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8 B! e6 |3 r 一、 云水洞
& q' p" j' R) B3 D3 c# Z摘星岭有多高,我不知道,不过在那一带算是最高的了。看看这名字是够吓人。我雇了个“二人抬”——一张椅子,二侧各绑一杆,两位农夫抬着走。越转越高,往下一瞧,正瞧见众寺的屋顶。云水洞尚渺无踪影。一忽儿平走,一会儿下降,如此四五次。大约有两公里光景到了一所小庙,只有一间殿,正建在洞口。洞口很大,至少比台湾的城门口高大得多。这里的僧人给游客预备好向导和火把。我带着四十年前的古老照相机,三脚架,爆镁粉的设备,以及一打玻璃版(每片各装一筴),全部少说也有三公斤重,体积又大。和尚听说我要到洞里去照相,以为荒谬之极,天下安有在黑暗中照相的道理。 ' J% S# l: |: j' R+ K
那时照张相麻烦大了,照相机后面用毛玻璃对光,一定要装在三脚架上;然后换上干板(感光的玻璃板)。少说也得搞个十分八分钟。
. S6 }9 ]0 ~) `% G进洞不远,石壁上突出一大块,形如卧虎,叫做卧虎石。再进几百尺转入第二洞,光线已暗,洞顶已碰在头顶上,以后弯腰而行,也不行了,干脆手脚并用在地上像狗一样的爬,谁知这样也不行了,只好练伏地挺身,把照相器材全驼在背上。古时苏秦六国封相回来,昔日蔑视他的嫂嫂蛇行而入来见他,必然就是如此模样了。向导点上了火把,火又把从前熏在石顶上烟煤赶了起来。我还得用手在脸前搧着,别迷了眼。这地方如和周口店的龙骨山(北京人化石发现地)划一直线并不很远。想当初他们一定到这儿来避过风雨。我来时是绕着西域寺,所以就远多了。 % q. D% e9 ]0 S; S/ i$ C+ k
伏地蛇行了五六十尺,忽然见那向导站了起来,已到了一处地下大厅——天然洞府。虽伸手不见五指,借着火把的微光也约略看出这洞的高大、宽广。用带来的普通手电筒照照,高不见顶,旁不见壁。读者您别以为这就叹为观止,此处不过是第三洞而已。 + Y) U/ i' k4 p% {5 t
这时听得潺潺水声,向导用火把照到一个石潭。寺僧的用水就从这儿汲取,一天爬几次。石潭的岸上有两条龙,一黄一白,蜿蜒纠结的来到潭水之中。再细看潭里有一个圆圆的白影子,大概水面下有个突起的石头。好像有一粒大大的明珠。正符合了“二龙戏珠”的吉祥图画。这两条龙是两种成分不同的石钟乳流下来,凝成的。回想民国初年袁世凯要登基做皇帝时,湖北方面报告:宜昌有个石洞中发现一条大石龙,鳞甲具备,大是祥瑞。以后居然列入动物学大辞典中,称为石龙;后来详细研究才知是一条流下的石钟乳,跟这两条龙是一个理。
! ^) P. C: V, v4 K% A洞顶上垂下的石钟乳多得不计其数,滴在地上凝成圆锥形的、块状的,大者如山、小者如笋。步步要小心。如此转入第四洞。 / ^. O w" E/ `. _
第四洞中有一座莲花山最为特别。不知那洞顶的石钟乳怎么滴下来的,在地上凝成一座小山,山面上片片莲花,北平人在阴历七月中大批的制做莲花灯。这儿可是一座莲花灯堆成的小山。你如想往那小山上爬,既怕花瓣刺伤了手脚,更不忍心踩伤了那些美丽的天然艺术品。 5 b0 S6 O. g0 q" T d
每一个洞里都十分复杂,火把的光亮也有限得很。我写这篇游记的时候又在事后四十年之久,哪里记得清楚。只好就记忆所及,在每洞中说一两个特别的。当然还有无其数光怪陆离的形体,无以命名的,走马观花,一瞥而过;也有大半以上在昏暗之中连瞥也没有瞥上。
1 O. S& S& K: j- i3 N& S离莲花山不远,有一大堆凝成物,形似抬头转身的猛兽。左近又有一条蜿蜒的钟乳流从石柱而下,仿佛猛虎回头看一条大蛇。这叫做石龙石虎。
" y0 F$ Y5 O5 Q4 y) @转入第五洞,在这黑暗之中,阴暗潮湿,每踏一步都得留心别摔跤,不论撞了哪一块石头全得青肿。何况我还有一身摄影装备。这洞中有名的是一僧一道。僧是佛教中的长眉罗汉。钟乳堆积得有头有身,宛然是盘腿而坐的老僧。面上垂下两条长长的细流,正像一对长眉。原来的长眉罗汉是用手提着垂下的眉梢。这石像虽不见手,却也够像的了。他端坐岩畔。
) _5 ^9 Y; r9 t( ?- n1 v. j道士是吕洞宾——八仙之一。望过去全身道士打扮,头上真像戴着道冠。这些人和物,在中国命名为僧道龙虎等,如换一民族,必然另有一套看法。
$ k& P' ]* q- c+ I: z7 D; L! w这些洞很高大。大概每转一弯,就称为一洞,到此又要转弯,到第六洞去。
+ ?; b6 o; g' M* b# z; M8 r3 K火把的微光照着远处有一高塔,直径及丈。居然一节一节的像真塔一样的分层,可能每一层是一个时期的凝聚。顶上滴下的钟乳大概是间歇的,每一次的间歇当然是个很长的时期。这座大塔原来极高,上达洞顶,不知何年何月它失却重心,从半腰里裂开,上半段倒了下来,躺在一旁,摔成两截。另外还有一根大石柱倒下断为三截。土人叫这一座为“塔倒两截”,那一座为“塔倒三截”。
1 X0 z/ R. g5 Y6 o从此处爬上一座洞中的山,这座山不见得是钟乳凝成。可能是在原始人之前,地下有伏流,不断的冲刷地下的石灰层,把较软的成份全溶解冲走。剩下了那坚硬不化的部份。以后水干了,这地下河道就成了隧道。山名叫须弥山,是用佛教中的名字,大千世界,四大部洲全在须弥山上。这座山很长,得小心谨慎的走半天。在黑暗中走平路已不易,何况走那圆圆滚滚的怪石。无土无草,一步一滑。我听说阴间有座滑油山(图据老旦戏)想必和这山类似。爬完此山 已是第七洞的中部了。 ; `( R0 f% W& y4 _' q8 h
到了第八洞有几座数丈高的似柱非柱,似塔非塔的石头,称为钟楼,和鼓楼。向导找了些小碎石扔在钟楼上,礑的一声真如一声钟响。又照着鼓楼一打,咚的一声真出了鼓声。此外还有两处打出磬的声音,和木鱼的声音,都合乎僧家的乐器。(图五)
' W; N. _; J5 y- M* K这儿还有一处叫做狮子望莲。我细看了半天,瞧不出狮在何处,莲在何处。有些名称是十分牵强的。最有趣的倒是一只石耳朵。石壁上生出一只二三尺长的大耳朵,滑润晶莹。 , M* g* S+ _, F" q4 }+ L$ a
又一转是第九洞了,又有一座石山,全部雪白,曲折玲珑,摸上去和一般水磨过的石头大不相同,一点也不光滑。好像有细细的刺一样,有点扎手。洞中一般的石钟乳全是灰白色的,有的带点黄,只有这座雪山白得欺霜赛雪。地层里有若干复杂的成份,残留的部份当然各自不同。雪山是白的。第三洞的黄龙是黄的。如果有现在的广角镜头和强力的灯光,照些彩色相可有多好。 ; K" Y6 `1 Q0 }; Z
到了第九洞可前无去路。在地下有一个窄洞,仅足以容身。人得先伸进脚,两手按住洞口,倒退而下。这几步隧道有点斜。等你脚踏平地,钻出隧道,一个翻身站了起来。所以这儿叫做“鹞子翻身”。鹞子是一种小形的鹰类,飞的时候常会翻身追别的小鸟。这儿虽有这一名称,却无实物。是形容的人身动作。这洞下之洞便是第十洞以至第十三洞。
. X/ \5 {( r7 ^; P0 ?( t第十洞的奇景是座万花楼山。庞然大物,好像白色的重楼叠阁。但是这座楼的表面开满了花朵。很像现代花车游行的花车。每朵花并不是有蕊有瓣的,很像菌类的形象,好像万朵灵芝。这地下风光全出乎地上人类的想像之外。如果有强力的照明设备,照得它纎毫毕露,它的气氛当然和现在我用的火把大不相同,神秘之感一定失尽。(图六) 4 r7 ?- H# O) C: D2 C, L# @/ P O
过了这洞,遇到一条地下的伏流,有五六尺宽,流得不慢。可喜的是有一条天然石桥跨溪而过。天然结构,全出无心,竟有这等的巧妙安排,名叫仙人桥。你如怕走这条桥,那就得涉水而过。水有多深也不知道,其危险更胜过走桥。好在已经有了走须弥山的经验,再走走这儿也不怕了。这里是第十一洞。回忆起来这洞下的三个洞似乎全不像以前所说的那么高大宽广。 6 X I% g t- P1 W( s* o
第十二洞有个从顶上垂下来的一匹布,也有布的曲折之纹。不过它不是软的,而是硬硬的石头。平常在佛殿里,佛像的前面都挂着半截式的黄缎帘子,叫做幢。西天的接引童子手里拿着锦绣的宝幡(也是一条条垂下来的绸缎条子做的),来引导善人的灵魂去极乐世界。这块垂下的石布,很像是幢,是幡,所以就称他为接引幡。而且和下一洞的景色正有关系。 ) y P8 b2 R1 F" W& }0 @
第十三洞,迎面就是一座罗汉山,和游者之间有深沟,走过去不容易。这山十分的名副其实,密密的站满了二十来位光头僧人,高高矮矮的挤在一块儿。头和身体的区别十分明显。在这洞穴奇观中,这是末一景。也可以说是最有趣的一个场面。尤其是在这佛教胜地,景物的命名也切合教意。到此为止,循原路而出。它有多深,实在难说。黑暗曲折,加以沿途照相,走走停停,无从计其长短。明人说有六七华里,也不知可靠否。洞的曲折情形也无详细的调查。我在过了雪山之后,曾从石隙之间见到一丝日光射入。清人刘侗说他看见在高处有些字迹,我没注意到。刘侗以为大房山的孔水洞就是云水洞,那是错了。大房山和上方山不是一地二名。孔水洞在古时曾有坐小船划进去的。惊起了不少蝙蝠,还有些赭鱼来近火光。 : U& Q: k* S% @& U
原始人类北京人和二万年前的上洞老人全离这儿不远。一定到这一带来游猎过。如果在这些洞里穷搜,说不定有他们的遗物。我这趟三天的旅行,来去匆匆,仅看了三处的胜迹。如果能住上一周,仔细游游可有多好;最可惜的是如此古迹和奇观竟少人知,幸而我当初背着拙笨的相机留下了几帧纪念。虽拍的不大好。在台湾可是独一份了。 台北南海路的历史博物馆做了一套北京人的生活模型。十几个北京人生活在长长的山洞之中。有人说周口店的龙骨山是上山,并无石洞。这些残缺的化石原是河水冲下来的垃圾,不论人兽没有一付是完全的,这些动物原来住在哪儿呢?至少有些住在附近的各洞穴之内。今天石钟乳的凝聚物下,说不一定包含了整齐的化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