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f* H( e3 @3 r0 q+ w+ B/ ?8 N, Y
2 e# j, g" G/ y$ _# V% b本人所见到的今人有关“周德威收燕之路”的文字摘录如下: + R; U+ Y' j8 q* \' K% q& h! e
+ z( K- B. J% } ?# i
' i+ D# z# K+ @" h2 P( Z- o《北京百科全书·门头沟卷》 : Q4 U) t3 k9 Q0 {& [! L
1 C* M+ |( M4 V6 a164—165
5 M. i8 ?: @2 G* j! { A! x 6 E3 O- Y" ~9 Y) T" |6 D8 \0 l3 d6 J
李嗣源救幽州
) V# Y" B+ X; d- o; E# {% z' W
4 i x8 H1 |' j( Q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契丹军进攻幽州地区,车马营帐遍布山野平原。契丹军以精兵围攻幽州孤城。时任卢龙节度使的守将周德威派人突围,急报远在黄河的晋王李存勗。当时李存勗部主力正与后梁大军对峙,只能陆续抽调7万人,交由李嗣源赴援。当时幽州平原地区己被契丹军占领,李嗣源等人决定会兵易州(今河北涞水、易县),经唐末刘仁恭所修玉河大道北行。晋军渡拒马河,越大房岭,进入玉河县境(今属门头沟区)。李嗣源与养子李从坷带领3000骑兵走山涧河谷大路,大队人马分别从两侧山上小路跟进。晋军越大寒岭进人清水河涧谷,契丹军在谷口阻击。李嗣源父子奋力冲杀,沿涧子沟抵达王平口,又突破契丹守卫,顺玉河大道下行到门头沟大峪山口。此时桑干河两岸驻扎有1万多契丹军,堵住谷口使晋军无法渡河。李嗣源率100余骑兵冲向对方阵中,杀死酋长1人,又活捉其主帅,契丹军大乱。晋兵乘机从大峪口冲出。晋军步兵砍伐大树枝杈,环插成寨,老弱兵在山谷中燃起大堆山草,又拖曳树枝奔跑,烟尘滚滚,使对方不辨实力。李嗣源带领主力冲杀渡河,契丹兵溃不成军,丢弃牛马、营帐、毡车无数,从古北口逃回。幽州解围。
4 X9 `9 w% D) C# h A1 G s
4 C) h. |; h1 {$ Y
《门头沟文物志》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
& H5 J" B. \, v+ A0 H0 ^! _
+ U9 H2 Z$ h4 i1 }+ j' u* q164
: ]1 h/ V; N, }! l: K " l9 i! \: d6 m" t Y
五代李嗣源救幽州之道 - _8 ]' {% {9 n( A( i% g6 g4 m
J/ h4 w7 t1 C, h) ~3 f8 o4 C! v《旧五代史·唐书》载,唐天佑十四年(917),为解契丹对幽州城之围,晋将李嗣源(后登帝位,为后唐明宗)等率师赴援。秋七月,晋兵各路会于易州 (今河北易县、涞水县),决定“衔枚束甲,寻涧谷而行。”八月甲午,“自易州北,循山而行”,“庚子,循大房岭而东“,“缘涧而行”。经多次在谷涧口击退契丹兵,北抵桑干河畔安祖寨 (在今永定镇东、西辛称及栗园村)。由此东攻,到达幽州城。 ( R% A1 a2 K9 q5 L% N1 C( Q
其中,易州过大房岭 (又名大房山),由大石河谷,越松树岭进人门头沟区,经秋坡等处下苛罗坨,就到安祖寨。此为刘仁恭所建大安山道之一。由安祖寨渡桑干河 (永定河),接京西大道,即可到幽州城(遗址在今宣武区广安门一带)。
[7 I4 y) S3 Q* J1 j z " i c7 f W' N$ c( S5 t# ]
辽代宋琪《复燕疏》所列西山诸道
a4 e# _: i+ c. h9 m! z北宋雍熙三年 (986),一作端拱二年(989),刑部尚书宋琪上疏,建议出兵西山道,解放被契丹占领的幽燕地区。《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琪建议的进军路线是“望令大军会于易州,循孤山之北,涞水以西,挟山而行,援粮以进。涉涿水,并大房,抵桑干河,出安祖寨。则东瞰燕城,裁及一舍。此是周德威收燕之路。” 0 k4 U/ }+ D: F
- b3 Y* ], `2 {8 |1 ]1.五代周德威收燕之路
+ y M. K* y0 @/ ~$ f
. g \6 w. C3 A1 {五代晋将周德威出飞狐口,下幽州,行军路线史无记载。宋琪所述,为入紫荆关,渡拒马河,经涞水县,入门头沟区境。一条可能路线是由野三坡大龙门、马水口等处越奴才岭入斋堂川,经百花山北麓,走西山大路,直达永定河渡口。另一条是入房山区,走百花山南麓,由马栏沟人斋堂川,接西山大路;或由大
& _7 c6 o+ ?2 N' W0 j8 h" y( G# s安山经千军台南港沟达西山大路或玉河大道;或走大石河谷,越松树岭到门头沟区卧龙岗。 ( U: u. q. R1 T
, f" u! l& }0 N8 S
$ [; q+ r/ N* a" i3 f6 L, u《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
4 z i! c/ \- k/ F# _ 7 F( U: Z% X5 r5 p- q' S
192—193 6 C' J- ]6 ]/ u5 o% Y9 H, j( [
" d, u7 r c& W% y- D* T“涉涿水,并大房,抵桑乾河,出安祖砦,则东瞰燕城,裁及一舍”。涿水即拒马河,大房指大房山,军卒由易州向东北行,渡过拒马河,顺着大房山麓,就来到桑乾河。这里的桑乾河在哪里呢? 安祖砦指示出它的所在。安祖砦当在今石景山衙门口。明张爵所撰《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记阜成门外村庄,有东安祖,与沙窝、鲁姑(今鲁谷)、岳家庄(今岳各庄)等相近。《宛署杂记》记明宛平县村庄,与鲁谷、八角、张仪村、吴家村等相近的,有东安庄。显然,东安庄就是东安祖。《光绪顺天府志》记宛平县村镇,治西32里八角村、大井村、衙门口村、35里古城村、36里瓦窑村、水屯、鲁谷村、张仪村,40里山底村亦曰庞村(以上村在永定河东),42里西安佐,43里新城村,不见东安祖村,却新增衙门口村。这个衙门口村附近的村庄与明代东安祖村相近的村庄略同,因此,可以认为衙门口即东安祖。清末在新城村(今为东、西新秤村)之东里许,还有一个西安佐村,应即西安祖,与东安祖相对而称。由此可见,宋琪所说的安祖砦,就是明清时的东、西安祖二村,其位置大致在今石景山区东南部,即衙门口西。安祖砦位置既已明确,那么,宋代的桑亁河当与今永定河出山后至卢沟桥间的一段河道基本相同,今凤河便是它下游故道。 9 \% x7 j2 ^& ~9 c0 D( M+ z
% ~7 V6 A3 J4 E% a, Q' `
《北京百科全书·石景山卷》 " \* \$ G9 r' t; C
+ C0 h' ]/ z7 {/ d: ]% L' v# Q/ w% Q
307 % T9 [* {- s, o4 D# S
# z* F) C- @3 ~" P. C( ?3 K衙门口原名安祖寨,始称于宋。明代文献记载:该村后分为东西二村,东名东安祖,西曰西安祖(在永定河西岸卧龙岗),明末(1643)又经演变称东安佐、东安庄等名。据民国《中国地名大辞典》记载:“安祖寨在京兆宛平县西。”清代该村设宛平县第一衙署,掌管方圆十里乡村的民政、纳税、诉讼等衙门事务,遂得名衙门口。
0 ` o! t( T% h+ B- k' I" s2 c*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