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ERSONNAME ProductID="刘翰华" w:st="on">刘翰华ERSONNAME>先生的官品、人品、书法 ) s) u$ d- S7 K7 m( }1 b( G' {
/ A( o7 m( g7 n& q4 ?
9 M9 A' R3 z1 i. @8 S8 x
; L2 m' @# a' C. q" Q9 [
西安 培朝 + j" z$ N- n3 M- n! g/ G* j
$ X" w, _ J& G; ^ / u( [2 U5 ~5 y. Y y6 @! y
0 ~# o2 D! [- ~! F3 I 1 E2 g$ s+ H) v9 g
- _( @6 q' j! T1 {4 q. r 刘翰华:生于乾隆四十四年闰六月二十六日(1779年8月7日),卒于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四日(1851年1月5日),字?,号实斋,又号春晖居士,甘肃会宁县城北关人,嘉庆十八年(1813年)癸酉科拔贡生,朝考一等第?名,授七品小京官分工部学习,历任工部主事,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刑科掌印给事中,詹事府少詹事(待考证),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卒谥“文恭”。据其后裔讲,1850年,闲赋在ERSONNAME ProductID="家的" w:st="on">家的ERSONNAME>先生被授江南盐茶道一职赴任湖北,1851年1月5日卒于上任途中(约河南南部与湖北交界处)。
: y+ T+ x$ m- F9 L1 }1 I
& H, v; g& y3 K0 ^ ! D/ c4 e( m: e/ K% P! l$ X# V# |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入关以后,经过康、雍两朝的经营,开创了辉煌的康乾盛世,但由于乾隆后期乾隆皇帝的挥霍无度和骄傲自满及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辉煌的康乾盛世至道光朝时期,已是江河日下,危机四伏。然而此时的清朝统治集团无任何清醒意识,仍然以“地球霸主,天朝大国”而自居,却不知“恬不知耻”的西方列强正“虎视耽耽”的在用卑鄙手段侵食中华大地。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满清政府的完败而结束,由此也造成鸦片走私更加严重,白银继续外流,再加上巨额的战争赔款使其统治的根基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亡相以显,然而官场的潜规则却使官员们虽吃着国家的俸禄,干的却是白天上朝闭嘴,晚上戏楼陶醉。由于吏治腐败,使贪污之风大行其道,有一句民间谚语说的好:“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概括了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悲哀,劳动人民的苦难。然而也有一部分官员良心未泯,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他们纷纷上书,要求整顿吏治,惩治腐败,其中就有ERSONNAME ProductID="刘翰华" w:st="on">刘翰华ERSONNAME>先生。先生生性耿直,面对时政积弊,不畏权贵,奏严行、保甲法、锄内奸,以弥外患,海氛不靖(社会风气不好),后(忠)其要务。屡奉命稽查兴平、万安等地会试及科场舞弊案等,肃持宪纪,诸就整饬。上书大余等地(今江西、广东交界处)仓庾积弊,亲赴剔除,一时粮库清明,粮价平稳,百姓称快,道光皇帝甚喜,简拔(提拔)。独隆宠之侍御(直接向皇帝进言)。关于“锄内奸,以弥外患及挂冠辞职”我是这样理解的,由于道光皇帝抗英禁烟的立场不坚定,致使抗英禁烟名将林则徐遭贬伊犁,忠臣良相王鼎以自杀的悲壮方式上书道光皇帝:“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因ERSONNAME ProductID="刘翰华" w:st="on">刘翰华ERSONNAME>先生和王鼎家族是儿女亲家关系(据传其长女嫁与王鼎家族一个叫栗润的庠生),所以在抗英禁烟一事上同林、王二人的态度应是一致的。内奸应指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琦善等投降派,其挂冠辞职的部分起因和时间应是看到林、王二人的遭遇并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而做出的。我想此ERSONNAME ProductID="时" w:st="on">时ERSONNAME>先生内心一定是痛苦万分,心灰意冷,从而绝意仕途了(对卒于上任途中一说,现已无从考证)。先生以寒峻登显仕,一生忠君爱国,为官清廉,虽位居显宦,然其卒于长安旅馆(今不知是何处)时,囊无长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城南(今大雁塔南广场停车场)薄田数亩,在西安早慈巷的住宅也是租借的。其清贫程度与其三十余年官场生涯中手握监察大权形成鲜明对比。大家想想,如果不是两袖清风,廉洁奉公,怎能如此贫穷。先生常对其子言:“做人第一要收心,心要常在腔子里,我一世无长处,惟时时检点此心不敢放耳”。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当其转掌印给事中三年俸满例应保送府道——江南盐茶道(此乃肥差),然其曰:“吾甫登仕籍,即怀退志,今老矣,岂复做外官,想行当挂冠归耳”。其不为高官厚禄所动,并认为自己年龄大了,应主动退下来的高尚品德使人肃然起敬。先生天性聪慧,博览群书,擅长书法,尤以行书、楷书为最。在京城评选书法时荣获第二名(不知是当时何时,还望有刘翰华资料的读者告知),其书驰誉京师。辞官归里后,勤书不辍,留有不少墨迹,惜多已散失(其所书的八言大楷对联、16条屏行书古诗文书法精品及穿官服的画像在文革初期被其后裔所烧)。从存世墨迹来看,早年一定曾临过大量晋唐碑贴,远学二王,近师松雪,融合了赵孟俯的圆润与严谨,书风清劲秀逸,潇洒流畅,字体端丽,墨色浓淡相间。我个人认为,如从艺术的角度评价刘翰华先生的书法水准,其应同朱克敏(甘肃著名书画家)在同一个层面上,是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只因其存世的书法作品太少(最多不过10件,况大部分还藏在甘肃省图书馆,会宁县博物馆内),民间流传甚少,故而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我想在这里引用甘肃日报2004年02月20日第六版标题为《塔影河声说碑林——流萤与兰州碑林》一文中对刘翰华先生的评语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会宁大书法家刘翰华所书正楷条幅:元和中,白居易出守杭州,入山礼谒释道林,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师曰:“三岁孩儿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字体清秀绝伦,俊美无比,使人叹为神品,可以说刘翰华的书法集中的体现了会宁的人文气质和神秀传统,是会宁的骄傲,也许因为他只是一个拔贡,在那个讲究功名品级的封建社会里,他被埋没了,没有获得他应有的历史地位,流萤先生将刘翰华的书法精品镌刻于兰州碑林,彰显于世,对后人将是莫大的启示和鼓励。” ) w/ S& {6 Q) W+ ?) R
8 w5 A0 l5 A Z) K9 s+ V6 R
1 K) E# E9 R4 j: ~" [+ J- f 盛世收藏,我为自己有缘拥有一代廉吏的墨宝而自豪,今在网上发表本文,以示对这位先贤的记念。如有读者知道刘翰华先生的其它资料,请留言email:lpz666666@sohu.com
! ~+ n% z9 t, `1 V& E! I & | v4 ^5 c9 x! }9 x$ L
; g' _3 W7 g4 \9 i+ c
注:本文资料取自:①《塔影河声——兰州碑林纪事》一书117页~118页:从会宁走出来的书法家。②《会宁县志》一书:人物志,1090页。③刘翰华墓志铭草稿(残缺不全)。④其后裔口述。
6 e$ k1 D) y% s+ ^& {
. @ P1 c% i, S% B4 W"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