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03|回复: 18

燕都商榜图 里的老北京幌子[含9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8 2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燕都商榜图》,手工上彩,英文注解。从英文说明中可知,该书由中国绘画协会于1931年发行,地址北平东厂太平胡同5号。作者Dr. H. K. Fung似乎是哥伦比亚大学(或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谁知道他的中国名字请赐教)。他宣称出这本书的目的是保留北京正在消失的一些民俗的遗迹。

( `' u. I, e- C

      这玩意可能是当初卖给老外的旅游纪念品。

) @0 g: Y0 `1 a0 c

 

, X9 m4 L. V$ H2 q+ D0 b* l: L, ~

图片和介绍皆来自网络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燕都商榜图>里的老北京幌子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9-1-9 0:22:00的发言:
) ?8 h6 ?4 x4 _6 o' a5 c' \' I

有些不可思议

9 K2 J( q% N6 R3 P5 z

 

9 h, [& e0 c- ^( U

马踢胸铺-----这是什么啊?

: c8 Z8 }+ B5 W; S! Y. N

马蹄铁铺吧,马掌铺。

发表于 2009-1-9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挺有意思的,头回看见,长见识
发表于 2009-1-9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商业和老店铺还是有些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书实际并不怎么样,很粗糙,整理出来的书我上手看过,实在不怎么样就没要!原本大概真就是旅游纪念品,所以国外卖书的网站出现过几次,国内拍卖也出现过!
发表于 2009-1-8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好象整理出版过北京招幌的书.
发表于 2009-1-8 2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东西好像在国外的拍卖会上出现过
发表于 2009-1-8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
发表于 2009-1-8 2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的是八十年代出的那本北京的招幌,现在不太好找了,书还算不错.现在出的很多都是外地的,纯北京的很少.
发表于 2009-1-9 0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啊不错啊
发表于 2009-1-9 0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不可思议

' e$ \3 d+ k* W

 

9 T5 d( C+ j! Y( }3 Y

马踢胸铺-----这是什么啊?

发表于 2009-1-14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倒是让我联想到仇英画的清明上河图里店铺外面那些幌子…………

$ l- M) U" @; N$ p, I" e

尤其是那个眼睛的…………

7 K% l% U; m( r

不过清明上河图里大部分是文字的幌子……

2 I% z$ d2 a% O1 i6 l

楼主发的这样形象化的幌子真是颇有趣味……[em76]

2 X% ~0 F6 t- q" i1 [+ b9 \

 



发表于 2009-2-2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老盘子先生:元大都的市场招牌幌子

 此文原载《法制晚报, 风物志》,这是其中的“元代篇”,发出来凑个趣吧。

1 d3 h. W# l, Y* b

 

5 T5 h' ^- W \+ n

有城有市  方为城市

, D7 v' c% N6 h

市间百态  街巷寻踪


; e0 Y2 A/ C: s6 w9 x

 在古代儒学经典《周礼?考工记》中,对于都市规划有“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记述,是说太庙要建在城东,社稷坛要建在城西,宫廷要建在城南,市场要建在城北。市场能与宫廷和太庙、社稷坛相提并论,可见其对于都市的重要程度。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古城北京,曾经有过许多市场,有些市场直到现在还是繁华的商业区,还有些市场虽已时过境迁,但旧日名称化为地名仍被流传至今。


5 X$ v# e$ p2 V! Z* A$ y

元代篇:肩题

4 `1 b7 T& e1 ]6 N4 J0 a

积水潭畔百货集,羊市张生寻龙女

& o; w; B0 m/ W" K7 a3 [3 d* f

四公子成代言人,石灰掺假充青灰

7 @2 S5 K; \" o

小贩头顶卖切糕,穷汉终年吃水饭

2 B+ Y" ~2 _1 c6 S5 T, g! l

柴市洒血留丹心,状元走笔《正气歌》



# Q9 k+ J0 K; k( w+ n

钟鼓楼下市场多,羊市角头入戏文


" E' d% {6 h6 C1 L. \

在元代,由通州向大都城运送粮食货物的漕船沿着通惠河驶入城中,经过万宁桥澄清闸(今地安门后门桥)向西航行,可直抵积水潭码头卸货,因此在积水潭北岸形成了密集而繁华的市场。元代的鼓楼和钟楼在今旧古楼大街,当年在那里有米市,面市,鹅鸭市,缎子市,帽子市。在钟楼前街路西的第一条巷子里有珠子市,还有一条巷子叫沙剌市,是出售金银珠宝首饰的市场。“沙剌”是蒙古语,意即珊瑚。在钟楼后边的翰林院旁有靴市,出售皮靴及制靴所需的各种材料,附近还有一处穷人聚集、等候向雇主出卖劳动力的场所,称为穷汉市。而在鼓楼周边,则有多家买针的店铺。

5 \# l* v5 I. b

元代杂剧《张生煮海》,说的是书生张羽和小龙女的一段恋情。剧中有一句台词,小龙女的丫环对张羽的书童说道:“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羊市,直到1965年以前还叫羊市大街,今为阜成门内大街白塔寺至西四路段。“角头”,指十字路口,如东城区的“交道口”即是元代遗留的一处“角头”。而砖塔胡同,以元代砖砌的万松老人灵塔得名,胡同和砖塔均保留至今。在元代,这一带有羊市、马市、驴骡市、骆驼市,还有买卖奴隶的人市。白塔寺路口旧称马市桥,砖塔胡同北边现有羊肉胡同,这都是元代市场名称的遗痕。


8 X i7 Q( [( K# L" i) q2 H

酒馆门前画“公子”,木市街上卖“麻刀”


) W7 ?! w# L! ^1 u9 P$ V# o$ }

《析津志》是最早记述北京地区风物的专著,书中对元大都街市商家有着生动的描述。元代街头的酒馆为了招徕顾客,都在门前画着“战国四公子”春申君、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的画像,两边的墙壁还画着车马、随从、伞盖和仪仗。酒馆里备有大石槽,在夏季装上冰块用以冰镇美酒。战国四公子以养士闻名,他们门下多有酒肉之徒,这种人确是酒馆的大主顾。

& L% ] W( Y7 u( ]

元大都的热闹街头,多在路北建有门脸朝南的铺面房,沿街开设着水果店、蔬菜店、剃头店等各种店铺。蔬菜装在荆条筐里,水果则用方盘陈列在案子上。若有贵客购买高档水果,则用红漆方盒包装,不分远近都能送货上门。

8 }" N3 W7 k% {" N

经营建筑材料的市场叫木市街,贮存有大量的梁柱、檩椽、砖瓦、石灰和青灰。青灰产于西山,是砌筑炉灶的耐火粘土。那时还有奸商用石灰掺入煤粉冒充青灰。元代的劳动者多穿麻鞋,木市街出售用于和泥的“麻刀”,就是将收购来的破旧麻鞋用水洗净后拿刀剁烂制成的。

" V2 _3 Q2 g4 T. J1 h

元代的街市,还有五花八门的招牌标记。剃头店门口挂着彩绸,上面画着梳齿作为标记。儿科诊所门口挂着裹在襁褓里的木刻娃娃。接生婆的门口则悬挂红纸糊成的筐子,筐里摆放一双大鞋,大约是标榜接生婆脚大跑得快,能够及时赶到产妇家里。元大都骑马的人多,治马病的兽医也很多。兽医的门口画有大马,门前立着12根高达1丈、雕刻成瓶状的红漆木柱,上搭芦席,用于拴马。

' d! C0 ]& @/ Z) X

元大都还有一条食品街,称为蒸饼市。市上有一种粘糕,是用黄米加上红枣蒸成一大坨,蒸熟出笼后敲响铜锣召唤顾客,卖糕时切成块状按斤两收钱。这种做糕的方法一直流传至今,就是现在的切糕。当年还有小贩从蒸饼市批发来切糕,用蒲盒装着顶在头上,敲着木鱼走街串巷叫卖。元大都居民中有不少来自中东地区的“色目人”,又被称为“西域回回”,将物品顶在头上的做法,大约是他们从西域传来的。老北京做切糕生意的商贩多为回民,其间颇有元代遗风。

; _" o2 c1 M) Q! D$ Y3 L; l

元代大都城的劳动者饮食很是俭朴,他们的午饭多为蒸饼、烧饼,早晚只吃“水饭”,即稀粥。稀粥用瓦盆装着放在地上,人们手持木勺围着瓦盆席地而坐,佐餐只有韭菜、葱蒜和盐酱。

 楼主| 发表于 2009-2-2 1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朝北京历史比较有趣。

 楼主| 发表于 2009-2-2 0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些资料,这商榜的绘画者,可能是当时的一位民间画家:周培春,这个人画过很多民俗画,民间风俗,人物服饰,历史事件等等。甚至还给莫理逊画过一幅其攻打帅府园坎字号义和团的事件画。据说国图出版社当初出的那本《北京风俗百图》用的就是临摹周培春的摹本。最近看了翟爷的《逝去的风景》还有侯老先生《画说老北京》想起这了个人。不过有周培春画款的画好像都是给外国人当纪念品的,而且画工风格差距很大,很可能不是一个人画的。可能当时就有冒名做假的。也可能周培春接了活外包出去的形成一个工作室。这些因为资料不多,没人注意,现在还没什么定论。

" ~$ V+ x% h2 G8 \ H1 P

 

) g1 k5 ~( T1 ~+ l" S/ M

 

& ?5 G# ?( u# ?3 l1 M2 S


发表于 2009-2-2 0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09-2-2 17: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市景文化也是随历史而不断变更,可往往不太为当时人所注意,到是外来人对这些细节当成学科课题认真.....课题题目可以定为(中国早期商业广告演变)...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补充一幅周培春的画,就是上面说的那个莫里循袭击帅府园坎字号义和团的画(从书里翻拍的)




发表于 2009-3-1 2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20 13:36 , Processed in 1.20973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