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佃户的佃字 , k1 L$ ?& R/ z7 |
衙还有争议
' J. a- p7 X; Z- |4 l6 z- Z! x“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1 D0 H; {: y' H6 \- i) @9 ~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儿: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我估计50岁往上的北京人不差嘛儿的都知
% `, d- r/ v; ^; S. r8 k6 h
- U. S8 z% i; y; V e" o& N& |4 \, y! `" o$ Q* f4 ~2 o
9 n8 z+ e8 a- x T1 H
| 道这句顺口溜儿。
8 j- t# A# B' y! e 车船店脚牙,这5个字,实际上说的是5个行当。不过,“车船店脚”好理解,这个“牙”字,一般人就不知所以然了。
/ T F& ^+ l, j, U 什么叫“牙”呀?是的,我头几年,对这个“牙”字也琢磨不透,甚至闹了笑话,把它理解为口中之牙的牙行,也就是给人看牙病的牙医。 V; [- \7 w# k' J6 s
我曾经看过一篇回忆旧京往事的文章,把车船店脚牙的“牙”,写成了“衙”,大概这位先生把“车船店脚牙”的“牙”,理解为衙门的“衙”了。 7 J+ X t. b0 R+ V, ~
照这位先生的理解倒也说得过去,因为老北京“车船店脚”,还有衙门口儿的“衙役”,也就是当差的,都属于“宰”人不眨眼,雁过拔毛的行当,自然,在老百姓的眼里,把他们纳入了“无罪也该杀”之列。 : ~0 v5 _1 M- x/ _) Y" I
当然,“该杀”不过是一种带着气儿的说辞。实际上这些行当别说“无罪”,就是有罪,谁也杀不了他们。 9 m! e# D( y# I% k" j, z8 @
但是,这位先生说的车船店脚衙的“衙”,实在是理解错了。
5 m6 k" q2 g" m2 t- [2 v 老北京的那句顺口溜儿说的是车船店脚“牙”。这个“牙”,的确在老北京是一个行当,但它并不是修牙补牙的牙医,跟咱们嘴里的牙一点儿没关系。
7 F! Q: \" u m5 o) | 什么是“牙”
. R% U- O0 D6 R- B3 D* V “牙行”到底是一种什么行当呢?我查过不少资料,没有找到佐证。 , ~9 ~: r0 B! v& D3 l n' }* |
著名的民俗学者齐如山先生写过一本《北京三百六十行》的书,他把老北京的行当分门别类地归纳了三百六十种,因为过去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7 h6 o. V2 d6 }8 y 但是齐先生几乎把旧京的行当搜罗尽了,也没有“牙行”。看来,“牙”如果算一种行当,在三百六十行里,属于漏网之“鱼”。 6 Y% ~3 M* y6 W. N1 q
八十多岁的老北京贾先生约我聊北京旧事,我跟他请教这个“牙”字,想不到他在老北京干的就是“牙”这一行当。 % e; L+ C$ p* T8 J2 Z1 {% T; m
我从贾老先生这儿了解到老北京“牙行”的一些内幕。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 B' Z' c9 k, l' R& X. z6 f6 H. c f “牙”字何解
" z% y9 `" I( c, | 牙行,究竟是一个什么行当呢?说白了就是为买卖双方撮合交易,然后从中抽头(提取佣金)的中间商,类似现在的中介。过去,人们也叫他“牙子”。 3 R& e2 N9 O1 V K/ b( @
根据贾老先生的说法,“牙子”这个词儿,汉朝就有了。不知哪本史书上有此记载。中间商为什么叫“牙子”?目前还难以找到最权威的解释。 7 ?. e3 a! N' D
贾老先生认为之所以把中介称为“牙”,可能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人们吃嚼谷儿离不开牙,就嘴和舌头而言,牙是谁也离不开谁的重要器官,也是中间的一道“门槛”。 & d& O( Y/ J: t7 P8 {
这种解释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从字义上还难以说得通,笔者希望有人能给予更恰当的解释。
3 J1 G8 M* y; F5 w, K. ]* y. M: O 老北京的“牙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当。干这行的人得一手托两家。也就是先找“上家”,再找“下家”。“上家”一般是出品人,即生产者,“下家”是出售者或消费者。 * D/ V$ e R; ~3 w3 s
所以,吃这碗饭的人得路子“野”,门子多,熟悉行情,了解市场,还要揣摸人的心理。 ; q4 E. b. D H7 j! i2 E }
比如赶上天津地区发大水了,“牙行”的人便会跑到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方,寻找生产搪瓷、毛巾、肥皂、牙膏的厂子。 - Z% B% K8 U! ]" _) M
为什么呢?因为天津离北京近,那儿的地势低,北京的地势高,天津一发水,天津人一般都往北京跑,到北京避难,他们得用脸盆洗脸,用搪瓷缸子刷牙漱口,这类小商品肯定在市场上紧俏,当然小商小贩们不会放弃这种赚钱的机会,上哪儿趸货去?只有找“牙行”的人。
) A' `; H0 O( y0 C* G) c9 O “牙行”的人从南方找到货源,再转手给北京的小商小贩。通常他自己不去卖,只去中间说合的。 8 F( g6 c5 N2 N
最早的“牙”是“私牙” , Q* o8 i6 c. }% E4 B
老北京的“牙商”最初都是“私牙”,也就是所谓的个体户。不过,那会儿的个体“牙商”,没有营业执照,也不用缴税。 " y) N+ m+ Z% N" I Y0 h
由于“牙商”在买卖地的作用举足轻重,虽说还达不到有欺行霸市的势力,但是他可以在价位上玩猫儿腻,比如福建产茶,北京的茶商要找货源,得找“牙商”。“牙商”从福建茶农手里要“铁观音”乌龙,十斤是二两银子,经他之手给北京的茶商,也许十斤就变成了五两银子,他身不动膀不摇,十斤茶叶从中干赚三两银子。
' C* F! _3 X+ S. G& b 当然茶商拿到市场上卖,还要加价,十斤茶叶,他也许能卖到六两或七两银子。 3 q, I. B1 V& _3 I4 ~
您看“牙商”的利有多大吧。难怪老百姓对这一行当有“无罪也该杀”的解恨说法。可是恨归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离不开“牙商”。
+ M- E, x! u1 }% i2 I$ o \( n 政府也看到了“牙商”们的暴利。这中间盘剥的利不能全都便宜了“牙商”呀,于是,从明朝开始,北京才有了“官牙”。
6 W8 M3 ~0 ~, L* `! H& A9 J* j 明代以后的“官牙” . C. W% w) \" T/ } E' ~, ?6 W
所谓“官牙”,就是政府允许其吃这碗饭的“牙商”,换句话说,“官牙”手里有政府部门发的营业执照。
$ O. P0 H+ Z: d5 x8 C 当时的营业执照其实就是一种营业凭证,这种凭证叫牙帖。为了避免“牙商”扰乱市场秩序,控制物价,明朝政府对京城的“牙商”实行了相对统一的归口管理,比如限制他们“串行”。
5 ~1 @+ H' E- X" _% Q 您是吃茶叶这碗饭的,只能当“茶叶牙子”,不能再到菜啦、肉啦这些行里刨食开“牙”。对政府来说,分行管理的最大好处是能监督他们纳税。
3 P/ j+ b; n' e2 l+ U+ R1 m6 \ 当时“牙行”的税相当高。每一行都有官员负责收税、评价、处理商人之间的摩擦碰撞等事由儿。 2 Q J3 `6 Q( z& Y/ W% _( o
有了“官牙”以后,政府下令一律取消“私牙”,没有官方发的牙帖,谁也不许私下当“牙商”。
H; B. r1 N& ?) d8 H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朝的北京叫“京师”,京师专门有掌管“牙商”事务的官员,官位为正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局级,官称是顺天府通判。
5 b' }+ v8 M6 O3 n7 | 通判办公的地方在顺天府衙门,地址在今天的鼓楼东大街路北。 8 V# m) R5 q+ W# u! D% j9 h4 G
通判的权力不小,他不但掌管京师各个行当的“牙商”,还根据行业情况,设置“牙商”的数目,向“牙商”颁发牙帖,不是光发,还要定期审核,类似现在的工商部门对企业的“年审”。此外,还要查禁“私牙”。
+ \/ e2 h. h' P- W/ C" Q! ] “牙商”与龙帖 & g q8 W5 Q# r% q! m4 ^
“牙商”申报牙帖要缴帖钱和税金。牙帖又叫官帖,老北京人俗称“龙帖”。 2 v: D: L& w# C5 y5 E
清代的牙帖上写着名、色、埠等内容。“名”就是持有者的姓名,“色”是经营的种类,“埠”是买卖坐落何处。 % E+ {; @. D. {, [/ j \
政府有明令,严禁牙帖“朋充”,即多人合用一帖;也不许“越色”,即超越指定的经营种类;不许“移埠”,即到非指定场所去经营。
) C$ x* }0 `* u6 a7 v$ b 老北京有牙帖的行当有粮行、菜行、果行、茶行、花行、布行、柴炭行、牧草行、房地、车船、拉脚等行。
0 R6 Z9 J5 @! d 牙帖有合帖和独帖之分。合帖可以经营某一类商品,如蔬菜、水果,独帖指只能经营某一类中的一种商品,如大白菜、心里美萝卜。
9 z- `- x9 x# N# L- g 以“牙商”从“私牙”到“官牙”的演变来看,到了清代,“牙商”实际已成为类似现在的批发商,最初的那种单靠“牙”(脑子和嘴)来从中牟利的情况已然变了,虽然他也是“中介”,但可以直接参与经营了。 3 m% ]" j+ _2 I) J
“牙商”的历史演变 - C* J/ U: l5 ?! r
我曾看过这样的报道,说某老字号经营的某种商品,有当年皇上发的龙帖。拿着龙帖可以直接进宫。意思是这家老字号是如何有名,其经营的商品因有龙帖而身价倍增。
* p& R) Y$ q, {& S+ f 其实,所谓的龙帖,就是牙帖。 4 o3 x8 g8 m, _: j) a% M& X) ^: A
如上所述,龙帖只不过是营业凭证而已,也不是皇上发的。您琢磨呀,发一张营业凭证,还用皇上动手吗? $ ~! y: b2 _" i; ?0 I0 T
" T! V5 `& K1 M1 X2 L6 |
; q1 J: G$ G5 v9 e2 `1 ^5 }9 K( T( d: C* N1 p
' W1 ~1 a" A! Z7 A3 h
|
+ {$ n g+ W' \! ^: P! J/ t' f8 Q3 y; _) X
; x, \3 L% F: r
明清商图
| 当然,给某一类商品发龙帖是有的,如老北京“天福号”的酱肘子就有龙帖,“桂馨斋”的酱菜也有龙帖,但这龙帖属于顺天府通判署发的“独帖”,即只准“天福号”经营酱肉,不能经营烤鸭。
7 b9 B* J9 m1 V* l6 t 当然并不是因为“天福号”的酱肘子做得好,有名儿,官府才给他发龙帖。龙帖跟字号的有名没名、商品的好坏没有什么关系。
2 J% P$ ]5 n2 `' C7 y% A7 I: O9 [ 不过,给宫里送货,持有龙帖倒是事实,因为皇上吃的东西不能马虎大意,经营者必须有合法的身份。但是每天送货都拿着龙帖又太麻烦,于是才有“腰牌”的说法。 & h. @7 u( T* V$ w! c) y
民国时期的北京,顺天府改叫京兆地方,“牙商”由京兆尹负责掌管,直接隶属于当时北洋军阀执政的中央政府。 & S" s9 R7 G$ ^4 p
迁都南京以后,“牙商”由北平地方政府管理。随着“牙行”批发商的角色凸显,加之后来有了商会,“牙商”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批发商。
! v4 e/ m* X0 ]" l- V 到了北京解放以后,“牙商”已完全消失,人们对它的称谓也变了,因此年轻人说到这个“牙”字,往往不知其所以然了。 ) t) |2 S: s6 A
“牙”没了,经纪人有了
5 i* ~) j6 j* I m4 X “牙商”的出现,是老事年间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不过,明清两代政府对“牙商”的严格管理倒是有可借鉴之处。 ; G8 @4 |4 k$ w- e; L2 d
首先,老百姓虽然恨“牙商”,但生活中又离不开“牙商”。“牙商”的牟利手段比较多,下招儿比较狠,获利非常大,如果政府采取“杀”的办法,将其灭掉,肯定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老百姓不但受不了益,反倒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8 ~4 w* X9 ?9 H6 B: {9 l4 w6 N 当然政府要想灭掉这一行当也很难,因为它是在市场经济的土壤里生长出的“怪胎”,“灭”了它,它还会长。政府采取必要的手段,把它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让它合法化,名正言顺地做自己的买卖,该纳税就纳税,该赚钱就让它赚钱。
' h. t, f3 E0 x$ E 这招儿可谓一举两得。其次,在让“私牙”穿上合法的外衣,成为“官牙”以后,又通过严厉的手段制裁那些不穿合法外衣的“私牙”,这一手扶持、一手出拳打击的做法,让“私牙”没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这招儿又从反面促使想吃这碗饭的“牙商”走正道儿。
5 Q3 l. [0 q* k* y$ | 实际上这种以疏导为主的管理方法,比那种一味地严厉打击,“堵”或“灭”的方法要有成效。
3 S( | V2 E! W0 z6 f2 i j$ i 由此联想到我们现在城市生活中的“怪胎”和“顽症”,比如“号贩子”、“黑车”、贴小广告的、卖假发票的等,这类当今社会“无罪也该杀”的行为,政府部门是否也应该对他们采取以疏导为主的管理方法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世上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
5 v# x, w) y; b9 D 号贩子也好,黑车也罢,之所以能生存,肯定有需要。只要社会上有需要,他就难以“灭”掉,因此,光出重拳打,还不是除根儿的办法,必须得想疏导的主意。 % P6 Z, q3 |4 S- s) J/ ^$ N
“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是句老话,老得已经掉了“牙”。现在看它早已成为历史。我们倒腾出这些过了景儿的京城老话,只不过是重温历史,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而已。您可千万别拿它比照现在的这五种行当。 ! @" r1 v1 l* v0 X% S: ^! ?2 ~! V1 M
现如今京城的这些行当,已然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中非常规范了。
- B8 |6 t* _' `! D7 Y (摘自《开眼》,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3月版,定价:26.00元)
) L+ v |6 x1 y* K7 f2 X$ ?)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