天聊起往事我们发现,男生几乎对女生都不记得且没有任何印象了!倒是女生还能隐约回忆起一些男生的模样。
希望我们继续找到更多的同学!
发表于 2010-4-19 2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uijian在2010-4-19 12:50:00的发言:
0 w! ~# y" K1 x& R: B3 H, s % F" Y( h4 B( v$ K 参加聚会,见到了久别的同学和各位学长,非常高兴。培力学长的到来让人倍感亲切。培哥的酒真叫棒,从头喝到尾,那真叫“喝到最后,喝得最好”。有机会培培哥喝点儿。/ { B" b' k3 y! g8 D+ q - E( c/ P5 o6 d/ e0 y! B1 M 2 }6 M8 ]" u2 n) {# c! ]# I% g# ` ) w9 K, R- d4 O' q. S

刘坚观察力很强!没和培哥坐一桌都发现培哥的酒从头喝到尾啦!
发表于 2010-4-19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老培更加无以遁形了![em63]
发表于 2010-4-19 2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聚会,攀姐都让我打包回家当酒菜。
发表于 2010-4-19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告小草:小鸭带的黒巧,攀姐给他留着哪。他说多谢!可也不上网。

发表于 2010-4-19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shenzhixiong在2010-4-18 19:09:00的发言: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 k3 H+ f/ o& {5 d+ M

" k, [8 K. I( G- h4 L; x

前面班级照片中还有一位女同学吧?好像合影没有呀?

! e. w1 s. o3 V3 S' e7 k

虽然很遗憾错过了和大家的见面,但是看到各位兄弟姐妹精神饱满、满脸笑意也就心满意足了!

6 X& Q, O7 g9 F# s: d

小鸭,咱们下次再见!各位同学,咱们也下次再见!

发表于 2010-4-19 1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参加聚会,见到了久别的同学和各位学长,非常高兴。培力学长的到来让人倍感亲切。培哥的酒真叫棒,从头喝到尾,那真叫“喝到最后,喝得最好”。有机会培培哥喝点儿。
发表于 2010-4-19 1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刘坚,你喝酒还打着埋伏?
发表于 2010-4-18 2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攀姐上网了。
发表于 2010-4-18 2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张不清楚的我变成了“方块儿脑袋”,就差变成“方块儿老K”了!老培则好象是从墙壁里“拔”出来的怪物!哈哈!很好笑啊![em240]
发表于 2010-4-18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啥啥的事可以引出啥啥的结果。

发表于 2010-4-18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pei在2010-4-18 21:05:00的发言:
8 P. E, G, F1 e0 p' E7 s . g& ~: k0 g$ P! x1 D

 我说培哥!您这命题也忒不靠谱啦!

1 Z' a f! i9 O% _) R7 p

 

; ~- J; M& J& [4 G: s

我那是压完照片,随便起的名。可以改成小鸭合影。

7 Q. x1 O) P7 f3 u) Y* g 1 {2 c, A L) X. c6 `. | " d" X4 i$ \* J( Q& S* R4 J/ q) D

你差点没把我笑背过气去!
发表于 2010-4-18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shenzhixiong在2010-4-18 22:18:00的发言:
! k- _# X( ]2 |/ K% d

你差点没把我笑背过气去!
& S0 n+ h4 l2 U- D$ ^9 K

 

- D: _, b# l2 f$ K

我不是“惜字如金”吗。

发表于 2010-4-18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所云。[em54]
发表于 2010-4-18 2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不清楚的照片,也挺好玩儿的。
发表于 2010-4-18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培哥!您这命题也忒不靠谱啦!

) G3 o" ~2 p) A1 U: r# F- a" T

 

9 j/ }) R, X4 X( {) v* @+ F

我那是压完照片,随便起的名。可以改成小鸭合影。

发表于 2010-4-18 2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育新的校友又聚会啦,为你们高兴!收获最大的应该是远道而来的小鸭吧?看到照片又讲学又校友聚会,祝福你们!

发表于 2010-4-18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pei在2010-4-18 12:51:00的发言:
我没带相机,也在等着大家发照片。
. s+ E. ?$ Q- d8 m

尤其是唱歌的照片,一定要发来啊!

发表于 2010-4-18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我岳母来了,他们一家人去看老二的女儿的新房,所以我是打车去的,(好几辆出租见到那着拐杖的老头都不停车)。

+ a* |7 y# _" B& o

见到小鸭十分高兴,我想说她的一辈子值了,干了我们许多人都没干成的事业。为华人增光,为祖国增光!

8 V* b- u6 A, w, ~

还见到了热情的小沈和高大的小刘尖。还有送我回来的学友(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很高兴!

发表于 2010-4-18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angpei在2010-4-18 16:38:00的发言: / p- }6 D- f& Z5 m+ ~1 r5 G/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鸭合影.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g& ~+ s0 i* |) Z$ v

 

/ j" w& P$ x }4 d

 我说培哥!您这命题也忒不靠谱啦!

8 G) H( c5 @4 b3 g% v. D


发表于 2010-4-18 1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张培力在2010-4-18 16:10:00的发言:
# `$ ?! q+ u0 K $ U9 U2 `& L# C+ K" m5 I( L1 H y o

昨天,我岳母来了,他们一家人去看老二的女儿的新房,所以我是打车去的,(好几辆出租见到那着拐杖的老头都不停车)。

8 ?! }% E0 K0 v' \* T$ o% [

见到小鸭十分高兴,我想说她的一辈子值了,干了我们许多人都没干成的事业。为华人增光,为祖国增光!

0 j7 E8 q* W+ P/ o6 ]0 T

还见到了热情的小沈和高大的小刘尖。还有送我回来的学友(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很高兴!

2 d- C( l, N7 T$ C0 L+ D/ P + i! u# w; k) f( D( d* l# d

谢谢培力学长的照片!非常感动培力学长的到来!真的没想到您能自己打车光临,感动之余是过意不去!因为我们班同学第一次聚这么齐,光顾我们自己叙旧了,都没来得及跟学长请教一二,真是很抱歉!这也是留个念想,下次还聚。
发表于 2010-4-15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总理忆耀邦(人民日报)。

发表于 2010-4-17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V% Q- S" d9 W: G9 k4 _" K, P( F' E4 A7 H5 y9 q1 R/ A' u4 i; u; l: o, E- y% ^4 ]. F: E" i& M# t6 H% Y3 Y4 p0 l' u- K8 @( q) k1 G6 N
"双语写作之我见"李彦教授专题讲座
- A5 k8 R' ^8 s   双击自动滚屏 " P8 w9 v0 Q1 a4 Z& c/ M

8 g. P5 _8 h' R9 K: z 发布者:范洁 * H3 J1 ]& O, n- r 发布时间:2010-4-15 阅读:91次  

& J$ }/ S! F3 n $ c7 b+ e( @ t! D3 J0 G, F# R$ \; b/ L" `) S, n9 ?: J1 I- `4 L: k/ Z" S
 

2010413周二下午300,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海外知名双语写作作家李彦教授受邀来到了苏州独墅湖图书馆,为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本2 Y' v2 L4 B% M# }; P" S; t! h4 | 科生和研究生们带来一场题为“汉语国际教育专题讲演:双语写作之我见”的精彩讲座。

; a$ |' a- i( q# k) j

# D5 e1 Y* M6 E* P% }& }

 

9 m: v9 c7 v' h9 f2 P4 M* ?6 _

讲座在图 % ^# Y9 z8 y8 h. k书馆四楼的咖啡厅举办,厅里随意地放置着一些圆形矮桌,淡黄的柔和灯光,简雅大方的摆设,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来。

! ` x6 I( M- A6 Y9 u0 x

讲座开 o6 u' ]: w0 D% {0 G0 g# B" @4 K始,老师身穿草绿色羊绒外套,; V4 F( E2 E: K/ O% u9 b 带着随和的笑容缓步走上了讲台,亲切而家常地与同学们聊起了苏州的天气。这是老师自八七年赴加拿大留学后首次回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并受文学院曹惠民教授之邀,来作一场讲演。

! K+ @0 L9 D+ k+ g

0 }: Y( W% Y& P2 U* g: z

李彦老师在加拿大发表了多篇英文作品,其代表作《红浮萍》(Daughters E( ^5 s) t7 i of the Red Land)获得了当地主流媒体的认可,得奖诸多,并于今年在国内推出了中文版本,广受专家和读者好评。十几年的国外写作生涯,使老师在双语写作这个课题上颇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 A* P1 X. w! h0 K& w

(一)中" Q! Y' ?9 d* m# H/ F6 L, m8 z 英文写作,哪种更能抵达文学表达的核心?

9 t. R8 u5 ^8 e( Y5 n/ O, s$ c

老师回忆,刚到加拿大的时候她发现西方也有大量描述中国的书 9 D: c" {6 _( a5 g- t籍,然而这些书籍的质量却值得商榷,其内容十分浅表,难以深入,于是她就结合自己亲身经历体验开始写作,而这种写作并不曾刻意想用英文写。在国外连续成功+ c8 X3 |7 I2 Y+ c 发表了几部英文著作后,她也开始尝试再次用中文写作。“中文写作感觉非常不同”,老师总结,“中文写作往往追寻辞藻、韵律、视觉的愉悦,这是汉字的美感所带来的;而英- P I& H3 V2 \9 ?; i/ S2 x' l 文写作则不受文字表象干扰,它更容易进入心灵深层来抒写,思想因而得以自由驰骋。”两种写作所达到的效果是各自不同的,并不一定要追究这类的比较。

5 o" N( Z* Z) `( x( c! e

(二)海 ! E3 }. t$ `' N3 S外华人作家无法融入国外文学主流界?

* v1 Q. z3 D6 M6 R$ H' n

在这个问$ c6 D# k1 i$ a 题上,老师举了自己在孔子学院 ! v3 N1 M0 e- i& c5 x7 s教书时候的例子来说明。居住国的人们更能接受母语写作,而海外华人作家通常坚持以中文为第一写作,其所谓英文作品也多是由中文翻译而来。英文只有二十六个8 v2 ^2 t" }" D! `6 k% b+ R6 J8 _. f 字母,而汉字则是美丽多变的。在作品的中英转换上,华人作家常常不能处理得很妥帖,也就导致国外读者难以理解甚至接受他们的文学作品。除却作品本身的问题3 t. m5 J, v* F! i; P/ @& c 以外,老师还谈到了国外的“出 & |; @" G$ W0 X2 v9 v3 X( ^2 f版文化”,这涉及到一些体制的东西,作家不能主动去适应掌握,当然有被主流排除的可能。

/ c" d& }/ [- c% K

2 C- d" ^; R" k

 

7 x6 Q! N3 V4 [$ W* k

(三)对7 t8 ?! `: ~. g7 S3 F 于外国的文学奖项,题材的选择是得奖的核心原因?

; ] O5 y+ t5 \* l0 u

谈到这个 - I+ z" o- ?. t3 Y1 ^) D' A问题,老师严肃批评了国内某些9 @$ X) }) J6 F. y. R 评论家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观想象,即认为题材是噱头的观点,并把自己的作品《红浮萍》与国外一些知名华人女作家的相同题材作品做了比较,告诉同学们,绝不能 & k7 b* Y4 `. F% i( `0 o. [: j脱离开文学本身的魅力来写作。' g9 Z! H$ K% ]0 m# H3 b师认为自己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能掌握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并把这种掌握融入了自己的写作之中。

$ h+ J) `( U8 K8 R" ^

(四)英$ v3 p1 h8 o, c1 g 文写作的动机何在?

/ [6 n, v; O4 _' O+ m% U% o

“让西方 . T1 H+ V8 s/ D. | d% ? s人直接读你的故事,”老师说0 d9 ~( w9 H9 T& u5 H5 T# d- q) \ 道,“我只是觉得有责任让西方民众去真正了解,那片曾养育我们的土地。这个就是我的动机。”老师还谈到了“话语权”这一概念,她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除了培养翻译人才, " {- x( ?& S7 O# l还需要加强英语写作方面的人才培养,从而直接和西方对话,和他们交流。

5 k9 u/ i F' g4 D- d0 z5 w; I

讲座将8 @/ b5 V. w8 J5 _1 [( [) o 终,同学们纷纷举手发问,而. S' A# a+ w% n: s' I师也走下讲台,与同学们进行了近距离的更深层的探讨。

( m9 W- D( g( f5 C7 w2 A& F5 `: K

 

2 V/ n" o* @9 H! a* n9 R R

(通讯员 汤丹磊 报道)

发表于 2010-4-17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双语写作之我见"李彦教授专题讲座

2010413周二下午300,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海外知名双语写作作家李彦教 / N" H; n( m6 V7 n% ^, E授受邀来到了苏州独墅湖图书馆,为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带来一场题为“汉语国际教育专题讲演:双语写作之我见”的精彩讲座。





讲座在图, ?' F8 Q/ `8 L7 U7 t) o 书馆四楼的咖啡厅举办,厅里随意地放置着一些圆形矮桌,淡黄的柔和灯光,简雅大方的摆设,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来。

& R% j! d# a1 h: K( I

讲座开 9 [/ m6 s) ~; W+ m. u: O. \始,老师身穿草绿色羊绒外套, 0 @# z6 i6 S8 c, y2 j) ^9 G带着随和的笑容缓步走上了讲台,亲切而家常地与同学们聊起了苏州的天气。这是老师自八七年赴加拿大留学后首次回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并受文学院曹惠民教授之邀,来作一场讲演。


李彦老师在加拿大发表了多篇英文作品,其代表作《红浮萍》(Daughters0 m, Y. u6 m# {: r/ k0 D% e of the Red Land)获得了当地主流媒体的认可,得奖诸多,并于今年在国内推出了中文版本,广受专家和读者好评。十几年的国外写作生涯,使老师在双语写作这个课题上颇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 ^) d, P6 S0 }: ]4 O2 e- d

(一)中! h4 w5 e4 t$ \. U$ [. I 英文写作,哪种更能抵达文学表达的核心?


+ _0 N: p4 ~3 T& b0 h

老师回忆,刚到加拿大的时候她发现西方也有大量描述中国的书' B. g% w8 K; N$ r 籍,然而这些书籍的质量却值得商榷,其内容十分浅表,难以深入,于是她就结合自己亲身经历体验开始写作,而这种写作并不曾刻意想用英文写。在国外连续成功 9 N1 x5 |+ {1 m% l. C/ o" W1 J# M发表了几部英文著作后,她也开始尝试再次用中文写作。“中文写作感觉非常不同”,老师总结,“中文写作往往追寻辞藻、韵律、视觉的愉悦,这是汉字的美感所带来的;而英 9 ~* e) A) E! B! J! r" J* |$ W文写作则不受文字表象干扰,它更容易进入心灵深层来抒写,思想因而得以自由驰骋。”两种写作所达到的效果是各自不同的,并不一定要追究这类的比较。


7 D% ?$ b0 w/ ^) ?! y4 a

(二)海外华人作家无法融入国外文学主流界?


- C/ @; t5 w8 J( X1 K/ P! O

在这个问 O4 t' \7 f( l& M( V- L$ [ 题上,老师举了自己在孔子学院 1 d; H2 Q3 O1 W" ?1 f' [' q教书时候的例子来说明。居住国的人们更能接受母语写作,而海外华人作家通常坚持以中文为第一写作,其所谓英文作品也多是由中文翻译而来。英文只有二十六个- g( k( a4 |6 {$ v! j# L$ O 字母,而汉字则是美丽多变的。在作品的中英转换上,华人作家常常不能处理得很妥帖,也就导致国外读者难以理解甚至接受他们的文学作品。除却作品本身的问题" U# E, m& ?6 Q @7 [' ` 以外,老师还谈到了国外的“出 * b/ U2 F1 g ?* b. W6 g& [版文化”,这涉及到一些体制的东西,作家不能主动去适应掌握,当然有被主流排除的可能。





(三)对 ( d- i: g5 V0 j& c$ b于外国的文学奖项,题材的选择是得奖的核心原因?


/ N2 ]% u3 n* v7 G9 \" d- t- h+ f

谈到这个 4 e: @' Q6 T* @问题,老师严肃批评了国内某些3 b& E7 z) c8 {5 m' {8 m 评论家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观想象,即认为题材是噱头的观点,并把自己的作品《红浮萍》与国外一些知名华人女作家的相同题材作品做了比较,告诉同学们,绝不能 $ B. I/ Q; B% [9 u脱离开文学本身的魅力来写作。/ n+ }' n$ r9 m9 g1 A* j师认为自己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能掌握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并把这种掌握融入了自己的写作之中。


! N, w @: H, b+ G1 ~3 S

(四)英# ~8 z4 q7 Z& f9 M9 A 文写作的动机何在?


9 o$ F3 O$ C. m

“让西方% |& ~8 h' d+ x5 ^, Y) D 人直接读你的故事,”老师说% b5 q% u6 L" F& { 道,“我只是觉得有责任让西方民众去真正了解,那片曾养育我们的土地。这个就是我的动机。”老师还谈到了“话语权”这一概念,她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除了培养翻译人才,# l3 m L+ O' i- A 还需要加强英语写作方面的人才培养,从而直接和西方对话,和他们交流。

; w" h8 E E+ k' f

讲座将 ' u# p Z' t7 }# \4 v终,同学们纷纷举手发问,而/ L. O# u# w, E- w) ~: y+ Z 师也走下讲台,与同学们进行了近距离的更深层的探讨。

% Y) b& ^0 n0 H7 K" _

 

+ {8 U" N# H9 C' q! P6 k (通讯员 汤丹磊 报道)
发表于 2010-4-17 2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过客学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15 23:43 , Processed in 1.20022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