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J' ^9 W7 v9 t, a3 N( ?
陈三立(1853–1937年),号散原,江西义宁 (今修水)人,同光体赣派代表人物,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父亲陈宝箴是维新派人物,为了帮助父亲实行抱负,年富力强的陈三立放弃了吏部主事之职,随侍父亲到湖南上任。陈氏父子联手,效法日本明治维新,在湖南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 陈三立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但戊戌变法后,甚少插手政治,自谓“神州袖手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衰迈的陈三立正在北平,亡国的忧虑笼罩了他生命的终点,ffice:smarttags" />8月8日,日军入城,他拒不服药,不进食,支撑到9月14日,“忧愤不食而死”。陈三立之墓迄今还不算一个景点,如果不是他有个儿子陈寅恪以学问人格为当世读书人追捧,陈三立差不多也被遗忘了。fficeffice" />
4 h$ z) O7 I/ ]- ]2 e7 H : r( e2 k; a3 ?# M8 R
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陈三立长子。近代著名画家。1909陈衡恪在日本东京师范毕业,返回祖国。第二年,任教江苏南通师范大学,1922年,陈衡恪应日本画家的邀请,带着自己和好朋友齐白石等人的作品,赴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其画被抢购一空,其中齐白石之《杏花》首次为海外艺术家赏识。
4 c; n% p2 A# D( f) f" t2 v
杭州市中几个鲜为人知的名人墓
杭州市中几个鲜为人知的名人墓
杭州市中几个鲜为人知的名人墓
. X7 f# A% v1 L & s6 T1 R2 P! f+ A& [ J4 U4 [' K
陈布雷(1890~1948)中国浙江慈溪人。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同年在上海《天铎报》作记者。 1920年赴上海任《商报》主编。1927年加入国民党。 1935年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1948年11月12日在南京自杀。
% `) a: q& i0 r' g' w% \
杭州市中几个鲜为人知的名人墓
J9 l* {% ]! z, V/ _8 O* H
$ j- G2 k, f( ?1 u4 w: I+ o 魏源(1794—1857),清道光年间进士,是我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j- y/ R2 X0 W( F5 t
杭州市中几个鲜为人知的名人墓
杭州市中几个鲜为人知的名人墓
瞿鸿玑,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清光绪二年进士,出任学政,不久外派河南视察科举。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随慈禧逃至西安。官至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与袁世凯互相倾轧。御史恽毓鼎弹劾瞿“私通报馆、贿赂言官”,被免职。清亡后流寓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