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88|回复: 14

(转帖)中国古建筑屋脊鸱尾的名称演变[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2-20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中国古建筑屋脊鸱尾的名称演变

(转帖)中国古建筑屋脊鸱尾的名称演变
  

4 @, l2 A$ U6 Z/ H3 L, u

 

% o# A/ L: e3 I

    在我国古建筑的屋脊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一些神兽的造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吻兽。

; g0 Y, D& S$ X6 P# C

    吻兽是中国古建筑中屋脊兽饰的总称,本文要说的鸱尾指的是正脊两端的这种吻兽,它是吻兽的一种。

" r, z" v2 M% i5 Y; b

  

8 g# g$ |: `9 D, H/ b/ c" L+ ~

蚩尾

# z8 y) A! G! Q V

鸱尾最早的名称应该是蚩尾。唐代苏鹗写的《苏氏演义》中提到:“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可见蚩尾是汉代人的称呼。那为何“今人多作鸱字”呢?鸱,即鹞子,又名鹞鹰、老鹰、鸢鹰。《玉篇·鸟部》曰:“鸱,鸢属。”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隹部》也有解释:“即鸱,鸱为的籀文),俗称鹞鹰。”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鸱是一种鸟。那这种鸟与水之精灵的蚩尾有什么关系呢?" N. C1 ^' E# `# n% }

 

9 q9 {2 S* G/ K: _& P1 [8 U. O

  原来是因为正脊两端的吻兽造型略如鸱的尾部,所以人们管它也叫鸱尾了。而且鸱、蚩音同,看来很是合适了。《晋书·五行志》中记载:“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鹊巢太极东头鸱尾。”《陈书·萧摩诃传》:“旧制三公黄阁听事置鸱尾,后主特赐摩诃开黄阁,门施行马,听事寝堂并置鸱尾。”还记得《水浒》第九十八回“张清缘配琼英,吴用计鸠邬梨”中的一段吗?“次日,琼英尚记得飞石子的法,便向墙边拣取鸡卵般一块圆石,不知高低,试向卧房脊上的鸱尾打去,正打个着,一声响亮,把个鸱尾打的粉碎,乱纷纷抛下地来。”鸱尾这一名称不但在官私著述中多有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所以直至今日鸱尾这一名称还在被广泛地应用。可以说鸱尾是正脊两端吻兽最常用的名称了,而早于它的蚩尾倒是不怎么被人提及了。

' d% c* ?5 m# W& o# N3 k$ c2 i& `7 u

  

) B) H9 J" C- C) y# L

祠尾

, b0 ~/ X$ W& X1 d; o/ S

 

/ H @, ?, i" _

  值得注意的是,鸱尾还叫祠尾。北齐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书证》记载:“或问曰:‘《东宫旧事》何以呼鸱尾为祠尾?’答曰:‘张敞者,吴人。不甚稽古,随宜记注,逐乡俗讹谬,造作书字耳。吴人呼祠祀为鸱祀,故以祠代鸱字。’”看来祠尾这一名称是古人不严谨考证,随便讹谬的产物了。

% B1 H$ V, [9 _ f) l% t

  

7 I X0 E; m% g& S2 z

鸱吻

0 x5 s: z z; q8 |4 o/ n% R' [

 

, k( L+ a. c8 A5 M

  后来,大概是到中唐之际,鸱尾又叫做了鸱吻。这一名称的改变是其造型改变引起的。由原来鸱尾前端与正脊齐平变为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称鸱吻。

, a* H% ^" u/ ~, R5 t

 

0 G: o( y8 w( o0 H' n+ W2 `4 {; u; o

  唐代刘的《隋唐嘉话》下:“王右军(羲之)《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藁草……开元初年,润州江宁县瓦官寺修讲堂,匠人于鸱吻内竹筒中得之。”《旧唐书·玄宗纪上》:“开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风,拔木发屋,毁端门鸱吻。”

4 M6 @; I3 E8 b5 C1 C1 r

  

6 y4 S( c* T8 l

蚩吻\龙吻

3 G% k2 ~. E( E- T( w' R+ Y

 

: p4 P# o) R0 _3 o+ }: l) |

  由鸱吻紧接着就又引出了另外一个名称,蚩吻。蚩吻的叫法是和吻兽张口吞脊的形象有关。明代李东阳写的《怀麓堂集》后稿十二《记龙生九子》记载:“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为何在此这种神兽又变成龙的九子之一了呢?这是因为到了明代这种吻兽造型又有了很大变化,它逐步变成龙的形状。所以人们又把它和龙生九子的传说联系了起来。明清两代这种龙形吻兽的造型日趋严整,故又有龙吻之称。

8 }, g0 Q& ~* e

  

5 T! a$ D; }/ v& P+ w0 I

鳌鱼

: l* x. k# L1 v" r; v2 c

 

; q+ a+ I& y% E+ _% H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江南一些地区管这类吻兽叫做鳌鱼。明代陆容写的《菽园杂记》中有载:“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陆容,字文量,号式齐,太仓人。生于明英宗正统元年(一四三六年),卒于孝宗弘治九年(一四九四年)。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进士。曾授南京主事,后迁兵部职方郎中,终居浙江参政。由此可见陆容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坐官升迁也均在江南。而他的这部《菽园杂记》中记述的掌故也都是江南之事。所以这之中才有了鳌鱼的称呼。那么为什么江南一些地区要这么叫呢?还是先从鳌这种动物说起吧。《玉篇·鱼部》:“鳌,鱼名。”唐代王维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有:“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李白的《猛虎行》中也有:“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由此可见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大龟或大鳖。江南地区地理位置靠海,所以更容易把日常建筑上的这类吻兽与海中神兽联系起来。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鳌鱼这一称呼是否仅是江南地区的专利?江南地区如此称呼是否另有原因?这些疑问还需进一步考证。

7 s f& |* |3 f# H3 G! D

  

" _: H5 X5 i ?1 j: P" t3 n4 k; D

正吻、大吻

5 s5 A7 f$ V& ] m

 

) f0 j% y2 [& r% o" f. u) m

  另外,明清时期对鸱尾还有一些叫法,如正吻、大吻,这种吻兽位于正脊两端,故称正吻。明清两代,用于紫禁城建筑上的这类吻兽个头都不小,故称大吻。这些叫法都是俗称,简单得多,也平民化得多。

! [- Z5 t3 ]" _7 o/ R

 

. Q: X- u/ t0 z: T/ Y$ I# f# T" N# j

  我想关于鸱尾的名称演变解释到这里,就可以了。其它的一些关于鸱尾名称的说法过于复杂,就不必赘述了。因为这些名称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肯定有相当多的讹谬(祠尾之说就是一例)。其实这名称怎么叫都是无所谓的,反正指的都是正脊两端的这种兽饰部件,说来说去,都是一码事儿。当然,虽然叫什么无所谓,但也不能作无名氏。所以比较普遍、比较广泛、比较被人认可的鸱尾、鸱吻这些名称便沿用至今了。

, g; G/ W0 r; g5 H

 

) _) m% i8 y+ m

     已知的汉代资料中尚无有关鸱尾的记载。《宇文恺传》中“晋以前未有鸱尾”更是明确指出中国使用鸱尾还是晋以后的事。

9 l8 w4 C/ m6 k$ _3 l+ o6 T


  据考证,真正的鸱尾图像见于北朝时佛教石窟的雕刻之中,在脊端呈角状翻翘,形似鸟翼。龙门石窟古阳洞内,在刻有正始四年(507年)题记旁边的建筑雕刻中的鸱尾,虬尾上指,背后无鳍,身体无雕饰,应是鸱尾中比较原始的、早期的形象。

! W% q1 y) L, S


  唐代的鸱尾形制逐渐固定下来,在唐长安城遗址出土过较为完整的陶质鸱尾实物,造型简洁浑厚。晚唐时期,鸱尾突出了吻的形状,张口吞脊,吻的张合很有力度,因此,人们以吻为此构件的特征,开始将鸱尾改称鸱吻。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称之为尾呢?因为鸱吻、龙吻、螭头这些称谓只能作为帝王宫殿专用,黎民百姓不能用吻,只能用尾。因此,民间建筑中仍以尾相称。其实,从结构上来看,这样做是为了加固端部,增加节点厚度。中唐时期,鸱尾下部出现张口的兽头,尾部逐渐向鱼尾过渡。在晚唐的时候,鸱吻上出现丁字形附件——抢铁。而鸱尾变成龙尾,出现于宋朝。宋代实物中绝大多数都是鸱吻形象,但在《营造法式》中仍称“鸱尾”,且对其规制论述颇为详细,但缺乏图样。宋代鸱吻的特点是“两头各带独脚屈膝”,宋徽宗赵佶所绘《瑞鹤图》中端门屋顶,对脊饰有细致的描绘,鳍上安“抢铁”,与《营造法式》所述一致,比例瘦高,与辽代相近。

% i. m* G& E1 n! g


  金元时期,鸱吻的尾部已不是向脊中央卷曲,而是渐有向上向外卷曲的趋势。元朝以后,龙形的吻逐渐增多,到了明、清两朝已经很普遍,也就顺其自然地将其称为“龙吻”了。明代的吻尾向后卷曲,吻身上有小龙,鳞飞爪张,颇为富丽。清代的大吻与明代相似。到了明、清,吻上的抢铁和上面的拒鹊慢慢演化成了一把宝剑。相传这把宝剑是“神功妙济真君”许逊的。鸱吻插剑原因有二:一是说妖摩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望剑而逃;二是怕龙吻擅离职守逃回大海,因而把它死死地锁在屋脊上,使其不能腾飞。另外,民间也流传着这样的趣闻:传说套兽与鸱尾是雌雄一对,雄龙背上被插了一把剑,固定在正脊上,雌龙藏匿于屋角之下,从此被固定在角梁上,永远不能飞翔。当然,这些都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其实,从建筑构造来看,这把剑是出于对龙吻的保护。因为正吻背上需要开口,倒入填充物,剑把是用来塞紧开口的。明清两代龙吻上的宝剑在外形上也有区别,明代宝剑的外形为宝剑剑柄,剑柄的上部微微向龙头方向弯曲,顶部做出五朵祥云装饰;清代宝剑的外形也是剑柄,但上部是直的,没有向龙头方向弯曲,顶端雕饰的图案是鱼鳞装饰。清朝的官式正吻已逐渐定形化、程式化,多用琉璃制成,端放在屋脊之上,五光十色,熠熠生辉。正吻的高度一般按檐柱柱高的1/10确定,其大小尺寸有二至九样,八种规格。较大规格的正吻多由数件吻件组合砌筑而成,最大的正吻用十三块琉璃件拼成。为稳固二至四样大规格正吻,一般都在正吻两侧加吻索与屋面吻钉相连。现在北京故宫太和殿的正吻,高340厘米,宽268厘米,厚32厘米,重4300公斤,是我国古建筑中最大的正吻了。它与飞檐斗的宫殿交相辉映,更显示出皇家的威严和气势。

; |8 |0 |' t2 J


  在清朝,地方或民间建筑上的吻饰因皇家不许乱用龙形,所以千变万化,百花齐放,也有用“鳌鱼”一类的吻饰。在南方盛产瓷器的地区,也有瓷制鸱尾的。现存的实物多年代较晚,如江西赣州文庙的青花瓷鸱尾,已是清代前期的作品,仍保留鱼龙翘尾的传统造型,颇显精美。鸱尾在民间随主人身份地位不同,也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同属晋商宅院的鸱尾也各不相同。太谷曹家、灵石王家、祁县渠家的鸱尾都是张嘴脊兽,而祁县乔家则为闭口兽,对于普通商人,希望招财进宝多多益善,闭口脊兽有财不外露之含意;而对于像王家这样的官商来说,希望家族里有人捐官或科考入仕,来为民说话,而说话就必得张口,有了一官半职时就会对外界张扬,以示其既富且贵之意。可见这件小小的脊饰,蕴涵了许多微妙的寓意,而在细节的雕琢中,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匠心的独运和卓绝的智慧。

. P( z1 H' ?7 g8 ]1 V: X* @


  鸱尾不单在建筑上所处的位置高,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更高。古代安装正吻,被视为一件大事,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清朝《工程做法则例》规定:“遣官一人,祭吻于琉璃窑;并遣官四人,于正阳门、太清门、午门、太和门祭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及科道官排班迎吻;各坛庙等工迎吻。”从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皇帝以外,所有的高级官员都出动了,而在记述清朝典章制度的官修史书《大清会典》中也记载了这种“迎吻”活动,可见当时对这个能镇灾、避火的神物,是何等的重视和虔诚。

- T! e. m, J9 r7 z

 
  鸱尾构件仅仅是我国古建筑文化的一个极小的缩影,但从它的产生、发展、变化、衰退这一过程中也可以窥出中国悠久传统文化在古建筑中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引人入胜,中国古建筑之所以令人流连忘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之所以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处处皆学问”,在小小的鸱尾构件背后是几千年来华夏子孙对神灵的敬畏、对自然的抗争、对建筑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讴歌。而“忆古”更是为了“思今”,古代匠师在建筑设计及工艺中对细部的关注和处理,正是我们今天设计建筑时应当学习和借鉴的。

3 W/ g2 F1 M9 `; |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15: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鸱尾形制的变化

# K0 ^0 @! O& ~2 Z* o; Q

 

, i2 h# W6 L1 b) h! L

有谁能发图吗

- F$ X* Y2 A& _; h, f( }- }

 

+ \- U) Z% V" v6 b# [

我的帖子无法编辑

$ u2 |' r, ^) t

 

5 \+ Z( d6 ^6 u& x

想发在后面发不了

发表于 2008-12-20 1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天我去哈工程,看见有一栋楼的上面就有这样的装饰,等我仔细一看,根本不是什么神兽,而是一辆坦克!我当时还不敢相信,还特意用相机拉近了看看,结果真是这样!
发表于 2009-4-13 2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慈云寺上的就是绿琉璃釉的鸽子造型

S3 G/ [% P# x6 i' [' X

 

7 c! S/ B9 ^, z0 B0 r8 J- z7 z( j

送大家一个绿琉璃鸽子看看,哈哈

$ I) U" G/ b- x: z0 S7 H- p% z/ h

 


发表于 2009-4-16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一个云岗石窟内北魏造像中的鸱尾:


发表于 2009-4-11 2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几张

# c% L& k# O. w2 R1 @# J+ `

 




 楼主| 发表于 2009-4-11 1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不错  感谢支持 哈哈

发表于 2009-4-11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的说,早期的鸱尾之所以叫鸱尾就是因为形状像尾巴,像早期的木构都是这样的,但是唐代以前的地面木构已经不存在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早期鸱尾的形象在敦煌的壁画中还可以看的到.

- ?9 ~4 G9 R2 F5 ^3 n2 \8 l, w

而建筑发展到后期,从山西佛光寺的元代木构中可以看到仿唐代的鸱尾,但此时着重突出的是吻,而不是尾,所以多出现龙或鱼的形象,嘴中叼着脊,如辽构独乐寺,华严寺.

) ~! K: X! T/ O% U) F& Z

再到后代,就完全注重修饰吻而忽略了尾,现在能看到的金代崇福寺弥勒殿木构即是如此,到明清就反而只重视吻,成龙吻的形象.

3 C p J8 f& q6 w- d- y6 `, L0 ~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1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补充

0 S5 `) {1 ~3 `+ N9 K9 E8 t' p5 o



; Q' n, W# l* `6 v


这是鱼形,嘴冲外

& }% ?3 L- N( Q, q9 b# ~


8 N$ c7 }$ N t% t& k


看看这个最有意思,居然两头各用一只鸽子

( T& M( d* t3 P2 P% f7 I# B

但这可不能算是鸱吻,因为这是鞍子脊样式,房上连主脊都没有

. H$ j# D9 s x( L

就是个老百姓房屋上的装饰物 


发表于 2009-4-13 1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 E8 |# b9 i; }- a


看看这个最有意思,居然两头各用一只鸽子

: s3 G( B8 Z$ E9 H- z

但这可不能算是鸱吻,因为这是鞍子脊样式,房上连主脊都没有

" O) M+ Z& L/ ^2 M

就是个老百姓房屋上的装饰物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这个最逗.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k4 r5 P) E5 V! m

哈哈哈哈

V- t) |; [& N; r$ {) r

这是宗教圣灵

& O) g9 @$ Q+ W4 Q! ^/ `! v1 G( B

俄罗斯使馆的人特意烧制的,象征东正教圣灵,鸽子

发表于 2009-4-13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教区,带鸽子吻兽的多的是,看到这吻兽就知道,这里属于教区,附近有教堂
发表于 2009-4-12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学习材料,有普及性。

发表于 2009-4-12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浅至深,图文佳,好材料

; \! u- @# v, N' w

 

发表于 2009-4-16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这样的:

A+ e5 v) B/ B

 

4 d7 |, k; t! f4 H" E

 


 楼主| 发表于 2009-4-16 2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琉璃阁在2009-4-13 23:04:00的发言:
+ j# P# V( L7 ?8 H" H0 p& K* U

记得慈云寺上的就是绿琉璃釉的鸽子造型

P! a0 D! H1 M2 P) A6 X3 }

 

?6 ^2 T. X. f. W' A& Q8 B8 |

送大家一个绿琉璃鸽子看看,哈哈

, h# f \ h8 Y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复件 20081003_a0c9019a0d21b107e32bdzyqxrurz50i.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O. H. v- L h) O9 e6 o

不错不错  但不知 下面可有主脊吗

+ D" h: n9 L7 H( @0 g a# ?% R- n" v

我想该是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22:50 , Processed in 1.17462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