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2 p$ y4 M' F6 l" L& p
+ q& I. u) g6 `9 H7 g$ ] 京剧大师梅兰芳青春的风采
" e& O# C+ j% l; n6 @# N
; S6 S6 o) D e, Y 这是我祖父留下的1922年梅兰芳第一次率团出访香港时,由港方制作的一枚印有梅兰芳头像的徽章。这枚小小的徽 章,让我查阅到了报道这次盛况空前,轰动香港的演出的一篇文章,转载如下。 ( l9 V+ X: q6 |" I5 k3 d
, {% A! G2 d9 E/ C: W 从这枚徽章照片上我们看到了梅兰芳年轻时迷人的风姿,优雅的气度。物件虽小,却弥足珍贵。尤其这是我所见到的梅兰芳年青照片中最亮丽的一张。恰逢电影《梅兰芳》的公演,让我们先一睹梅郎的芳容。 F' t8 P0 d0 h, F
# Y+ h. _4 S, Q S% D& D: g
本人声明:转载引用需注明出处,不得用于商业目的。 . T* j; s: O* G+ Z0 h; b# ^1 `
/ r1 f! {6 }0 X ?2 K+ ]1 ] 艺动香港
一九二二年十月,应香港太平剧院的邀请,梅兰芳率领由一百四十多人组成的 承华社剧团,第一次南下赴香港演出。这次南行的主要目的,一是想把自己的艺术 介绍给港粤同胞,二是也想检验一下京剧这一北方传统剧种,能否得到南方观众的 认可。
十月十五日,梅兰芳一行乘坐的“南京号”邮轮刚刚驶入九龙码头,一下子就 被闻讯赶来的许多小轮、划艇以及岸上越聚越多的人群包围起来。为了一睹梅兰芳 的风采,港九之间的轮渡交通,竟被这种罕见的欢迎方式所堵塞,停运时间长达四 小时之久。
梅兰芳到达香港后,暂时住在友人邓昆山家中。香港总督施云爵士受梅兰芳的 好友——当时英国驻华公使艾斯顿先生的委托,派来了西警五人跟随照应。梅兰芳 出入上下车时,都由他们开闭车门;在剧场后台化装时,他们也在门外守卫,以确保 梅兰芳的安全。后来,梅兰芳收到了一封索诈五万英镑的恐吓信,也是由他们负责 侦防的。香港警方还特制了两种襟章给出入剧场的工作人员佩带。演员为绿色,其 他办事人员为红色,襟章上印有梅兰芳的相片作为标记,以便稽查。
十月二十四日,梅兰芳在香港的太平戏院进行首场演戏院内外布置得富丽堂皇。 戏院门口,五色彩灯缀着“梅兰芳”三个大字。院内通往台前的通道上满是点缀的 彩布和鲜花。舞台上方,悬挂着南洋烟草公司所赠的当纱大幕,还有横衽各一幅。 台口、包厢栏外,以及前座上空,都用结纱结成彩带,并将五光十色的电灯点缀其 上,照耀全场。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周寿臣、伍汉墀、周少歧,以及同乐会同仁都赠 了花篮列置台前,蔚为大观。
梅兰芳在当晚演出了一个半小时的《麻姑献寿》。其中“采花”和“当筵”两 场的歌舞博得了热烈的掌声。此后每场的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
戏票在演出前就早已销售一空。演出时,观众席上人山人海,济济一堂,就连 观众席外的各个角落里,也挤满了临时加的座位。到梅兰芳的《上元夫人》、《虹 霓关》和《嫦娥奔月》等剧上演时,在座席外站立观剧者达数百人之多。演出《霸 王别姬》时,竟出现了两三人合坐一座的情况。香港多少年来剧场内严禁加座的规定,也不得不临时予以变通。 在港督、市政官员以及港议会会员等高层观众的热心推荐下,一些前来看戏的西方人士逐渐增多。以前,驻港的外籍人士偶尔去中国戏院看戏时,多穿便衣。而这一次,都郑重其事地穿上了礼服,以表示对梅兰芳的仰慕和尊重。一次,《霸王别姬》演到“舞剑”一场时,有不少西方观众看得如醉如痴,竟一反他们的矜持习惯,应和着舞台上的舞蹈表演节奏,跟着音乐旋律哼唱起来。 昆曲《游园惊梦》也受到了空前的赞扬和好评。据说,后来昆曲在港粤一带风靡开来,就是从梅兰芳此剧的演出发端的。
梅兰芳来港时,带了足够的剧目,本来的打算是一个剧目演一次,少数好的演 两次。但是《天女散花》演出后。观众要求重演的愿望极其强烈,欲罢不能,只好 连演了三次,才算了结。香港社会上传出了这样的佳话来赞扬梅兰芳的这出戏: “三睇散花,抵得倾家。”当时,为安全起见,香港正实行宵禁。演戏时间以夜间 十二点为止,限制极严。但考虑到梅兰芳的演出恐怕因此而受到限制,不能尽兴, 于是,经港督咨询议会批准,特许太平戏院的演出时间可以延长至十二点半。
每场散戏时,因观众过多,剧场内常常发生拥挤不堪的局面。跌倒或丢东西的 现象也逐日增多。警方曾因此而向戏院提出意见。为解决这一问题,戏院不得不从 十一月十一日起,在“大轴戏”后增添一出“送客戏”,由粤剧名伶陈少五先生等 演出,以挽留部分观众停留片刻,从而减少门口的拥挤。
据说,这也是香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这股前所未有的“梅兰芳热”,不仅在剧场内被撩拨得沸沸扬扬,而且也蔓延 到了整个社会上。梅兰芳的演出剧照,梅兰芳的艺术评论,一时间成了香港舆论界 关注的焦点。
《大光报》曾从声调、容貌和表演三个方面对梅兰芳的艺术进行过总体评价, 很能代表当时香港观众的意见。文章说:“其声、色、艺之佳可称三绝。以色论, 询可称天仙化人。以声论,则婉转滑烈,近于流莺,吐音之际,一字百折,有如柔 丝一缕,摇漾晴空,且忽然扬之使高,则其高可上九天,忽然抑之使低,则其低可 达重泉,上如抗,下如堕,可谓极其能事。及曲终之际,则余韵悠然,古所谓余音 绕梁三日者,斯为得之。以艺论,则喜怒哀乐处处传神,能令观者忽然而喜,忽而 悠怵以思,忽而穆然以会于剧场之上如亲见古人,出其性情而与之相接;至于舞蹈 之际,则端庄婀娜兼而有之,容貌之间,则幽娴贞静之气达于面目。”上海《时报 》驻港记者也曾详细报道过《上元夫人》在香港演出的情形:
“是夜以梅艺员饰上元夫人,携四仙女,且歌且舞,其为舞也,周折疾徐,皆 有法度,亦动中自然。其徐也,则如明月初升,春云乍展;其折也,则如落花依草, 急雪回风,其进而益急也,则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令观者目不及瞬,手不及指, 而倏忽变化,不可方物。噫,技亦神矣哉。吾闻日本古舞尚未尽失传,前年该艺员 应征赴日本时,日人谓其舞蹈节奏皆合方法云。其为歌也,在该艺员所演诸剧,皆 唱弋阳腔,惟兹剧则独唱昆曲,笙萧并奏,倚而和之,其声静而文,柔而和,缓而 不靡,沉而不弱,如听空中仙乐,近寂而远闻,如聆微风过箫,音往而神在。记者 于此,诚不自知一听一击节也,且抑扬顿起,皆乎舞蹈之节相应,不差累黍,故一 曲终,万掌齐拊,相与叹为绝技。计自开演至今,一切表情诸剧及装演神仙故事, 无不曲尽其妙,若以歌舞论则究以此剧为首屈一指,故是夕观者人山人海,皆欢喜 赞叹,以为得未曾有云。”除《上元夫人》外,其他几出古装歌舞剧《嫦娥奔月》、 《天女散花》和《黛玉葬花》等也获得了好评。《德臣西报》评论梅兰芳的《嫦娥 奔月》中“采花”、“思凡”两场说:“梅伶举步温文,声音清亮,其晋酒时,拂 袖旋舞,歌喉婉转,尤令坐客鼓掌不置,成叹观止,优界大王之徽号,梅伶可当之 无愧。”当时,香港的《华字报》还登了一则骈文启事,为梅兰芳的访问演出征诗。 晃岩先生的七律四章和黄昆仑先生观《上元夫人》剧的七古一章获选。
此外,邓稚援先生观看了《黛玉葬花》后,作了七古一章。谭荔垣、张燕飞、 张猛进等诸位先生也写诗相赠。又有李、吴、林、李、黄、何、周七位女士以七姐 妹为名,步谭荔垣先生的韵脚,也纷纷写诗相赠。有人曾经统计过,那次赠诗给梅 兰芳的,有三四十人之多。
梅兰芳进港时,原定只演十天至十五天,后因各界挽留,增演至近一月。
这里,有一份梅兰芳在香港演出的剧目表,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十月二十四日《麻姑献寿》
十月二十五日《御碑亭》
十月二十六日《千金一笑》
十月二十七日《汾河湾》
十月二十八日《贩马记》
十月二十九日《樊江关》(日场)《嫦娥奔月》(夜场)
十月三十日头、二本《虹霓关》
十月三十一日《探母、回令》
十一月一日《黛玉葬花》
十一月二日《牢狱鸳鸯》
十一月三日《邓霞姑》
十一月四日《春香闹学》《游园惊梦》
十一月五日《银空山》《回龙阁》(日场)《上元夫人》(夜场)
十一月六日《贵妃醉酒》
十一月七日《甘露寺》带《回荆州》
十一月八日《天女散花》
十一月九日《天女散花》
十一月十日《佳期》、《拷红》
十一月十一日《天河配》
十一月十二日《穆柯寨》(日场)《贩马记》(夜场)
十一月十三日头、二本《虹霓关》
十一月十四日《晴雯撕扇》
十一月十五日头、二本《术兰从军》
十一月十六日《黛玉葬花》
下一月十七日《霸王别姬》
十一月十八日《霸王别姬》
十一月十九日《嫦娥奔月》
十一月二十日《天女散花》
十一月二十一日《天河配》《春香闹学》
十一月二十二日《水漫金山》《辕门射戟》
临行那大,前往欢送的人群不下万人。沿岸鸣放送客的鞭炮,码头上悬挂着欢 送的彩旗,各团体学校纷纷与梅兰芳合影留念,江中的小轮则鸣笛致敬……
来港前曾担心港粤同胞未必能欣赏京剧的梅兰芳,被这次演出所受到的空前热 情接待感动了。他兴高采烈地坐在返程的客轮上,望着逐渐远去的岛城,心中充满 着对这座城市的好感。
-------- 泉石书库
[贴图]京剧大师梅兰芳青春的风采
[贴图]京剧大师梅兰芳青春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