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横窗瘦影

[原创]从笃志女中说开去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6: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自我纠个错儿~~~~~~承恩1号曾经是二轻(商)局的医院。

# S9 Q9 H' h3 J- M

咱再接着说承恩胡同路东的几个门。2号是个大院子,原来挺空旷的,地震后先是在院子中间挤出来一疙瘩抗震棚,然后就变成正式住房再无限扩展,也就没什么院子了,虽然从建筑的格局看这儿不像是中学,偏偏女八中的有些教师就曾经住在这个院子里,也有人说这儿是女八中教师宿舍,但我想女八中的老师们当年还没有富裕到将这院子做为自己宿舍的地步,有部分住房里住的是女八中教师,这样说更准确些,但这些宿舍是不是与笃志女中原址房屋有关呢?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细扫听一下好了。

/ K6 v% m! w4 d; Q( s- s

飞哥和他们的拍照队在这院子里拍过照,照片很好,比我了解的细,不过从建筑体量和结构上看,说这儿是笃志女中则只能存疑了。

+ A1 t. F. ^. V ^3 Z# q

4 号院早已拆除了,与2号院的一部分共同建成了一幢楼房。虽规模有限,但在承恩胡同里也最抢眼了。按我听说和自己揣测,4号院最可能是笃志女中的原址。改造之前,我对它还算熟悉,在《闲话石驸马桥》里也曾经提到过这个院子。在我的记忆里,它是这个样子:两扇铁门,当初还算宽大,前面是斜坡散水,门旁是传达室,院子较大,平整宽敞,类似于一个小操场,只是什么设备都没有,院内的房屋是中式结合的那种四层小楼,砖木结构的,记不清的是究竟北东南三面形成个U字型,还是只有东南两面了。在我印象里它闲置了好长的时间,除了看门人,楼里面像是不住人,因此每到晚上,有些阴森森的,那时北京城里人口要少得多,特别在没月亮,路灯又是早先那种灯泡的情况下,人们自然会加快脚步,赶紧通过这里,不过从文革后,它就开始体现它的使用价值了,它的拆除改造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

: |0 o( C' |2 `7 e

6号院不是很大,说它是独立院落,更像是4号院的附属设施,从我记得,它就由“二金属”占用,“二金属”是家街道工厂的简称,厂址位于不远处拐到光彩胡同的煤厂的对面,厂子是大跃进期间成立的,然后也经历了升级,转产,没落,后来厂子不知所终了,但原址开向永宁胡同的一半做了旅馆,开在光彩胡同的一面好像已经变大杂院了。而6 号院过去曾经是“二金属”的托儿所,也做过职工食堂。

2 @+ a, t% ~' T. J

前面说的这三个门已经占用了承恩胡同路南的绝大部分。

# { h! o' b1 P+ ^2 a6 D9 @

承恩胡同8号是个两进院落的大杂院,早先的承恩寺大庙就是前院的北房,像是三大间吧,它早已分隔开并改成了居民住房,东西厢房也住满了居民,南面是后建的排房,而后院我猜想是原来庙里的菜园子,后来渐渐盖满住房。如果笃志女中在承恩胡同,也不可能在这个院内,因为它早于安立甘和笃志许多年,房屋和院落的体量没有过大的变化。

& k9 ]+ j* E: }3 v( |" u- Y

10号院是个小院,私房,只住一家三户,仅有小北房几间和一间小东房,与笃志女中便没有任何干系了。

2 m+ S6 ~, q* c/ J,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pangong在2008-12-24 11:18:00的发言:
北京灯市口贝满女中50届学生写许多回忆文章。已编辑出版,颇值得一读。提到女中,跟一题外贴。
& h. Z3 Q/ j0 @( C/ H7 z+ q

潘公好-----灯市口女中确定很有名气,文革中一些坏小子们还给它起了个不太雅的绰号:)

4 A) q8 B% z1 L0 |& \: O( ]

有机会,我得找来看看50年代的贝满,谢谢提醒。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斑马在2008-12-23 1:37:00的发言:
* X+ g. e- [- q% O( x2 P' P

崇德中学就是如今的31中没问题,梁思成还曾经就读此学校。笃志女中肯定不是鲁迅中学,这次和我去柬埔寨的都是文博圈子的朋友,其中就有鲁迅中学的副校长,很明确的告诉我,笃志女中和鲁迅中学一点关系没有。

% F3 \+ R; O) H& a

斑马兄呀,你真是出了个大难题:)哈哈-----打听来询问去的,线索越来越乱,越来越扑朔迷离了。

. [" F+ j& v6 S% o2 B

真是奇了怪了,本来应该是挺容易搞清的事儿,偏偏矛盾得根本捏和不到一块儿:)

2 n$ a8 q# a9 T; e) m

晚上有时间再搅和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8-12-24 9:02:00的发言:
承恩胡同2号拍记的时候曾经拍过,印象很深,是职工宿舍,保存的要好点,在2号的院里还可以看到南沟沿教堂亭状钟楼。
) ^% Y, U0 t4 G5 [9 \2 [

是的,飞哥~~~~~~那些照片当时看过,印像很深。

3 ^: C) g" W) m0 ]7 w1 [$ t# k( T

问个好:)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0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结束这篇短文之前,我还想再次表达我个人对王校长的感念之情。我是一个从事鲁迅研究工作的人,三十多年以来,在鲁迅研究的园地留下了一道浅浅的足迹。但是我研究鲁迅的起步之处正是女八中。因为王校长的努力,通过林枫夫人郭明秋的帮助,女八中才从原来位于承恩寺的笃志女中旧校址搬迁到今天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新文化街校址。这里是原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的所在地,上世纪20年代中期鲁迅先生曾在这里执教。

1 x. l M$ H& }

--------------------摘自陈漱渝《永远的温馨——忆王震将军的夫人、我的老校长王季青》 

, w5 x( n4 ^" P$ K: t8 v

 

! h! Q- [: b' `7 `6 `

这只算做是给斑马兄提供点研究资料或思路吧,说实话,做考证研究的“活儿”太苦,我是个懒人,受不得辛苦,所以便以闲话漫话戏说浅谈这样的借口给自己来“遮溜子”,还望斑马兄见谅:)

& y- H2 g$ G) w$ P9 }

不过既然开头儿了,只好继续说开去了,好在坊间传言算不得完全的史实,大致就相当于戏说吧。

发表于 2008-12-29 2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老街坊!如果想去3号院,我帮您想办法。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一下,飞哥新年好-------------

4 c5 K9 X) F- y& `. p

图片是展览用的,隔着橱窗用傻瓜相机拍的,所以有反光~~不知道算不算翻拍:)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2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部大门也太破了,可见国民政府当时钱紧呀---------

, w. g, v5 N9 G5 S

有没有住宗帽的朋友能辨认一下,这是在几条几号?我感觉是在头条里。先谢谢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1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两张图片,朋友们不会陌生,这就是清政府设立的“学部”旧址。学部是由清政府征用镇国公全荣府改造而成。fficeffice" />

+ G' g; \+ j4 O r3 E

全荣是在光绪二十八年正月被钦派守护西陵的,而当他于光绪三十一年回京时,府邸已变成了学部衙门,他只得搬往西单牌楼另行居住。

3 u# n' j' A" }7 Q

说起镇国公全荣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他的祖上却是赫赫有名的敬谨亲王尼堪,所以这处府邸当初就是敬谨亲王的王府。

4 o) ]3 S, U7 ?6 ? }+ C

敬谨亲王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广略贝勒禇英的第三子,一生屡立战功,最后战死沙场,死时不过43岁,当他灵柩运回京城时,顺治皇帝令亲王以下都要郊迎,并为其辍朝三日。而尼堪与岳讬为表兄弟,两府相距如此之近也自有个中原委了。

5 C T4 t2 o7 I

敬谨亲王府也是分为左中右三路,面积与克勤郡王府相近,这只是从乾隆全图上大致的推测。它东临宣内大街,西至斗公府的的东墙当时叫口袋胡同,北面是守备胡同,也就是如今讹转为的手帕胡同,王府据说是中规中矩,宫门五开间,有东西翼楼,抄手游廊及花园。敬谨亲王府将东铁匠胡同一劈两半,实际上在东面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胡同,我想这也是沿革至今教育部街上没有居民院的原因。

' U% b% }- L" L# a; T. w

学部在北洋政府时期成为了教育部,鲁迅先生就在这个大院里上过班。直到解放后,西面的主要部分由公安总队占用,而东面的小部分改为北京市第三十三中学,也许是为了补偿吧,胡同南面的房屋和用地交给了三十三中,所以学校也有了那个挺大的操场。

: V7 }( Z0 o( V# R, ]

公安总队只不过是附近居民的叫法,具体全称好像没人说清楚过,在胡同西头路北,贴着府门是一排总有十间临街开门的车库,据我所知,这么多的汽车主要是拉油用的,而这个部门也相当有幸,因为他们还在太平湖占用了一个相当大规模的汽油库,或许也包括曹雪芹与敦敏敦诚兄弟相聚的槐园。

+ m$ ~8 e& h6 ^: M5 G. R& ^

如今,公安总队旧址上翻建成了武警招待所,三十三中也早变成了一家旅游实习饭店,南面的大操场和校园也建成了供销总社的高楼,幸好这儿还保留了一部分古色古香的门脸。世事沧桑,不过百年而已。

+ q0 P9 V; i- `9 f; ~: `) g/ s9 b

一次参观鲁迅故居,正赶上了有个展览,展览上展出了许多照片,其中就有老教育部的大门和先生工作过的办公室,还有风潮中一度迁往宗帽胡同办学处的旧址照片,弄不到原版,偷偷拍摄下来,放在这里给大家添个乐儿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1 16: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老照片好看,新修的不是个味。老照片翻拍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T {) ]) E+ w+ H D

 

5 q* ^) G+ b) P) M2 w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2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雨飘摇的大清朝在苟延残喘之际,在面上也做了些维新改制,顺应民意的举措,兴办教育大概就是最重要的做法之一了。据说,慈禧老佛爷过世前批办的最后一家小学。就是公立第十小学,也就是位于西石驸马大街的鲍家街小学,此举后来使得与之相距甚近的私立文兴小学有些不爽,两家的学生们也就有了不小的成见,文兴小学后来更名为石驸马一小,再后却终成为居民大院。(飞哥与拍摄队的朋友们曾有照片和介绍文字)fficeffice" />

4 F+ {$ u; D5 _0 Q6 ~! p: ~1 a

上面的说法是否属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证。

. `2 t; v% K( d: Q, |% |% h

慈禧老佛爷在我们从小所知的历史上,基本就是个邪恶的化身,最为人所诟病的恐怕就是动用海军经费重建颐和园,从而遭到列强的欺侮。这只是从推理导出的一个可能因素,不过到如今颐和园每年迎来送往大批中外游客,其经济利益政治影响竟然得益于可恨的慈禧老佛爷,仿佛又是个灰色幽默了。

9 R7 x4 v" _5 ~7 o

公元1905年(也就是清光绪31年),清政府设立了学部。这个学部原址在如今的教育部街进口路北的第一个门,解放后是北京市第三十三中学。到1908年的8月,学部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校址选在了石驸马大街的斗公府旧址。不管说老佛爷这会儿是不是病入膏肓或者老糊涂了,反正要批下来总得她点头儿,那么这会不会是她在世批准成立的最后一个高等学堂呢?我们无法得知,包括她老人家也无法知道这事儿办成没办成。第二年也就是宣统元年,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建成并开学了。

" D% {4 ]" ^, _( S! @

严格说,这应该是斗公府的历史变迁,因为其后的几十年里,校名和进进出出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搬不走的是这块地皮和房子。

/ i" s* p* Y6 {) z3 U

几个月后,也就是1909年的9月,京师女子学堂成立了它的附属小学,招收四个班的女生。附属小学校址也在石驸马大街,只是具体位置已然让人无法搞清,是不是与女子师范学堂同址,还是另辟他处,资料上无记载,周边的老人们也没有记忆,也许说不定哪天会有准确消息和证据。

, Z: w. @# U& p- W# t9 h

不久,辛亥革命成功。民国了,学校名称自然也就要改了,1913年10月,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改称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而那个附属的小学校更是在1911年就更名为国立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接着改学制为三学期,并开始召收男生。在1912年夏,小学校迁入了手帕胡同34号,并且一直在这里扎根了九十多年。

4 X4 Y! X8 G/ j) h, C7 z1 h! d

上面这两个有隶属关系学校的名称和时间显然出现了错位或者笔误,确是不应该,但校志资料显示如此,只能待细心的朋友来更正。

) o% h/ } N A- a2 `

1919年4月,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称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到1924年再改名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也就是后来经常让人们挂在嘴边上的女师大。

# @ D7 U1 F& p8 q" B

而在1918年的9月5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经当时的教育部同意,添设了附属女子中学,这一天学校开学并定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址定在东铁匠胡同,与教育部、女子师范学校和附属小学校都不过咫尺之遥。只是具体门牌和位置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它会不会最终也成为一个谜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2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8-12-29 21:37:00的发言:
行,老街坊!如果想去3号院,我帮您想办法。呵呵!
5 U8 @" w z' N- o) K2 a

先谢谢路兄了:)

发表于 2009-1-2 2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好!

5 N% X0 Y) S( R0 W

      看您这番描述,真想能见到原来的图样,这诺大一片王府该是什么样子啊?!

+ [: ~0 \ @& v& [7 E! c. ]

     想起原来公安总队的大门和车库门了,是的,教育部街原来没住户院儿,就33中和公安总队,南边是一大操场。往西过来接东铁匠是女八中后门了(不过女八中后门也是在六十年初开的了,从大操场北面靠东一门洞儿似的过去,就进后操场了,也挺大的,后操场西边还有小院,是老师的宿舍,后门就是后操场在东铁匠胡同的大门,这会不会和“校址定在东铁匠的附中”有些关系呢?后操场现在没有了,都占地盖上楼了)。参政胡同倒还是就这一段,不知保得住保不住,往北早就面目皆非了。

6 z! R; ]" e, E0 e& y# V

      武警招待所的大门怎也修的和石驸马二小里的教室一样了,都有了个二楼,难道旧时王府就这模样?根据什么设计的呢?

, e4 `4 g; s) Y9 K; p+ ^

      还是看老照片舒服。

2 M/ {! n" L4 @% j9 V1 t

    (27楼有个错字,不能编辑了,见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兄新年好~~~~~~~~~~~~

" a; s P% o$ E5 l( ?9 l

嘻嘻,同意您的见解:)看这老照片,就联想起过去大木仓的郑王府,表面看也基本是这种形制,不像现在仿古的,花里虎哨。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女八中的后门儿,我有不同意见,幸好在故纸堆里找到了依据:

0 ]: N5 k$ E3 s+ }6 T/ [0 h

 

, m M$ m* O% a, J. E

 “五四”运动爆发了,我们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示威游行。队伍走到大门口,谁料大门被校长锁上了。同学们高呼:“向后转,从后门出去!”游行归来时,只见陈中凡老师和图画科主任吕凤子先生站在门口,对同学说:“我们辞职,辞职!校长说这次游行,国文科、图画科是中坚,都是我们两人指使的……”大家闻言,气愤填胸,冯沅君等人都说:“我们会对付他的,老师放心!”冯沅君执笔起草驱方宣言,列数方还十大罪状,印成传单发到各校,并寄给政府一份。政府无奈,只好撤方还职。----------摘自程俊英纪念文集《回忆女师大》

! w$ o# X3 H% Q& A3 S

 

- b9 n' r# ?. k% |1 d4 m0 L1 X

其实在参政胡同里原来还有个特小的旁门,就在学生宿舍的东边,可能是让住宿学生(记得好像女八中也有过外国留学生吧?)溜号的?呵呵--------

. d6 B' C, Y/ A7 Q& E* r8 R* n. Z


. V, V+ s" y z: T

发表于 2009-1-3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有个小旁门,也是我们和住校同学“秘密联络”的地方。嘻嘻!

) M2 a2 T9 \0 ?5 v( L

      今天自个儿“考察”去了,哈哈,拆得找不着北了。我记得从长安街有一个胡同可以进手帕胡同,进去向右对着就是实验二小的校门,这胡同应和民族宫对着,但不是现在和参政胡同连着的这块儿,没了。

6 b% ?' V- F# a6 d

      我看有篇文章:忆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作者:刘光宇1952届六丁班毕业生)文章中非常详细地写下了作者学习时的实验二小的校园状况,其中写道:“[南操场]的南面有个学校底[后大门],门外是[东铁匠营胡同]。该胡同路南就是[老民国]时期鲁迅先生任教的[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简称[女师大],后称[师大二院]。她的正门]在南面的[石驸马大街]上;而她同样也有个[后门]开在[东铁匠营胡同]、居于[二附小后门]西面不远而南北相对。这两个[后门]平时都是锁闭的;遇有盛大活动,便可以同时开启成为[二附小]师生进入[师大二院的捷径。从北平解放前、到[新中国]建国初期,本届学生便有过两项重要活动、三次起用了这条[捷径]:------”。

$ F& A3 @& x5 h3 W' @% S* Y

      如是,若在二附小后门的西面,现在东铁匠口的女八中后门就可能不是原来的那个后门了,要不,方位不对。探讨一下,有没有这个可能呢?二附小的南操场当时会有多大呢?

9 q+ b2 K, H, b, T7 I

     在街上傻站了半天,找地方呢,自己净瞎琢磨了,呵呵!要是把刘先生对实验二小的描述和您对斗公府、克勤君王府的描述连起来,那手帕、东铁匠、石驸马大街可就连成了一片了,再加上教育部街-----,脑海里这一大片啊!

) Z& k4 w! X& g+ m- m, Y

      早先,可能是人小、胡同窄,曲曲弯弯总觉得胡同是那么长,那么有趣,现在站哪儿都能看到头儿,没劲!  

- d! k8 W" T; Q% u7 z9 |

 

( S- Z) w8 B* ~7 R' y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0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兄好~~~~~~~~~:)

7 E3 O; |& R( }$ p9 h9 p4 @6 x

那位先生说得很对,但不是特全面,据我所知,实验二小原来开门在东铁匠,后来才掉了个向,将手帕胡同大门做为正门,具体时间我说不好了,这个门与女八中的后门正对着,就是女八中后操场的门,实验二小的后门是锁死了的,而女八中后门那儿有传达室,经常开,还有个看后门的工友。实验二小这个后门向西几十米还有个小旁门,门很小,却是经常能开的。

4 P/ A9 ]2 ]: m% l! z! Q& g

手帕通往长安街的那条胡同,我过去总走,过了马路就是民族宫与水产部大楼间通往达智营的那条窄巷子。这条胡同里只有四五个门,还有个科协礼堂,院子挺大挺齐整,满是花花草草的。

9 t2 ^: m U( m1 e6 @8 d- x

实验二小的南操场,进门是个30多米的通道,进去后是个四方形的操场,有二到三个篮球场大小,操场北面有三间进深很大的高大瓦房,类似殿座式的,实验二小的几位校长都曾经住过这里,操场西面有个跳坑式的随墙门,里面还有个小院,也是二小的教职工宿舍,好像还有一间是手工室吧,再往西,又能进入铁路医院(原名)楼的旁门,后来这个楼也有一部分交给了实验二小。

$ Z& W9 z* r4 c

贴着实验二小进门的通道西面,也曾经是个小学校,叫东铁匠小学,后来并入石驸马二小,成为石驸马二小分校。

: l0 O N3 {9 G! L" P$ `

如今这个院子都住满了人,二小南操场也已经挤满了房屋。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0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0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fficeffice" />

. }* y) x+ G4 W! S L

我闻贺鉴湖,不惜金龟掷酒垆。

3 z. Q4 x! \8 d+ j* W' i8 ~. q

又闻阮遥集,直卸金貂作鲸吸。

! z: t% H6 a' @$ z, N; K

嗟余本非二子狂,腰间更无黄金珰。

& f# |3 ~3 C9 D( a$ J* i

秋气酿寒风雨恶,满园榆柳飞苍黄。

# w) y6 @, M' x" @) t1 a6 ]

主人未出童子睡,斝干瓮涩何可当。

0 U$ l: `! [, w; X6 i4 B

相逢况是淳于辈,一石差可温枯肠。

! n4 w; ~6 B7 n l& X" L! w

身外长物亦何有?鸾刀昨夜磨秋霜。

0 F) W$ P! K' Y" R; z8 G; g

且酤满眼作软饱,谁暇齐鬲分低昂。

& a6 V7 W: F6 P* m* I# }

元忠两褥何妨质,补济縕袍须先偿。

0 S/ \8 a; _0 y

我今此刀空作佩,岂是吕虔遗王祥。

2 c* l- c8 v) V: g

欲耕不能买犍犊,杀何能临边疆?

- x. n" b5 T3 A$ L2 D, Y

未若一斗复一斗,令此肝肺生角芒!

1 f3 B9 S2 R! x0 N6 a" K

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

3 a9 _* H p" ]1 X

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 |+ _1 o# t5 G! A1 H) O

我有古剑尚在匣,一条秋水苍波凉。

' ^1 [ k' Q8 A6 C! o

君才抑塞倘欲拔,不妨斫地歌王郎。

; X$ d$ f5 G. N" b) S* l/ ?

                                             ------------敦诚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0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兄客气了~~~~~~~~前面说到槐园,录首敦诚答曹雪芹先生的诗。
发表于 2009-1-5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这儿啊,真是昔日风貌荡然无存。

5 x$ H g6 |: q: w6 X

      手帕胡同里好像还有个清真寺,那会儿除四害轰麻雀上人家房顶就在旁边,看到清真寺里在做什么仪式,逝者全身都用白布缠裹,还有很多人在念经------。

; u, B5 T- D1 B- c; Y# ^

      手帕胡同从西到冬,到头稍拐一点就一直向东到西单了,出口两边就是食品店和乐器店;向南一直出参政胡同到了石驸马大街上,路经东、西教育部街和东铁匠营。

; f2 e1 C: s& f/ z5 \5 ~

      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的地理、历史、人文、文化------是一件幸事,城市城市,有城还得有市,老北京的每一尘每一土,无不展示着这一城市的历史,每一砖每一木都记载着一代一代人的故事。失去的已经失去了,留住的会永远留住!

( i6 c. b5 G" z" h" W

      很感谢您,辛苦了,问候!

( i: B0 r+ {2 q, P

      最近看了一篇讲话:[近代西城教育从“大观园”走出],------这一带真是天子脚下,积淀着深厚的文化。

发表于 2009-1-7 2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平静的校园,昔日是何等翻天覆地。缅怀烈士刘和珍君、杨德群君。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2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四”运动爆发了,我们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示威游行。队伍走到大门口,谁料大门被校长锁上了。同学们高呼:“向后转,从后门出去!”游行归来时,只见陈中凡老师和图画科主任吕凤子先生站在门口,对同学说:“我们辞职,辞职!校长说这次游行,国文科、图画科是中坚,都是我们两人指使的……”大家闻言,气愤填胸,冯沅君等人都说:“我们会对付他的,老师放心!”冯沅君执笔起草驱方宣言,列数方还十大罪状,印成传单发到各校,并寄给政府一份。政府无奈,只好撤方还职。----------摘自程俊英纪念文集《回忆女师大》fficeffice" />

& y$ C- A3 |+ q7 \2 u- W

0 l( b2 z) O5 r

已故程老教授的这段回忆录,清晰反映了五四运动中女高师学生的反帝反封建意识和奋起抗争的顽强斗志,这与李大钊等一批在此执教的革命先辈的宣传鼓吹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而李大钊先生的家就在距此不远的石驸马后宅。

}2 J% _' K8 l1 W

有意思的是,这些风口浪尖上的女学生们竟是如此的自信和强势,结果却让冯小姐言中,在当年的7月里,不仅校长方还“下课”,而李大钊、陈中凡等老师受新校长毛邦伟所聘继续在校任教。

' R" `- o$ v0 J2 \; j$ J3 w

历史有时像是能够复制,机缘巧合让一些事情会惊人地相似。上世纪初发生在石驸马大街这所深院学堂里的两次重大事件就能够让人产生一些类似联想。

; b4 ^4 N/ S( v

1919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称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不久就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1924年当它再更名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便又爆发了女师大风潮。启发这些新时代女性在五四冲上街头的是李大钊先生,而领导她们在风潮中不屈不挠的是另一位新文化革命的旗手鲁迅先生。五四运动使得女高师的校长方还先生被罢免,而女师大风潮竟然让杨荫榆女士身败名裂。再大些说,五四运动后国民政府教育总长蔡无培先生出走,而女师大风潮让教育总长章士钊也不得不辞职。

- V2 ^7 d+ ]: _" g

这两次运动,一次是为救亡中华民族,一次则是为了女师大的自救。经历了锻炼和洗礼,女师大的学生们逐渐成熟起来,在三一八惨案中,一些优秀的女性更是不惜“我以我血荐轩辕”,于是也就有了那《为了忘却的纪念》,至今在鲁迅中学的西小院里,那白得刺眼的方尖碑上还清晰地镌刻着两位女性不朽的名字。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 C c# A0 |* z Z) i' N

大浪淘沙。

$ \' `4 V, d/ v1 X; G

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和影响,历史早有定论。而女师大风潮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在此絮叨几句大概也不为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她的死竟然如此壮烈!!很是让人敬佩~~~~~~~~

7 P( J3 G. v* B: O

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查阅下杨绛女士的回忆录,她是杨绛女士的三姑母。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荫榆(1884~1938)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1924年春就已开始担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188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小名申官,无锡北门外长安桥人。1903年在其兄杨荫杭创办的锡金公学就读,学习近代数理知识,是为开男女同校的风气之先。后至苏州景海女中读书2年左右,又转学到上海务本女学,直至毕业。1907年江宁学务公所录取她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女子学院,后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后,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同时兼任生物解剖教师。1914年杨荫榆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监。1918杨荫榆赴美国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的杨荫榆一度在上海教书,不久便被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于1924年2月她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任女师大校长期间,竭力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受到北洋政府的赏识。她在管理上施行封建家长的粗暴方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并依仗权势打击和排挤进步教师。1924年8月在北师大任教的鲁迅也退回了该校的聘书。1925年5月9日,杨荫榆假借评议会名义开除许广平刘和珍、蒲振声、张平江、郑德音、姜伯谛等六个学生自治会员。 1925年8月,北洋政府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撤走进驻女师大的武装警察,并批准了杨荫榆的辞职,免去了她女师大校长的职务。
  此后十多年,杨荫榆先后任中央大学区立民众教育院讲师、东吴大学日文兼教育学教授,执教于苏州女师和省立苏州中学。三十年代中期,她还创办了名为“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的私立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杨荫榆面对侵华日军在苏州烧杀抢掠的暴行,还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有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盘门新桥巷的杨荫榆家时,杨荫榆立即勇敢地站出来用日语同日军交涉,当众斥责日军的暴行,保护了这些中国妇女。凡此种种,刺激了日本侵略军,杨荫榆也就成为日军的眼中钉。1938年1月1日,两名日军以司令部传见为借口,把杨荫榆诱出家门,行至盘门外吴门桥突然开枪击杨,并抛入河中,因见杨荫榆晃动手臂,又开数枪将其射杀,次年安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2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杨荫榆女士的大名,也许许多人与我一样,都是从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初次见到的,鲁迅先生尖锐辛辣的文章基本将这位女师大的杨校长盖棺定论了。而从我们能够获得的历史知识中,所看到的都是对杨荫榆女士不高的评价。fficeffice" />

2 p& z4 ], X5 G% f

偶然翻拣出两篇女师大学生向教育部的呈文,作者标明是鲁迅先生,关于真伪我无法鉴定,只好附在下面待有识之士辨别了。

: ]) M4 C8 [$ O( ?/ q

    

+ i! Y; Q5 q0 x9 q/ G& u' T! n

    呈为校长溺职滥罚,全校冤愤,恳请迅速撤换,以安学校事。窃杨荫榆到校一载,毫无设施,本属尸位素餐,贻害学子,屡经呈明大部请予查办,并蒙派员*9校彻查在案。从此杨荫榆即忽现忽隐,不可究诘,自拥虚号,专恋金,校务遂愈形败坏,其无耻之行为,为生等久所不齿,亦早不觉尚有杨荫榆其人矣。不料“五七”国耻在校内讲演时,忽又靦然临席,生等婉劝退去,即老羞成怒,大呼警察,幸经教员阻止,始免流血之惨。下午即借宴客为名,在饭店召集不知是否合法之评议员数人,于杯盘狼籍之余,始以开除学生之事含糊相告,亦不言学生为何人。至九日,突有开除自治会职员……等六人之揭示张贴校内。夫自治会职员,乃众所公推,代表全体,成败利钝,生等固同负其责。今乃倒行逆施,罚非其罪,欲乘学潮汹涌之时,施其险毒阴私之计,使世人不及注意,居心下劣,显然可知!继又停止已经预告之运动会,使本校失信于社会,又避匿不知所往,使生等无从与之辩诘,实属视学子如土芥,以大罚为儿戏,天良丧失,至矣尽矣!可知杨荫榆一日不去,即如刀俎在前,学生为鱼肉之不暇,更何论于学业!是以全体冤愤,公决自失踪之日起,即绝对不容其再入学校之门,以御横暴,而延残喘。为此续呈大部,恳即明令迅予撤换,拯本校于阽危,出学生于水火。不胜迫切待命之至!

! |+ ~& i4 r9 s) S& A& M+ C

谨呈教育部总长

1 W5 \' i. A- U; B8 J


    呈续陈杨荫榆氏行踪诡秘,心术叵测,败坏学校,恳即另聘校长,迅予维持事。窃杨氏失踪,业已多日。曾于五月十二日具呈大部,将其阴险横暴实情,沥陈梗概,请予撤换在案。讵杨氏怙恶不悛,仍施诡计。先谋提前放假,又图停课考试。术既不售,乃愈设盛筵,多召党类,密画毁校之策,冀复失位之仇。又四出请托,广播谣诼,致函学生家长,屡以品性为言,与开除时之揭示,措辞不同,实属巧设谰言,阴伤人格,则其良心何在,不问可知。倘使一任譸张,诚为学界大辱;盖不独生等身受摧残,学校无可挽救而已。为此合词续恳即下明令,速任贤明,庶校务有主持之人,暴者失蹂躏之地,学校幸甚!教育幸甚!

* X# x( @8 N5 Z* L

谨呈教育部总长

9 M7 V- ]& [3 w6 J

文章后面还注明:本篇据手稿编入,原无标题、标点。第一件呈文曾发表于1925年6月3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编辑出版的《驱杨运动特刊》,题为《学生自治会上教育部呈文》。第二件呈文未曾发表。

8 g1 A, L. z" H

呈文的第二行第三行,分别有一个错字和一个缺字,我也照录了下来,另外后面的说明里也将杨荫榆开除的6名学生自治会成员名字加以公布,他们分别是:刘和珍、许广平、蒲振声、张平江、郑德音、姜伯谛。

! }& K7 {' ` R* g8 ~/ q

关于杨荫榆在北师大风潮中的作用和表现有了鲁迅先生的定论,后人则毋庸再加评价了,何况我们这些后来人并不了解当时的形势,做出的评价也不可能高过当事人。

" Y1 w y1 t8 N, ~0 v

我们不妨来看看杨荫榆女士的履历,也有助于更了解其人。

- d# Z% ?' N) r0 m$ P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2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位宋老先生说,“风,起于青萍之末。”世间的许多事情也就正应了他这老话儿了。fficeffice" />

( n* ^/ _# p9 L( x& \) a

女师大风潮的起因并不大,甚至可说是件小事。

2 E8 z- X" C" n; v: N6 f c

1924年2月,杨荫榆受教育部委任,担任了女高师的校长,不久女高师更名为女师大她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位担任女子高等教育的女子大学校长。

3 v: S0 Z. r: p3 J8 K! `

据说,这一年的秋天,南方一些省市发生了水灾,致使一些学生延误了行期,不能按时到校。当年的女师大的大部分女学生都是由各省推荐品学兼优并有一定身份背景的学生,而做为校长的杨荫榆女士似乎更是为了捍卫学校的声誉,提出整顿校风,凡逾期到校的学生都要处理甚至开除,然而在实际处理中又没有做到公平公正,引起了学生和教职工的严重不满。加之,杨校长到任后所推行的治学方法也与学生们有着尖锐的矛盾,在此时便一并爆发,学生自治会掀起的驱羊(杨)风潮由此而开始。

2 G- ~' Y# m- {3 F6 J, B8 t

本身看,这只是学校领导处理几个学生的内务并不很大的问题,但此时的社会背景却将这一事件推向了高潮。

% f" y& s( Z$ y$ X, w, A

1924年10月24日,由陆军检阅使冯玉祥、大名镇守使孙岳,陕军师长胡景翼率领部队发动了一次政变,也叫做北京政变,政变部队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北京,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改组了内阁。随后将溥仪赶出紫禁城,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撤消了步军统领衙门和崇文门关。并通电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主持大计,这一阶段,却是段祺瑞的执政府实际掌握了大权。

$ T- ]8 m4 f+ [1 L% W. ~

在南方,国民党改组,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成立;北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运,工运时有发生,反帝反封建打倒军阀的呼声也越来越强。

' x) j4 j1 |) e* v& F; G

女师大风潮从开除学生始,渐渐演变成为学生自治会与校长间的斗争,1925年1 月,学生自治会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同时也向教育部申诉,要求撤换校长。但这位校长不知是没意识到这些女学生的能量抑或是过于固执,也可能是另一位大人物的对她的支持,使她在不恰当的时机两次出手,这两次出手注定了她只好不光彩地离开了她的职位。

0 r1 O! j# [0 {9 p" v. Z: t7 m2 x

1925年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任教育总长,借整顿学风,派人到女师大撕毁“驱羊(杨)”标语。

c7 _. G2 X' @

杨荫榆决定开除刘和珍等六人后,致信其他学生家长,称“本校为全国女学师资策源之地,学风品性,尤宜注重。乃近年以来,首都教育以受政潮影响,青年学子,遂多率意任性之举。习染既深,挽救匪易,本校比以整饬学纪,曾将少数害群分子,除其学籍,用昭惩儆┅┅夙仰贵家长平昔对于家庭教育,甚为注重,而于子女在校之品性学业,尤极关怀,为此函达,并盼谆嘱照常勤学,免为被退学生莠言所动”。5月21日下午,杨荫榆召请“全体主任专任教员、评议会会员”,在她所匿居的太平湖饭店开会,提出请警察迫令被开除的六名学生出校和提前放假等主张,以破坏学生运动,但她的主张因受到部分与会者反对而只好做罢。

7 M7 A- g7 W, D G. A

几天后,五卅运动爆发,女师大学生组织了“沪案后援会”,积极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但杨荫榆于7月底借口暑假要整修宿舍,勾结武装警察强迫学生搬出学校。8月1日,她又率领军警入校,殴打学生,掐断电话线,关闭伙房,并强行解散国文系三年级等四个班,这些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反抗。

\! W4 y) a& `

事情越闹越大,社会舆论及各界人士,包括北京大学和各地的学生们也开始声援女师大的学生,而章士钊竟然在国务会议上提议停办女师大,又派出武装警察接管了女师大。然后下令停办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并将其改设为女子大学,发布告示:“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业经令行停办,派员接收到案。本部现将该校改设女子大学,筹备处正在积极进行”。

+ e8 a) y$ y7 |- U. F

女师大的学生们无奈,只好在鲁迅等教师的带领下,在宗帽胡同另租房屋做为校舍,坚持抗争。

$ o! z6 Y! d1 o2 V/ A W5 u

由于社会各界舆论的关注越来越高,声援的声势越来越大,北洋政府只好做出表态和让步,章士钊和杨荫榆被先后免职。

& w0 q% Z/ I. L% [. o+ M- |

章杨二人虽然下台了,但后遗症并没完全消除,因为在女师大的校址上还存在着一个刚建立,羽翼尚不丰满的女子大学。在宗帽胡同临时上课的女师大复校了,组织起校务维持会,名正言顺地将北京女子大学的学生赶走,可另一方也不肯就此罢休,也是提抗议、发宣言,索要校址,并两次呈请警察厅驱逐女师大。

' n# e: N; { R: V$ y# z

这样在当时,北京就有了两所一个校址的女子大学。

4 o( j; t H' v0 p0 p4 a( u

细琢磨,这倒也符合满清王朝衰败时兴办教育的初衷。一类是学堂,一类是师范;一类及物,一类育人。多年后,也就是女师大的这些莘莘学子们大多成为教书育人的中坚骨干,撑起了教育界的多半个天地。

) r, w; V1 L- u

在1924年的6月,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中学由东铁匠胡同迁往西单的辟才胡同。

0 Y- i8 _, k h0 X% n% O

发表于 2009-3-10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3-10 0:02:00的发言:
0 C$ s7 t) Y: c" S3 B2 J# W% J

这个院子里其实也有不少故事,就是那三间大北房里曾经住过好几位实验二小的校长,主任。内人是在实验二小幼儿园升到实验二小,她的长辈就在二小任教,她知道的故事就更多了,可惜她手有些懒,哪天动员她一下,也写写:))

& T& Y6 K( ~/ K/ m/ s- K4 C

期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0 23:26 , Processed in 1.181077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