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街坊”版面上有篇《记忆中的西单和西四》感觉格外亲切,那种怀旧和留恋感没然而生。咱们这里不妨也回忆下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西单老建筑保存时间最长的那段时光。他们说路北,我们说说路南,希望朋友们支持。 ( C2 u4 O0 s# ~) r9 i+ X' b
我先挑个头儿吧:
: c9 ]# @; N$ n) p) w. U 从西单十字路口向南,路西的大概情况应该是排在最前面的是大广告牌子:)只是那会儿的广告不为挣钱,为了教育。广告南的第一家门面,是“同春园”饭店,记得那里的春卷最好吃了,再南面就是妇女商店,很深的店堂,窗明几亮,卖的是糖果糕点食品,特别在夏季三伏天时,门口纱厨里的西瓜十分诱人。那时候人们生活不富裕,西瓜也是切成一伢一伢的卖,瓜子还要吐在商店准备的笸箩里,有人说,那瓜子晾干了冬天还要炒了卖的,也不知真假。 * p; M( p6 M* d) ^- K, [
再向南就是手帕胡同东口了,由于“又一顺”的旁门开在胡同一进口处,经常能看到饭店的大师傅乘凉,小工们收拾菜蔬。如果碰到冬天摇元宵时,胡同里更是一派繁忙。 7 W* ^& _1 O8 u& Z. ?, g
胡同南的第一家是个卖冷饮的门脸,挨着它的是家修理乐器的小商店,再向南就是“又一顺”饭馆了,比起它后来恢复的涮羊肉,倒是它的小吃,糖耳朵酥火烧更让人记忆深刻。
" S1 y# Y2 |/ C “又一顺”再向南的几家门面房好像没有做生意,都是住户。再向南就是附近居民最常去光顾的“元长厚”茶叶店了,那时候家里不富裕,除了年节或来客人,一般都是去买“茶叶末”和“高碎”,记得我们小时候给街坊的一个女孩子起了个外号就叫“茶叶末”,害得她还着实地哭过几场。“元长厚”再向南是一处很深很长的大院子,依稀记得像是邮电部的宿舍,因为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就住在这院儿里,院子的南墙另一侧分别是第三十三中学和公安总队的后院墙。此院的大院门好像从没关上过,门口有个修自行车的小摊儿。 % F0 G Q- [, L& [" h$ c; b8 z
再向南是15路汽车的站点,一间门脸儿,好像还附加了一间简易房,上面有一面大电动钟,是我们小孩子怕回家晚了掌握时间的必看“景点”,这个站点凡有15路汽车经过都要交接份单子,到现在我也不清楚,他们交接的是个啥东西,在热天里,站点儿上的人会给司机师傅准备些湿毛巾凉汽水,每到月底月初,这里又成为了月票代售点。 + T. [" C( B# Q9 _( V
汽车点向南是一家不大的水果烟酒小店,紧贴着它的是一栋三开间的中式二层楼房,底下一层商店是家古旧图书门市部,好像也曾改为外文书店。 5 T- t: M( o: t# L7 a
再向南似乎还曾开张过一家不大的家具店,再向南就是“欧亚”照像馆了。后来这家有名的照像馆好像迁到西单北大街去了。 0 G. `' @7 k$ d- L3 f
“欧亚”南面街道向后褪进去了五六米的样子,有一个大杂院,然后就是一家二层小楼,这里曾经是家私人诊所,好像是牙科,再南是一家挺大的修鞋铺,越过一道居民院门,又是一座二层小楼,印象中这小楼曾经是家文化馆,小时候还能听到楼上楼下吹拉弹唱的声音,后来大约就关张不让开了,而交给一家文艺团体使用了吧。 0 F( e( T- `# H% U: u) v$ B1 _
小楼南面就是教育部街的东口了,原本这条街还是挺宽的,进口路南好像搭建了一溜简易棚,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那家以蹬三轮运送货为主的“起重社”。 4 B1 _+ n7 w: T) J0 ~ E
1 n5 z8 ]9 k& ]) M/ |& S; P 不早了,就先说到这儿吧。算是撇块砖头打算引玉滴---------希望各位接着续,有记错了说错了的,大家随便拍板儿砖,先谢谢了哟!
# _* U. v" `5 w) h- g.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