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常有一种心理,喜欢列数祖宗的伟绩,以向洋人叫板,无论他是西洋的还是东洋的,你说你现在牛,可我们祖上就曾经牛过。所以,现在封谁个什么最牛钉子户,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之类,其实都是我们在文化上的病象表征。
6 C/ P2 U" @, Q' N* w. K+ J% h( L对待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这样,自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发明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百多年来,榜单上尚无国人的名号。于是我们开始了牛人搜索,最牛则莫过于鲁迅,便有了下面这段几乎是谈到鲁迅与诺奖时唯一恒定版本的话——“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奖提名的作家。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被鲁迅婉言谢绝。”不少国人由此推论,看人家鲁迅,根本连诺奖提名都拒绝,牛乎哉,真牛也!
我倒由诺奖的评选程序,想到这样三个问题:第一,这位探测学家虽然跟诺贝尔先生是老乡,但是否具备提名的资格?第二,若他没有资格,鲁迅拒绝提名本身,面对的就是空穴来风。第三,即便真的获得提名,恐也是200人大名单中的一位,并没有什么太值得炫耀的。
6 ?5 J7 a$ u, y6 x$ X' L" t因此,重要的已经不是讨论鲁迅的拒绝提名,而是他对于诺奖的态度,这便不能不说鲁迅在1927年9月25日就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事写给台静农的那封著名的信。
; T+ \8 D2 B! c' E4 O
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 t) Y7 U. y/ l
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
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 a* G. _& @. m% C
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1 z+ r+ u+ u/ R, i% X
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
; ~% K$ d1 q: ]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
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4 d' Y; U$ s. l& `+ ?7 e
来说,仍不失一针清醒剂。一,鲁迅认为诺奖确实是有水平的,它不是靠侥幸可以得
到;二,拿诺奖衡量当时中国的文学状况,鲁迅自认中国还有距离;三,鲁迅是以一
颗平常心观之,即世界上优秀作家多的是,而诺奖不可能颁给所有的优秀作家。
次。第一次是1944年,这使他成为第一个被推举预选的中国作家;林语堂用英文写的
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出版后,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仅在美国就卖了10多万部,被
% O. o5 Y% f2 {( `国外评论界誉为“中国现代的《红楼梦》”。他的《生活的艺术》也被翻译成多国文
+ a& {( ^- L s( z; W6 ^" x字出版,仅在美国就重印了40版,被列为当年畅销书之一。林语堂的书是直接用英文
+ {; |9 ?$ R. R/ g7 `' Q& c写的,不存在翻译问题,而且畅销,影响大,因此获得提名。第二次是1972年;第三
次是1973年;第四次是1975年被国际笔会举荐为诺奖候选人。我注意到媒体报道常慨
叹出这样一句话,“由于种种原因,他仍无缘入选。”所谓种种原因,又给人留下了
/ u3 P- U* R0 J5 F9 C' t! c诸多神秘感。其实,清楚了诺奖的评选程序,也就没那么多神秘可言。因为,即便获
提名,也只是200分之一而已。
: ~# E4 B. L* M6 \; x" l0 I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