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e% R N8 Y" {3 _" ~1 Y2 a: x8 n
什刹海附近的胡同,有许多是以水井命名的,像前井胡同、后井胡同、龙头井等等。北京城里与水井命名的地名就更多了,什么三眼井、四眼井、小井胡同,反正多里去了。 + @9 g7 S3 s* D8 `& h$ f7 ?* }$ Y
为什么北京城里这么多的与水井有关的地名呢?这和古人寻找定居地的标准有关。无论什么民族,只要他想定居一地,首先就要有水源。水是人的生活第一需要,也是一切生物的第一需要,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更说不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古人在定居一地的时候,往往都是近水而居,为的就是取水方便。居民区不紧靠河流,无法直接从河中取水,也要地下水丰富,可以打井取水。 : i2 z9 x) `% H+ A* L% R$ R
北京的水井地名,其实也就是当初居民区以井为中心的体现。据说北京的“胡同”二字,就是蒙古文中的“水井”之意。
: h- R! a& I! S$ Z3 V* G1 }! y在旧时的北京,没有现代化的供水系统,只有少数家庭能装的起自来水或是自家专用水井,一般居民只有就近取用公用水井的水,于是公用水井就成了居民区的代称了。三眼井胡同、后井胡同的地名也就这样产生了。 9 {- a$ x0 @& D9 r: V* @
这种公用水井,取水是不要钱的,只有在水井需要清理维修的时候,附近居民才集资摊派。水井的平日管理,也是居民自发的行为,并没有强行规定。我家附近就有一口公用水井。
& n3 t# N4 o3 }8 K* |3 E& a t1 _4 o, u+ V我家附近的公用水井在后井胡同。后井胡同和前井胡同平行,都是南北走向的胡同,只是后井胡同的两个胡同口都在前井胡同里面,都是朝西的口。按说前井胡同里也应该有水井,可是自打我家搬到这里来以后就没见过前井胡同里的水井,只有后井胡同里有一口水井。在后井胡同的中段靠路东有一口水井,井不深,大约不到三米就能到水面。井台儿上有一个用青石做的井圈,有一尺多高,井口直径不到二尺。井圈上有许多被提水的绳子磨出来的沟,十分光滑。井台儿也是用条石铺就的,只有几寸高,几乎和地面一样平了。 % i- A0 H" L: g! S1 E# t! M
平常打水,都是用一个不大的小桶,上面拴着三四米长的绳子。打上水来再倒进一个大桶,等大桶里的水打满之后,或用人挑,或用车拉运回家。我家里每次打水,都是姐姐和我去,用的大桶、小桶、小车都是向邻居借的。每次打水,都是我用小车拉着空桶到井旁,姐姐在井台上用小桶往上提水,我帮着往小车上的大桶里到。装满一大桶水,我就和姐姐用小车一个拉一个推地往家运水。一到冬天,去井上打水可就难了。井台上结了厚厚的一个氷坡,人都站不稳,打水就更困难了。姐姐时常会因站不稳,把刚打上来的水撒一身,等回到家身上都结了一层冰,手也冻的红肿起来。那时的胡同路面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不好走。一桶水运到家能撒掉四分之一。那个时侯打一桶水,真难啊!哪儿敢浪费一点水呀,洗衣服都是半个月才敢洗一次。哪儿像现在,水龙头一开,用多少水都不心疼啊! 0 T* b5 o) A+ b5 Y4 B3 v; z
还有一种水井是个人出资修建,属于私人财产,所有者以出售井水为业。这种经营性的水井在北京有个专门的名字,叫“水窝子”。水窝子的主人自己或是雇人,使用专门的木制水车,沿街卖水。夏天走进水窝子里,就会有一阵清凉的感觉。在水窝子喝口水,是不收钱的。水窝子里都会给过路人准备一桶水和一个水瓢,供过路人使用。
% j7 o0 D& \" B1 B; N$ B银锭桥的南头,路西的第一个院子原来就是一个水窝子。水窝子有两扇大门,每天早早地就敞开了。大门里面是条石铺就的地面,靠院子的西南角有一口水井,水井的西面是两间西房,水窝子的水车就停在院中。附近的居民,只要和水窝子的主人或是送水人打个招呼,就会有水车每天送水到家。我上小学的时候,还经常看见送水人推着水车在胡同里走。后来胡同里都安装了水管,建了供水站,水窝子才关门停业,慢慢地也看不见送水车了。说是“慢慢地”才看不见送水车了,是因为虽然建了供水站,可是一些年老体弱家中没人或没体力去水站挑水的人家,还得靠送水人给送水。所以送水车在水管接进各个住家院以前,还运营了一段时候。只是送水人不去水窝子装水了,而是去就近的水站装水,然后给买水的人家送去。
2 w" a, ~" F9 O* R9 X3 [ c+ t送水车原来是独轮车,车上装两个木制水箱。后来改成了双轮木制手推车,车上有一个木制的水箱,里面盛满从水井中汲取的井水。水箱靠车后面的底部,有两个按有手动开关的放水孔,以便向水桶中放水。送水人使用的水桶,也是木制的,每只大约相当于现在的铁桶的一半大小。 6 {1 m0 Q- n1 E7 d' r
每天一大早,送水人就会推着装满井水的车子,从水窝子出来,走街串巷给买水的人家送水。送水人推车时,由于水车很重,他会用一条带子套在水车的两个车把上,再把带子套在肩上,用肩部担起车把,以减轻手部的压力。水车走在胡同里,很远就会听到车轮发出的吱吱扭扭的响声,还会留下一路斑斑点点的水迹。
3 q/ U+ d3 w, h. y X+ l7 ^2 i* f送水人就这样推着水车走街串巷,一家一户地将水送到到买水的人家。每给一家送完水,走出院门以后,送水人就会在大门两边的墙垛上,用一种只有他自己能认识的符号记录送水的帐。送水人大多是不识字的穷苦人,只有用这种自创的“文字”来记账。 * J3 b7 j3 u/ D# K
旧时的北京,在院外墙垛上记账的,除了送水人以外,还有煤铺送煤的,串街买熟食的小贩,比如买熏鸡、羊头肉的等等,都可以先赊着,月底再结账。因此他们也会像送水人一样,各自记录自己的帐。于是在许多的院子大门两侧的墙垛上,会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像天书一样的符号,这也是当时胡同里的一大景观。也有人说,记在墙垛上的符号叫“苏州码”,是一种当时商业上通用的计数符号,反正我是看着像天书,怎么也看不懂。
! r6 W0 w! h* G3 l# @% h& N+ L0 o1 z每到月底,送水人就会以这些记号和用户结账。不过也有计错的时候,这时就会看到用户和送水人或者小贩,在墙垛上数记号的多少,有时也会争得面红耳赤。 3 \# y, A6 w2 w& S1 U
旧时的北京城里,有许多这样的水窝子,有许多送水人推着沉重的水车,吱吱扭扭地行走在大街小巷,把水送进千家万户。也有无数的家庭,靠公用水井自己取水。供水站成立了,后来水管也接进了各住家院,解放了送水人,也解放了我和姐姐。后井胡同的水井和银锭桥头的水窝子,也成就历史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