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96|回复: 74

[原创]流淌在“头发”里的记忆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2-12 1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石驸马大街和宣武门间,还有一条与石驸马大街并行的胡同,在改革开放之前也算得上是比较宽的胡同了,它就是头发胡同。

* P/ s0 n8 g# x3 e

     头发胡同东起宣武门内大街,西至佟麟阁路,全长约一里,它的历史相当久远,据说它本是金中都北城墙的所在地,由于胡同西口南端原有座建于辽代保宁年间的真如寺,它原名真如寺胡同,其后此寺历经历史沧桑,两建三修,到明弘治8年(公元1495年)由于割出真如寺南面山门一带辟做朝廷象房,真如寺只得将寺门开在北面的胡同内。这些缘由在我们的老北京网站里已经有记载,就不多述了。

. b5 d" Y+ }5 P6 X% `" p1 p) T8 @

     头发胡同不仅历史悠久,它的文脉传承也颇有些渊源。胡同东头的小市胡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书肆林立,据说有书店、字画店十多家。而在胡同的西头路北第一家则是解放前的北平市第一普通图书馆,传说这里曾经是清代翰林院讲习所,而图书馆则一直沿袭到解放后。

- z* w# |) B' F5 ]

     由于头发胡同距我住的石驸马大街很近,中间只隔了一条受水河胡同,而我的一些发小,老同学就住在头发胡同内,它又与我有了一些难以割舍的情缘。因此,一些少年间的往事也总会不由自主地萦回在我的记忆里。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4 1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织网兜、撮汽水吸管、缝毛衣、给印刷厂折页子、这些活计都是住在此地的有些家庭的副

您以上细致入微的描述,不禁勾起了我的对“头发”的多年前的朦胧回忆,如老中昌信托店、木偶皮影剧团、马路对面的烤肉宛,四川饭店、老精益眼睛公司、北京雕漆厂、油画家张文新家,老董家、胡晓风、贺继波。……,我在80年代中后期在附近的一个印刷厂当车间主任时,工作以后的闲暇时光,或探亲,或访友,或拜师,或“憋宝”,或吃饭,大多出没在此其间,虽然近30年过去了,现在哪里早已经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但织手套,织网兜、撮汽水吸管、缝毛衣、给印刷厂折页子、这些活计都是住在此地的有些家庭的副业呀!这些活的收入是按记件工资记算的,每件是以分或厘来记算累加的呀!这些从艰苦日子里的过来人,现在他们大多年龄均在50岁以上了,估计他们的脑海里永远也抹不掉这些记忆了。……呵呵,您是此地的发小了,生于斯长于斯,譬我熟悉,还是听您娓娓道来吧,为了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套用我国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一句外交上的迎宾时的经典用语:“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地点多在十里长街上夹道欢迎外宾时使用,一般是总理和外宾乘的车队,呼啸而过。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4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编辑,只好如此了,几张图片都是头发胡同西口的,最后一张就是当初的北平市第一普通图书馆。

4 T$ R3 i C! K

099就是过去的街道工厂----综合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4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是呀~~~~~那阵子苦是苦,却好像比现在生活得快活:)兴许是人少了一份杂念欲念就会多一份快乐吧!

: c6 P! @9 C* q3 v5 @' G; T2 `- {

石驸马桥附近的印刷厂不少,好像都有些历史渊源,挺有意思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4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4 17: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12-14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每一帖都细细的看,脑子里净是回忆,难得您写得这样贴切,真是谢谢您了。

9 D. ?$ i, o1 l( A

     您说的那个街道厂,58 年始,我母亲也是在那里参加了工作,我记得她们说是叫螺钉厂,在布制的玩具里塞锯末。从那 时起我就多了一个任务:早起上学前去买菜,中午回家先把饭闷上,因为我上学离家最近。那时学校里也有勤工俭学劳动课,我记得很清楚的就是把大张的牙膏盒纸折成牙膏盒粘上,大家劳动都很快乐,也很努力,虽然年纪都不大。

8 U6 f2 _8 L1 h3 D

     那家图书馆是我爱书的启蒙地方,天天放学就去那里看书,很安静,书也很多。每每从南沟沿儿拐进去,回家时就从受水河绕回去了。

1 x- r1 D" h4 s% z9 [- g. t

     我的同学多住在头发胡同东口,有个同学的妈妈还是个较有名的电影演员呢。

$ y. A" F1 g6 {5 P) C) s

     阿廖沙的妈妈是女八中的俄语老师,反修时他们全家都走了,她没有走,当时她很难过。她俄语特别的好,上课也特别的严厉,但和同学们很好。

4 K& y% r. _7 f3 e% [& E' M4 X

     这一带真是很有很有历史的地方,可惜渐渐的人们忘却了。

- }9 D8 h2 `4 X/ T# I3 B; j" F: k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4 2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上面文秀武兵朋友说的,折页子,糊纸盒:)

n% T6 o& N4 a- j( u, c

呵呵:)你是女八中的学生了?:))

发表于 2008-12-14 2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让您给看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4 2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女孩子站的院子是个大宅门,住的应该是个高干,但可惜我一直也没有搞清楚里面住的是谁,早先院子的房顶上有电网,旁边有车库,朱漆大门也总是紧闭着。这照片是去年拍的,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猜猜:她在做什么呢?

8 p2 k2 R6 q& A5 D

沿胡同南行不远,在路南有条分岔的胡同,通向受水河胡同,而与之斜对着的是通条胡同,穿过去则又可通到石驸马大街了,这也就是路丁“先生”说的能让他抄近路的地方。不过这小胡同也用的是头发胡同的门牌号。那位在《二闲堂》里用维一笔名写了许多回忆录的先生,据他的描述,也就应该住在这儿,我想了许久,这条短短的胡同里,只有位于中部坐西向东的那个院子才能与之相符,而这个院子里恰恰有我一个姓刘的儿时的同学,这倒真是很巧了。

. {" \! p- v1 Y. [

在这条胡同对面,以前曾经是个非常非常讲究的大院子,现在已经拆掉了。从外看,是两扇超宽的绿色油漆大门,大门总是紧闭着,偶尔汽车进出开启时才能窥得一班,在一片宽敞草地的围护下,有一座灰砖的半西洋式三层小楼,整体感觉就如同西方的小别墅。贴院门的位置,除了传达室还有警卫战士住的宿舍,而住在这个院子里的是位在我军历史上极为出名的人物。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4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8-12-14 20:00:00的发言:
, A0 E5 a0 c# n9 r3 i7 U! F; p7 l

     我每一帖都细细的看,脑子里净是回忆,难得您写得这样贴切,真是谢谢您了。

4 W( o7 ?" ]: f5 \1 x: v

     您说的那个街道厂,58 年始,我母亲也是在那里参加了工作,我记得她们说是叫螺钉厂,在布制的玩具里塞锯末。从那 时起我就多了一个任务:早起上学前去买菜,中午回家先把饭闷上,因为我上学离家最近。那时学校里也有勤工俭学劳动课,我记得很清楚的就是把大张的牙膏盒纸折成牙膏盒粘上,大家劳动都很快乐,也很努力,虽然年纪都不大。

% {5 K6 F! E" U( N/ ^

     那家图书馆是我爱书的启蒙地方,天天放学就去那里看书,很安静,书也很多。每每从南沟沿儿拐进去,回家时就从受水河绕回去了。

# B; H Y" Y# J$ m3 k

     我的同学多住在头发胡同东口,有个同学的妈妈还是个较有名的电影演员呢。

+ s7 x6 F; v @7 ]% f

     阿廖沙的妈妈是女八中的俄语老师,反修时他们全家都走了,她没有走,当时她很难过。她俄语特别的好,上课也特别的严厉,但和同学们很好。

0 _1 j( |( o) {

     这一带真是很有很有历史的地方,可惜渐渐的人们忘却了。

" P2 P. d f0 d$ v4 r6 X

 

9 @+ G* U2 M2 p0 ?

您要想看,我就慢慢写,直写到东口,写到宣内大街去:)写好写不好是能力问题,写不写是态度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非常爱我的母亲,不仅仅因为她给了我生命和无私的爱,还因为她性格里的坚韧顽强和追求。

" G; E9 B k! e, q" G E$ B+ X- N

母亲年轻时属于那种漂亮而娇弱类型,她有文化,但不高,当时叫做高小,我想就是小学毕业吧,解放后,她是“全职太太”,只负责操持家务,没有出去工作。但随着我的弟妹们一个个来到世界上,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也逐渐增加。记得她曾经到绒线胡同进口不远的一家打字机行自学完成了文秘专业,只可异最终也没有用上。

^( C n9 b0 Z0 e

到了1956年或1957年,大跃进的前夕,社会上解放妇女的号召越来越强烈,她终于被动员出家门,参加了街道筹办的一家缝纫社,那是个只有七八名家庭妇女办的小厂的雏形。形式就是各拿出自家的缝纫机,由街道组建,在承恩胡同的一个小四合院里,缝制玩具,如洋妹妹,小熊,小狗之类的,当时我还没有上学,但因为总要跟着她,所以至今还清楚记得那个在承恩寺8号大庙院斜对面的小院儿。院子不大,可干净整洁,只有北房南房和西面的二间厢房,东面就是院门了,隐约记得那院子的南房好像是房主当时无偿提供给缝纫社使用经营的。母亲她们缝制后的玩具,还要向内填充一些软锯末,我也会用小手时常客串一下工人。

; u7 }0 N7 c4 N* V) `- R% e6 n# h( j

这样的时间好像也就维持了一年,街道工厂升级了,我想可能是因为社会主义大跃进,更多的家庭妇女参加工作,工厂扩大了,似乎改了个名字叫做综合厂,厂址便迁到了头发胡同的西口,就与老图书馆相隔一个院子,是个褪进口很深的院子,有两进院落,工厂好像主要是生产针织线手套,由于更换了机器,我家的缝纫机也就搬回了家。但是,由于生产量很大,母亲经常还要拿些半成品的手套回家晚上加工,这也就成为我和妹妹的一项手工作业了。

' K# X& F# O- Y2 }7 o2 s7 O: p

说起给线手套勾织,大约有许多年长的朋友能记得。这种线手套就是当年的工人们每月要发的劳保用品,全部是用四五股的棉线织就,由于机器无法将手指头部位锁住,就必须人工用勾针挑钩好,并将线头剪去,工艺比较简单,也没有危险,我们很快就学会了,甚至还能将其做为我们晚上学习之余的游戏。

6 F9 y: F0 u" K

母亲在头发胡同工作的这家工厂,虽然改来改去地更换了多次名称和生产内容,包括用了很长时间的“汽缸垫厂”,但却在头发胡同挺了二十多年,只是母亲后来也在街道厂子间辗转多处,其后便不在头发胡同那儿工作了。

+ f+ d/ A5 ?7 z1 K

在我年幼的那些年里,经常要去母亲的工厂(双职工的孩子大多如此,真可怜),因此在我一二年级的时候,也就会经常光顾胡同口那家可爱的图书馆了。

" z5 k7 W; g( q

图书馆是个大院子,一溜南房在高高的两步踏脚的台阶上是阅览室,有许多报纸杂志可供读者当时在此阅读,室内总是人不太多,很安静,就算对我当时那样年龄的小读者,管理员也从来没有轻视、白眼或直接哄将出去,所以一旦没有了事情我总会顺脚进去看看,当然那时好像只对杂志画报感兴趣,更深层次的文化知识我还无法接受。

% m" {7 y8 }" Q) N% {) i

院子的南端也就是阅览室的北面是道通长的花墙,墙中间的门很宽,而圈在里面的就是真正的图书馆了,北房是正房,红漆门窗,在我印象里它是那么肃静高雅,进出的都是那些严肃的学究般的成人面孔,所以我也从没敢越雷池一步,闯进去过。

( F+ \9 w' A% j+ l+ J, o

先到这儿吧,下次再续:)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3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这家图书馆,就想起了小学时的一个经常在一起玩儿的小伙伴,他并不喜欢看书,却特别爱看画报,我们常会结伴去阅览室,还记得那时最常看的是苏联画报,那些集体农庄,大工厂企业,小时候很是羡慕,只是不记得看过英“美帝国主义”和西方的画报,可能是根本就看不到吧?

! ]( E/ Y9 R# y9 {9 y) l8 a% L8 }) J

还有一个也和我们一起去看画报的孩子,可笑的因为他是个苏联孩子,我们总不愿意与他一路走,只是在阅览室内见面,他的母亲是女八中的俄语教师,他叫做阿廖沙,好像就是这么个发音,苏联人叫这名字的挺多,大概是姓名的其他部分不一样吧,反正他妈妈这么叫,我们也就这样叫了,他家就住在女八中内,是后院西头,校办工厂南边点的那个跳坑的小院子里,从操场北墙能看到他家的后窗户,如果我们要找他他又出不来的时候,我们也会以敲他家窗户做暗号。只是六零年与苏联关系紧张后,随着大批苏联专家撤退,他们全家也回国了,依稀记得走前我们几个孩子还和他话了别,具体说过什么就全不记得了,只是还剩下一些恋恋的片断记忆而已。

8 _2 J" t; n1 M- H! F

就是从他那儿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解放前也在女八中教过书,知道了鲁迅先生也经常去头发胡同的那家图书馆借书、看书,当时只觉得阿廖沙对中国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对了,他的中国话说得和我们也差不多,可个别词的词尾有时会说得比较搞笑,这也是我们笑话他的把柄。多年以后,我们才真正知道了鲁迅先生其人其事,而当时,我们只知道有一个很有名很了不起的先生像我们一样在女八中的操场和头发胡同图书馆也留下过足迹。

& [" W; j& `* `$ ^

其后,在我们的不经意间,这家图书馆不在了,消失了,先是改成个文化馆,出入的是些吹拉弹唱的演奏家或歌唱家们,随后好像又转手交给了一家木偶剧团,那朱红大门便经常紧闭不开了。直到最后变成了一个居民大杂院。

& N$ `- o! q# Y6 }

在头发胡同西口外,也就是贴着图书馆的后墙,对着永宁胡同口的就是南沟沿小学,而如今小学早已不在了,小学的院墙改建成临街房开张做饭馆了。

9 J- I9 D! H# c/ z

前不久又再次经过头发胡同,它又有了变化,幸好还不至于面目全非,只是更破败更苍老了,也只有对面安立甘教堂的穹顶在默默地注视着这些人世的沧桑。

; v. f6 I3 \! O) Q

图书馆的对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曾经是几十米长的非常高的院墙,墙头还拉着铁丝网,在院墙的中间偏东位置才有一个不大的小门,很有些神秘气氛,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不过是个托儿所,只是恐怕来头挺大,或许是某中直机关的吧,当这托儿所卖给了新华社后,便拆掉翻盖成了宿舍楼。这大约是1989年动乱前后的事情了,因为我记得在新华社职工声援绝食学生时,新华社的旁门还是那个老式的不大的门脸。那天晚上就在这门前,还发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事件。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0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一代革命女性陈少敏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2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路兄关心:)已经习惯了,有时觉得当个夜猫子也挺好--------夜深人静的时候是----呵呵
发表于 2008-12-16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8-12-14 23:14:00的发言:
% ? f, G* z' g

您要想看,我就慢慢写,直写到东口,写到宣内大街去:)写好写不好是能力问题,写不写是态度问题:)

% Q. o ]* M+ F0 V; T# s

      真是感谢!也是非常欢迎!看到这些熟悉的情节,很感动啊!

; W! p* M: |# z- P

      不急,我看您经常是写字到深夜,也要注意休息哦!

: m' Q( z- z. _2 f

      看维一先生笔下的记忆,他原来应就住在这里,倘若如此,那真是太巧了,但愿!

* B1 b# @# k6 {, W

      向您问好!!

发表于 2008-12-17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横窗先生情真意切的回忆,我也发一张早年的得意之作吧,头发胡同一号的俯拍图,虽然是早年卡片机拍的,对焦和光线等等今天看来是非常不满意,但真的是一副完整的照片,就送给您吧。

; F8 X7 N+ t# T4 b2 y4 r- l) V

 

5 S( _9 G2 \( U- @$ N2 ?! O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飞哥好,谢谢您的照片儿,这是头发东口儿的1号院,在过街桥上拍的吧?:)这1 号院儿也是大有来头,您要是不着急,后面我会慢慢提到它,片子不错,我喜欢,不过这也是在宣内大街改造后了,早先的1号要比这宽出不少呢,1 号东而还有家专买水煎包儿的饭馆也被切掉了:))
发表于 2008-12-17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8-12-17 13:32:00的发言:
飞哥好,谢谢您的照片儿,这是头发东口儿的1号院,在过街桥上拍的吧?:)这1 号院儿也是大有来头,您要是不着急,后面我会慢慢提到它,片子不错,我喜欢,不过这也是在宣内大街改造后了,早先的1号要比这宽出不少呢,1 号东而还有家专买水煎包儿的饭馆也被切掉了:))
7 g' X" p$ y7 A; [8 q5 B' j8 s, `. G K

没错,过街桥上拍的,您说的对,看宅门的规制和现在东侧的院墙,我就知道这1号院被切过,我们期待着下文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8-12-17 20:30:00的发言:
( B, Y* O h5 t' [

就是了,1号院大有来头,原来墙头儿上还有电网呢。我有同学住2号院和3号院,小时老找着玩儿。宣内大街改造,这儿切了一大一大块儿!不然沿宣内大街南北向从西单到宣武门的门洞子是一大溜儿商店、住家,也有我不少的儿时同学,现在脑子里还是清清楚楚的,可惜没有了那时的照片儿。

/ w# a7 E( S% Z0 B! `; `! h) F

路兄呀,悄悄问一声:您爬过城墙没有?上过宣武门的城楼儿吗?:))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2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年城楼东边的豁子那儿,出现了一条大蛇,招得附近街道的老百姓都去看,人山人海的,不知您记得不?
发表于 2008-12-17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爬过,有生仅一次,上了宣武门的城门楼子,小学四年级,还想着写写呢。您说那事儿,有。
发表于 2008-12-17 2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8-12-17 13:32:00的发言:
飞哥好,谢谢您的照片儿,这是头发东口儿的1号院,在过街桥上拍的吧?:)这1 号院儿也是大有来头,您要是不着急,后面我会慢慢提到它,片子不错,我喜欢,不过这也是在宣内大街改造后了,早先的1号要比这宽出不少呢,1 号东而还有家专买水煎包儿的饭馆也被切掉了:))
1 c: `- v# B4 @; H7 e9 b

就是了,1号院大有来头,原来墙头儿上还有电网呢。我有同学住2号院和3号院,小时老找着玩儿。宣内大街改造,这儿切了一大一大块儿!不然沿宣内大街南北向从西单到宣武门的门洞子是一大溜儿商店、住家,也有我不少的儿时同学,现在脑子里还是清清楚楚的,可惜没有了那时的照片儿。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15: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恐怕这已经是奢望了~~~~~~再过个30年,也许除了保护区,胡同将是凤毛麟角了,只有名称在小区的牌子上或可展示下风采。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头发胡同快到东口的地方,有个小十字路口,向南是老麻线胡同,向北是抄手胡同,西北角上是家两层楼的副食店,店铺一层卖货,二层办公,别看它不大,却也卖的货物品种齐全,当然,这不过就当时来说,有糖果糕点,油盐酱醋,肉类,在店外临街也有个蔬菜棚。早年间,供应困难时,经常买副食排大队,石驸马街的孩子为取个巧便会跑到这儿来买东西,因为这儿排队的人相对少一些,而购货本儿在这儿也能管用。

* C/ J0 Q- d/ p! F0 ~9 W* A9 \4 A

商店北墙后面是个小院儿,就是我在《闲话石驸马桥》里提到的那个蕴含着我们那片孩子幸福和快乐的“小铺儿”。

0 ?0 j) w' t2 E" F1 _

只是在改革中它和其他国营商店一样,经历了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痛苦后,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家餐馆。不过让人感觉它依旧在惨淡经营,根本不可能回复往日的辉煌了。

, ]8 t- s% i9 r' q4 Q

副食店的斜对面是条死胡同,里面大概有四五个门儿,它的建筑形式很奇特,像是独立于胡同内的巷子或者叫里弄吧,胡同口是清水发碹的高门楼,砖门楼上面正中还有块可供题写巷子名称的粉墙,只是我不记得上面有过名称了,类似这样的门楼在抄手胡同里也有一处,也没有书写名称,但我知道那条巷子叫“松林里”,因为有好几个小学同学住在那儿,也算是口口相传吧。

N4 f: M# d+ I3 y7 U" j

抄手胡同原来并不像今天所看到的那样破败不堪,这里只说与头发胡同相接的这块地方,胡同少说也要比现在宽出四五米,只是由于这些年居民人口越来越多,为了住房,每个院子和临街房子都向外长了不少,才成了羊肠小路了。

- x+ ]: t/ Q5 V9 S6 ^6 s

原来在进口不远的路东是家有一定规模的工厂,当时还有进出货的卡车,照现在的样子,卡车是肯定不能通行了。这家工厂是好像北京市童装三厂,至于工厂生产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只是影影绰绰的有个印象是生产孩子围嘴儿,要说起来,当初这块地方还很可能是大清国皇亲贝子准达的宅院旧址呢。

6 a; ~2 a& u3 Y* q9 J

胡同再向东延伸十多米,就到了大名鼎鼎的鬼市“小市儿”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2 16: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马甲朋友~~~~~~~
发表于 2008-12-22 16: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8-12-22 16:15:00的发言:
谢谢马甲朋友~~~~~~~
) Y c0 E) |" |2 X" `

嘿嘿,我就是你的马甲

发表于 2008-12-22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您睡在一根筷子上,也不会感到拥挤呢!

斑竹,您就甭客气了,我们都是您的忠实读者,俺们“睹”了您的文章后,就是和您睡在一根筷子上,也不会感到拥挤呢!

# {' @4 o; R; G9 S7 ?; ?

 


发表于 2008-12-22 17: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8-12-19 19:14:00的发言:
, K1 t7 k5 w I2 i& [2 J% x1 h

斑马先生好~~~~~~

! x8 U- ?! }: H) g: Q2 |! K

我想,笃志女中就是原来的斗公府,后来的女师大,如今的鲁迅中学呀,本来还应承飞哥要单写写呢,只是没腾下功夫来。

( s3 o1 l1 g' X: y5 r* L/ U

您的许多描写考证老北京的文章都看了,很喜欢,也很是佩服。

" `7 E+ g$ v+ D- A3 [

那天看您写的年羹尧其中一处在宣武门宅子的文章,没有看到后面的具体位置,还想请教呢~~~~~~~~~

$ r7 C3 p( J; f& U3 C

 

u: G3 l6 l% `, z3 g" |

笃志女中肯定不是鲁迅中学,这点我考证过,唯一的联系是解放后取消教会学校,笃志女中并入今天的鲁迅中学.但学校位置和隶属关系一点没有.我一直在寻找笃志女中的具体位置,应该是在头发胡同附近,所以特想您请教.年羹尧宅子比较复杂,有几个院子疑似,有机会可以和您一起去考证,您写的文章不错,很多都值得我学习,我的文章就是乱涂鸦而已,今后还要请您多多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1 01:41 , Processed in 1.208116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