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H; ~3 B t. X0 e
_1 u4 B; y4 o# A+ p# X; a; c5 g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的《谁在收藏中国》,是国内第一部全方位揭秘当代中国文物市场真相的长篇纪实作品。作者吴树耗时5年,周旋于国内主要古玩市场、拍卖公司、盗墓现场、文物制假基地,暗访了近百名文博界专家学者、古玩商贩和文物走私犯、盗墓贼,获得了大量业界内幕、黑道秘闻,真实地再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桩桩黑幕重重的文物交易、一个个骇人听闻的古玩骗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国宝之战……下面摘编书中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 v/ k% u0 Z3 a& U9 j
, o1 B3 I( [5 r1 [0 b( q: J
2 Y8 E9 X0 b$ t* a7 O. S- R# m
假作真时,“北魏陶俑”骗过专家 # }: Y& C- A* i+ P6 V. Y, G6 f. X
1994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北京潘家园旧货交易市场,淘宝者们浏览着地摊上的卖品。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中年男人,他是这里的常客,有些知道他身份的藏家,跟在他身后买一些他看好没掏钱买的老物件。第二天,中年男人将在潘家园买得的骑马俑带到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国家博物馆。陶俑刚摆上桌面,就引起同行专家们的注意,大家一致认定:这是一件北魏时期的珍贵文物。这些出土陶俑可能是前不久在河南被盗掘的北魏大墓里的陪葬品。 + I' S2 S3 s8 p: z% u% A/ ?, R
众所周知,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陶俑,不仅真实传递了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社会生活的丰富信息,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先民审美情趣和习俗的变迁,提供了第一手直观资料。为了不让这些珍贵文物损毁散失,专家们建议向国家申请专项拨款,及时收购。在专家们的呼吁下,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出乎寻常地很快做出反应,拨出专款,派出专家,抢救性收购古玩市场上出现的北魏陶俑。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吕济民老人回忆说:“(北魏陶俑)历史博物馆买了三次,故宫买了两次。中国历史博物馆花了80万,故宫呢,花了10万吧。” 0 T- j) O& `* w- W# o3 F& J, {
短短几个月时间,文物工作者们从古玩市场和各种渠道收购了数百件北魏陶俑。接下来,奇怪的事儿出现了:一向见风涨价的文物市场,这一次却表现出波澜不惊的姿态,北魏陶俑越卖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大有收不完、买不尽的架势。于是,有人提议重新对这批北魏陶俑做一次集体鉴定。
" [2 d4 P) F' R. ~9 W ( m! A+ c U" L; n8 P, A# L# r+ [+ t
+ Q! ^/ Y' {% X+ v4 t- |
$ U' S- F4 }" F 经机场X线照射,陶瓷每秒老化200年 9 c+ J/ S7 `" f& g
关于北魏陶俑的集体鉴定,专家们出现了分歧,有人说真、有人说假。国家文物局决定暂时停止收购,并联合河南省文物部门,请警方给予配合,对此事进行彻查。调查结果出乎意料:最近所有涌进北京古玩交易市场的北魏陶俑,都出自洛阳北邙山上的南石山村村民高水旺家。北京来的专家到高水旺家后,发现他们突击收购的那种“北魏陶俑”,在高家还有数百件,有的已经做过旧,有的未及做旧,有的还在小窑口旁等待过火。回到北京后,专家们把高水旺烧制的陶俑送上仪器进行检测,结果是属于“高仿品”。 % I3 f- W; L. ]8 N; c6 w" j
有个卖主揶揄说:“蒙专家太容易了,无非就是掌握好胎、釉、型、工、旧这几个方面的诀窍,做得和故宫里面的一模一样,他们就认。过检测关也不难,让唐三彩和陶俑坐坐飞机就行了。”的确如此,那些农民带着这些高仿品在机场登机时必须经过X线检查,而实验证明,经过X线照射的陶瓷,每一秒钟会将釉面老化程度提早200年左右。这一来二往的,一件新仿品便变成了通过仪器检测的“文物”了。 w7 M5 q4 X0 J- }
) w( a0 s$ f& L9 z; @7 o ' K5 C- J1 O( D/ B
, r, v7 K, ^% l7 c; z2 u
农民家后院惊现“青铜铸造厂”
$ L _# i S% S) l' k 2006年夏天,深圳机场。一位过境港客被海关检查人员请进了办公室,原因是这位旅客托运的行李中藏有国家一级文物——两只带铭文的商代青铜鼎。港客慌忙声称这两只青铜鼎是自己在文物市场购买的工艺品,并非文物。3个小时后,那位港客被告知:经有关文物专家核定,他所携带的两件带铭文青铜鼎均系商代旧器,属国家一级文物。经初步审讯,港客供述了实情,这两件青铜器,是他通过北京一位文物掮客帮忙购买的。两天后,北京的那位文物掮客被捉拿归案。此人招供了另一位河南籍的同伙,说是那人盗墓所得。很快,那个河南人也落网了。他说那青铜鼎是同村的“铁拐李”仿造。北京掮客说:“不对,我明明亲眼看见你从一座古墓里掏出来的,而且墓里面还有几件破损了的陶器。”河南人说:“那是设局子骗你的。”公安人员找到了那个外号“铁拐李”的跛腿农民。“铁拐李” 见到两只青铜鼎的照片,立马就承认此物件的确为他所造。他还说,这东西做出来不难,但是做旧得费一番功夫,属于高仿品。公安人员和记者进入“铁拐李”家后院一看:那里简直是一个青铜铸造厂,从制范、成型到打磨、做旧,有一条规范的生产线。这样的景象还不止这一家,整个李家村家家都有青铜铸造作坊,是远近闻名的“青铜村”。那个村的村长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村的青铜产品在国内外古玩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中有的高仿品还被成功拍卖,最贵的一只青铜鼎在海外创下几百万美元的拍卖纪录。
7 E- k1 B( v1 T% P5 {3 F/ m$ v: P
; b% t4 Q" F; {* m
0 |. H$ i: |2 T5 L+ F $ S' d3 g. d7 x5 u6 `2 S- R
! k6 P$ F1 r3 i. O8 N 私人窑厂称得上是个“陶瓷科研单位”
' ~6 Z7 u1 W1 g* w) ^& X 樊家井地处江西景德镇火车站附近,这里原本是农村,自打20世纪90年代仿古瓷火了以后,这里渐渐聚集了包括港台在内的全国各地的陶商瓷贩。近两年,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文物商人,也在此地频繁出没。
; y+ S* |; b7 o/ K* {/ q 听说那里有一位姓李的窑主仿技了得,发了大财,他烧造出来的东西能以假乱真。经过引荐,我见到了李老板。第一件东西拿出来就让我大失所望。那是一只鬼谷子纹元青花大罐,一看便知是2005年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出的那只两个多亿的青花大罐的拷贝。我装出生气的模样,起身就要出门。李老板拦住了我,又让人继续上货,一只造型硕大的仿元代云龙纹青花釉里红玉壶春。我心里一动,轻轻将器物上手,一件典型的元代中晚期作品,从造型到胎、釉、色、绘画等方面均符合元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基本特征,近乎完美、无可挑剔!
2 A. [: Z' Z# e' x; I3 O “国宝呵!是您烧制的?” g: c4 P, b8 T6 D0 n
“您不信?”李老板微微一笑,起身邀请我随他一道到窑厂去转转。
* [- g; \- v& U+ u% e, K 一圈儿转下来,我算是心服口服了。李老板的窑厂可以算得上是个陶瓷科研单位,从陶土的配方、人工练泥、器皿成型到釉的配置、绘画方法和原料、烧制方法等等,完全依据出土文物所作的科学检测数据为标准,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操作、一丝不苟。为捕捉官窑的神韵,他们放弃价格低廉的煤烧、气烧等方法,恢复柴窑烧制。每烧一窑瓷器,最少要消耗松柴4卡车,耗时22个小时。李老板告诉我,尽管如此精细、不惜成本,但大多数时候一柴窑坯子只能烧成一两件瓷器,所以这种高仿品造价十分昂贵,元明清“官窑器”的卖价一般不低于20万。我问李老板:“您这里的高仿品有没有流入国际拍卖市场?”李老板没有正面回答,只说自己从不把仿制品当真文物卖。完成了采访,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凡是到景德镇此类窑厂认真考察过的人,包括一些国宝级专家,大多从此三缄其口,再也不轻易给人“长眼”讲法了. + j# g' b: O; k1 z
0 H( z9 o7 m4 D3 d% { * p: w/ a" V7 |+ k
2 b$ }3 J* q) q3 _2 j2 n# P
2 Z( d/ t6 R6 D/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