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32|回复: 25

文化主题周,日圆大奖赛活动:第二周主题“窗棂”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11 2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主题周,日圆大奖赛活动:第二周主题“窗棂”

) H/ V5 G4 O1 |6 q6 W8 j/ }


    北京文化博大精深,针对北京的专项课题研究也是丰富多彩。术业有专攻,但往往因为北京地域的博大而不能求全,所以老北京网提供了一个网聚大家的力量形成共同的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平台,发动每个人,大家共同探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北京史料。

1 D) M* I( @; W4 e" X

    本活系列动计划按周进行,每周一个专题,大家可以在这个专题贴子下集中发贴。

/ y3 G4 p& I1 r

    每周计划评选出一名最具学术价值的回贴给予象征性奖励:老北京网胸针一枚及日圆硬币1日圆。

0 Y/ h- f! u5 N2 u

    计划开展专项之内容:门墩(已结束)、石碑、城门、牌楼、教堂、王府、胡同、彩绘、陵寝、会馆……总之是关于老北京的都是我们的主题

) N; D$ q7 T; H* e

本周时间段2009年1月12日-1月18日
本周主题“窗棂”
跟贴类型:图片、文字均可

& y$ A' K( i8 p+ i6 m5 Y& k: o9 ^

请在发贴或发图后务必留下图片介绍或内容说明

3 `3 ]: Y1 N, {, p

相关资料
  窗棂,即窗格(窗里面的横的或竖的格)。窗棂不同于窗框,窗框是窗的四周木框(铁框、铝框……)。

' O# t0 H9 H( y; d# d0 W+ P6 b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使窗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成为建筑的审美中心。有板棂窗、格扇、隔断、支摘窗、遮羞窗等.
  窗子的传统构造十分考究,窗棂上雕刻有线槽和各种花纹,构成种类繁多的优美图案。透过窗子,可以看到外面的不同景观,好似镶在框中挂在墙上的一幅画。
  在传统的房屋建筑中,常会出现一些形状不同的窗棂。如仙桃葫芦,福寿延年,石榴蝙蝠,扇状瓶形等等,极富装饰趣味,然而更多的让人在窗子中漫游移步观景,犹如在画廊中赏画。我们就会发现窗子不仅是画,也是诗。比如在古典名诗中就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窗子绝不是为了透光和通风。一个好的窗子应当是一个好的画框。室人在面朝窗子时,首先感受到的应当是一幅优美的诗文图画,真让人难已忘怀。
  窗棂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每个角落,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里,地名也好,村落也好,胡同街道也好,房屋建筑也好,往往浓缩了历史文化的精华。重视它们,研究它们,进而珍爱它们,在发展和建设中应该给予特殊的照顾。可惜的是,住在现代都市里,古老建筑多被拆除,高楼密集,窗外难见蓝天绿地,阳光照射也显得珍贵了。加之窗子的造形千篇一律,窗棂文化已经不复存在了,怎能不让人感怀。

' ^- n7 J$ {- {& y5 o/ V- b, A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1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13 2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窗棱又称窗棂,即门窗上的棂条窗格。以梁架结构为体系的中国古代建筑,充分发挥和应用了木材质地轻、强度高、弹性好等优点,制成建筑的梁架、立柱与门窗。这些构件在制作加工过程当中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一种在建筑上的木雕文化。其中,由于门窗处在建筑的显著部位而成为表现木雕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诸多门窗形式中,以隔扇最为常见。隔扇以木料制成门框,木框内分为三部分,上为格心,用来采光与通风,以木棂条组成格网,用纸或纱贴糊以避风雨。下为裙板,两者之间为绦环板,亦多在上面饰有木雕装饰。在宫殿、庙宇等大型殿堂上,往往在正面所有立柱之间全部安装这类隔扇门窗。而两柱之间的下半段砌为砖墙,墙上安隔扇,则成为隔扇窗。隔扇窗则多只有隔扇上部的格心与绦环板部分。
      窗棱即格心部分,则以木棂条组成花纹为主要装饰手段,花纹的复杂程度是依建筑的等级与形制而定。紫禁城内诸多主要宫殿的隔扇门窗,其格心部分皆是由菱花组成。这是由两根或三根木棂条相交并在相交处附加花瓣而成为放射状的菱花图案。二棂相交者称“双交四椀菱花”;三棂相交者称“三交六椀菱花”。在紫禁城的殿宇门楼当中,凡用三交六椀菱花的隔扇门窗均属最高等级,次者为双交四椀棱花,往下依次为斜方格、正方格、长条形等等。在绦环板和裙板上则饰以雕刻装饰。这样的处理,既体现了封建礼制的等级分明,又在视觉上保持了整体的统一性。
      紫禁城主要宫殿建筑的门窗上,皆使用大红色,而在雕刻部分描以金色,构成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精美的窗棱菱花图案已经成为了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独特标志与符号。










发表于 2009-1-13 2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一般在中國各地所看到的就有正搭斜文卍字窗格、正搭正文卍字窗、正搭正方眼槅扇、套方、盤長、套方燈籠錦、盤長類、燈籠框、冰凌紋、工字臥蠶步步錦、拐子錦窗格、碼三箭、龜背錦、夾杆條玻璃屜……等,數量、數種之多實不可勝數。而寺廟最喜用「螭龍團爐」,即以四對成五對螭構圖,形成香爐的樣子,象徵香火綿延不斷之意
发表于 2009-1-13 1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9-1-13 16:51:00的发言:
工作不细,确切地址还真没记着,您要用,我给您大的。
5 `- }! C1 v' J

 

4 a( V: u# {8 ^) k0 G. m# [

分析不是城里,不是插卡电表。

发表于 2009-1-13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征窗棂:《尊贵的宫殿,俭朴的窗棂》

4 k2 X7 t$ Y' j F. {

《尊贵的宫殿,俭朴的窗棂》

1 z; \& @. D! X2 Q1 J6 _8 t& ~

《辞海·语词分册》下卷1387页“棂”和1412页“櫺”的解释:“棂”同“櫺”,是栏杆上和窗户上雕花的格子。

/ \, }- W4 p6 J" X3 p1 o( ~ q" \

窗棂有多种样式,也有多种纹饰。但是故宫名列后三宫之一的地位尊贵的坤宁宫,却安装着俭朴无华的直排式窗棂。

8 j( L3 R; u9 m) W9 k$ G6 P% a

坤宁宫始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是明代皇后寝宫,  面阔九间,原来在正中开门。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奉旨在坤宁宫自缢身亡。

8 A" @/ T7 B! H: W. c2 g' G K) m/ G

李自成撤离北京时,放火烧毁皇宫。朝于顺治二年(1645年) 沿袭明制重修了坤宁宫,顺治十二年(1655年)又仿照盛京沈阳的清宁宫样式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焚毁,祸及坤宁宫前檐,嘉庆三年(1798年)再次重修,现在的坤宁宫就是这次重修以后的状态(见1图)。

3 I3 k- ]$ O; X* W0 s/ ]

坤宁宫面阔九间,两端是廊道,宫室实有七间。顺治十二年改建以后,成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皇后改为住在东六宫或西六宫。坤宁宫七间宫室被分隔为东二间皇帝大婚喜房和西五间祭殿,殿门不再居中开设,改为开设在(不算两端廊道)五间祭殿的西起第五间。殿门之内,对面是煮肉蒸糕的神厨(见2图),右面旁门通往喜房(见3图)。

+ \! g3 T% ^0 {/ w9 |1 e& L

坤宁宫前檐,装有“田字格”内窗,内窗之外加装吊搭式直棂护窗,护窗上端装有合页,平时护窗被掀起90度,使用风钩悬挂(见4图)。

; M, b+ i0 m% y6 z/ M# j

坤宁宫的护窗,采用关外传来的俭朴的直排窗棂,不加雕饰,而且沿用关外习俗,将窗纸糊在窗棂的外侧(见图5)。这样在寒风吹来时,窗纸可以依托背后的窗棂,不致被风掀起,还能防止窗棂积雪,避免雪化时被水浸泡窗纸。

, P4 l8 I7 B1 C7 W1 ?( D0 j

清代北京还有“上支下摘”式的护窗,护窗分为上下两截,白天上支护窗可以向上掀起90度,使用风钩支起(见6图),下摘护窗则摘去放在窗根。晚间再将下摘护窗装回原处,将上支护窗落下,可以抵御寒风,保护隐私。

# T( h3 f; e% m& h

现在的故宫景仁宫和帽儿胡同婉容故居,还保留有上支窗,可以看到落下的上支窗与窗框平齐,但是下摘窗已经失去,内窗与窗框之间有一段空间,就是安装下摘窗的位置。

) w5 M" V M8 U. C

花絮二则:

/ m8 V! G' a+ i# X

花絮一、上窗户

' |% M3 h h' W5 N, F

《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所载浦杰作于1962年的《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写道:“不论是太监和妈妈(女仆),连我们也是一样,都不怕我的父亲(第二代醇亲王载沣,后来出任监国摄政王)而怕我的母亲(荣禄之女)。有一次,我父亲因为天已昏黑,散差太监还不“上窗户”(当时在夜间,每扇玻璃窗,都得用方形雕木的纸窗安在外边,叫作“上窗户”),便问一个姓李的散差太监,为什么今天还不上窗户?那个太监便理直气壮地回答说“因为今天奶奶(指我母亲)不在家”。当时其他的太监一方面在旁边暗笑,一方面替同事担心。我父亲听了虽然也生了气,但仅大声说了一句“我还在家哪,可恶,上窗户”。

" e% S' j1 `1 n" u# ^$ x3 r8 Y

花絮二、坤宁宫吃肉

0 `; I% D9 s8 v* Y ^

坤宁宫神厨煮肉蒸糕锅灶部分的布置:这一部分在正间之东的首间(即对着门的一间)向南的隔扇内。灶上有大锅三个,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蒸切糕。

9 j- C( a' G7 v( i: j9 v, D" B

  灶的北窗棂上挂着煮猪用的铁钩、铁勺、铁铲,窗台上放着照明用的铁板灯、木板蜡台。东墙上设着“东厨司命灶君之位”的木牌。隔扇外靠东墙设着“盛净水瓷缸”二件,放在红漆缸架上,两缸架之间放着一块圆形石头,叫作“打糕石”。据《满洲祭礼》卷五解释,打糕是“以稷米蒸饭,置于石,用木榔头打烂”,是粘糕一类的食物。

0 ]0 C @6 r! k" n- f* I

  我们(朱家溍)曾经特请文史馆的衡亮先生到故宫博物院参加意见。衡先生曾经当过清朝的御前侍卫和都统等职,当年他每隔几天在月华门值宿。他说:“每逢值宿的日子到五更天的时候,就听见乾清门有太监喊“请大人们吃肉”,当时的习惯语是“叫肉”。所有乾清门的侍卫进来到坤宁宫门口领肉。那时候我是伊立答(满语即站班的头目),还有几个御前的和卓钦(即侍卫中管理蒙文翻译事)、太医院值班的,共六人,进门来,从南窗下每人拿一块毯垫(白心红边),地当中有一灯架子(现在尚在坤宁宫),在灯前放下垫子,向西一叩首,坐下。有太监给拿出一盘整方的肉,另有一人给盘内撒一把细盐,用手来撕吃,吃完把盘子一举,就有太监接过去,倘愿意再要也可以”。这是他谈每日吃肉的情况。

) t$ B3 f( f( s4 e

 

. X- V" ?8 e) s1 e4 w5 \










发表于 2009-1-13 15: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版这是哪啊?

发表于 2009-1-13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不细,确切地址还真没记着,您要用,我给您大的。
发表于 2009-1-15 2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盘子:窗棂壁灯旁边的壁画,谁画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发表于 2009-1-15 2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眼昏花,顽童戏影,重在掺和,颐养友情。
发表于 2009-1-14 17: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狼兄的电脑 该扔了  还是您眼神深不好呀
发表于 2009-1-13 1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主题我喜欢,不过响应的不多啊!挖了白先生一张照片。这门窗至为难得,保存完好,万字灯笼锦,连门带窗都好!荷叶墩荷叶栓都在。现实中我好像就见过二次比较完整的。内城一次,郊区一次。

9 l* Y6 R2 `9 X" H. I

 

2 Q% f9 [ `, y

发表于 2009-1-13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拆窗户进行到底!

发表于 2009-1-13 1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乍一看,有点像是男女主人的写照吧!


93年搬了家,我夫人50多后又从西城区回到了东城区的“出生地”,俺家墙上除了油画、国画、匾、蜡染、木雕、书法、……外,在落地钟上又悬挂了它!……乍一看,有点像是男女主人的写照吧(按结婚照说两人的位置反了)!

; k3 U+ J" v3 r5 q% f! k" {

呵呵,难得可贵的是,最近网上又“结识”了横窗疏影先生,俺寻思着,其实他老才称得上“……”呢!最近没见有他老的大作,心里还挺……,问声:“过年好!”

发表于 2009-1-13 1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窗户似乎南作的,南做窗我也有四扇。现在镶嵌到家里当走廊壁灯

, b+ E# t# x+ h2 B3 R1 r, `



发表于 2009-1-13 1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能抛砖引玉,各位下周多发点门窗。







发表于 2009-1-12 17: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上一张!
发表于 2009-1-11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把你家那个亮亮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网起源之"步步锦"窗棂

2 K, n$ f2 e( F' f

据本人考证,此窗棂已在我家祖屋(2000年被崇文区政府拆除)存在了120年.

7 P4 K1 L, T, N5 B4 d5 H

 

3 q% o& p; d; K4 m




4 a' C4 }5 o0 p

关于这扇老窗棂的摘选

3 O6 Q: ~# ~/ J# g

百度主题字 老北京 张巍 窗

, C5 N. G, c+ h4 v0 K$ ~

 

6 t: O8 d9 `; T* S

自建胡同民间档案的“败家子”
“老北京网”的“掌柜”张巍

: j% g4 Q$ o Z: ^

《北京青年报》2006年报道

6 [+ ^; h* h/ d1 W

.....(本处省略500字)

. E* Y( r8 x5 C) J; j5 q5 `

“我当时看着它发呆,心想这么美的东西,就这么没了?”

8 \) G% |4 S2 l. M% V c

一扇老窗让厨师变成了胡同迷

6 T1 M5 N5 E, x* M

  张巍,29岁的北京小伙子,做过厨师、杂志发行人员、广告策划、记者和编辑。2000年,“一念之差”让他创办了老北京网,成为4000多名网友的“掌柜”。

, q) N" r; x8 w$ N% e) L

  2000年,东半壁街胡同走进了历史,张巍也走出了只剩下一棵老槐树的四合院。带走的,唯有老屋的那扇红松窗棂,这扇旧窗至今挂在楼房新家里。也正是那扇窗改变了他人生的路。

$ g% L1 _# w6 M4 g* `% I- t

  “我当时看着它发呆,心想这么美的东西,就这么没了?那一瞬间,我决定要做点儿事儿,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

8 ?4 ?; j" ?' @

  那一年他背起相机,走进老胡同、四合院、西厢房……为它们的“有生之年”留下印记;那一年他创建了老北京网,成为一群“老北京迷”的“掌柜”,讲老北京的民俗、故事和胡同里的人。

3 V! x( c5 {* M" J, `

  早上10点起床,扒拉几口饭,就和几位同道中人奔赴胡同、庙宇、四合院,开始繁忙的拍记工作。晚上回到家中更新网站上的资料,直到凌晨2点。这就是张巍每天的生活。

9 ^" p% I5 F( E n8 Y i3 ~: J8 ?! m

.....(本处省略1500字)

发表于 2009-1-11 2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支下摘,简工字锦,昔日北京民居里最常见最典型的窗户,跟朱彝尊家门房的基本是一样的。老窗保存下来的极少,多半在后世玻璃出现后拆掉改了玻璃窗。(抠果子一张照片)

( T, o3 i, J% |, B ~/ \, i, s0 o

 

' E4 v- F' H6 b8 F0 n

 

+ _$ @& M2 o9 T \5 _, ]5 ?; c3 i

/ o Z. T+ \. s: m* J6 v J

 

) D! }: {3 B# R' S- w6 y; B

跟个老房的门窗,正规工字锦的。这帮人咱先甭管干吗地,后面那窗户和门是最标准的传统北京民居门窗。

% Z) n6 H, b4 D% H$ ?3 `6 C: L

希望能抛砖引玉,各位下周多发点门窗。

* Q+ O& D E3 q4 R" A7 s- D+ [$ o1 z# r

 


发表于 2009-1-12 0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掌柜在2009-1-11 23:16:00的发言:
* t: G0 q8 A5 V. q9 i! }

老北京网起源之"步步锦"窗棂

$ Q& Q# m7 V8 b$ H' b

据本人考证,此窗棂已在我家祖屋(2000年被崇文区政府拆除)存在了120年.

6 Z1 G1 r# R' u7 x4 Y

 

" ]$ ~: `. j) @4 F3 M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照片 08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照片 08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照片 08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 o& \% Z0 o% t1 c8 ~' r9 A

关于这扇老窗棂的摘选

) Q; t: g% N- `8 d8 k) L! y

百度主题字 老北京 张巍 窗

8 {: ~" x4 m" w" n

 

! f3 i/ T: B+ _* n

自建胡同民间档案的“败家子”
“老北京网”的“掌柜”张巍

# ]8 T* j7 g% I. l% ~8 B# u

《北京青年报》2006年报道

% p7 A, H. C2 d8 d

.....(本处省略500字)

7 P% P5 U% \! I! T# r2 v

“我当时看着它发呆,心想这么美的东西,就这么没了?”

8 Z5 A6 ]4 I* u

一扇老窗让厨师变成了胡同迷

% ~' K! L+ Z9 B' k% {2 Q$ ?, z. M

  张巍,29岁的北京小伙子,做过厨师、杂志发行人员、广告策划、记者和编辑。2000年,“一念之差”让他创办了老北京网,成为4000多名网友的“掌柜”。

q3 D% s9 @/ ~/ W) m

  2000年,东半壁街胡同走进了历史,张巍也走出了只剩下一棵老槐树的四合院。带走的,唯有老屋的那扇红松窗棂,这扇旧窗至今挂在楼房新家里。也正是那扇窗改变了他人生的路。

/ e ~: W9 u2 T; X/ G+ C" `' ^

  “我当时看着它发呆,心想这么美的东西,就这么没了?那一瞬间,我决定要做点儿事儿,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

: |2 b7 P1 A$ l0 P0 ^

  那一年他背起相机,走进老胡同、四合院、西厢房……为它们的“有生之年”留下印记;那一年他创建了老北京网,成为一群“老北京迷”的“掌柜”,讲老北京的民俗、故事和胡同里的人。

, u+ L: [" b: h+ F! H. e

  早上10点起床,扒拉几口饭,就和几位同道中人奔赴胡同、庙宇、四合院,开始繁忙的拍记工作。晚上回到家中更新网站上的资料,直到凌晨2点。这就是张巍每天的生活。

/ r! z' a# O `$ o/ e9 }; o. Q

.....(本处省略1500字)

# _3 ~0 r3 r1 V0 }2 c$ e/ U

 

, F' c3 T; M$ B4 S9 `

找个不阴天儿的白天拍中不?

发表于 2009-1-17 1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1-13 18:08:00的发言:
( V# y9 q! L1 \2 r! M

 

$ S9 K) f& ^+ g3 D( J) R

分析不是城里,不是插卡电表。

1 q5 ]3 b1 d6 D2 ^

 

% Z! I1 S0 I6 ?, j0 T5 s. I7 ` C0 s

就是城里的院子里面的。不是大吉片就是前门西。我也见过,忘了。院里面很多猫。

发表于 2009-1-18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0 k% A9 q8 I$ H+ \$ e& s

恭俭胡同四巷二号

" I- P M. Z, f1 H1 O0 h( Q( Q, ~

! _6 g! F* }! S0 U6 @' j F

 

9 R! M: N5 r+ E& {6 u2 S5 f( K

2006年8月六号地某院

发表于 2009-1-18 2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丢失了近一个半世纪的门窗,重回故里,每当去颐和园都看上几眼,心里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


发表于 2009-3-30 2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步步紧

发表于 2009-3-30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好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22:52 , Processed in 1.191594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