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30日,北京的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餐馆正式开业。20多年过去了,当年北京的第一批个体餐馆,大部分都已经销声匿迹,悦宾餐馆是为数不多生存至今的餐馆之一。悦宾餐馆开业时也没想到,自己做了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因为这个“第一”,各方面对悦宾餐馆都十分关注和支持。
 7 g9 I% u- T4 e# B2 [% b a
- }' l _; i9 O- w
惊动美国大使馆
“那时,开餐馆不像现在这么简单,连基本的粮油供应都是问题。因为当时很多日常的副食品都要凭票购买”,悦宾餐馆的创办人郭培基回忆说。正当郭培基一家苦无解决之策时,一位自称厨师的人,来向他们请教开饭馆的问题,闲聊时郭培基自然提到粮油问题。谁知第二天,郭培基听广播里提起这件事情,内容主要就是粮油问题。他这才明白,那人根本不是厨师,而是广播电台的记者。而第三天,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就送来了粮油本。
随后郭培基向单位申请砖瓦木料,厂领导得知是自己员工开餐馆,基本是有求必应。买冰箱时,厂家听说是开餐馆用,1500元的冰箱400元卖给了他们。各方热情的支持,郭老至今想起来都觉得仿佛昨日。
餐馆原定“十一”开业,开业前一天,郭培基两口子要“试炉火”。老伴刘桂仙说,既然开火了,那就在开张之前,先请一下街坊邻居吧。结果消息不胫而走,等郭培基下班回来,平日安静的小胡同里居然比大栅栏还热闹,远近市民都赶来吃饭看热闹。连菜价都没定的悦宾餐馆,就这样开张了。
开业第一天,美国合众社记者就告诉郭培基,3天之内让全世界都知道你的饭店。美国大使馆的人还做了一张由使馆区到翠花胡同的路线图,送给所有和美国友好的使馆。
开业第2天,一位香港人用完餐后,甚至站在凳子上,发表了演讲。说他几乎吃遍了全世界的菜,没想到在这小饭馆能吃到如此美味的木须肉。临走时,还向厨师和店内的顾客鞠了3个躬。引来八方好食客
北京的影响,加上饭馆的特殊性,所以餐馆在开张之初,接待的大多是各国使馆人员。加之慕名前来的市民,老店实在容不下那么多就餐的顾客,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郭培基又在老店200米外的地方,开了一家分号,老伴刘桂仙起名叫“悦仙”。
上世纪90年代后,很多人加入北京餐饮业大军。但悦宾餐馆的生意照样红火。这里95%以上都是回头客,有许多是自打开业就在这吃饭的老顾客。
人艺著名老艺术家英若诚老先生就是这里的常客,他几乎每周都来光顾一次。著名书法家王世襄先生,于美食之道,亦深具功力。当他品嚐了悦宾饭店的炒鸡丁后,十分欢喜,为餐馆亲题藏头联一副:“悦我皆因风味好,宾归端赖色颜和”。后来悦仙分店开业,亦题一副藏尾联:“举杯皆喜悦,到此即神仙”。
除了老顾客,不断有新顾客慕名前来。悦宾餐馆虽然没有宣传过自己,但顾客的口口相传,加上许多媒体报道餐馆“第一”的名号,使得餐馆名声大噪。用郭培基的话说,媒体实在太厉害了。悦我皆因风味好
经济的发展,使得北京餐饮业飞速发展。当年开业的许多个体餐馆,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关张”。悦宾餐馆却依旧“风光”。郭老认为,最主要的还是饭馆的味道。
到过悦宾餐馆的食客都知道,餐馆所在的翠花胡同十分不起眼,在王府井大街上,你甚至会忽略它的存在。餐馆又在胡同深处,不是慕名前来或者回头客,仅仅凭借“第一家个体餐馆”,很难坚持到现在。
悦宾餐馆以家常菜见长,郭老在北京饭店工作过,老伴也跟着学到不少手艺,如今店里的厨师也是传承二老的手艺。所以这里有很多“私家菜”。
“锅烧鸭”是很多老客喜爱的菜肴之一。其实这锅烧鸭,就是当年北京饭店樟茶鸭的“简化版”。虽然由于设施等原因,“锅烧鸭”简化不少程序,但却成了家常菜,味道很特别。有人形容连这里最简单的豆腐,都不会比外面的红烧肉味道差。“悦宾”,寓意让顾客用餐开心。如今看来,经年不变的菜肴品质,真的十分“悦宾”,这才使得餐馆虽“养在深闺”却依旧人人相识。
 |