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浮萍》,李彦著,作家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33.00元 6 O: L" Q/ J$ j3 T
《红浮萍》是一本写人性的书。人性在诸多层面上的展示及其异化的现象是故事的主线,而繁杂多变的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实质上是陪衬和表象
! v) ^1 T" d$ h s7 o3 s j
! H3 Y& G; J! c# I) w( t1 k- P2 A% e4 F! E
% H! U1 N- R! ~* B | 。书中也描述了各式各样的烦恼和痛苦。人们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因为社会形态的不同,烦恼和痛苦也便不同。 1 j: \ f9 B8 I2 C1 p m& d j4 Z
小说中的外婆、母亲和主人公小平,与上个世纪的中国,共同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动荡和变革。血与火的历史,从来没有离开过每一个中国人。三代女性像漂泊不定的浮萍一样,漂泊了大半个中国。一切的漂泊都不是自愿的,一切的动荡(身的动荡和心的动荡)都是被迫的。 ( ]: P7 b5 g# i: x# d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命中,“政治生命”和“社会生命”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对“政治”和“社会”的不同解读,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完全不同的命运。人性也常常会由此而被扭曲。母亲曾长期遭受来自基层“组织”的误解和不公正对待。无论是在农场接受“劳动改造”的岁月里,还是“摘帽”后拼命努力争取入党的过程中,天天想着的都是如何改过自新,使自己蜕变成一个符合“组织”要求的新人。当历史翻过这一页,她可以有更大自由,更多选择的时候,母亲反倒对新的生活不适应、不习惯和无所适从,而对过去“组织”上替她安排一切的日子,有所依恋和怀念。 : _3 z% T, ~( b3 N
过去的社会告诉我们,集体大于个人,社会大于集体,政治又大于社会;但人与人的底层生活告诉我们,有的时候,社会大于政治,生活大于社会,人性又往往超越具体的生活、社会和政治历史阶段。这正是人与生活的希望。 ( a0 R$ Q+ E$ o2 O2 ^
应该说,类似的小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作品中也能见到,但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在写一幕幕荒唐悲剧时,笔触之中,浸透着对苦难的生动抒情。如主人公小平在北大荒林区的生活,在河南坡柳盐碱滩上的生活,在长城外一个贫瘠的小山村里的生活所描述的那样,在荒唐和困苦的社会环境里,人与人之间还有着可贵的真情。尤其是这本英文小说,在海外出版也是在那个时候,它不仅让外国读者看到了中国人真挚、丰富、善良的情感世界,也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在艰难困苦中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今《红浮萍》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文坛充斥着对当代社会浮华现象的描述和沉迷时,就显得有些特别了。它让我们在十几年后,又重温了当年的文学气氛,及那些已经逝去的苦难深重的历史。 7 w2 U( C: ^* c
主人公小平成年后又去了另一个国度加拿大。加拿大与中国相比,社会形态与生活氛围完全不同。不同的社会形态,给人带来的烦恼自然也不同。小平在一个姓汤姆森的老太太家打工。汤姆森老太太一生的痛苦和烦恼,与小平、母亲和外婆三代中国女性的相比,从根儿上起就不一样。汤姆森老太太的苦恼是个人的,爱情、酒和匆匆流逝的岁月,这让自幼生活在红色中国的小平十分不解。因为在她看来,汤姆森老太太所有这些烦恼,都不能叫烦恼,或者叫自寻烦恼。其实,这正是小平继承自母亲和外婆的另一种异化。 / c, @) a, I$ U: e7 J& Z
十几年后再看《红浮萍》,它仍是一部好小说。好在它宽阔的视野。用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照这个世界,观照两种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人群和人性。多一个角度,换一个角度,同样的事物、故事、人物和悲欢离合,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和结果。这种独具匠心的笔触,实属难能可贵。 2 M( I0 _2 `6 I, }: g
作者李彦是加拿大华人作家中的佼佼者。过去我看过她另一部作品《嫁得西风》,写几个中华女性在西方的搏斗,写得惊心动魄。还有她的中短篇小说集《羊群》,一个个平实的故事,却写得别有情韵,发人深省。中篇《羊群》也是很好的作品,这样的题材我较少在海外作家的作品中读到。令人惊讶的是李彦叙述和塑造人物性格的能力,在“故事”之外有性格的魅力,在性格的魅力之外,更有对人性的深刻的观察,对人的精神深处的不安的客观冷静的呈现。 s' t' D/ f% t
2008年我去加拿大时,曾去过李彦在滑铁卢的家。家的不远处就是森林,后院是一条河,河里有野鸭在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