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i" u# u5 @1 M$ C) ?+ ^* V
解放以后,对于东钱湖墓葬的自然和人为破坏主要体现在自然的作用力上面。由于史氏家族为南宋最大的望族,门庭显赫,有"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和"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之称,并先后出过72个进士,他们死后多数都归葬在东钱湖的周围。
: Q: h1 S2 G* G+ t. W6 x6 {- u! C 1 r7 v( w, b1 p2 k
据有关人士的初步统计,分布在上水、下水、韩岭、横街、福泉山等地的南宋墓道石雕共30余处,因此这些地方便是史氏家族墓地的集中地。上水、下水、韩岭、横街、福泉山等地坐落在历史悠久的人文荟萃之地东钱湖的南部丘陵山区,这些丘陵山区远离喧嚣的村镇,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建国以后一系列的盲目的粉碎四旧的运动。
* I) @; {; l( r( L & g7 t5 b4 h, z- \
# N M# F4 {5 W4 l$ W# f' N
东钱湖湖水滋润一方灵气的风水丘陵,生活其中的当地山民民风淳朴热诚,对于那些自古遗存与荒山毛竹林中的雕刻精美,形象生动逼真的石像生抱有一种原始崇拜的心情,因此当地山民在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间段内对于这些石像生的保护作出过一定的贡献,当然如果我们以一种严谨的考古学的角度看待山民们这种出与原始神灵畏摄的保护自然是不够的,而且也存在对于古代陵墓遗迹的人为的破坏,例如曾有山民擅自将各个古代陵寝的墓志碑刻卸运下来,拼砌成一条山间水渠,长年累月的山水冲刷,使得墓志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可辨知,这对于学者更深入地研究东钱湖各朝陵墓主人的生平史记的确是增添了不少的难度。
' Q1 t8 y: ^4 g$ h+ S& D ) e% c. K6 t0 S. m. C) L, A
/ H2 c3 k9 j# l3 m 东钱湖石刻群自“诞生”以来就是暴露在露天环境中的,专家介绍说,这些石质文物长年累月经受着风吹雨淋、有害气体、细菌、微生物及某些低等植物的侵蚀,虽然整体保存状况较好,但也出现了相当多的破坏残损现象,如不少石刻文物被地衣苔藓覆盖,表面形成成分复杂而呈不同颜色的污斑,局部呈现风化开裂和破碎剥落,且裂缝中沉积灰尘杂物。这不仅严重影响和危害着东钱湖石刻文物的历史艺术价值,而且威胁到石刻的实体存在。因而,对东钱湖石刻文物进行科技保护就显得迫在眉睫。
! l* M& ~% }% \ 6 q. U& m, ?$ @: q! j+ L' _; C
1 I6 m2 Q3 G+ s Z [ 东钱湖石刻群无论在雕刻技术、材料选用方面,还是所处自然环境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代表着石质文物保护的一个独特领域。东钱湖石刻文物的材料以当地俗称的“梅园石”和“小溪石”为主。两种石材均产于方岩组地层中,小溪石为泥质粉砂岩、砂岩、砂砾岩,梅园石为凝灰岩,石质均匀细密,但易风化。梅锡与梅溪两村均为西面临山。历史上,村民以采石为生。
* h9 K; j- X/ X# P5 i + G: K) N/ o' K% q. U9 d+ Q
! e. I* p" o6 \5 H8 @1 Q" |
相比较而言,梅锡村开采梅园石的历史更长、规模更大。史籍记载,梅园石开采历史悠久,早在西晋时便以石质优良著称。著名的阿育王寺金刚殿的荷花门槛及保国寺的观音殿石柱,均以梅园石为料。东钱湖石刻因材料的特殊性以及长期处于温暖的湿润气候环境中,其所具有的客观属性在国内外罕见,因此必须做好有效的科学的石像生保护工作,使得现存的石刻精品能较好地抵抗水分、盐分、微生物等自然因素作用而导致的物理破坏、化学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